資源簡介 姓 名 任教年級 高一任教學科 地理 所跨學科 化學、生物任教學科單元位置 人教版教材第一冊第五章第二節所跨學科單元位置 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 高中化學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2節《離子反應》 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課題2《酸和堿的中和反應》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5章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3.1《函數的概念及其表示》 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單元教學設計學科間結合點分析 地理學科是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在《土壤》章節中,涉及到許多化學和生物學科的知識,比如酸堿中和反應、生物碳循環過程等,可以通過研究不同地理環境中土壤的化學元素組成、來源和遷移轉化規律,從而研究土壤的性質、功能及養護方法。單元設計概述 【內容分析】 本節課教材分為三個部分: 1.第一個部分為“觀察土壤”,主要介紹土壤的概念,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及土壤剖面構造。這部分內容適合引導學生觀察土壤樣本進行探究教學。 2.第二部分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說明了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等因素。這部分內容適合在室內進行演繹教學。 3.第三部分為“土壤的功能和養護”,說明了土壤與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系。這部分適合在室內進行案例式探究教學。 【設計思路】 土壤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忽視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盡管學生對土壤有一些初步的感受,卻很少用科學的視角觀察土壤,更不知道如何對土壤進行分析和描述。為了使這節課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我以“觀察-描述-分析-遷移”為思路組織教學。 【學習安排】 本單元教學依據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問題式教學設計,以六個環節展開教學: 1.問題情境。構建學習情境,引入教學。 2.問題鏈條。牽引學生總結出緊扣本節知識的問題,串聯成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鏈條,從而形成有邏輯、可操作的學習鏈條,貫穿接下來的教學環節。 3.探究解問。問題生成后,設計活動,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問題解決的整個過程,以保證學生對地理問題的全面認識,實現知識生成。 4.構建知識。在探究過程中,生成了一些新的結論,需要教師搭建平臺,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形成課堂筆記、思維導圖,實現作品生成。 5.再問反饋。回歸地理學的本質——實踐性。將生成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課堂實踐,檢驗并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能力生成。 6.以問延伸。把課本知識遷移到鄉土地理中,讓學生真正地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單元課時內容安排 課時1:《觀察土壤》 課時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課時3:《土壤的功能和養護》課時1《觀察土壤》一、學習目標通過觀察和運用土壤標本,說出土壤的概念,描述土壤的顏色、質地、剖面構造,培養地理實踐力。二、學習重難點1、教學重點:掌握土壤的概念并識別土壤的外部特征。2、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土壤識別土壤的外部特征。三、學習過程(一)學習情境建構課前播放《中國航天員宣傳片》和嫦娥探月取土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航天科技的力量。教師:中國的航天技術讓我看的熱血沸騰,科技也讓我們的生活日新月異,科學工作者令人佩服。月球取土帶回地球是這次嫦娥五號探月的主要目標之一,將取回來的土壤帶回地球,可以通過對土壤的研究來探究月球,可以說月球上帶回來的土壤價值連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土壤》。(二)學習活動1【根據生活經驗辨別土壤,對比土壤、巖石、沙的差異,總結土壤的概念及判斷依據】1.學生學習活動師:請各位同學猜猜你們面前盒子中的物質,是土壤的舉起來。并簡單的說說你的判斷理由。學生答:略。師:我們通過經驗可以判斷,嚴謹的是通過土壤的概念來判斷。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讀土壤的概念。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種物質組成。教師為學生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資源:教師提前準備土壤、巖石、沙子。組織及指導:請學生回答土壤、巖石、沙子的區別,歸納總結出土壤的概念。(三)學習活動2【觀察土壤樣品,完成問題】1.學生學習活動請同學們觀察土壤樣品,完成問題。問題1:觀察土壤的方式有哪些?問題2:歸納土壤的觀察角度?任務時間:2分鐘任務形式:個人獨立完成,小組匯總任務內容:在學案上自行設計完成。任務展示:個人展示,其他同學補充回答問題1:觀察土壤的方式有哪些?看、摸、聽、聞、嘗。說明:看、摸、聽、聞、嘗,這幾種觀察土壤的方法,采用了化學實驗的方法。此處為跨學科內容,對應的是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回答問題2:歸納土壤的觀察角度?顏色、質地、酸堿、干濕、垂直剖面等。(1)土壤顏色:觀察并描述土壤標本顏色。(2)土壤質地:分組活動,學生使用實驗用品,感受土壤質地。(3)土壤剖面構造:在教師的點撥下,描述并分析土壤剖面構造情況。教師為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1)資源:土壤樣品、一次性杯子、紗布、噴壺、紙巾、導學案(2)組織及指導:【土壤顏色】教師組織學生觀察土壤樣品,觀察并描述出紅壤、黃土、黑土、紫色土。【土壤質地】分組活動,引導學生使用實驗用品,感受土壤質地。教師提前準備好實驗器材,土壤,一次性杯子,紗布、噴壺,紙巾等物品。引導學生用手捏握土壤,感受其濕度和空隙度;組織學生完成土壤滲水實驗。完成表格填寫。①將學生分為4人一組進行實驗。②首先用紙巾包住砂土、壤土、黏土,先感受其濕潤情況。在用手揉一揉,捻一捻土壤。③將紗布上分成三份取砂土、壤土、黏土各200克置于杯上,用噴壺對三種土等量灑水,觀察土壤透水情況。土壤質地 粒徑比例 透水性 保水性能 有機質 保肥性能 耕作難度砂土 砂粒占優勢 強 差 易分解 弱 易耕作黏土 比例適中 良好 強 不易分解 好 易耕作壤土 黏粒占優勢 差 強 分解緩慢、易積累 好 不易耕作【土壤剖面構造】教師過渡:有了觀察角度,通過這些角度對土壤進行分類我們就能更好的認識土壤,播放PPT演示土壤的顏色和土壤的質地,剛才我們觀察的都是表層土壤,現在我們通過圖片來看看土壤的垂直剖面,讓我們一起閱讀并勾畫出土壤垂直剖面的概念。同學們1分鐘時間閱讀教材第89、90頁,了解兩種土壤剖面各層特點。其中,比較難理解的是淋溶層和淀積層,教師用一個演示實驗讓同學們對淋溶層和淀積層的形成有個更直觀的認識。淋溶層是指由于溶解于水的礦物質隨水的下滲向下運移,本層礦物質淋失,顏色較淺。淀積層是指上層土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說明:演示實驗為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較細的土粒,化學元素隨土壤水分由土壤表層向下層移動的作用,其結果使土壤剖面中形成淋溶層和淀積層。此處為跨學科內容,對應的是化學學科。因土壤酸堿度不同,溶解的物質不同,淋溶在成土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完全不同。常見的大致有三類:①酸性淋溶作用。被淋出的物質以鐵、錳、鋁等元素的化合物為主。如:熱帶紅樹林群落產生的酸性硫酸鹽鹽土,淋洗后常產生大量的“鐵銹水”。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O→。淋洗出的鐵銹水含有,表現出棕色或紅褐色。此處對應的是高中化學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節《鐵及其化合物》,表現為棕色或紅褐色。②中性淋溶作用。熱帶、亞熱帶土壤以紅壤為主,降水充沛,淋溶作用強烈,多為酸性反應。對應的化學學科知識為:酸性土壤中含有一定濃度的,吸附在粘土和腐殖質上的堿性金屬離子和替換,引起堿性金屬離子缺乏,使得土壤呈酸性。此處對應的是高中化學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離子反應》中離子的置換反應。③堿性淋溶作用。在堿性土壤中含多量與等堿性鹽類,常使土壤膠粒因含大量代換性鈉而高度分散,土壤結構不良、透水性差。對應的化學學科知識為:堿性土壤在硫酸性雨水的淋洗作用下,會發生,。此處對應的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課題2《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學習評價教師設計學習評價量表對學生及本堂課展開評價。表1.學習評價表項目 A級 B級 C級 自我評價 教師評價積極認真 上課認真聽講,參與討論態度認真,積極舉手發言 上課能認真聽講,有參與討論,能舉手發言 上課無心聽講,極少參與討論,不愿舉手發言實踐能力 完成實驗效果好,動手能力強 完成實驗效果一般,動手能力有待提升 完成實驗效果差,動手能力不強小組合作 善于與人合作,能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 能與人合作,能接受別人的建議 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難以聽取別人的建議課堂筆記 課堂筆記記錄完整,結構清晰,重難點突出 課堂筆記較完整,結構比較清晰,重難點有所體現 課堂筆記有缺失部分,結構不清晰,重難點不突出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好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較好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差(六)作業設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重在觀察及描述土壤,是為后面兩個課時做鋪墊,因此在此部分不設計課堂作業,僅設計課后作業。課后作業的設計,是把課本知識遷移到地理實際問題中,讓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觀察,分析土壤的組成、顏色、質地和剖面構造,掌握觀察土壤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了解我們身邊的自然環境。1、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氣有很大流動性,它們的運動和比例的變化對土壤肥力起很大作用。當土壤中水分過多時( )①空氣受排擠 ②土溫高 ③土壤缺氧 ④會影響植物生長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土壤孔隙總體積是一定的,而占據這部分體積的是水和空氣。當水分太少時,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足,而植物的蒸騰作用又使植物失去大量水分,從而導致植物失水萎縮;當土壤缺乏水分時,土壤板結,裂縫產生的拉力將植物根系拉斷,嚴重時導致植物死亡。當水分過多時,空氣所占的比例就小,導致植物根系有氧呼吸減弱,植物根系被迫轉向無氧呼吸;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毒害植物根部,導致爛根,嚴重時導致植物死亡。土壤溫度因水分的比熱容大而難以上升。答案:C。觀察家鄉的土壤在校園或校園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雜物,自地表向下挖出邊長為20cm的土壤立方塊,將土壤塊放在一張白紙上,用秤稱出土壤塊的重量。觀察土壤塊①觀察土壤塊的顏色自上而下是否有變化,并解釋變化的原因。②用干紙巾分別貼在土壤塊的表層和底層,稍過一會,觀察紙巾的潮濕狀況,判斷土壤塊表層和底層的濕度差異。③觀察土壤塊表層和底層疏松狀況的差異。將土壤塊側面平放,并輕輕搗碎。注意,盡可能保持搗碎的土壤按表層至底層排列,且不發生遺灑。①分別在土壤塊的表層和底層取一小團大小相當的土壤,用手掂掂重量,是否有差異?②分別用手指研磨土壤塊的表層和底層土壤,感受土壤的濕度和土壤礦物質的顆粒大小。③在土壤中有沒有發現小動物?(3)將搗碎的土壤晾曬一天后稱重,比較與剛挖出時的土壤塊重量的差異。(4)分別從土壤塊的表層和底層取部分土壤,加適量水攪拌,試著用手搓土條,看看哪個部位的土壤更容易搓稱土條。(5)整理上述活動的結果,描述家鄉土壤的特點,并與同學交流。四、板書設計觀察土壤概念: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疏松表層。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特征:顏色質地剖面構造教學資源PPT、導學案、土壤標本(砂土、壤土、粘土)、巖石標本、水、沙子、一次性杯子、紗布、噴壺等。課時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學習目標1.通過視頻演繹和材料,并結合物理、化學和生物等相關知識,說出土壤的形成過程及影響因素,提高綜合思維素養。2.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區土壤的特點,說明主要土壤類型及其分布,加強區域認知。二、學習重難點能夠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影響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三、學習過程(一)學習情境建構【“沙變土”學習情境建構】1.視頻引入師:最近看到一則重慶教授的視頻,激動不已。讓我們一起看看,在看的過程中注意概括視頻中的主要內容。視頻導入《沙子變成土壤》。教師概括視頻的主要內容。學生答(略)。師:易教授研究“沙變土”變成的是土壤嘛?我想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估計心中會有一定的答案?讓我們一起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去學習土壤。2.勇于實踐,制作土壤引導學生制作土壤并思考問題“我們制作出來的是土壤嗎?”。實驗步驟為:取出沙子;將葉子撕碎,加入沙子中;加入適量水,攪拌。(二)學習活動1【閱讀課本91-92頁,歸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學生學習活動完成問題:(1)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土壤的形成?(3)這些因素之間有什么聯系?任務時間:6分鐘。前2分鐘個人閱讀,后4分鐘交流合作完成任務。任務形式: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展示:小組集體展示,在講臺上為大家展示并講解(聲音洪亮)。一、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土壤是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產物。 二、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土壤的形成? 1、成土母質 (1)成土母質的定義 巖石的風化產物,是土壤發育的物質基礎,稱為成土母質。 (2)成土母質的作用 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作分狀況,影響土壤的質地。 2、生物 (1)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沒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2)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表現為對母質的改造作用: ①生物殘體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 ②生物循環使營養元素在土壤表層富集。 3、氣候 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因此: ①濕熱地區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區快得多。 ②濕熱地區土壤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重高。 ③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而干早、高溫地區土壤有機質積累少。 4、地貌 地貌對土壤發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①由于水熱條件的不同,山頂與山麓、陽坡與陰坡、迎風坡與背風坡的土壤發育不同。 ②從山頂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質的顆粒存在由粗到細的變化規律,依次分布著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時間 在上述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越厚,土層分化越明顯。在自然狀態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 6、人類活動 自然土壤在人類長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農業生產的耕作土壤。 三、這些因素之間有什么聯系? 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整體。教師為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合作,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結合之前學習地球各大圈層間相互作用的理論和方法,分析總結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三)學習活動2【教師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的重難點進行點撥】學生學習活動學生在教師的講解與點撥下,回答以下問題:什么是風化作用?在溫度、水、空氣、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許多松散物質,這一過程稱為風化。解釋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表現為對母質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機質的累積過程;二是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3)氣候對土壤形成的影響是什么?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2.教師為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資源】教師準備圖片演示風化作用、生物對土壤的作用(生物循環)、氣候對土壤的影響。【組織及指導】成土母質教師運用圖片展示巖石風化過程,并請同學回答“什么是風化作用?”。舉例補充,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因為其成土母質為紫色的砂頁巖。在溫度、水、空氣、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發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許多松散物質,這一過程稱為風化。風化作用示意圖(2)生物教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陸游這句詩的表面意思是,枝頭落下來的紅花不是無情之物,落入泥土里面還能為土壤提供有機質,有機質在微生物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從而培育下一代花的盛開。其實這就是有機質在土壤中的累積過程。這種生物循環不斷進行,使營養元素在土壤表層富集,從而對成土母質進行改造。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循環)示意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也叫生物循環,可以用生物學中碳循環的知識進行解釋。包括兩個知識點:一是,組成生物體的碳、氫、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物系統的物質循環。二是,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蓄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稱作生物富集。說明: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也叫做生物循環,對應的跨學科內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包含碳循環過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兩個知識點,這一循環過程與第65、66頁中的探究實踐活動相對應,通過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演示生物循環過程,即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過程。氣候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了解到: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為了使這一概念更加清晰,教師引入數學中的函數概念,運用函數的圖像進行表示,以此推斷出:①溫度低、降水少的干冷地區,成土速度慢,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弱。②溫度高、降水多的濕熱地區,成土速度快,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重高。如亞馬孫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時,會很快變得貧瘠。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說明:“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這一概念,用函數的圖像進行表示,對應的是人教版高一數學必修第一冊第三章3.1《函數的概念及其表示》3.1.2 函數的表示法。函數的圖象法,就是用圖象法表示兩個變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四)學習活動31.學生學習活動完成第92頁的活動,解釋常見的土壤現象,指出我國不同土壤類型的分布,并對形成因素進行分析和解釋,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任務時間:6分鐘。前4分鐘個人完成,后2分鐘交流合作完成任務。任務形式: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展示:小組集體展示,在講臺上為大家展示并講解(聲音洪亮)。教師為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組織及指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東北平原的黑壤”兩個土壤現象,從了解我國局部土壤顏色的小尺度區域,拓展到全國范圍的大尺度區域。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中國土壤概況分布圖,讓學生了解黑土、黃土、紅壤、紫色土這幾種不同土壤類型的在我國分布,并分析和解釋形成原因,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資源】教師準備“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東北平原的黑壤”“云南東川的紅壤”“黃土高原的黃土”等圖片資料,準備中國土壤概況分布圖,讓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我國土壤的分布特征,并解釋形成原因。云南東川的紅壤 東北平原的黑土黃土高原的黃土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中國土壤概況(四)學習活動4【回答“沙變土”的原理】1.學生學習活動根據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回答“沙變土”變成的是土壤嗎?任務時間:4分鐘。前2分組小組交流合作,后2分鐘展示制作成果并回答問題。任務形式: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展示:個人展示,在講臺上為大家展示制作成果并講解“沙變土”的原理。教師為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1)組織及指導:教師通過學習情境建構引導學生制作土壤,思考“沙變土”的原理,組織小組合作交流,完成問題探討。(2)資源:教師組織各小組提前準備杯子、沙子、水、菜葉等物料,準備視頻資料等。(四)學習評價教師設計學習評價量表對學生及本堂課展開評價。表1.學習評價表項目 A級 B級 C級 自我評價 教師評價積極認真 上課認真聽講,參與討論態度認真,積極舉手發言 上課能認真聽講,有參與討論,能舉手發言 上課無心聽講,極少參與討論,不愿舉手發言小組合作 善于與人合作,能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 能與人合作,能接受別人的建議 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難以聽取別人的建議課堂筆記 課堂筆記記錄完整,結構清晰,重難點突出 課堂筆記較完整,結構比較清晰,重難點有所體現 課堂筆記有缺失部分,結構不清晰,重難點不突出課堂作業 課堂作業完成效果好 課堂作業完成效果較好 課堂作業完成效果差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好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較好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差(五)作業設計1.課堂作業設計課堂作業設計,實際是回歸地理學的本質——實踐性,將課上剛剛生成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檢驗并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能力生成。【解釋常見的土壤現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見的土壤現象, ◆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巖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對耕作而言,我國東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區的土壤相對瘠薄。 ◆山頂土壤的顆粒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顆粒較細。 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現象的主導因素。 嘗試對上述土壤現象作簡要解釋。 答:(1)主導因素是成土母質。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由紫色砂頁巖發育而成的。 (2)主導因素是氣候。東北濕冷的氣候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積累,土壤比較肥沃;南方氣候濕熱,土壤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微生物活動頻繁,土壤有機質分解快,積累少,相對貧瘠。 (3)主導因素是地貌。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發育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征,越往邊緣顆粒物越細;山頂部位的土壤發育在殘積物和坡積物上,含石塊多,土壤顆粒粗。課后作業設計課后作業,是把課本知識遷移到地理實際問題中,讓學生真正地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由此促進學生了解我們身邊的自然環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實現情感生成。(2020浙江聯考)下列關于土壤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發育在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征。 B.發育在顆粒較粗的成土母質上的土壤質地較細。 C.熱帶雨林地區植被茂盛,通過植物殘體提供給土壤的有機質很多,所以土壤肥沃。 D.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高于草原土壤。 【地理積累】熱帶雨林地區雖然擁有最為茂密的森林和動物種群數量,擁有最多的枯枝落葉,但是在熱帶雨林地區發育的地帶性土壤卻是一種比較貧瘠的磚紅壤。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如下:(1)熱帶森林生物量大,枯枝落葉眾多;但是也同樣是由于生物眾多,存在著很多利用那些枯枝落葉而生存的生物,從而使得大量枯枝落葉并不能轉化呈有機質進入土壤。(2)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年降水量大,降水對于土壤的淋失作用強烈;強烈的流水淋失作用,使得土壤中的大量元素和養分隨流水流失,最終保留下富鐵鋁化的呈酸性的土壤,顏色也呈現出磚紅色,在肥力特征上表現為貧瘠的特征。 解析:河流中下游沖積扇和河口三角洲上的土壤是不同時期形成的,由于不同時期河水的流速不同,沉積物的顆粒大小不同,洪積物和沖積物上的土壤具有明顯的質地分層特征,A正確;發育在顆粒較粗的成土母質上的土壤質地較粗,B錯誤;熱帶雨林地區植被茂密,植物殘體提供給土壤的有機質很多,但是由于高溫多雨,土壤有機質分解速度快,所以土壤不肥沃,C錯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高低與氣候、植被、地形都有關系,世界肥沃黑土區多在溫帶草原區,所以不是森林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高于草原,D錯誤。 答案:A。 2、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與氣候密切相關。讀土壤有機質含量隨溫度變化圖,完成下題。 (1)東北平原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山地丘陵區,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東北平原 A.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 B.地形平坦,土層深厚 C.植被量大于南方山地丘陵區 D.寒冷地區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緩慢 終年高溫地區和終年寒冷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其原因是 A.終年高溫不利于植被生長 B.高溫地區巖石的風化速度快 C.終年寒冷地區生物量小 D.寒冷地區微生物分解有機質緩慢 解析:東北平原氣溫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所以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南方山地丘陵區,A正確;土層深厚不是有機質含量高的原因,B錯誤;東北平原植物量小雨南方山地丘陵區,C錯誤;成土母質是土壤中礦物質的來源,但不是有機質的來源,D錯誤。(2)終年高溫利于植物生長,A錯誤;成土母質是土壤中的礦物質來源,不是有機質的來源,B錯誤;終年高溫地區有機質分解快,終年寒冷地區的生物量較小,所以終年高溫地區和終年寒冷地區土壤中有機質含量都較低,C正確;寒冷地區有機質分解慢,有利于有機質積累,D錯誤。 答案:(1)A (2)C 3、在我國西南方的絕大多數地區都有紅壤的分布,這一土壤類型下的土地貧瘠、淺薄,以前,農民放牧、砍柴、找土地種,土地一年比一年薄,肥力一年比一年弱,可耕作的地逐漸減少,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近年來通過科學的改良,土壤狀況得到了改善。思考: (1)從整體性的角度分析,中國西南方絕大多數地區分布有紅壤的原因,紅壤的特點及成因。 (2)這種土壤對人民的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3)我們該如何改良和養護這種土壤?四、板書設計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質2、生物3、氣候4、地貌5、時間6、人類活動五、教學資源PPT、導學案、土壤標本、視頻資料等。課時3《土壤的功能和養護》一、學習目標1.結合實例,掌握人類利用土壤的方式。2.理解土壤的功能和養護方法,樹立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念。二、學習重難點理解土壤的功能和養護方法。三、學習過程(一)學習情境建構給學生播放抖音短視頻《亞馬孫的黑土》《亞馬孫的黑白河》片段并做相關解說。學生積極活躍地觀看視頻、聆聽講解,順利進入教學情境。師:早期的歐洲殖民者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發現,當地印第安人在一種與自然土壤迥異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據研究,這種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農作物秸稈等在一定條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當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貧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亞馬孫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時為什么貧瘠?你能舉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嗎?(二)學習活動11.學生學習活動閱讀課本第92-94頁,回答幾個問題: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歸納總結出土壤的功能;討論土壤為什么要養護及養護方法。任務時間:7分鐘。前3分鐘自行閱讀課本并總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功能,后4分鐘分別請兩個小組代表回答土壤的功能及養護方法。任務形式: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展示:小組代表展示,回答小組的討論結果。一、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 土壤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其所在的環境之間有著活躍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節。 二、土壤的功能 1、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條件,綠色植物為動物的生長提供食物來源,此外土壤本身也是許多動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場所和營養來源。 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陸地水體的一部分。大氣降水的一部分儲存在土壤中,既有效減少地表徑流量,又可以持續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因此農作物可以抵御適度的旱情。 3、土壤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珍貴的自然資源。人類通過土壤發展農業,農作物是以土壤為物質基礎的;人類飼養動物,也以植物為飼料。 三、土壤的養護 1、土壤為什么需要養護? (1)有些土壤,不適合種植農作物,或者種植農作物產量低,不能滿足耕作的需要。 (2)即使是優良土壤,也要注重種養結合,以保持土壤持續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2、不宜種植土壤的改良或改造 (1)南方紅壤:撒熟石灰、施肥。紅壤的酸性強,土質黏重,肥力較差,可通過多施加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土壤沖刷等措施提高肥力。 (2)亞馬孫河流域:生物炭。 3、優良土壤的養護 (1)休耕:指耕地在可種作物的季節只耕不種或不耕不種的方式。 (2)輪作:指在同一田塊上不同年度間有順序地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復種。 (3)種植綠肥:指種植綠肥作物翻入土壤中,以達到豐富土壤營養物質、改良土壤物理性狀等作用。 (4)施農家肥。2.教師為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及展示。(三)學習活動2【探究土壤的養護方法】1.學生學習活動師:依據剛才的學習活動,我們的同學已經了解了部分土壤的養護方法,那么我們一起來探討幾個土壤養護的典型案例。請同學們思考并嘗試回答幾個問題:亞馬孫和流域人們為什么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國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是采用的什么方式,請你們試著用學過的知識解釋原理。(3)請同學們自行閱讀教材第94頁的案例“我國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思考并回答兩個問題,一是鹽堿地是如何形成的、因而形成了怎樣的水鹽運動規律?二是調節和控制水鹽運動的方法有哪些?任務時間:7分鐘。前3分鐘自行閱讀課本并總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土壤的功能,后4分鐘分別請兩個小組代表回答問題。任務形式:小組合作探究。任務展示:小組代表展示,回答小組的討論結果。2.教師為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教師組織學生按小組分工合作,探討以上幾個典型案例,并對重難點處“土壤的養護方法”進行點撥。【案例一:亞馬孫河流域人們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生物炭通過對土壤養分的改良影響土壤,即土壤的形成因素中的“生物”因素。說明:該案例由教師點名一名學生進行回答。【案例二:我國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師:同學們在初中階段學習化學,知道酸堿中和反應,請思考并回答出可以運用什么方法改良我國南方的酸性土壤。學生回答(略)。紅壤的酸性強,土質黏重,肥力較差,可通過多施加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土壤沖刷等措施提高肥力。說明:常見的改良酸性土壤的方式是施用熟石灰,這一改良方式的原理來自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堿》,為跨學科教學內容。氫氧化鈣是一種常見的堿,俗稱熟石灰或消石灰。氫氧化鈣是白色粉末狀物質,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稱石灰水;當石灰水中存在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時,就稱為石灰乳或石灰漿。氫氧化鈣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其中就包括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O,。這一部分內容對于高一學生來說比較熟悉,是初三下冊才學習過的知識。在此處引入化學原理知識,可以讓學生真正地了解怎樣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從而讓土壤更好的造福人類,體現人地協調觀。【案例三:我國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并思考94頁的案例《我國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描述黃淮海平原的土壤現象,解釋其特征及成因,理解和分析調節和控制水鹽運動的方法。1.鹽堿地是如何形成的? (1)水位高:是指地下水水位高,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鹽分隨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 (2)蒸發旺: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發量大,促使地下水中的鹽分向上運動和累積。 (3)鹽分多:是指有鹽分積累,最終達到一定濃度,致使土壤含鹽量增加,形成鹽堿地。 我國黃淮海平原鹽堿地 2.水鹽運動規律:春秋返鹽、夏季淋鹽、冬季穩定。 3.調節和控制水鹽運動的方法。【案例四:種養結合】休耕:不是讓土地荒蕪,而是讓其休養生息,用地養地相結合,來提升和鞏固糧食生產力。期間同樣要注意耕地管理和保護,防止水土流失等土壤破壞現象。種植綠肥:綠肥作物是指一類主要當作肥料種植的作物。這類作物養分含量豐富,翻入土壤中,具有豐富土壤營養物質、改良土壤物理性狀等作用。綠肥作物一般與主產作物輪作,多數可兼作飼草。輪作:在同一田塊上有順序地在季節間和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復種組合的種植方式。施用農家肥。(四)學習活動3【回歸情境,以文延伸,我國的黑土是如何形成的?該如何進行養護?加強學生區域認知,樹立人地協調觀念】1.學生學習活動師:依據剛才課堂所生成的知識,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并回答幾個問題。黑土廣泛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腐殖質含量較高。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對黑土地的大規模開墾以及在農業生產中頻繁翻耕,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耕作層下方形成一層緊實的“犁底層”,黑土肥力下降明顯。有專家建議,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法以保護黑土。說明東北地區黑土腐殖質含量較高的氣候原因。分析東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為原因。分析“少耕深松”對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2.教師為學習活動提供的組織、資源、指導等支持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完成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及展示。(五)學習評價教師設計學習評價量表對學生及本堂課展開評價。表1.學習評價表項目 A級 B級 C級 自我評價 教師評價積極認真 上課認真聽講,參與討論態度認真,積極舉手發言 上課能認真聽講,有參與討論,能舉手發言 上課無心聽講,極少參與討論,不愿舉手發言實踐能力 完成實驗效果好,動手能力強 完成實驗效果一般,動手能力有待提升 完成實驗效果差,動手能力不強小組合作 善于與人合作,能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 能與人合作,能接受別人的建議 缺乏與人合作的精神,難以聽取別人的建議課堂筆記 課堂筆記記錄完整,結構清晰,重難點突出 課堂筆記較完整,結構比較清晰,重難點有所體現 課堂筆記有缺失部分,結構不清晰,重難點不突出課堂作業 課堂作業完成效果好 課堂作業完成效果較好 課堂作業完成效果差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好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較好 課后作業完成效果差(六)作業設計1.課堂作業設計課堂作業設計,實際是回歸地理學的本質——實踐性,將課上剛剛生成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檢驗并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能力生成。此處選擇我國黑土的案例作為課堂作業設計,與本節課的導入情境“亞馬孫河流域的黑土”相似,形成首尾呼應。其次,本課中學習了我國紅壤的改良,此處延伸到東北地區肥力較高的黑土,讓學生們了解到黑土雖然肥力較高但依舊需要科學養護,認識到科學的耕作方法對于保護土壤的重要性,加強學生區域認知,樹立人地協調觀念。黑土廣泛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黑土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腐殖質含量較高。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對黑土地的大規模開墾以及在農業生產中頻繁翻耕,土壤結構發生了變化,耕作層下方形成一層緊實的“犁底層”,黑土肥力下降明顯。有專家建議,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法以保護黑土。 (1)說明東北地區黑土腐殖質含量較高的氣候原因。 (2)分析東北黑土肥力下降的人為原因。 (3)分析“少耕深松”對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 答:(1)雨熱同期,夏季植物生長量大;冬季濕冷,有機質分解幔。 (2)坡地開墾造成黑土流失;連續耕種,肥力消耗多;長期使用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犁底層導致土壤通透性變差。 (3)減少土壤表層擾動,減輕肥力流失;深層疏松,增強透氣性。課后作業設計課后作業,是把課本知識遷移到地理實際問題中,讓學生真正地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由此促進學生了解我們身邊的自然環境,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樹立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實現情感生成。本節課課后作業結合實例,同時也考察和培養學生從文字中提取地理信息和讀圖的能力。1、有機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碳、氮的含量不僅與溫度、降水量等環境因素有關,而且與植被狀況、土地利用方式及人類活動的干擾程度等有關。下圖是以我國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土層深度0-10cm)。讀圖,完成(1)-(2)題。 影響該山地土壤有機碳含量變化的主導因素是( ) 植被覆蓋度 B.海拔 C.降水 D.土層海拔 (2)調查發現,近年來高山草甸區的土壤有機碳含量減少趨勢明顯,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光照減弱,生物量減少,腐殖質減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機碳被雨水沖刷流失 C.氣候變暖,植物生長快,消耗有機碳多 D.冬季放牧,草場超載導致植被破壞 解析:(1)讀圖可知,土壤有機碳含量總體隨著海拔升高而增加。 (2)由圖中信息可知,土壤有機碳含量主要與海拔呈正相關,其原因是海拔高、氣溫低,生物生長不旺盛,消耗有機碳少,導致土壤有機碳積累多。可推斷近年來高山草甸區的土壤有機碳含量減少主要與全球氣候變暖有關。 答案:(1)B (2)C 2、有機質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標志,一般土壤有機質含量為5%。左圖圖為我國東部某地土壤剖面圖,右圖為該土壤有機質分布圖。讀下圖回答下列問題。 (1)關于該地表層土壤的描述,正確的是 A.地表枯枝落葉多,有機質含量較高 B.人工增施有機肥,有機質含量較高, C.受流水侵蝕作用,有機質含量較低 D.氣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機質含量低 (2)針對該土壤的特性,該地宜采用的農業技術是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溫室 D.礫石壓土 解析:(1)從圖2可以看出,該地土壤表層(0cm附近)有機質含量較低,A、B錯;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多是受外力作用影響的結果,我國東部地區降水豐富,流水侵蝕作用較強,C對;我國東部地區為季風氣候,降水較多,植被茂盛,D錯。(2)從圖2中可以看出10-60cm的土壤有機質較豐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B對。 答案:(1)C (2)B 3、(2016·課標全國卷1)磷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積,氣溫升高和流水侵蝕會減少土壤中磷累積量。圖2示意我國四川西部某山地東坡土壤中磷累積量的垂直變化,據此完成(1)~(2)題。 (1)磷高累積區是 A.高山草甸帶 B.高山冰雪帶 C.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 D.常綠闊葉林帶 (2)與磷高累積區相比,該山坡2000~3000米處 A.大氣溫度較低 B.生物生產量較低 C.土壤含水量較低 D.地表徑流量較小 解析:(1)讀圖可知,磷高累積區位于海拔4000m左右,四川西部某山地海拔4000m高的位置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帶。常綠闊葉林帶為四川山地的基帶自然帶,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落葉闊葉林帶、針葉林帶,高山草甸帶、高山冰雪帶等。(2)與磷高累積區相比,該山坡2000-3000米處,磷累積量較低,根據材料提示“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積”,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積累,大氣溫度低有利于磷的積累,地表徑流越小越有利于磷的積累;山坡2000-3000米處磷累積量較低,說明土壤含水量較低。山坡2000-3000米處生物生產量應高于海拔4000米附近磷高累積區。 答案:(1)A (2)C四、板書設計三、土壤的功能與養護1、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2、土壤的功能(1)土壤為植物生長提供條件。(2)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3)土壤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珍貴的自然資源。3、土壤的養護(1)不宜種植土壤的改良或改造①南方紅壤:撒熟石灰、施肥。②亞馬孫河流域:生物炭。(2)優良土壤的養護:休耕、輪作、種植綠肥、施農家肥。五、教學資源PPT、導學案、土壤標本、視頻資料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