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粵滬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六章 力和機械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粵滬版八年級物理下冊第六章 力和機械教案

資源簡介

第六章 力和機械
一、課標要求
1、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圖描述力。會測量里的大小。
2、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彈力和摩擦力。
3、知道簡單機械。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二、本章教學重點:
1、認識力和測量力。
2、兩個探究實驗和杠桿平衡條件。
三、本章教學難點: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以及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
四、教學安排:
本章共6節,全章教學用8課時,其中新課每節1課時,復習總結和習題講解用2課時。
第一課時
6.1 怎樣認識力
【教學目標】
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 知道力所產生的效果。
3. 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重點】力的概念。
【教學難點】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學器材】彈簧、鋼鋸條、氣球、磁鐵、磁針、大頭針、鐵塊。
【教學過程】
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個概念,也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這一章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力的一些知識。
(2)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教師:我們常常提到“力”這個字,但是在物理學中所說的力的含義要比生活中所說的力的含義狹窄、確切得多。
人推車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來需要力;馬拉車需要用力。這些有力出現的實例中都伴有肌肉緊張,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緊張而來的。但在在大量情況下,雖然沒有出現肌肉緊張的情況,仍然有力存在,因為產生了和肌肉緊張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鐵石吸引這些大頭針,盡管沒有肌肉緊張,不是也有力存在嗎 (演示)
請大家舉出有力存在的實例。
請大家考慮,當有力存在(或出現)時有幾個物體
教師:有力存在時,一定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吸引、拉、舉等等是對這些作用的具體描繪。
吸鐵石吸引鐵釘,吸引就是吸鐵石對鐵休的吸引力。運動員舉杠鈴,舉就是運動員對杠鈴的力。火車頭拉車箱,拉就是火車頭對車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說明,有力存在時,總有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發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組物體是施力的,另一組物體是受力的。對一個力來說,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F在請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車對拖車的拉力;推土機對土的推力;起重機向上吊起集裝箱的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理解應注意以下兩點。這里所說的作用指的就是力。當有力出現時,應分清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尤其是注意認清哪個物體是受力物體。
三、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 演示實驗:吸鐵石吸引大頭針。
2. 演示實驗:鐵塊吸引小磁針的一個極。
四、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實驗:用手將彈簧拉長。
教師:彈簧受到拉力時變長了。
(2)實驗:手用力使鋸條變彎曲。
教師:氣球受到手的壓力時變扁了。這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2.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1)教師:足球靜止在地面上,腳踢它時給它一個力,足球受到這個力由靜止變為運動。汽車關閉了發動機后,由于汽車受到阻力,速度逐漸變小,最終停下來??梢娏梢允刮矬w運動的速度變大,也可以使運動物體的速度變小。
(2)教師:乒乓球向我們飛來,我們揮拍打去,球的運動方向變化了,又向對方的球臺飛去??梢娏€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方向。五、練習
【教學小結】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本節課主要內容
【課堂作業】課本中的“自我評價與作業”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6.2 怎樣測量和表示力
【教學目標】
1.了解力的三要素,能用事實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力有關。能用力的三要素解釋不同的力作用效果為什么不同。
2.會正確作出力的圖示。能根據力的圖示,說出某個力的三個要素。
3.了解力的示意圖的意義和作用,并會用它來表示具體的力。
4.通過作力的圖示訓練,培養認真、細致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
【教學難點】用力的三要素解釋現象。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力產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彈簧下掛一物體,物體對彈簧有一拉力,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各是什么?說明這個力產生什么效果。
二、新課引入
教師:請大家看課本圖?;卮疬@兩個圖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
這兩個圖說明了力有大小。
教師:生活中我們發現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機把大塊的建筑材料吊起來,起重機對物體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們背著書包上學,我們用的力很小。我們需要對力的大小進行測量。
三、力的單位
教師:要測量力的大小,首先應該規定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牛頓而命名的。
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在初中階段暫時不能討論,我們只要對“牛頓”這個力的單位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就夠了。
多大的力是1牛頓?你拿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1牛頓。拿起一塊磚用的力大約是20牛頓。運動員舉起杠鈴時需要用1000至3000牛頓的力。
四、彈簧秤
教師:有了力的單位還不夠,要測量力的大小還需要有測量工具。測量力的工具是測力計,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原理
教師演示并講解:我們知道,彈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長,拉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彈簧秤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制成的。
2.觀察彈簧秤
(l)彈簧秤上刻度數值是用什么作單位的?
(學生觀察、回答:彈簧秤上的刻度數值用牛頓作單位)
(2)彈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數值是多少?
 學生回答:最大刻度數值是5牛頓)
教師:彈簧秤上最大刻度數值就是這個彈簧秤的量程。彈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過它的量程,否則彈簧秤就會損壞。我們今天所用的彈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頓。
(3)彈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學生回答:0.2牛頓)
教師:不同的彈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應該根據刻度數值和格的數目去計算。
(4)零刻度的調整
教師:看看你所用的彈簧秤,當不受拉力時,指針是不是對準零刻度線,如果沒對準,請你調整好。
(學生調整)
教師:使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時,應該先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進行零刻度的調整。
3.學生實驗
(1)用手拉彈簧秤的鉤,大家親自感受1牛頓和5牛頓的力有多大。
(學生操作)
(2)每人一個木塊,用彈簧秤拉著它在空中靜止不動,測量拉力。
(學生操作)
(3)使木塊勻速直線上升,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4)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教師:從剛才的實驗可以看出,同一個木塊在空中靜止和勻速直線上升時,拉力大小相等。拉著木塊在桌面上勻速直線運動時所需要的力遠比拉著它勻速上升時的拉力小得多。正因為這個道理,很多沉的東西我們搬不動,但是可把它推動。
(5)現在用一根頭發拴在彈簧秤的鉤上。測量將頭發拉斷時的拉力多大。
(學生操作)
教師:人的頭發的強度隨人的年齡大小而變,成年人的頭發強度大,小孩和老人的頭發強度小。
【教學小結】
1.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3.使用彈簧秤時,應先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進行零刻度的調整。測量力時,不得超過它的量程。
【作業設計】P11 1-4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6.3 重力
【課程目標】
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
2.會用重垂線解決實際問題.
3.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
4.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
【重點難點】
1.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
2.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情境:唐代詩人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一詩中寫道:“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瀑布飛流直下.水
為什么會從高處流向低處呢 傳說牛頓在蘋果樹下看書,突然從樹上掉下來一只蘋果打在他的頭上,從而使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樹上的蘋果會下落而為什么不是向上拋呢
二、備課要點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通過調查和實際測量,了解一些常見物體重力的數值,從而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3·通過觀察實驗,使學生對大自然充滿好奇,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蓬點:(1)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與作用點;(2)理解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會用公式G=mg計算重力.難點:重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重力與質量的區別與聯系.
三、知識點擊
1.重力的產生
你有沒有想過下面這些問題 樹上的蘋果為什么總是落向地面,而不是飛向空中 包圍地球的大氣為什么不會逃逸 月亮為什么單單繞著地球轉動 水為什么由高處向低處流 為什么會有潮起潮落 如圖8—2—1所示.
說明:原來,宇宙問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問,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例如:地球之所以繞著太陽轉就是由于地球與太陽間存在著萬有引力.
重力的產生: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說明:(1)地球對周圍的一切物體都有向下吸引的作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不管質量大還是小,也不論有無生命,凡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物體,皆受重力作用.
(2)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但重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重力一般小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3)重力是非接觸力,拋出去在空中運動的物體與靜止時受到重力是不變的.
(4)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2.重力的方向
實驗探究:如圖 (a),將小球懸掛在鐵架臺的橫桿上,待球靜止時,在圖上畫出球靜止時細線的位置.
如圖 (b),將鐵架臺傾斜一個角度,在圖上畫出球靜止時細線的位置.
兩圖中細線都處于______位置,這說明什么
觀察分析:當小球靜止時,細線都處于豎直狀態.這表明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重力的方向,可由鉛垂線確定,總與當地的水平面垂直,切不可說成垂直向下,
因為平面不同,其垂直向下的方向也不同.重力的方向不受其他作用力的影響,與運動狀態也沒有關系.
結論: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
應用:用一細線拴上重錘即可做成重垂線,由于重錘的重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在重力作用下重垂線的方向也是豎直向下的,利用它可以檢驗墻、旗桿等是否豎直,以及平面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科學研究指出,物體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質量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它受到的重力也越大.
(1)物體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2)重力跟質量的比值約等于9.8N/kg.
若用字母G表示重力,m表示質量,g表示物體重力與質量的比值.則重力與質量的關系是G=mg.通常取g=9.8N/kg,在粗略情況下,g可取10N/kg.
說明:(1)在G=,增中,g=9.8N/kg的物理意義是:質量為1kg的物體在地面附近所受重力的大小是9.8 N_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測出.
(3)一個物體的重力大小不受運動狀態改變的影響,與是否還受其他力也沒有關系.
(4)在地球上不同緯度的地方測定的g略有差異,同一個物體在地球上不同地方受到的重力大小也略有差異.
(5)月球上的物體由于被月球吸引也受到“重力”.1969年7月21日,登月宇航員穿的宇航服質量約為80kg,若在地面上,人會感到很重,但宇航員在月球上卻很輕巧.這是由于月球上的g月大約是地球上g地的1/6同樣道理,月球上的物體下落得會比地球上要慢些.
4.物體的重心
一個物體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重力的作用集中于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力.
引入重心的概念后,研究具體的物體時,就可以把整個物體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于重心的一個力表示,于是,原來的一個物體就可以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替代,如圖8—2—3所示,
說明:(1)重心是一個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點;
(2)質量分布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有規則幾何形狀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如鉛球的重心就在球心;
(3)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重心的位置除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外,還跟物體的質量分布有關;
(4)物體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例如一個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個鐵環的重心就不在環上;
(5)重心的位置與物體所在位置及放置狀態和運動狀態無關,但一個物體內質量分布發生變化時,其重心的位置也發生變化.如一個充氣的籃球,其重心在幾何中心處,若將籃球內充入一半體積的水,則球(含水)的重心將下移.
薄板重心的求法
薄板的重心位置可用懸掛法求出,如圖8—2—4所示.先在A點把板懸掛起來,物體靜止時,物體所受的重力與懸繩的拉力在同一豎直線上,所以物體的重心一定在通過A點的豎直線AB上,然后在c點把物體懸掛起來,同理知,物體的重心一定在通過c點的豎直線cD上,A曰和CD的交點0,就是薄板重心的位置.
說明:二力的平衡條件:當物體受兩個力作用而處于靜止狀態時,這兩個力必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上圖中,重心既在AB線上,又在cD線上,故重心在AB與cD的交點上.
5.重力和質量的區別與聯系
在認識物體所受的重力與其質量成正比的關系時,應注意重力和質量的區別,現列表加以說明.
物理量區別和聯系 質量 重力
區別 概念 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符號 m G
量性 只有大小,沒有方向 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且方向總是豎直向下
單位 kg N
大小與地理位置的關系 同一物體在任何位置質量大小均不變 物體的重力隨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計算公式 m=ρV G=mg
測量工具 天平、秤 彈簧測力計
聯系 重力與質量的關系式是G=mg g=9.8N/kg
【教學小結】多媒體展示本節課主要內容
【作業設計】P17 1-5
【教學后記】
第四課時
6.4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都會產生摩擦;
②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及相互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增大和減少摩擦的一些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探究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并從探究成功的喜悅中獲得增強學習物理的信心;
②通過對摩擦利弊的分析,使學生對事物的兩重性有具體的認識,有助于確立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①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的關系;
②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教學難點
①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②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學器材】
實物投影儀、PPT課件、Flash動畫、長木板、帶鉤的長方體木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毛巾、玻璃板、筷子、紙杯、米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檢查學生到堂情況)
二、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1.復習提問
①重力是怎樣產生的?重力的施力物體是誰?
②重力的大小可以用什么儀器直接測量?重力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物體的重心?重心跟物體的穩定性有什么關系?
2.引入新課
師:當你的自行車騎了很久以后,給車軸等經常轉動的部位上點潤滑油,再騎起來就輕松多了;當你的墨水瓶的蓋子難以擰開時,你只要用一塊粗糙的布包上,再用力就能擰開。這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事,其實都跟一個重要的物理知識——摩擦有關。這一節課我們就來探究有關摩擦的知識。
1、 新課教學
1.生活中的摩擦
師:生活中到處都有摩擦現象。
板書:1.生活中的摩擦
(PPT課件展示課本圖,讓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
(a)人為什么能在冰面上快速滑行?
(b)為什么人在水泥地面上能溜冰?
(c)汽車輪胎上為什么常有凹凸的花紋?
(d)足球守門員為什么要戴上手套?
(e)登山運動員為什么要穿防滑靴?
師:上述的問題都與摩擦有關。摩擦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F在我們就來認識幾種摩擦.
①滑動摩擦
師:請同學們按要求進行活動,并體驗感受:
a.將手掌壓在桌面上,并慢慢往回拉動;
b.用不大的力推課桌上的課本,使課本緩慢移動.
生:進行活動.
師:上述兩個活動的共同點都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并且都受到了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的作用。
板書:①滑動摩擦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瑒幽Σ林凶璧K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瑒幽Σ亮Φ姆较蚋矬w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②滾動摩擦
師:關閉油門的汽車滾動一段距離會停下來,地面上滾動的足球最終也會停下來。這說明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也要受到摩擦。
板書:②滾動摩擦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所產生的摩擦,叫做滾動摩擦。
師:同學們,你知道滑動摩擦與滾動摩擦有什么區別嗎?
(Flash動畫展示滑動摩擦與滾動摩擦,讓學生對比觀察)
生:定義不同,一個是滑動,一個是滾動;特點不同,滑動面接觸表面始終不變,而滾動面接觸表面是變化的。
師:對。回答得很好。
③靜摩擦
(演示筷子提起米和杯子的實驗,讓學生觀察)
師:用筷子提著米和杯子不動,米和杯子有下落的趨勢。米和杯子之所以沒掉下,是因為筷子和米以及米和杯子之間有靜摩擦。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信息瀏覽——靜摩擦”。
板書:③靜摩擦
  有相對運動趨勢的靜止物體之間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2.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師:我們知道,人在冰面上滑行比水泥地面上容易,在地板上推動大木箱滑行比推動小木塊困難,這些都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關?,F在我們就來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板書:2.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①提出問題
師: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猜一猜。
②猜想與假設
生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生乙: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運動的快慢有關;
生丙: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生丁: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的面積有關。
……
師:同學們敢于大膽猜想,值得表揚。但猜想是否正確,還有待于實驗的檢驗。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猜想,制定計劃、設計實驗來對自己的猜想進行驗證。
③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生:選擇長木板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方向勻速直線拉動木塊,來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本實驗采用控制變量法。利用在木塊上增加砝碼來改變壓力;利用在長木板上鋪毛巾、玻璃板等來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可以采用如下步驟進行實驗:
a.把木塊放在水平的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動木塊,使木塊在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讀出此時拉力的大??;
b.在木塊上放砝碼,重復步驟a ,再次讀出拉力,并與步驟a中的拉力比較;
c.在長木板上鋪毛巾并固定好,放上木塊,重復步驟a ,讀出此時的拉力,并與步驟a的拉力比較。
師:很好?,F在請同學們進行實驗。
④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學生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⑤分析與論證
師:請同學們將你的實驗結果與同學交流,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并完成課本中的填空。
生:(交流實驗結果,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板書: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壓力的大小有關。接觸表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師: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面積和物體運動的快慢有關嗎?如何進行驗證?
生:無關。在上面的實驗中,將木塊側放在長木板上,重復步驟a的實驗,把讀出的拉力與步驟a中的比較,即可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面積是否有關;仍按步驟a ,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以不同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比較兩次所用的拉力,即可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運動的快慢是否有關。
師:說得好。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中的“信息瀏覽——摩擦定律”,再說一說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接觸表面的粗糙程度有關,且跟物體間的壓力成正比,而跟兩物體相接觸的面積的大小無關,跟滑動的速度也無關。
3.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師:摩擦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人們時時處處都離不開它。摩擦有時是有益的,不可缺少的,我們就要設法增大它;有時是有害的,會給人增加麻煩,我們就要設法減小它。
怎樣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呢?          
板書:3.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PPT課件展示課本圖,讓學生討論回答哪些是增大摩擦的,哪些是減小摩擦的 )
生:(a)、(e)是增大摩擦的,(b)、(c)、(d)是減小摩擦的。
師:你還能說出一些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實例嗎?
生:增大摩擦的實例有:
①嚴冬的雪天,行駛的汽車的車輪上常纏著鐵鏈;
②體操和舉重運動員在上場表演前常在手上搽一些鎂粉;
③鞋底、輪胎、自行車的把手等上面上都制作有凸起的花紋;
④皮帶傳動時往往把皮帶張得很緊并且打皮帶蠟……
減小摩擦的實例有:
①推動笨重的物體時,在下面墊上平行放置的滾木會感到很省力;
②雪橇的下表面都做得很光滑;
③磁懸浮列車靠電磁鐵產生的強磁場從軌道上被托起;
④自行車的轉動部分大都施加潤滑劑并使用滾珠軸承……
師:說得很好?,F在讓我們一起來歸納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板書: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物體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滾動代替滑動;④使接觸的摩擦面彼此分離(如:施加潤滑劑、形成氣墊或者電磁場)。
四、課堂小結
1.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三者有什么不同?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3.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4.假設沒有摩擦,請你想象出三個物理情景。
五、布置作業
1.復習本節課的內容,預習6.4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2.自我評價與作業:1、2、3。
【教學小結】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1.生活中的摩擦
①滑動摩擦: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產生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瑒幽Σ林凶璧K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瑒幽Σ亮Φ姆较蚋矬w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②滾動摩擦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所產生的摩擦,叫做滾動摩擦。
③靜摩擦:有相對運動趨勢的靜止物體之間的摩擦,叫做靜摩擦。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2.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壓力的大小有關。接觸表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3.增大摩擦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的方法:①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②增大物體間的壓力。
  減小摩擦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滾動代替滑動;④使接觸的摩擦面彼此分離(如:施加潤滑劑、形成氣墊或者電磁場)。
【教學后記】
第五課時
6.5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杠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教學重、難點】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歸納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重點】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難點】設計探究杠桿平衡的方案。
【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課堂情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討論、歸納出杠桿平衡條件。
【教學器材】 ①多媒體教學系統、課件
②杠桿平衡的儀器一套(共8組)、鉤砝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FLASH MTV)
二、用圖片、實物展示引入杠桿,通過討論,說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得到杠桿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1)支點:杠桿轉動時所繞的點(軸)。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4)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5)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三、課堂練習(1),鞏固杠桿概念(另見課件)。
1、力臂是一定在杠桿上嗎?(不是!)
2、杠桿是否都是直的?(可直,也可彎)
3、若一力作用在杠桿上,作用點不變,但作用方向改變,力臂是否改變?
(一般要改變)
我們學習了杠桿的一些知識,那么杠桿在什么條件下平衡呢?這就是我們將要探究的課題。提問:什么是杠桿的平衡呢?歸納結論:當杠桿在動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靜止或作緩慢的勻速轉動時,我們說杠桿平衡了。
四、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教師提示學生之間要相互協作,共同完成實驗)
①提出問題: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②猜想與假設:幾位同學作出了幾種假設,你還有其他的假設嗎?
③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思考與討論:
A、杠桿兩端裝置兩只可調節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
B、為什么要求杠桿靜止在水平位置呢?
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A、作用是調節杠桿自身的平衡。
B、因為這樣力臂的數值在杠桿上,就能直接讀出或量出。
總之,選課本中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F1、F2、L1、L2之間的關系。
④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指導:改變鉤碼數目(F1、F2),移動其懸掛的位置,使杠桿平衡,將數據填入下表。
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
序號 動力 動力臂 動力×動力臂 阻力 阻力臂 阻力×阻力臂
1
2
3
提問:你對你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與假想對照你的結論是什么?
⑤交流與合作:經過交流,若發現你們的結論一致,你們的結論是什么?
總之,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板書)
⑥評估:如果你的結論與假設有差異,請你進一步改進探究方案,課后繼續探究。
五、課堂練習(2),
1)做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在掛鉤碼前先要調節 ,使杠桿在 位置平衡,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數學表達式為:
2)要使左下圖所示杠桿平衡.可在A處向上施加 牛的力,也可在B處向下施加 牛的力


3)如右上圖所示的杠桿己平衡,若在兩端各減去一只鉤碼,則杠桿( )
A仍然平衡 B失去平衡,右端下降 C失去平衡,左端下降 D無法判斷.
七、作業:
小制作:自制小桿秤
【教學小結】
運用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教學后記】
第六課時
6.6 滑輪和滑輪組
【教學目標】
1.知道使用滑輪的好處。理解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2.會根據滑輪組的掛線判斷滑輪組的省力情況,會根據要求,正確組裝滑輪組。
【教學器材】
學生分組實驗。單個定滑輪和動滑輪、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的滑輪組、鉤碼、彈簧秤、細線繩、剪鐵用剪刀、鑷子、鐵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杠桿有哪三種?各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
2.剪鐵用的剪刀和鑷子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教師出示實物并進行演示。出示畫有這兩個杠桿的示意圖的黑板。要求學生正確畫出它們的力臂,講清道理,說明結論。
二、進行新課
引言:看課本圖。提問,我們用力向下拉繩子,國旗上升,你知道旗桿的頂部有什么裝置嗎?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旗桿頂部有一個滑輪,滑輪是一個周邊有槽的輪子。觀看實物,引出本節內容并板書:“三、滑輪”
滑輪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
1.定滑輪
(1)觀察定滑輪,指出旗桿頂端裝有一個定滑輪。定滑輪工作時,它的軸固定不動??凑n本圖,分辨哪個是定滑輪。教師邊講邊演示。
(2)提問:使用定滑輪有什么好處?
(3)組織學生實驗:按課本本節實驗1要求進行。參照課本圖13-10裝置進行。
說明:重物用2個鉤碼表示,用彈簧秤測得的數值有兩個,一是鉤碼重,另一個是通過定滑輪拉鉤碼時彈簧秤的示數。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總結: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數值,得出并板書:“1.定滑輪: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解釋動力方向的改變。
2.動滑輪:
(1)看課本圖,分析乙圖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輪與甲圖中的定滑輪有何不同點?
教師在學生討論后小結:乙圖中提起重物的滑輪是動滑輪。動滑輪工作時,軸和重物一起移動。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甲圖中人的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乙圖中的動滑輪提升重物人拉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教師邊講邊演示動滑輪提升重物。
(2)提問:使用動滑輪有什么好處?
(3)組織學生實驗,按課本課文實驗2參照圖13-11進行實驗。
說明:重物用3個鉤碼表示。用彈簧秤測出鉤碼重。用彈簧秤通過動滑輪來拉鉤碼,讀取彈簧秤的示數時,跨過動滑輪的兩條繩要豎直、平行。
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總結:由學生根據實驗測得的數值分析得出,使用動滑輪提升鉤碼,彈簧秤的示數約是鉤碼重的二分之一。教師指出:在提升鉤碼的過程中也把動滑輪提升起來,當鉤碼重遠大于動滑輪重時,動滑輪才可忽略不計,從而得出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結論。
板書:“2.動滑輪: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
說明此時鉤碼由兩段繩子吊著,每段繩子只承擔鉤碼重的一半。
3.滑輪組
(1)提問:看課本圖13-15,小女孩為什么能吊起一頭牛犢?
教師
指出:小女孩要拉住比她體重大得多的牛犢,使用了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成的滑輪組。這樣既節省了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板書:“3.滑輪組:
①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2)提問:使用滑輪組的優點是什么?
【教學小結】
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作業設計】
課后自我評價與作業
【教學后記】
第七章 運動和力
一、課標要求:
1、知道機械運動,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2、舉例說明自然界存在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知道世界處于不停的運動中。
3、運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通過實驗測量物體的運動速度。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通過實驗。認識牛頓第一定律。用物體的慣性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
5、知道二力平衡。
二、本章教學重點:
速度的概念、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
三、本章教學難點:
牛頓第一定律和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
四、課時安排
本章共四節,教學用6課時,第三節用2課時,其余每節一課時,復習一課時。
第一課時
7.1 怎樣描述運動
【教學目標】
3. 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知道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2.知道什么叫參照物,知道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需要選定參照物。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知道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教學重、難點】機械運動; 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學重點】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難點】判斷物體的運動情況
【教學過程】
3. 什么是機械運動
物理學里講的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同學們騎自行車時,人和自行車對地面或路旁的樹都有位置的變化;飛機在天空中飛行,它相對于地面有位置的變化。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
提問并組織學生回答:舉例說明我們周圍的物體哪些是在做機械運動。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組織學生看課本圖,討論: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 讓學生充分說明自己的看法。
小結:首先明確本問題中研究對象是汽車中的乘客,這位乘客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其次根據前面所學機械運動的知識,判定汽車、司機和乘客都在做機械運動。但是司機和男孩所說乘客是靜止的或是運動的說法都有道理。因為他們在研究乘客的運動情況時,選定的作為標準的物體不同。
問:司機看到乘客沒動是靜止的,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穑阂攒噹麨闃藴剩丝拖鄬τ谲噹麤]有位置的改變,所以說乘客是靜止的。
!!問:男孩看到乘客運動得很快,他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樹木、房屋為標準,乘客相對于路面有位置的改變。所以他說乘客是運動的。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要看是以哪個物體做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定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問:看課本圖2-4,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在農田里并排行駛,受油機與大型加油機在空中飛行,說它們是運動的,你選什么物體為參照物。
!!答:選大地為參照物,它們是運動的。
!!教師追問:在甲圖中如果選卡車或收割機為參照物,在乙圖中如果選受油機或加油機為參照物,另一物體的運動情況是怎樣的
!!答:另一物體是靜止的。因為它們相對于參照物沒有位置的改變。
  教師小結:像卡車和收割機這樣兩個物體以同樣的快慢,向同一方向運動,它們的相對位置不變,則稱這兩個物體相對靜止。
??!提問:請你解釋法國飛行員能順手抓住一顆子彈的道理。
  要求學生用相對靜止的道理予以解釋。教師指出: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在研究地面上物體的運動時,常選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舉例說明當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車中的乘客以地面為參照物是運動的,以車廂為參照物是靜止的。
3.勻速直線運動
?。?1)自然界中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
??!(2)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提問:百米跑運動員,從起跑線起跑,跑到終點,他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嗎 (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
【教學小結】
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內容
【作業設計】
課后“自我評價與作業”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7.2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
【教學目標】
1.理解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單位,會進行米/秒、千米/時間的單位換算。
2.知道什么是變速直線運動,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計算公式。
【教學重、難點】
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教學重點】
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米/秒、千米/小時的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從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體的運動有快有慢。例如我們要想盡快到達某地,坐火車就比坐汽車節省時間。物體運動的快慢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M織學生閱讀課本第15頁第二節大" "所提出的三個問題,圍繞如何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并進行小結。
?。?1)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
提問:甲、乙兩人在平直公路上騎自行車,甲10秒前進50米,乙2秒前進8米。怎樣表示這兩人騎車的快慢 要求學生利用小學學過的有關速度的知識具體回答:
!!利用前面比較百米短跑運動員同萬米長跑運動員誰運動快的方法,算出在相同時間內甲、乙車行駛的路程。即算出它們運動的速度就可以進行比較。甲10秒行50米,乙2行8米。由此可知甲車運動的比乙車慢。(相同時間用1秒、1小時都可以。)
!!汽車所通過的路線長度叫路程。路程的單位是長度的單位,米或千米等。1秒、1分、1小時叫做單位時間。只要用物體通過的路程去除于所用的時間,就可以求出物體的速度。知道了速度就能比較它們的快慢了。在此基礎上,給出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的概念和公式: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公式:速度=路程/時間 v=s/t
讓學生計算出上例中甲乙兩人的速度。
(4)單位:米/秒;千米/時
教師指出:由以上計算結果可知,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的單位和時間的單位組成的。常用的長度的單位是米,時間的單位是秒,所以速度的單位是米/秒,讀作"米每秒",單位中的分數線讀作"每"。交通運輸中常用"千米/時"作速度的單位。
并推出:1米/秒=3.6千米/時; 千米/時=1/3.6米/秒
(5)物理意義:5米/秒表示:1秒鐘物體通過的路程是5米。
提問:從北京開往天津的火車的運動是勻速運動嗎 它的運動有什么特點
!!答:它的運動特點是有時快,有時慢,到達中途車站時還要停下來。其特點為速度是變化的。
?。〗處熤赋觯簭谋本╅_往天津的火車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這種運動叫變速運動。這是常見的一種運動。變速運動比勻速運動復雜,在要求不很精確,粗略研究的情況下,可以用平均速度來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
計算
一.路程的計算
從基本公式v=s/t,得變形公式s=vt,如果題目給出了速度和所用的時間就可以求出路程。
[例題1]已經測出自己正常步行時的速度是1.2m/s ,從家門到校門要走15min,那么上學要走的路程大約是多少?
分析:題目給出了速度v和運動的時間t,那么就可用公式s=vt來求出運動的路程。解題時單位先統一,如果速度是m/s,時間要化成s作單位,如果速度是Km/h,時間要化成h作單位,這題中要把時間改為秒作單位。
已知:v=1.2m/s,t=15min=15X60s=900s
求:s
解:由v=s/t可得
s=vt=1.2m/s X 900s=1080m
答:上學要走的路程大約是1080m.
二.時間的計算
[例題2]鄭州到上海的鐵路線長約1000Km,從鄭州開往上海的快速客運火車,要運行14h到達上海,已知南京\鄭州間的鐵路線長約700Km,假設火車在鄭州南京間的速度跟鄭州、上海間的相等,那么從鄭州開出的為車大約經過多長時間到達南京?
【教學小結】!
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計算勻速直線運動的公式是什么 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什么 如何讀 怎樣寫
【作業設計】 課后“自我評價與作業”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實驗探究)第四課時(知識總結和應用)
7.3 探究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
【教學目標】
1. 知道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2. 通過學習,提高學生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3. 樹立愛科學,不斷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認識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教學器材】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
【教學過程】
1. 復習提問: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 進行新課
1. 歷史回顧:對亞里斯多德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提出疑問。
2. 演示實驗:
(1)毛巾表面 (2)棉布表面 (3)木板表面
現象:(1)小車受到阻力大,運動時間短,路程短;
(2)小車受到阻力較小,運動時間長點,路程遠點;
(3)小車受到阻力最小,運動時間較長,路程較遠。
3.推理:當小車受到的阻力為零時,小車將會怎樣運動下去?
4.牛頓第一定律:一切不受外力的物體,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說明: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
5.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的故事“
6.慣性
教師:從牛頓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保持靜止狀態或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這種性質叫做慣性。也可以說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這里提出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慣性現象
【演示1】圖9-2,用尺迅速打出下面的棋子。解釋:疊在一起的棋子原來是處于靜止狀態的,當尺子打出了下面的棋子,由于上面的棋子有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上面棋子落在正下方。
【演示2】慣性小球實驗,解釋:木片被彈出去之前,小球處于靜止狀態。小球由于有慣性,還應保持原有的靜止狀態,所以小球落在原處。
——解釋慣性現象的要領:①說清物體原來是處于什么狀態(運動或靜止)②說出后來發生什么變化;③物體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或靜止)狀態。④所以……。
【演示3】剎車時的慣性現象。請同學們根據要領解釋。
教師: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演示4】汽車起動發生的慣生現象。請同學們根據要領解釋。
  教師:請大家解釋汽車起動時乘客為什么向后傾倒
【教學小結】
1.正在運動的物體,如果它所受的外力同時消失,那么這物體將( )
A、立即停下來;B、慢慢停下來;C、繼續運動下去;D、向相反方向運動。
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只處于靜止;
B.運動的物體一定要受到力的作用;
C.靜止的物體一定沒有受到力的作用;
D.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力,它將永遠運動下去。
【作業設計】 課后“自我評價和作業”
【教學后記】
第五課時
7.4 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使學生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知道物體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情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在二力平衡條件的探索實驗中,滲透物理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和物理思想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學方法】
本節是物理規律課,在教學中要重視科學方法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觀念。
【教學重點】
二力平衡條件
【教學難點】
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線”問題
2.勻速直線運動時二力平衡的條件
【儀器材料】 
 小車、二力平衡演示器材一套、掛圖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復習提問   提問: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
  提問: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那么物體在受力作用時怎樣運動呢
  回答問題。
二、新課引入   小聰和小明在光滑的冰面上沿同一直線去拉靜止的小車,在下列情況下,小車將怎樣運動呢?
  1. 小聰和小明都向右拉小車,小車將向____方向運動。   
  2. 小聰比小明用力小,小聰向左拉,小明向右拉,小車將向_______方向運動。
  3. 小聰和小明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拉小車,小車所受的合力為_______ ,靜止的小車將________。
  從而引入二力平衡課題。   回答:右;
  回答:右;
  回答: 0 ;靜止。
三、二力平衡   
定義:同時作用在物體上的兩個力,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我們就說這兩個力為一對平衡力,稱為二力平衡。
  上題第 3 題中,小聰和小明對小車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可以看出小車原來靜止,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小車仍然保持靜止狀態,因此平衡力不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二力平衡的現象到處可見,勻速直線運動的船舶和汽車有平衡力的作用,請同學們找出它們所受的平衡力。   
回答:
1. 重力和支持力;
2. 重力和支持力。
3.重力和浮力。
請同學們找出平時生活當中的二力平衡的事例。 如在空中勻速下降的降落傘、靜止在地面的課桌等。   學生舉出一些例子。
由事例可以看出,若同時作用在物體上只有兩個力,且此二力平衡,因合力為零,就等效于物體上沒有外力的作用。
  四、二力平衡的條件
課本P57活動1 探究小車處于靜止狀態時的受力情況
1、介紹儀器和實驗方法。
2、明確研究對象:小車。
3、對小車進行受力分析:豎起方向受重力,支持力;水平方向上受兩個繩的拉力,研究小車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兩個力的平衡問題。
4、觀察滿足了什么條件木塊靜止,在什么條件下木塊發生運動。
提示:通過分析放在水平桌面上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所受力的情況確定研究方向。
教師在講述了上述內容并對學生進行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作用在木塊上的兩個拉力,在什么條件下互相平衡?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課本P57 活動2 討論二力平衡有關的問題:
一對平衡力的要素:同體、等值、反向、共線。
在一般情況下,物體會同時受到幾個力的作用,若這幾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即合力為零,就稱這幾個力為平衡力,等效于物體上沒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例子很多。請同學們舉例。
五、力和運動狀態的變化
(一)觀察: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運動的變化 舉幾組例子,要求學生判斷各組運動的特點。
 ?。?)熟透的蘋果由靜止開始下落;
 ?。?)靜止的小車因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開始運動。  
 答:由靜到動。
(3)豎直下落的蘋果,在重力的作用下,越落越快;
(4)水平向右運動的小車,由于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越來越快。  
 答:由慢到快。
(5)水平滾動的小球,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越來越慢;
 ?。?)關閉發動機的火車,由于受到摩擦力,越來越慢。   
答:由快到慢。
(7)拋出的物體,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在空中做曲線運動;
 ?。?)運動員用力拉住鏈球,鏈球沿圓周運動,運動方向不斷變化。
答:改變了運動方向。
(二)探究實驗:課本P58 活動3 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時怎樣運動
1、由靜到動; 2.快到慢; 3.改變了運動方向。  
 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并總結其中的規律。
結論
  1.靜止的物體要想運動,必須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并且運動方向和和外力的方向相同。
  2.運動的物體,若受到一個與運動方向相反的合外力的作用,它將由快到慢。
  3.運動的物體,若受到一個與運動方向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力的作用,運動方向將發生改變。
【教學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二力平衡的概念,通過探究實驗得出了二力平衡的條件。知道了物體在平衡力作用下的運動情況。通過一系列運動的事例和我們的探究實驗,得出了力是如何改變物體的運動的結論。
【作業設計】“自我評價與作業”
【教學后記】
第八章 神奇的壓強
一、課標要求:
1、通過實驗,理解壓強。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液體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3、知道大氣壓強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二、本章教學重點:
壓強的概念。
三、本章教學難點:
壓強概念的建立和壓強與壓力的區別是本章教學的難點。
四、課時安排:
全章共3節,教學用5課時,其中第一節用2課時,其他均安排1課時,復習1課時。
第一課時
8.1 認識壓強
【教學目標】
1. 理解壓力的概念,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 掌握壓強的概念,知道壓強的計算公式,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壓強的簡單計算。
【教學重、難點】
壓力和壓強的概念及壓強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同學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 "和圖8-1,猜一猜兩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為什么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沒有陷下去
2.請同學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時背書包時,覺得寬帶子好,還是細帶子好,為什么
二.新課教學
1.壓力
①壓力概念: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壓力的方向怎樣?
②壓力與重力的關系(結合圖8-2畫出壓力示意圖)
③演示圖8-3實驗。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
2.壓強
①壓力的作用效果用壓強來表示。
②壓強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③壓強計算:
④壓強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用字母:Pa表示。1Pa=1N/m
⑤物理意義:1帕是表示每1平方米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頓。
⑥例題(講解略)運用多媒體課件講解。
【課堂小結】:(多媒體課件總結本節課主要知識)
【作業設計】:基礎訓練1-5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以及壓強知識的運用習題
【教學過程】
3.減小壓強或增大壓強的方法
F不變,增大S F不變,減小S
①減小壓強 S不變,減小F ②增大壓強 S不變,增大F
F減小,增大S F增大,減小S
③解釋:
1、為什么書包帶要用扁而寬的帶,而不用細繩?
2、為什么刀越磨越快?
3、為什么載重汽車有很對輪子?
【習題訓練】
1、 對壓強的理解
1.關于壓力和壓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壓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B.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C.物體的重力越大,對支持面的壓力一定越大
D.壓力大,壓強一定大
2.質量相同的正方體實心銅塊和鐵塊平放在水平
桌面上比較它們對桌面的壓強和壓力 ( )
A.壓力相等,銅塊對桌面的壓強較大
B.壓力相等,鐵塊對桌面的壓強較大
C.壓強相等,銅塊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D.壓強相等,鐵塊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3.下列事例中,能夠減小壓強的是 ( )
A.把書包帶做得寬些
B.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軟包裝飲料盒內,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
D.用細線切割濕軟的肥皂
二、計算題
130 N的壓力作用在1 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是多大?
如果保持壓力不變,要產生5×105Pa的壓強,受力面積應是多大?
2.一個邊長為0.2 m、重為200 N的正方體物塊,放在1 m2的正方形水平桌面上,該正方體對桌面的壓強為多大?
3.將一個重力等于100 N,邊長20 cm的均勻正方體,放在水平方桌面的中央,桌子的邊長是50 cm,則正方體對桌面的壓強多大?
若用20 N的水平力把它緊壓在豎直墻壁上,則墻壁受到的壓強又是多大?
4.質量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只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0cm2,那么,他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
5.如圖所示,一個方桌重75 N,桌上放有一臺質量為20 kg的電視機,桌子每只腳與水平地面的接觸面積是25 cm2,求桌子對地面的壓強。
6..如果薄冰的冰面只能承受104 Pa的壓強,一個質量為60 kg的人,每只鞋底與冰面的接觸面積是150 cm2,他能否站在這塊冰面上不下沉?如果他站在一個質量不計的薄木板上不下沉,這塊薄木板的面積至少多大?
7.質量為50 t的坦克對水平路面產生的壓強是105 Pa.求它每條履帶和地面的接觸面積。
8、小明用一滿瓶純凈水和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海綿做實驗,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做著做著小明想,一瓶純凈水能產生多大的壓強,竟把海綿壓陷得那么明顯.于是就開始想辦法計算它.他從商標紙上查到這瓶水的“凈含量”是600mL(1mL=lcm3);掂了掂同樣的空瓶確實很輕,重力可忽略不計;又測出瓶底面積為35cm2,瓶蓋面積為7cm2.根據小明收集的數據,請你計算(1)這瓶純凈水凈重多少?
(2)瓶子正放時對海綿的壓強是多少?
(3)要使瓶子倒放時對海綿的壓強與正放時相同,簡單的方法是什么?
9.長頸鹿是地球陸地上目前個子最高的動物,因此它的血壓也是在動物中最高的。成年的長頸鹿平均身高可達4.3m,它的質量可達2t,長頸鹿一只腳掌的著地面積為250cm2。求:(1)長頸鹿站立時,對水平地面產生的壓力和壓強分別是多大
10.在一個案件中,公安人員在海灘案發現場發現了罪犯留下的清晰的站立腳印,立即用蠟澆注了鞋模.測量蠟鞋模的平均厚度為3 cm,質量675g;又經測試達到腳印同樣深度的壓強為1.5×104Pa.請你幫助公安人員計算出罪犯的體重為多少 (ρ蠟=0.9×103kg/m3)
三、比例問題
1.水平地面上放一塊磚A,然后在它上面放同樣規格的半塊磚B,
則B對A的壓強和A對地面的壓強之比是 ( )
A.1:2 B.1:1 C.1:3 D.2:3
2.一長方形金屬塊置于水平桌面上,若沿水平線切去一半,則剩
余部分對桌面的壓力______,壓強_______;若沿豎直方向切去1/2,則
剩余部分對桌面的壓力______,壓強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3.將甲、乙兩木塊放在水平桌面上,若它們受到的重力之比是1:3,與水平桌面的接觸面積之比是l: 1,則甲、乙兩木塊對桌面的壓強之比是( )
A。1:6 B。6:1 C。1:3 D。1:2
4.一長方體木塊平放和側放在水平地面上時,其受力面積之比為3∶1,則平放和側放時,對地面的壓強之比是_____,壓力之比是 _____.
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對水平地面的壓強為P,若其邊長增加到2L,則它對地面的壓強:( )
A、為原來的2倍 B、為原來的4倍
C、不變 D、為原來的二分之一
三.小結;想想議議
四、作業設計:上面的七、八兩題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8.2 研究液體的壓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液體有壓強,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  
2、能力目標:  
⑴、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等自己親身體驗的學習活動,引導和培養學生猜想與假設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養成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 ?br/>【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并探究液體壓強的規律,在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由于本節課的知識較為抽象,學生生活經驗少,因此本節的難點是實驗探究過程中假設的建立及檢驗假設方案的設計,只要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到液體壓強的存在,就比較容易突破難點。  
【教學方法】
課件演示、自主探究、討論法、實驗教學法  
【教學器材】
老師準備:水、鹽水、酒精、橡皮膜、壓強計、大可樂瓶、水槽  
學生自備:礦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錐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維,導入新課?! ?br/>出示課件圖片  
問:這些現象跟什么有關?學生答:跟液體壓強有關。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進一步探究液體的壓強。(出示課題)  
(二)多角度設計實驗,感受液體壓強的存在,初步觀察液體壓強的特點  
師:在同學們桌上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同學們也自備了一些器材,同學們可以嘗試著通過不同的實驗器材具體感受一下液體壓強的存在,并注意觀察液體壓強有哪些特點,看哪個組想到的辦法最多、最好,注意先討論后實驗。  
(學生討論后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并發現學生好的做法。)  
生①:往塑料瓶中注入水,然后在側壁不同高度用錐子扎上小孔,會發現水從小孔中噴出來,證明水對側壁有壓強,而且我們還發現,下面的小孔比上面的噴得遠,說明越深的地方壓強越大?! ?br/>生②:把塑料袋中注入水,發現塑料袋鼓起來了,同樣說明水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生③:同樣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這時就會感覺到塑料袋緊貼在手上,這說明水的內部有壓強,這個壓強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這個實驗不但利用了視覺,而且同時還調動了感覺,這一點很好,值得大家學習,他們又得出了水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生④:利用瓶子,在瓶子周圍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發現水從小孔流了進去,同樣也證明水的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br/>師生一起總結出結論:液體壓強的特點(出示板書)  
(由于液體壓強比較抽象,學生對液體壓強感受較少,首先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實驗器材,要求學生設計不同的實驗感受、證明液體壓強的存在,并初步觀察液體壓強的特點。上述幾個實驗取材方便,簡單易做,直觀形象,生動有趣,頗能激發學生動手實驗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了其主體作用,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判斷、分析、推理和綜合等方面的能力,同時為下一步學生的深入實驗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上述實驗,學生可能想不到這么多,但二三種方法還是可以做到的,可以說在這一環節學生的發散思維得到了空前的鍛煉,學生的創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發揮。如果學生想不到上面的實驗,老師就演示①、②兩個實驗。不管他們能否想到,這都是一個讓他們感受液體壓強的好方法。)  
(三)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br/>師:通過剛才的圖片和同學們的實驗,都可以看出液體壓強的大小可能與深度有關。那么,除了深度以外,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還有哪些呢?能否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和今天的實驗,再提出其它的猜想?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發言。(由于有了前面的學生實驗鋪墊,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對液體的壓強不再陌生,自然會結合剛才的實驗和生活中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猜想。學生猜想的同時,應讓學生說明猜想的依據,并指出這樣才是科學的猜想。如果猜想得不夠全面,老師要從旁引導。)  
提出猜想:  
1、與深度有關:可以從剛才學生的實驗中總結出。  
2、與重力、體積、質量有關:如果學生猜想不到,可以引導學生,想剛才的實驗中,如果塑料袋里多裝一點水,塑料袋鼓得更出來?! ?br/>3、與容器形狀有關:如果學生想不到,可以出示可樂瓶和礦泉水瓶,觀察它們什么不同,猜想液體壓強是否與容器的形狀有關。  
4、與液體密度有關:由于實驗桌上擺有三種標有不同標簽的液體,學生容易想到,如果可以他們觀察桌上。  
5、與壓強方向有關。可以從剛才學生的實驗中總結出來?! ?br/>師:剛才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這些猜想是否正確呢? 我們可以用實驗加以驗證。接著介紹壓強計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然后演示:把壓強計的金屬盒放入水中,觀察U型管中液面情況,得出結論:液體內部有壓強。從科學的儀器中進一步驗證剛才的結論?! ?br/>設計實驗:  
師:考慮到液體壓強可能與多個因素有關,因此在探究中應采用控制變量法?! ?br/>討論(同組間進行):應怎樣控制變量(保證哪些量相同,什么量不同?)討論后請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br/>進行實驗:  
老師先通過演示否定猜想2、3,這樣可以掃清探究中的障礙,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然后學生依次探究猜想5、1、4,先探究方向,再探究深度和密度,這樣做更方便,快捷。探究后各組派代表發言,說實驗現象和結 
(四)分析論證?! ?br/>師:介紹方法(課件演示圖片)重點介紹液柱模型的建立?! ?br/>設想水中有一高度為h,底面積為S,水的密度為ρ  
學生推導:(由于學生獨立推導有難度,所以有如下設計)  
V=-----------------  
m=-----------------  
F=G=mg=-----------------------  
P=F/S=--------------------  
師:從推導出來的公式P=ρgh可以進一步說明液體壓強只跟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跟液體的重力和體積無關?! ?br/>為了便于學生記憶,給出一個順口溜:  
不管容器粗和細,哪怕管子斜又曲,液體壓強真稀奇,只看ρ,g與h。
強調公式P=ρgh  
1、h指深度,指即研究的點到最高液面的距離;  
2、公式p=ρgh原則上只適用與液體壓強?! ?br/>(五)思考與練習:(目的在于將學到的知識馬上應用,強化液體壓強的規律)  
1、解釋課件中演示的現象。  
2、閱讀教材上的信息窗?! ?br/>(六)作業:“自我評價與作業”
【教學小結】利用多媒體課件總結知識內容
【教學后記】
第四課時
8.3 大氣壓與人類生活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過程和結論;
  (2) 了解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3) 知道大氣壓強與高度和天氣有關;
  (4) 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 通過對托里拆利實驗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估測大氣壓的大小,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
  (2) 通過對托里拆利實驗的學習,使學生理解用液體壓強來研究大氣壓強的等效替代法。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演示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
  (2) 運用大氣壓強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有關現象,使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具有將物理知  識用于解釋日常生活現象的意識;
  (3) 通過對托里拆利實驗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 教學重點 】
  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的測定。
【 教學難點 】
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教學器材】
  塑料瓶、水杯、硬紙片、杯子、氣球、塑料掛鉤的吸盤、長度不同的幾個試管、空可樂瓶
【 教學過程 】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大氣壓強   教師演示實驗,由實驗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實驗 ① :將硬紙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    提出問題:放手后,會看到什么現象?   學生:紙片會掉下來。
  實驗 ② :將玻璃杯裝滿水,仍用硬紙片蓋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過來。  問:放手后,會看到什么現象?  教師放開手,硬紙片沒有掉下來。   有的學生認為紙片會掉下來,有的認為不會,有的思考、猶豫,不知會有什么情況。   學生觀察,臉上露出驚訝的表情。
  實驗 ③ :在剛盛過熱水的密閉空塑料瓶上,澆上冷水,瓶子被壓扁。   實驗 ④ :用開水把杯子燙熱,立即扣在氣球上,杯子被氣球吸住。    提出問題:硬紙片為什么不會掉下來呢?塑料瓶怎么會被壓扁?杯子為什么會牢牢地吸在氣球上呢?   學生討論、回答:   ① 硬紙片受到一個向上的力;  ?、?空氣對塑料瓶有壓力;  ③ 杯子被氣球粘住了。
  教師用投影儀投影大氣層的結構,對比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分析大氣壓產生的原因:地球周圍被厚厚的空氣層包圍著,這層空氣又叫大氣層。空氣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動,因而空氣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   學生觀看圖片,聽教師分析大氣壓產生的原因。
  教師:誰能解釋一下我們剛做的三個實驗的現象呢?   學生回答:  ?、?這些現象都是由大氣壓引起的;  ?、?硬紙片受到向上的大氣壓;  ?、?瓶子被壓扁,說明大氣壓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教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能說明大氣壓的存在呢?   學生思考,可能的回答:   ① 塑料掛鉤被大氣壓壓在墻上:  ?、?用吸管吸汽水;   ③ 墨水被吸到鋼筆里。
  大氣壓強的測定   教師投影馬德堡半球實驗的圖片,講解馬德堡半球實驗。    提出問題: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大氣壓強究竟有多大?   學生回答:  ?、?說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  ?、?大氣壓強很大,把兩個半球緊緊壓在一起。    學生紛紛猜測大氣壓強的大小,但是都不知道大氣壓究竟有多大。
  教師指導學生用塑料掛鉤的吸盤來模仿馬德堡半球實驗,感受大氣的壓力,估測大氣壓的值。   兩個學生為一組進行實驗,把兩個吸盤對著擠壓,盡量把里邊的空氣擠出來。然后兩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開(用較大的力才能拉開)。    用測力計測出拉開吸盤時大氣對吸盤的壓力,測出吸盤的面積,可以估算出大氣壓的值。
  教師:用這個方法,我們可以估算大氣壓的值。但是我們怎樣才可以確切地測定大氣壓的值呢?同學們先想一想,實驗 ② 中硬紙片的受力情況如何?   學生回答:受到水杯內水的壓強和大氣壓強,大氣壓強大于水的壓強,因為杯底對水也有壓強,這個壓強無法測出。
  教師:如果能使水不與水杯底接觸,而且水面上方的氣體壓強為零,那么紙片的受力情況是怎么樣的?   學生分組討論,進行受力分析: 硬紙片受到水柱的壓力和大氣給的壓力。    學生分析得出:此時,大氣壓強就等于水柱產生的壓強。
  教師:究竟大氣壓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大家一起來看看下面的實驗。
  教師演示實驗:    換用比杯子長的各種不同長度的試管(或容器)進行“覆杯”實驗(例如可以用礦泉水瓶、一端封住的日光燈管等)。   學生觀察教師演示實驗,發現大氣壓能支持很高的水柱。
  教師利用圖片向學生講解,大氣壓可以支持的水柱高達 10m 以上。
  教師提出問題:  ?、?這個實驗測大氣壓的原理是什么?  ?、?怎樣能使液柱高度降低?   學生討論:   ① 大氣壓強等于水柱產生的壓強。即 p0 = ρ 水 gh ;    ② 因為 p0 = ρ 水 gh ,所以在大氣壓不變的情況下,如果換用密度較大的液體,液體的高度將會低一些。
  教師:什么液體的密度比較大呢?   學生:水銀。
  用多媒體播放托里拆利實驗錄像(課件),教師進行講解。   學生觀看錄像,了解實驗的過程步驟,理解托里拆利實驗測定大氣壓的原理和結論。
  教師:根據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計算大氣壓強的大小。   學生利用 p0 = ρ 水銀 gh 進行計算,推出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引導學生討論:  ?、?托里拆利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與玻璃管的粗細、傾斜與否、上提、下壓是否有關?    ② 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個洞,管內的水銀將會向上噴出還是向下落回水銀槽?   學生討論得出:  ?、?因為 p =ρgh ,液體壓強與水銀柱的高度有關,而水銀柱的高度與玻璃管的粗細、傾斜與否、上提、下壓無關。    ② 破洞后的玻璃管與水銀槽成了連通器,管內的水銀將向下落回水銀槽。
  教師利用水銀氣壓計的實物,向學生解釋其工作原理。
大氣壓與高度天氣的關系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大氣壓隨高度的變化情況圖(課本上的圖8-4-8),向學生講解: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壓越小。   學生觀看圖片,認真聽講。
  教師利用圖8-4-9,給學生簡單介紹大氣壓與天氣的關系。   提出問題:當大氣壓降低時,常伴有多云天氣,這是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進行交流。
【實踐活動】
  (1)讓學生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了解大氣壓與天氣的關系,寫出調查報告。
  (2)設計一個給雞自動飲水的裝置,并解釋其原理。
【教學小結】
  本節的重點是知道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大氣壓強的測定,難點是理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
  生活中存在很多大氣壓的現象,教學時,應該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多做實驗,加強學生對大氣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在講解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設計改進實驗裝置,得出與托里拆利實驗相似的實驗,引導學生理解測大氣壓的原理,再引入托里拆利實驗的錄像,對學生進行講解,易于學生理解接受。
  本節課通過演示實驗,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作業設計】
“自我評價與作業”習題
【教學后記】
第五課時
本章復習課(講解習題)
一、填空題
1.________叫壓力,壓力產生的效果與________和________有關.
2.________叫壓強,壓強是表示________的物理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是________,用50牛的壓力作用在2米2面積上產生的壓強是________,它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
3.用20牛的力,把一個重0.2牛的圖釘按入豎直的墻壁,已知釘帽的面積是0.8厘米2,釘尖的面積是0.05毫米2,則墻壁受到的壓力是________,墻壁所受的壓強是________,手所承受的壓強是________.
4.在2米2的物體表面上,受到的壓力是________時,物體表面的壓強是4×104帕.
5.潛水艇在水下航行,它潛入水下越深,受到的壓強越________,在水下同一深度航行時,受到的壓強________.
6.打夯機的夯錘質量為100千克,底面積是12分米2.當它靜止在一根豎直插入土中的水泥樁頂面上時,夯錘跟樁頂的接觸面積為0.05米2.那么樁頂受到的壓力是________,受到的壓強是________.
7.如圖10-6所示,邊長為a的正方體木塊受到的重力為G,分別與水平或豎直面接觸,并受到水平或豎直的力F作用,F=G,則本塊對接觸面的壓強最小的是________圖,大小為________;最大的為________圖,大小為________.
8.液體對________和________都有壓強,液體內部向________都有壓強,液體的壓強隨________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________,不同的液體的壓強還和________有關.
9.正在興建的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大壩高185米.當正常蓄水位達175米時,壩底受到的水的壓強是________.
10.船閘是根據________的原理設計的.
11.用手往墻上按圖釘,圖釘尖的面積很小是為了________對墻的壓強,圖釘帽的面積比較大是為了________對手的壓強.
12.用50牛的力把重20牛的磚壓在豎直的墻上,如果磚與墻的接觸面積是20厘米2,則磚對墻的壓力是________,壓強是________,磚受到的摩擦力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___.
13.汽油箱中,汽油對箱底的壓強為2100帕,則汽油箱中汽油的深度為________.(已知汽油的密度為0.7×103 千克/米3,g取10牛/千克).
14.如圖10-7A所示,質量為m(千克)的長方體均質金屬塊,放在水平桌面上,它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S(米2),則它對桌面的壓力為________,壓強________.若從中間豎直切開(如圖10-7B),則每半塊對桌面的壓力為________,壓強為________.若從中間沿虛線水平切開,取去上半部,則余下部分對桌面的壓力為________,壓強________.
15.兩個物體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們的重力之比是1∶2,接觸面積之比是2∶1,那么桌面所受的壓強比是________.
16.同種材料制成的甲、乙兩物體,體積相同,分別放在兩個水平求甲、乙兩物體對桌面的壓力之比F甲∶F乙=________,壓強之比p甲∶p乙=________.
二、選擇題
1.把三個大小、形狀都相同的銅、鐵、鋁圓柱體豎直放在桌面上,比較它們對桌面的壓強,最大的是[    ]
A.銅圓柱體
B.鐵圓柱體
C.鋁圓柱體
D.一樣大
2.鐵路的鐵軌下都鋪有枕木,這主要是[    ]
A.防止鐵軌生銹
B.減小列車震動
C.減少列車對路基的壓力
D.減少列車對路基的壓強
3.如圖10-8中對支承面MN壓力最小的是(G是10牛、F都是5牛)[    ]
4、如下圖所示,三個形狀體積都不相同的容器分別裝有鹽水、水和酒精.三個容器內液體的高度相等,三個容器底部所受壓強分別為pA、pB、pC,則( )
A.pA>pB>pC B.pA=pB=pC
C.pA<pB<pC D.無法判定.
5、三個完全相同的圓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內裝水、煤油、鹽水.若三容器對桌面壓強相等,則容器內液面最高的是:( )
A.水 B.煤油 C.鹽水 D.一樣高
6、在下圖所示的三個底面積相同的容器中,分別裝入質量相等的水,則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壓強:(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樣大
6、兩端開口的U形管中裝有某種液體,U形管是用兩根玻璃管,下部用橡皮管相連接組成,這時,兩管內液面等高;如果把左端固定,把右端向上提起,則兩管內液面的高度是:( )
A 左端液在高于右端液面 B 右端液面高于左端液面
C 左、右液面同樣高 D 不能確定
8、如圖所示,在玻璃槽中裝有水,A為兩端開口的玻璃管,B為塑料片(質量不計),B在水面下的深度為18cm。向管內緩緩注入硫酸銅溶液(ρ=1.2×103kg/m3)。當塑料片恰好脫落時,管內液柱的高度是:( )
A 18cm B 15cm C 12cm D 21.6cm
第九章 浮力與升力
一、課標要求:
1、通過實驗,認識浮力。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知道阿基米德原理運用物體是浮沉條件說明生產、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2、了解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過程、物體的浮沉條件。
2、難點:浮力問題綜合性比較,靈活運用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條件解決有關問題。
三、課時安排
本章共4節,設計安排6課時,具體安排如下:9.1節1課時,9.2節2課時,9.3節1課時,9.4節1課時,復習總結1課時。
第一課時
9.1 認識浮力
【教學目標】
1 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
2 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3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
【教學重點】
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教學器材】
水槽、乒乓球、木塊、石塊、彈簧秤(各一個)、自制蠟塊、
石塊、彈簧秤、水槽、細線。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1.力的測量工具是什么?2.二力平衡條件是什么?3.計算壓強公式?計算液體壓強公式?4.如圖容器中有水,
請說出A、B、C、D四處的壓強大小關系。
二.引入新課:不會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將會怎樣?但如果抱著救生圈就不會下沉。這些現象都與浮力有關,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浮力的知識。
三.新課講授
1. 研究什么是浮力
【演示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后放手。
【學生研究】: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據P85圖9-2實驗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測量方法:一切浸入液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F浮=G-F(稱量法)
1.研究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1】:如右圖1甲、乙
【分析】:如右圖2
教師啟發學生分析得出F浮=F向上-F向下;方向:豎直向上。
【演示2】:如右圖3:(反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浸在空氣中的物體也受到空氣對
它的浮力。如氣球
【教學小結】
利用課件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強調重點知識。
【作業設計】 本節“自我評價與作業”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9.2 阿基米德原理(一)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進而知道改變哪些因素能達到改變浮力的目的,以及這一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   
2、讓學生經歷探究影響浮力大小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的實驗過程,使他們能區分定性實驗和定量實驗,知道它們的作用,以及認識研究這一自然現象規律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1、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2、探究怎樣測算浮力的大小。   
3、引導學生設計“活動”的實驗方案。   
【教學方法】
觀察、討論、實驗探究為主。   
【教學器材】
 學生實驗器材:體積不同的鐵塊兩塊、彈簧測力計、水、食鹽、水槽、細線、溢水杯、燒杯。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是浮力?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2、物體的浮沉條件是什么?   
二、新課教學   
(一)活動:做課文第90頁“活動 ”,探究浮力大小。   
1、閱讀課文第90頁圖9-10。   
2、讓學生對圖中所展示的現象或圖下方的文字說明嘗試提出適于浮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猜想。   
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意見進行篩選、整理歸納:   
(1)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   
(2)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   
(3)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3、讓學生對圖中所展示的現象或圖下方的文字說明提出疑問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4、老師:要科學地回答以上問題,就要通過實驗探究弄清浮力大小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   
5、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根據假設與猜想設計實驗方案。   
(1)討論實驗中怎樣比較物體所受的浮力大???   
(2)討論怎樣改變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相關因素?   
(3)設計實驗表格:   
6、進行實驗(按課本圖)   
7、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浸入液體的體積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跟液體的密度有關,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二)討論與交流   
1、游泳者感覺到潛入水中時比在水面游時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2、為什么說大輪船受到的浮力比小輪船受到的浮力大?   
3、人為什么可以休閑地躺在死海水面上閱讀?   
(三)探究怎樣測算浮力的大小   
1、回顧:從前面實驗我們知道,鐵塊掛在彈簧測力計下,分別讀出鐵塊在空氣中和在某種液體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鐵塊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差。   
問題:一艘比鐵塊體積大得多的在大海里行駛的潛水艇,能否用這種方法測量所受的浮力的大???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測算其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2、討論:由前面實驗我們知道,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越大,(即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所受的浮力越大。也就是說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是有關的,它們之間有什么數量關系呢?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具體方法參考課文第90頁圖9-10   
4、進行實驗   
(1)根據實驗方案選取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鐵塊、溢水杯、燒杯、水、食鹽、細線等。   
(2)各實驗小組用體積不同的鐵塊、水或鹽水做實驗,將測量得到的數據記錄在課文第90頁圖9-10中。   
(3)根據實驗數據進行推算:鐵塊受到的浮力:F浮=G-F ,鐵塊排開的水重G排=G總-G杯,將計算結果填在課文第91頁。   
比較F浮和G排的大小。   
5、得出結論:   
(1)把上述實驗結果跟其他小組交流。   
(2)概括實驗結果,得到實驗結論。   
結論: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師:上述結論是阿基米德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發現,稱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證明,這個結論對氣體同樣適用。   
三、小結:本節課通過實驗探究明達了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板書設計】
9.2 阿基米德原理   
一、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1、猜想與假設: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的體積有關;(2)可能跟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3)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2、設計實驗:見課文圖9-10。   
3、進行實驗:步驟由各小組設計。   
4、由實驗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有關,浸入液體的體積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跟液體的密度有關,液體的密度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越大;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表達式:F?。紾排= ρ 液gV排。  
【課堂小結】
回顧總結板書內容,強調重點知識。
【教學后記】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阿基米德原理的應用
【教學目的】
強化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阿基米德原理知識總結(讓學生回答)
1、內容
2、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3、公式適用范圍
二、典型習題講解
1、一木塊放在水中有4/5在水下,求木塊的密度。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并讓學生試著解題,教師總結。
2、一木塊放在水中有4/5在水下,放在某液體中有3/5在液體里,求液體的密度。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并讓學生試著解題,教師總結。并規范的在黑板上寫出解題步驟。
3、有一石塊在空氣中稱重是120N,完全浸沒在水中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80N,求石塊的密度。
4、有一石塊在空氣中稱重是120N,把石塊的1/3浸沒在水中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100N,求石塊的密度。
5、有一石塊在空氣中稱重是120N,完全浸沒在水中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80N,完全浸沒在某液體中稱,彈簧測力計示數是100N,求:該液體的密度。
【課堂小結】
總結本節課的習題,規范解題步驟,還要注意習題的之間的遞進關系。
【作業設計】 指導書上的習題
【教學后記】
第四課時
9.3 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
【教學目標】
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教學重、難點】
理解浮力的產生的原因和物體的浮沉條件。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自制浮沉子玩偶引起學生對浮沉子能夠自由浮沉的興趣,從而引入這節課研究浮沉的條件。
進行新課
1、浮沉條件
出示漂浮的塑料和下沉的鐵塊提問:為什么塑料會漂浮,鐵塊會下沉。可能很多學生認為塑料受的浮力大而上浮,鐵塊受的浮力小而下沉。這時通過實驗體現鐵塊的浮力并不小,那么為什么會下沉呢,學生可能會回答因為它的重力更大。由此導入上浮與下沉取決于浮力和重力的關系。在已學習過力和運動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來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上浮、懸浮或下沉。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強化對浮沉條件的記憶。
F浮F浮=G時,物體懸浮
F浮>G時,物體上浮
F浮G(上浮) F浮=G(漂浮)
2、物體浮沉與密度的關系
在理解了浮力和重力的合力決定了靜止在液體中的物體如何運動后,提示同學們生活中經常說物體因為密度大而下沉,因為密度小而上浮,那么物體的浮沉是不是還與密度有關呢?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而G=ρ物gV物。所以當F浮F浮=G時,ρ液=ρ物,物體懸浮
F浮>G時,ρ液>ρ物,物體上浮
3、浮沉條件的應用
〈1〉 輪船
鋼鐵的密度比水大所以鐵塊會在水中下沉,可為什么鋼鐵制成的輪船卻能漂浮在水面上呢?我們先拿一塊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看誰能讓橡皮泥漂浮起來。(讓學生上講臺動手)結果把橡皮泥作成空心的就漂浮了。小組討論這是為什么?最后總結作成空心增大了橡皮泥的體積能排開更多的水也就增大了浮力使浮力大于重力橡皮泥就上浮。而輪船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成的。輪船是靠增大了排開水的體積從而增大可利用了浮力達到上浮的目的。
〈2〉 潛水艇
潛水艇也是用鋼鐵作成的,可它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潛呢?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潛水艇上浮和下潛的過程,使學生直觀的理解潛水艇是靠改變自身重力來達到改變浮力和重力的關系,從而決定上浮或下潛的。
〈3〉 熱氣球和飛艇
物體可以在水中任意上浮、下沉或懸浮,那么我們能不能使物體在空氣中任意上浮、下沉或懸浮呢?根據浮沉條件當然也是改變浮力或改變重力了。熱氣球和飛艇里就是可以在空中自由浮沉的物體。熱氣球只要把火加大就可以升的更高,這是為什么呢?通過學生回答,最后總結火加大溫度升高氣體再次膨脹增大了氣球的體積從而增大了氣球的浮力使氣球升高。同理想讓氣球下降只需要把火關小或熄滅。飛艇里裝的是氦氣,根據熱氣球的道理怎么樣才能讓飛艇上升呢?由學生回答增加飛艇里的氦氣,使飛艇體積增大浮力從而飛艇上升,想讓飛艇下降只需減少飛艇里的氦氣。
〈4〉 密度計
通過閱讀課本知道密度計在使用時總是漂浮的,浮力總是等于物體的重力,物體重力不變,浮力也不變。根據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不變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排開液體體積就越小,密度計浸入就越少,反之排開液體體積越大,密度計浸入就越多。所以密度計的示數是上小下大。密度和體積成反比關系,所以密度計的刻度是不均勻的。
【教學小結】
輪船、熱氣球、飛艇是靠改變體積來改變浮力上浮或下沉的,而潛水艇是靠改變自身重力來上浮或下潛的。
知識拓展
(1) 浮力選礦
在工業上,常常利用物體的浮沉條件,使不同的物體相互分離開來。浮力選礦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煤的密度一般在(1.2~1.5)×103千克/米3之間,而礦石的密度往往要大的多,人們往往把開采上來的煤倒在稍大于煤的溶液中,使煤和礦石相互分離,這就是浮力選礦的道理。
(2) 孔明燈的制造及原理
(1)用薄紙粘成一個兩端漏空,直徑約60厘米的球狀物。在用一張薄紙糊住上面的圓口 。竹圈粘在下面洞的紙邊上。糊成的圓筒不能漏氣。
(2)在竹圈內交叉兩根互相垂直的細鐵絲。把酒精棉球點燃扎在鐵絲中心,等氣球內部的空氣燒熱后,氣球就會由平地直升天空.
【課堂作業】
【教學后記】
第五課時
9.4 神奇的升力
【教學目標】
了解液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并能用其解釋某些生活現象.
了解飛機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
【教學重點】
解液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并能用其解釋某些生活現象
【教學難點】
對氣體壓強與流速關系的探究活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課件展示三個生活情景
1. 一陣秋風吹過,地上的落葉像長了翅膀一樣飛舞起來。
2. 冬天,風越刮越大,帶煙囪的爐子里的火越著越旺,火苗越躥越高。
3. 居室前后兩面的窗子都打開著,過堂風吹過,居室側面擺放的衣柜的門被吹開了。
這些都是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同學們思考過其中的奧妙嗎?科學往往就藏在我們身邊,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通過實驗揭示這個小秘密。
二、學生實驗、確立研究課題
(一)學生實驗
教師布置給學生以下七個實驗,要求學生在15分鐘內,選擇其中一部分,根據要求進行實驗(選擇的實驗越多越好),提醒學生注意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1. 紙條一端貼近下嘴唇,用力向紙條上方吹氣,觀察現象(圖1)。
圖12. 將一張紙折成∩形(圖2)平放在桌子上,用力向∩形紙的下方與桌面之間的空間吹氣,觀察現象。
圖2
3. 用手握著兩張紙,讓紙自由下垂,在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圖3),觀察兩張紙怎樣運動。
圖3
4. 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個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從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氣(圖4),并將手指移開,觀察現象。
圖4
5. 兩個乒乓球用繩拴好,手提繩將兩個球平行放置,向兩個球中間用力吹氣,觀察現象。(圖5)
圖5
6. 把一根長10 cm左右的飲料吸管A插在盛水的杯子里,另一根吸管B的管口貼靠在A管的上端。往B中用力吹氣,觀察現象。(圖6)
圖6
7. 輕輕捏著一個輕質小勺的勺柄,能使小勺在手指間晃動自如,打開水龍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建县| 静安区| 潮州市| 赞皇县| 社会| 长顺县| 密山市| 东乡族自治县| 郯城县| 平安县| 青铜峡市| 灵宝市| 华蓥市| 江华| 自贡市| 神农架林区| 通许县| 呼玛县| 探索| 炉霍县| 清丰县| 高碑店市| 同仁县| 集贤县| 澄迈县| 务川| 左云县| 沁水县| 卢龙县| 阿尔山市| 海门市| 嘉定区| 神池县| 丰原市| 比如县| 黎川县| 保德县| 长葛市| 盐源县| 凤山市|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