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第1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
語言建構與運用: 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熟練掌握文中出現的成語典故。 思維發展與提升: 了解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 了解幾位思想大家的思想,領悟課文中所說明的道理。 文化傳承與理解: 識記文化常識。 1、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思想主張。 重點:分析歸納四個弟子的志向,掌握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 難點: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領悟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
一、寫作背景
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諸侯爭相稱霸,人民流離失所。面對這種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孔子試圖用自己以“禮”“仁”為核心的政治主張,救民眾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國,希望找到機會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卻四處碰壁。于是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響深遠。本文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
二、作者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張仁政、德治。他提倡的倫理道德,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都不被采用。回魯國后,他從事著述和講學,相傳有弟子3000人。 他編訂了《詩》《書》,修撰了《春秋》。
孔子的思想主張:
主張禮治,反對法治。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即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隸制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腳。” 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在倫理思想方面主張仁。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義。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陽貨》)他把恢復周禮看作是自己的歷史史命。
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2.關于《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揖錄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朱熹將它與《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在行文中稱孔子學生的字,那是表示對他們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們時,直呼其名,合乎師生對話禮儀,稱呼中透出幾分親切。
《論語》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的影響。
三、題目解讀
子路,姓仲,名由;曾哲,名點;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華,復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這四個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長者閑坐。文章記述了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場面。
“侍”是倍侍長者,長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沒有寫出來,是學生陪老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坐。是孔子引導他的學生暢談人生理想的一個片段。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題譯: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從孔子坐著。
翻譯文本: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 “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文言文常識歸納
一、注音
喟( )然 舞雩( ) 師旅( ) 浴乎沂( ) 莫( )春 比( )及
曾皙( ) 千乘( ) 率( )爾 攝( )乎 饑饉( ) 侍( )坐
鏗( )爾 小相( ) 哂( )笑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鏗爾 希:通-------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3.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
三、古今異義
如會同,端章甫 會同:古義---
四、重點實詞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侍: 2.以吾一日長乎爾 以: 乎: 爾:
3.毋吾以也 毋: 以: 4.居則曰 居:   
5.不吾知也 知: 6.如或知爾 如: 或:
7.則何以哉? 何以: 8.子路率爾而對曰 率: 爾: 而:
9.攝乎大國之間: 攝, 乎:   10.加之以師旅 加: 以:
11.因之以饑饉  因: 以: 12.由也為之 為:
13.比及三年 比:    14.且知方也 且: 方:
15.夫子哂之  哂: 16.求!爾何如 爾: 何如: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 如: 18.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如: 俟:
19.非曰能之,愿學焉 能: 20.宗廟之事,如會同 如:
21.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為: 22.鼓瑟希,鏗爾 希: 爾:
23.舍瑟而作 舍: 而: 作 :   24.異乎三子者之撰 乎: 撰:   
25.何傷乎? 何: 傷: 26.亦各言其志也: 亦: 其:
27.春服既成 既: 成: 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乎:
29.風乎舞雩 風:   30.詠而歸 詠:   
31.吾與點也 與:    32.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 言: 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
35.夫子何哂由也 何: 36.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為: 以: 讓:
37.唯求則非邦也與 唯: 則:
38.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 如:
39.非諸侯而何 而: 何: 40.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小: 孰:
五、一詞多義
1.如
(1)如或知爾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禮樂 (4)沛公起如廁
2.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4)加之以師旅  
(5)以侍君子 (6)為國以禮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4.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   (2)子路率爾而對曰    
5.為
(1)由也為之 (2)愿為小相焉   
(3)赤也為之小
6.知
(1)居則曰 (2)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3)不知木蘭是女郎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孰為汝多知乎
7.居
(1)居則曰,“不吾知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鵲復見 (5)佛印居左,魯直居右
(6)囤積居奇
六、活用現象
1.端章甫:端,( )章甫,( ) 2.風乎舞雩:風,( )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大,( )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    6.異乎三子者之撰:撰,( )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長乎爾 ( )   2.毋吾以也 ( )   
3.不吾知也 ( )   4.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5.攝乎大國之間 ( )    6.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 )  
7.異乎三子者之撰 ( )    8.浴乎沂,風乎舞雩 ,詠而歸 (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    10.為國以禮 ( )   
八、重要語句翻譯
(1)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譯文:
(2)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譯文:
(4)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譯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文:
(6)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以下名句皆出自《論語》,請填完整。(斜體為選做題)
(1)學而不思則罔,_____________。 (2)既來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 (4)過也,人皆見也;_____ ,__________。
(5)人而無信,__________。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諫,_________。 (8)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9)三軍可奪帥也,___________。 (10)學而不厭__________。
(11)君子坦蕩蕩,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不悱不發。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14)言必行,__________。
層次結構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孔子向學生問志。
第二部分:寫四個弟子對于孔子的問題作出的不同應答。
第三部分: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加以評價。
全文分析
1、文章開篇孔子的講話有幾層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學上的什么態度?
2、從冉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性格特征?
3、公西華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4、曾皙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5、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探究主旨
本文是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范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寫作特點
人物 人物性格
子路
冉有
公西華
曾皙
題組A 基礎過關練
1.一詞多義
①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
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 )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 )
②爾
以吾一日長乎爾( )
子路率爾而對曰 ( )
③如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 )
宗廟之事,如會同 ( )
④以
則何以哉( )
以吾一日長乎爾( )
加之以師旅 ( )
2.詞類活用
①名詞的活用
如會同,端章甫( )
浴乎沂,風乎舞雩 ( )
三子者出,曾晳后( )
②形容詞的活用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
可使足民 ( )
③動詞的活用
異乎三子者之撰(
課內閱讀
1.下列各句中對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相:宰相
B.異乎三子者之撰 撰:指為政的才能
C.因之以饑饉 因:接續
D.浴乎沂,風乎舞雩 風:吹風
2.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詞類活用類型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如會同,端章甫
B.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C.風乎舞雩
D.鼓瑟希
3.下列各句中,與例句的句式類型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例:為國以禮
A.加之以師旅 B.不吾知也
C.則何以哉 D.毋吾以也
4.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國家。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D.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華的謙辭。
題組B 能力提升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對劃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2.下列對文中有關的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
B.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會,指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指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C.相,指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始交代了談話的內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發話,啟發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顧慮、緩和緊張氣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為師長的身份,又表現了孔子隨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啟發下,子路不假思索,搶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這種毫不謙讓的積極態度與他那充滿自信的回答內容相一致。他志向遠大,聲稱能將困于戰爭和饑荒的大國治理成勇而知義的禮儀之邦。
C.子路謙虛不夠、自信有余的態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寬容,也有不以為然的輕微批評,表現了孔子的豁達態度。
D.公西華的回答顯得彬彬有禮,他可能意識到孔子對子路不夠謙讓的批評,說起話來謹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并將禮樂方面的治理讓諸君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文本一: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②,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注】①東蒙:山名,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②費(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東費縣。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三處答案按順序分別對應答題卡上的答案標號涂黑。
既A來B之C則D安E之F今G由H與I求J也K相L夫M子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時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
B.夫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也可指學者或老師。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則是孔子學生對他的尊稱。
C.蕭墻,面對國君宮門的小墻。一名“塞門”,又稱“屏”。臣至此屏,便會肅然起敬,蕭通“肅”。這里比喻內部。
D.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會”,是指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是指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通過寫孔子譴責季氏討伐顓臾的做法,明確表達了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過引用與擬人的修辭對企圖推卸攻打顓臾責任的冉有進行批駁: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失職就要追究責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爾而對”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國方略中將“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將伐顓臾》寫出了孔子對弟子愛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寫出了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一面。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2)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3)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9.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節選自《論語·先進》)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季康子問:“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
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
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慎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于是衛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于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節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子路A為衛大夫B孔悝之邑宰C蕢聵D乃與孔悝作亂E謀F入孔悝家G遂與其徒H襲攻出公。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與“學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古時四馬一車為一乘。
C.“因門人請為弟子”中的“因”是“通過”的意思,與“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聞之而馳往”中的“馳”是“奔跑、快跑”的意思,與“文武爭馳,在君無事”中的“馳”含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路比孔子小九歲,他曾經欺侮過孔子,但后來卻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為了孔子的學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辭行,孔子告誡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應采用恭謹謙敬的仁政。
C.衛靈公去世后,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卻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雖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
D.衛國變亂,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隨回到衛城,與作亂者進行了面對面斗爭。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時期指大諸侯國。
B.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同,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C.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
D.冠者:成年人。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人了。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言志”為線索,表達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輕率,冉有謙虛,公西華禮讓,曾皙高雅,給人印象深刻。
C.文段運用典故,內涵豐富;語言富麗華美,耐人尋味。
D.文章通過簡潔的對話、細膩的神情及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志趣。
17.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18.結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分析孔子的形象。第1課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學習目標 重點難點
語言建構與運用: 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熟練掌握文中出現的成語典故。 思維發展與提升: 了解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審美鑒賞與創造: 了解幾位思想大家的思想,領悟課文中所說明的道理。 文化傳承與理解: 識記文化常識。 1、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孔子“禮樂治國”的思想主張。 重點:分析歸納四個弟子的志向,掌握本文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方法。 難點:探究孔子“與點”的原因,領悟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
一、寫作背景
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諸侯爭相稱霸,人民流離失所。面對這種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孔子試圖用自己以“禮”“仁”為核心的政治主張,救民眾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周游列國,希望找到機會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卻四處碰壁。于是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致力于教育工作,影響深遠。本文記錄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這四個弟子“言志”的一段話。
二、作者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政治方面,他主張仁政、德治。他提倡的倫理道德, 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都不被采用。回魯國后,他從事著述和講學,相傳有弟子3000人。 他編訂了《詩》《書》,修撰了《春秋》。
孔子的思想主張:
主張禮治,反對法治。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即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隸制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腳。” 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在倫理思想方面主張仁。曾子曾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義。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陽貨》)他把恢復周禮看作是自己的歷史史命。
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2.關于《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揖錄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宋儒朱熹將它與《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
在行文中稱孔子學生的字,那是表示對他們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們時,直呼其名,合乎師生對話禮儀,稱呼中透出幾分親切。
《論語》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成為人們習用的格言和成語,對后來的文學語言有很大的影響。
三、題目解讀
子路,姓仲,名由;曾哲,名點;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華,復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這四個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坐,陪侍長者閑坐。文章記述了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場面。
“侍”是倍侍長者,長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沒有寫出來,是學生陪老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與孔子的年齡分別是51、39、31、18、60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坐。是孔子引導他的學生暢談人生理想的一個片段。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題譯:學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從孔子坐著。
翻譯文本: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翻譯: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紀大一點,不要因為我年紀大一點(因此)(你們就不說了)。你們平時總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辦呢?”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則何以哉: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句,即“則以何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 “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
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
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
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方:計算面積的單位,縱橫各一里。
如:連詞,或者。
足: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富足。
如其:連詞,至于。 俟:等待。
翻譯:“冉求,你怎么樣啊?”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來。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只好等待著修養更高的君子來推行了。
“赤,爾何如? ”
對曰: “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宗廟之事:指諸侯的祭祀活動。祭祖必在宗廟(祖廟),故以"宗廟之事"泛指。
如:或者,連詞,表示選擇關系。會同:諸侯會盟。會,諸侯相見。同,諸侯共同朝見天子。
端章甫:穿著禮服,戴著禮帽。端,禮服。章甫:禮帽。在這里都是名詞活用作動詞。
愿為小相:希望成為贊禮人。小相:贊禮人。
"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學習。
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
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點,爾何如? ”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 “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希:通"稀"。指彈瑟的速度放慢,節奏逐漸稀疏。
鏗(kēng)爾:鏗的一聲,琴瑟聲止住了。鏗:象聲詞。指彈瑟完畢時最后一聲高音。爾:"鏗"的詞尾。
撰:才能,指為政的才能。
"曾晳,你怎么樣?"
(曾晳)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
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所說的志向不同!"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
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莫(mù)春:農歷三月,天氣已轉暖的時節。莫:通"暮"
冠者:古代男子20歲時要舉行冠禮,束發、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
童子:未加冠的少年(不到20歲)。
浴:洗澡。乎:在;沂,水名,在今山東。此水因有溫泉流入,暮春時即可人浴。
風:吹風,乘涼。名詞作動詞。舞雩。魯國祭天求雨的地方,設有壇,在今山東
歸:通饋,進食,送食。
(曾晳)說:"暮春時節(天氣暖和),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
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
唱著歌走回家。"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后:走在后頭。方位名詞作動詞。 夫:指示代詞,那。
已矣:罷了。 讓:謙讓。 邦:國家 。此處指治理國家大事。唯:句首語氣助詞,無義。
安:疑問代詞,怎么。 見:見得。 之:指諸侯。
翻譯: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只不過自己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說:“治國要講究禮讓,可是他說話一點都不謙虛,因此我笑他。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嗎?怎么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講的就不是國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事呢?”
文言文常識歸納
一、注音
喟( )然 舞雩( ) 師旅( ) 浴乎沂( ) 莫( )春 比( )及
曾皙( ) 千乘( ) 率( )爾 攝( )乎 饑饉( ) 侍( )坐
鏗( )爾 小相( ) 哂( )笑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鏗爾 希:通-------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3.唯求則非邦也與:與:通------
三、古今異義
如會同,端章甫 會同:古義---   
四、重點實詞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侍: 2.以吾一日長乎爾 以: 乎: 爾:
3.毋吾以也 毋: 以: 4.居則曰 居:   
5.不吾知也 知: 6.如或知爾 如: 或:
7.則何以哉? 何以: 8.子路率爾而對曰 率: 爾: 而:
9.攝乎大國之間: 攝, 乎:   10.加之以師旅 加: 以:
11.因之以饑饉  因: 以: 12.由也為之 為:
13.比及三年 比:    14.且知方也 且: 方:
15.夫子哂之  哂: 16.求!爾何如 爾: 何如: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 如: 18.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如: 俟:
19.非曰能之,愿學焉 能: 20.宗廟之事,如會同 如:
21.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為: 22.鼓瑟希,鏗爾 希: 爾:
23.舍瑟而作 舍: 而: 作 :   24.異乎三子者之撰 乎: 撰:   
25.何傷乎? 何: 傷: 26.亦各言其志也: 亦: 其:
27.春服既成 既: 成: 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乎:
29.風乎舞雩 風:   30.詠而歸 詠:   
31.吾與點也 與:    32.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 言: 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
35.夫子何哂由也 何: 36.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為: 以: 讓:
37.唯求則非邦也與 唯: 則:
38.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 如:
39.非諸侯而何 而: 何: 40.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小: 孰:
五、一詞多義
1.如  
(1)如或知爾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禮樂 (4)沛公起如廁
2.以
(1)以吾一日長乎爾   (2)毋吾以也 
(3)則何以哉   (4)加之以師旅  
(5)以侍君子 (6)為國以禮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4.爾   
(1)以吾一日長乎爾   (2)子路率爾而對曰    
5.為
(1)由也為之 (2)愿為小相焉   
(3)赤也為之小
6.知
(1)居則曰 (2)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3)不知木蘭是女郎 (4)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5)孰為汝多知乎
7.居
(1)居則曰,“不吾知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鵲復見 (5)佛印居左,魯直居右
(6)囤積居奇
六、活用現象
1.端章甫:端,( )章甫,( ) 2.風乎舞雩:風,( )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   4.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大,( )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    6.異乎三子者之撰:撰,( )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長乎爾 ( )   2.毋吾以也 ( )   
3.不吾知也 ( )   4.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5.攝乎大國之間 ( )    6.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 )  
7.異乎三子者之撰 ( )    8.浴乎沂,風乎舞雩 ,詠而歸 (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    10.為國以禮 ( )   
八、重要語句翻譯
(1)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譯文:
(2)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譯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譯文:
(4)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譯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譯文:
(6)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以下名句皆出自《論語》,請填完整。(斜體為選做題)
(1)學而不思則罔,_____________。 (2)既來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 (4)過也,人皆見也;_____ ,__________。
(5)人而無信,__________。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諫,_________。 (8)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9)三軍可奪帥也,___________。 (10)學而不厭__________。
(11)君子坦蕩蕩,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不悱不發。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14)言必行,__________。
答案:
一、注音
Kuì yú lǚ sè yí mù bǐ xī shèng (shuái shè jǐn shì kēng xiàng shěn
二、通假字
1.希,通“稀”,稀疏   2.莫,通“暮”,暮春  3.與,通“歟”,語氣詞
三、古今異義
1.古:諸侯相見   2.古:泛指侵略的軍隊
四、重點實詞   
1.侍:陪侍 2.以:因為 乎:于----比 爾:你們 3.毋:不要 以:認為
4.居:閑居,平時   5.知:了解 6.如:假如,如果 或:有人
7.何以:做什么 8.率:輕率 爾:形容詞詞尾 而:表修飾
9.攝,夾、迫近 乎:于----在  10.加:加到……上 以:拿,用
11.因:接著 以:用,拿 12.為:治理 13.比:到   
14.且:表遞進,而且 方:道,準則 15.哂:笑 16.爾:你 何如:怎么樣
17.方:方圓 如:或者 18.如:至于 俟:等待 19.能:有能力做
20.如:或者 21.為:擔任 22.希:稀疏 爾:擬聲詞詞尾
23.舍:放下 而:表順承 作:起  24.乎:于----與,和 撰:才能,為政的才能   
25.何:什么 傷:妨害 26.亦:也 其:自己的
27.既:已經 成:定 28.乎:于----在 29. 風:吹風  30.詠:唱歌   
31.與:贊成   32.后:落在后面 33.夫:語氣詞 言:說的話 34.已:罷了
35.何:為什么 36.為:治理 以:用 讓:謙讓 37.唯:語氣詞 則:就
38.安:怎么 如:或者39.而:又 何:什么40.小:小的事情,小相 孰:誰
五、一詞多義
1.如:(1)假如 (2)或者 (3)至于(4)到,去
2.以:(1)介詞,因為  (2)動詞,認為  (3)動詞,做  
(4)介詞,用   (5)連詞, 表目的,用來(6)介詞,用
3.方:(1)方圓   (2)道,是非準則   
4.爾 :(1)代詞,你們   (2)助詞,形容詞詞尾,表狀態(……的樣子)    
5.為 :(1)管理,治理 (2)做  (3)替
6.知:(1)了解 (2)主持(3知道(4) zhì 通“智” (5)見解,知識
7.居
(1)平日、平時(2)處于某種地方(3)居住(4)過了(5)坐(6)積蓄、儲存
六、活用現象
1.端,名作動,穿禮服;章甫,名作動,戴禮帽  2.風,名作動,吹風   
3.后,名作動,落后   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勇,形作名   6.撰,動作名,才能   
七、句式
1.狀語后置   2.賓語前置   3.賓語前置   4.賓語前置   5.狀語后置   
6.狀語后置   7.狀語后置   8.狀語后置   9.語前置   
10.狀語后置   
八、重要語句翻譯
(1) 譯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大國之間,有別國軍隊來侵略它,接 連下來,又有饑餓。
(2) 譯文:平日里說:“沒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 事情呢?”
(3)譯文:一個方圓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
(4)譯文: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所講的不一樣呀!"
(5)譯文: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臺上乘涼,唱著歌回家
(6)譯文:怎么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公西華只能替諸侯做小相,那么,誰又能給諸侯做大相?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2.補充
(1)思而不學則殆 (2)則安之 (3)不患貧而患不安
(4)更也,人皆仰之 (5)不知其可也 (6)必先利其器
(7)來者猶可追 (8)己所不欲 (9)匹夫不可奪志也 (10)誨人不倦
(11)小人常戚戚 (12)不憤不啟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14) 行必果
層次結構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寫孔子向學生問志。
第二部分:寫四個弟子對于孔子的問題作出的不同應答。
第三部分: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加以評價。
全文分析
1、文章開篇孔子的講話有幾層意思?它反映了孔子在教學上的什么態度?
有兩層意思。
一層意思是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們不要因為我(年紀大)(感到拘束)就不說了。”從而鼓勵學生敢于發表意見,大膽地談論個人的志向。這反映出孔子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另一層意思是他的學生平時認為人們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無所作為。因此孔子假設了一種情況:如果有人要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從而啟發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學生時,循循善誘。
2、從冉有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怎樣的性格特征?
冉有謙虛謹慎,說話很有分寸。他在孔子指名發問后才開口。比起子路言稱的中等國家,冉有說的國家要小得多,他先說“方六七十”,后又說“如五六十”,十分謹慎。他認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績僅限于“足民”一點,至于禮樂教化,則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公西華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他有志于禮樂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剛剛說到“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為避免有以君子自居之嫌,他先謙虛番,然后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志向,“愿為小相焉”。簡短的言辭中,兩個“愿”字,一個“學”字,一個“小”字,可見他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4、曾皙具有怎樣的性格特征?
他一邊聽著其他人的對話,一邊“鼓瑟”,當老師問到自己時,“鏗爾,舍瑟而作”,表現了曾晳的淡定從容、胸有成竹。他并不直接說出自己的志向,而是先強調自己的想法“異乎三子者之撰”。一個“異”字,既說明他的見解必然超群出眾,又表明了他顧慮別人認為他故意標新立異,他的志向是在老師的又一次鼓勵后才說出的,表現了他的老成持重。他的答話,既沒有子路的自我炫耀以及冉有和公西華的刻意謙虛,也沒有說明怎樣從政治國,而是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風清俗美,人民安樂”的太平盛世的風情畫,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現了一種“安貧樂道”“澡身浴德”的高潔志趣,這說明他深得孔子思想的精髓,即禮樂治國的政治主張。
5、結合課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具體分析孔子的形象。
①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而他自己并沒有“言志”,但我們可以從他對弟子們“言志”的態度及評論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贊同曾皙的說法,是因為曾皙所描繪的太平盛世的畫面,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冉有和公西華言志時,都表示愿意出仕從政,有一番作為,孔子在談話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說到公西華時,孔子說:“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意思是說公西華的才能足以做大事,“為小相”是大材小用。孔子對子路“不讓”的態度不滿,對其“為國”的志向并不反對。總之,從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和他的弟子們一樣,都想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干一番安邦治國的事業。
②作為師長,孔子既嚴格要求學生,又和藹可親,善于啟發學生。孔子提出話題,要求學生“言志”,這是對學生最大的關心與教育。他指出了學生“居則曰:‘不吾知也!’”的現象,也是對學生委婉的教育。因為“為國以禮”,所以他不滿仲由的“其言不讓”。這些都說明孔子是一位很嚴格的老師。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他要求學生“言志”時,先做好了引導工作,消除了他們的顧慮。子路的態度不謙虛,為了不影響別人發言,他并沒有立即發表意見。師生在談話,曾皙卻在一旁鼓瑟,可見師生關系的融洽,談話氣氛的和諧。曾皙提出疑問,孔子又耐心地予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可敬、可親的師長。
探究主旨
本文是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范例。通過孔子和四個學生的談話,以言志為線索,寫出了學生們的志趣、性格,表達了孔子的思想、態度。
寫作特點
1、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緊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來記述,五個人的發言都合乎各自的個性、身份、志趣、教養,顯得深刻而生動。
2、全篇以“言志”為中心組織材料,思路清晰,極有層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現力較強。
3、成功地運用對話和人物動作來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師生間的對話,將人物的心情語態,精神氣質,都傳神地表現出來,寫得簡練含蓄,生動感人。
人物 人物性格
子路 有魄力、自信;性格也較魯莽、輕率
冉有 性格謹慎、謙虛、自知
公西華 謙恭有禮,嫻于辭令
曾皙 溫文爾雅,性格從容灑脫
題組A 基礎過關練
1.一詞多義
①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 )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 )
②爾
以吾一日長乎爾( )
子路率爾而對曰( )
③如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
宗廟之事,如會同( )
④以
則何以哉( )
以吾一日長乎爾( )
加之以師旅( )
2.詞類活用
①名詞的活用
如會同,端章甫( )
浴乎沂,風乎舞雩 ( )
三子者出,曾晳后( )
②形容詞的活用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
可使足民 ( )
③動詞的活用
異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
(1)一詞多義
①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詞,道,指是非準則)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詞,計量面積用語)
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名詞,常規,常法)
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詞,將,剛剛)
②爾
以吾一日長乎爾(代詞,你們)
子路率爾而對曰 (助詞,表狀態,常放在形容詞或擬聲詞后,相當于“然”)
③如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連詞,假如,如果)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介詞,至于)
宗廟之事,如會同 (連詞,或者)
④以
則何以哉(動詞,做)
以吾一日長乎爾(連詞,因為)
加之以師旅 (介詞,用)
(2)詞類活用
①名詞的活用
如會同,端章甫(端,名詞用作動詞,穿著禮服;章甫,名詞用作動詞,戴著禮帽)
浴乎沂,風乎舞雩 (名詞用作動詞,吹風)
三子者出,曾晳后(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在后面)
②形容詞的活用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小,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相;大,形容詞用作名詞,大相)
可使足民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富足)
③動詞的活用
異乎三子者之撰(動詞用作名詞,才能,這里指為政的才能)
課內閱讀
1.下列各句中對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相:宰相
B.異乎三子者之撰 撰:指為政的才能
C.因之以饑饉 因:接續
D.浴乎沂,風乎舞雩 風:吹風
2.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詞類活用類型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如會同,端章甫
B.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C.風乎舞雩
D.鼓瑟希
3.下列各句中,與例句的句式類型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例:為國以禮
A.加之以師旅 B.不吾知也
C.則何以哉 D.毋吾以也
4.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國家。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春秋時,一輛兵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D.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華的謙辭。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此處的“相”指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
2.答案:B
解析:B項,“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相。A項,“章甫”,名詞作動詞,戴著禮帽。C項,“風”,名詞作動詞,吹風。D項,“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3.答案:A
解析:A項與例句為狀語后置句,“以師旅加之”,“以禮為國”。B、C、D三項為賓語前置句,“不知吾也”,“則以何哉”,“毋以吾也”。
4.答案:C
解析:“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錯,應該是“周代男子在二十歲時行加冠禮”。
題組B 能力提升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1.對劃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2.下列對文中有關的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
B.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會,指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指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C.相,指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歲時行加冠禮,表示成年。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開始交代了談話的內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發話,啟發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顧慮、緩和緊張氣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為師長的身份,又表現了孔子隨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啟發下,子路不假思索,搶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這種毫不謙讓的積極態度與他那充滿自信的回答內容相一致。他志向遠大,聲稱能將困于戰爭和饑荒的大國治理成勇而知義的禮儀之邦。
C.子路謙虛不夠、自信有余的態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寬容,也有不以為然的輕微批評,表現了孔子的豁達態度。
D.公西華的回答顯得彬彬有禮,他可能意識到孔子對子路不夠謙讓的批評,說起話來謹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并將禮樂方面的治理讓諸君子。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文本一: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①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②,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注】①東蒙:山名,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②費(bì):季氏的私邑,在今山東費縣。
文本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三處答案按順序分別對應答題卡上的答案標號涂黑。
既A來B之C則D安E之F今G由H與I求J也K相L夫M子
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時君主每年都要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社稷,也就成了國家的象征。
B.夫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也可指學者或老師。材料一的“夫子”是指季氏,材料二則是孔子學生對他的尊稱。
C.蕭墻,面對國君宮門的小墻。一名“塞門”,又稱“屏”。臣至此屏,便會肅然起敬,蕭通“肅”。這里比喻內部。
D.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會”,是指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朝見天子。“同”,是指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通過寫孔子譴責季氏討伐顓臾的做法,明確表達了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的政治思想。
B.材料一第二段中,孔子通過引用與擬人的修辭對企圖推卸攻打顓臾責任的冉有進行批駁: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失職就要追究責任。
C.材料二孔子“哂由”既有子路“率爾而對”的因素,也有子路在治國方略中將“方”置于“勇”后的原因。
D.《季氏將伐顓臾》寫出了孔子對弟子愛深言切的一面,而《侍坐》寫出了孔子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一面。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2)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3)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9.孔子認為季氏討伐顓臾是錯誤的,理由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節選自《論語·先進》)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設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季康子問:“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
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
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慎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于是衛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臺。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于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節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子路A為衛大夫B孔悝之邑宰C蕢聵D乃與孔悝作亂E謀F入孔悝家G遂與其徒H襲攻出公。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毋吾以也”中的“以”是“止”的意思,與“學不可以已”中的“已”意思相同。
B.千乘之國,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乘,古時四馬一車為一乘。
C.“因門人請為弟子”中的“因”是“通過”的意思,與“因人之力而敝之”中的“因”意思相同。
D.“聞之而馳往”中的“馳”是“奔跑、快跑”的意思,與“文武爭馳,在君無事”中的“馳”含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子路比孔子小九歲,他曾經欺侮過孔子,但后來卻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化并成為了孔子的學生。
B.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去向孔子辭行,孔子告誡他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應采用恭謹謙敬的仁政。
C.衛靈公去世后,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卻不肯接受,他的理由是太子雖然逃亡了,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
D.衛國變亂,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子路跟隨回到衛城,與作亂者進行了面對面斗爭。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
(2)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1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1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千乘之國:指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春秋時期指大諸侯國。
B.會同: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通稱。同,諸侯一起朝見天子。
C.相:諸侯祭祀、會盟或朝見天子時,主持贊禮的司儀官。
D.冠者:成年人。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人了。
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言志”為線索,表達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
B.子路輕率,冉有謙虛,公西華禮讓,曾皙高雅,給人印象深刻。
C.文段運用典故,內涵豐富;語言富麗華美,耐人尋味。
D.文章通過簡潔的對話、細膩的神情及動作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志趣。
17.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18.結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態描寫,分析孔子的形象。
參考答案:
1.C 2.D 3.D 4.(1)(如果)讓我來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之后,就可以使(人人)都勇敢善戰,而且懂得禮儀。
(2)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
句意: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家,如果由我來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人富足。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就等待君子來治理了。
“求也為之”,“為之”是動賓結構,故中間不可斷開,在其后斷開。排除AD。
“比及三年”意為“等到三年”,是一個動補式短語,表時間,中間不可斷開,排除B。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D.“古代男子在三十歲時行加冠禮”說法錯誤,是二十歲時行加冠禮。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相關內容的能力。
D.“公西華……他愿意治理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國”理解錯誤,張冠李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這是冉有的志向。公西華名赤,他的志向是:“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意思是:“不敢說我能夠做到,但是我也愿意學習。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天子與諸侯會面之事,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愿意成為主持司儀。”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
(1)“為”,動詞,治理;“比及”等到;“且”表遞進關系,而且,并且。
(2)“攝”,動詞,夾;“乎”,相當“于”,介詞,在;“因”接著。
參考譯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敵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樣?”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主持司儀。”
“曾點,你怎么樣?”
(曾點)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曾點)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里沐浴,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
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晳)說:“你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說:“治理國家要講理讓,可他的話卻一點不謙讓,所以笑他。”
“難道冉求所講的就不是國家嗎?”
“怎見得縱橫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難道公西赤所講的不是國家嗎?”
“宗廟祭祀和諸侯會同之事,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的贊禮人,那誰能來做大的贊禮呢?”
5.CFK 6.A 7.B 8.(1)我聽說擁有邦國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2)(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3)(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 9.①先王封國,不可伐;
②邦域之中,不必伐;
③社稷之臣,不當伐。
【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使他們來了以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現在仲由和冉求呀,你們兩個人輔佐季孫氏。
“來之”和“安之”結構一致,兩個“之”分別是“來”“安”的賓語,賓語后斷開,所以CF兩處要斷開;
“也”在句中為表停頓的語氣詞,“由與求”為句子的主語,“也”后斷開,即主語與后面的謂語部分斷開,起強調的作用,故應在K處斷開。
故選CFK。
6.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說法錯誤,應該是“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故選A。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擬人的修辭”分析錯誤。第二段中沒有用擬人的修辭,而是用的比喻。“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攙扶者的失職來比喻冉有、季路作為季氏家臣而沒有盡到責任。“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比喻有雙重喻義:一是將季氏比作虎兕,將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打顓臾,好比虎兕跑出籠子傷人;顓臾如被攻滅,好比龜甲、玉石毀于盒中;二是將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龜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傷人,龜玉毀于櫝中,是看守者的失職。冉有、季路在季氏門下,卻不能對季氏伐顓臾進行有效的阻止,指出冉有和季路應認識到自己沒有盡職盡責。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有國有家者”,擁有邦國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患”,怕,擔心;“寡”,少。
(2)“龜玉”,(占卜用的)龜甲;“櫝”,匣子;“是”,這。
(3)“鼓”,彈奏;“希”通“稀”,稀疏;“舍”,放下;“作”,站起。
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冉有、季路前來告訴老師“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對此孔子一開始就用“無乃爾是過與”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接著陳述理由。
由“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可知,從前先代的君王讓顓臾做東蒙山的主祭者,是先王封國,不可伐;
由“且在邦域之中矣”可知,顓臾在魯國的邦域之中,不必伐;
由原文“是社稷之臣也”可知,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將要對顓臾用兵。”孔子說:“冉求!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從前先代的君王讓它做東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冉有說:“是季孫大夫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愿意這么干。”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展現才能擔任職務,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而且你的話說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現在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靠近費地,現在不奪取它,后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聽說擁有邦國的諸侯和擁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如果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不覺得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修治仁義禮樂去招徠他們,使他們來了以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現在仲由和冉求呀,你們兩個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招徠他們;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興起干戈。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自家內部。
(選自《論語 季氏第十六》,有刪改)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因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用(別國)軍隊來侵略它,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樣?”(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公西華,你怎么樣?”(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什么,但愿意學習做這些。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戴好禮服禮帽做一個小小的司儀。”“曾皙,你怎么樣?”(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為政的才能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上了。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唱著歌兒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贊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問孔子:“他們三個人的話怎么樣?”孔子說:“只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罷了!”(曾皙)說:“您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說):“治國要用禮,可是他(子路)的話毫不謙遜,所以我笑他。”“難道冉有講的不是國家大事嗎?”“哪里見過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不是國家的呢?”“難道公西華講的不是諸侯的大事嗎?”“宗廟祭祀,諸侯會盟和朝見天子,不是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相,那么誰能做大相呢?”
(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10.CEG 11.C 12.D 13.(1)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為他遭受禍殃。
(2)子路說:“君子可以死,但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
“子路”是主語,“為”是動詞,意思是“擔任”,是謂語,“邑宰”是賓語,“衛大夫孔悝之”是賓語的定語,主謂賓俱全,結構完整,故應C處斷開;
“蕢聵”是主語,“與孔悝”是介賓短語做狀語,“作亂”是謂語,構成主謂結構,結構完整,故應E處斷開;
“謀”的賓語是“入孔悝家”,賓語后斷開,故應G處斷開。
故應CEG三處斷開。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及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前一個“以”通“已”,兩個都是動詞,止、停止。句意: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B.正確。
C.“意思相同”錯。“因”,介詞,通過/動詞,依靠。句意:通過孔子的門人請求做孔子的弟子。/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
D.正確。“馳”,都是動詞,奔跑、快跑。句意: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子羔死了后,恰好有使者入城”錯。文中“子羔卒去”意思是“子羔最終離開”,“卒”意思是“最終”,不是“死亡”。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去”,離開,逃離;“還”,回去;“空”,白白地。
(2)“冠”,帽子;“免”,脫離,掉落;“遂”,于是;“纓”,系帽子的帶子。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來國家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節選自《論語·先進》)
材料二: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性情粗樸,喜歡逞勇斗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凌孔子。孔子用禮樂慢慢地誘導他,后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季康子問道:“仲由有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說:“子路可以說是人臣了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孔子說:“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可是,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親近民眾;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上司了。”
當初,衛靈公有位寵姬叫作南子。靈公的太子蕢聵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子輒還在。”于是衛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家,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是衛莊公。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白白為他遭受禍殃。”子路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災難。”子羔終于離去了。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臺上。子路說:“大王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蕢聵不聽從他的勸說。于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壺黡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他的死訊。
(節選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14.B 15.A 16.C 17.(1)如果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2)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有別國的軍隊來攻打它,接連下來國內又有饑荒。 18.①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苦悶之人。②孔子是一個既熱情可親又嚴格的老師。③孔子善于啟發和誘導學生。
【解析】1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定了,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著歌回來。
“者”用于時間詞后,表停頓,后面應斷開,排除C;
“成”為“春服”的謂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D;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為定語后置句,“五六人”“六七人”為后置定語,不能斷開,排除A;
“浴乎沂”是狀語后置句,“沂”是“浴”的地點狀語,不能斷開;“風乎舞雩”是狀語后置句,“舞雩”是“風”的地點狀語,不能斷開,排除AD。
故選B。
15.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春秋時期指大諸侯國”錯誤,春秋時期大國指擁有一萬輛兵車的諸侯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是中等諸侯國。
故選A。
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運用典故”“富麗華美”錯誤。文章以孔子啟發大家言志開始,以弟子們各言己志展開,最后又以孔子的評價結束,沒有運用典故,語言樸實。
故選C。
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如”,如果;“或”,有人;“知”,了解;“何以”,賓語前置句,以何。
(2)“乘”,兵車;“攝乎”,夾在;“因”,接續。
18.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進行評價探究的能力。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短短數字不但傳神地表現了身為師長的孔子的謙和以及與學生平等關系,而且起到了打消顧慮、營造融洽氣氛的作用。他認為子路本身不謙虛謹慎,不可能做到“為國以禮”,這從他的神態“哂”可以看出。由此可見,孔子是一個既熱情可親又嚴格的老師。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孔子循循善誘,找出話題,引導學生,體現孔子善于啟發和誘導。
孔子說“居則曰:‘不吾知也。’”這也是他內心的嘆息,因為自己有志向不得施展,內心苦悶。冉有和公西華雖然說話都很委婉,含而不露,但可以看出他們對諸侯國的大小,職位的高低難以釋懷,也難以一心治國,因而孔子在他們說完之后未置一詞。而曾皙勾勒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人們生活得悠閑自在,擺脫了種種的精神壓力,享受著大自然的賜予。這—充滿詩意的理想藍圖,正是孔子以“仁”為核心,提倡德治和教化的觀點和儒家以禮義治國理想的體現,所以孔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由孔子的語言可以看出,孔子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苦悶人,他和他的弟子們一樣,都想以積極進取的態度為安邦治國干一番事業。
參考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
孔子說:“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就不敢講了。(你們)平時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戰,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聽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樣?”  
(冉求)回答說:“一個縱橫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修明禮樂,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樣?” 
(公西赤)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朝見天子,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   
“曾點,你怎么樣?”   
(曾點)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直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才能不一樣呀!”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  
(曾點)說:“暮春時節(天氣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經穿著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走回家。”  
孔子長嘆一聲說:“我是贊成曾點的想法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湛江市| 全南县| 阿拉善盟| 樟树市| 佳木斯市| 信宜市| 东宁县| 安达市| 镇巴县| 儋州市| 平邑县| 南京市| 维西| 象州县| 孟津县| 牙克石市| 金沙县| 大悟县| 阿合奇县| 桐柏县| 富宁县| 泊头市| 泰和县| 巴塘县| 富平县| 秀山| 饶阳县| 稷山县| 沂水县| 洪江市| 石城县| 洪泽县| 和林格尔县| 麻江县| 井研县| 平阴县| 建水县| 灯塔市| 泰安市| 新化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