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 名稱 《心理健康與 職業生涯》 服務專業 授課班級
授課 類型 授課教師 授課地點
授課 內容 友好相處 學會合作 學時
授課 內容 分析 1.授課內容分析 本次授課內容由課導語和兩框四目組成,其中課導語運用比喻方式,將同學之誼比作鮮花、雨露與陽光,讓我們共同感受其帶給我們的溫情與感動,引出本課主題,點明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從情感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兩框內容第一框“相伴相助,融洽相處”包含了“和諧相伴同學情”和“友好相處有方法”兩目,闡述了和諧的同學關系對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及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法;第二框“結交益友,學會合作”包含了“志同道合,友誼長久”和“融入團隊,合作共贏”兩目,闡述了結交益友、維系友誼及團隊合作的方法。 兩框內容的邏輯關系是:第一框聚焦同學之間的交往,側重引導學生感悟和諧同學關系對自身成長的積極作用,掌握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法,提高與同學交往的能力;第二框聚焦友誼和團隊合作,側重引導學生學會建立和維系友誼,能夠融入團隊、學會合作,注重對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增強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認同感, 提升職業道德。兩框內容各有側重、相輔相成、逐步推進,引導學生在把握和諧同學關系的積極作用基礎上,不僅要學會與同學和諧相處, 還要具備結交益友和團隊合作的能力,培育公德意識,用自身一技之長,服務他人,奉獻人民,報效國家。 2.授課內容創新點 (1)根據我們提出的教育教學思路,在此次授課中,我們還是按照教材中“學以致用”活動任務三以“讓友情天長地久”為議題活動設置要求,探討如何結交益友,與朋友共同進步。寓活動于課程內容之中,不再單獨安排課時組織開展相應活動。這樣,更有利于教師把握課程重難點與授課主題,豐富課堂教育教學方式,實現“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課程化”。 (2)在此次課程內容設計過程中, 我們主要做到了以下三點: 第一是回顧 重點是在第二框“結交益友,學會合作”第二目“融入團隊,合作共贏”教學內容設計過程中,對第一單元“時代導航 生涯筑夢”第1課“立足時代 志存高遠”第二框“做新時代追夢人”第二目“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職業理想”中相關內容進行回顧,在讓學生落實主干知識的同時,結合此次課程內容,對理解個人職業理想與國家和社會發展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 第二是融合 我們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
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最新要求,適當參照中職統編教材《職業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感悟道德力量”中“第2課 讓美德照亮幸福人生”“第一框做講社會公德的好公民”和中職統編教材《哲學與人生》“第四單元 堅持唯物史觀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第 12課 實現人生價值”第二框“人生價值貴在奉獻”第二目“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內容學習要求,融入其中有關內容。 同時,深入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尚和合思想理念和敬業樂群的傳統美德,系統設計此次課程,使課程內容從整體上既體現時代要求,又富含哲學意蘊,彰顯人文色彩。進一步開闊學生眼界, 豐富情感體驗,增強實踐認知,感受中華文明所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精神營養, 增強精神動力,弘揚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 第三是展望 此次課程從內容安排上,將第二框“結交益友,學會合作”第二目“融入團隊,合作共贏”放到最后,既是對此次課程前面所學內容的應用與總結,又是需要教師結合時代要求, 挖掘其背后真正所要落實的教育教學目標。這就需要將這一目內容進行升華或者擴大,站在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角度,去組織教學過程。不僅要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主動融入集體,學會合作,實現共贏,而且要從道德、哲學的角度引導學生去思考,個人夢與中國夢、家與國的關系,如何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這樣就使整體課程內容得到升華。同時, 對學生來說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 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的要求進一步落實、落地、落細,厚植新時代青年家國情懷,使他們始終成為勇于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凝聚青年力量、貢獻青春智慧、實現人生夢想。 綜合以上內容來看,此次課程內容設計堅持守正創新,有對已學知識的回顧,也有新內容的融入,還有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寄語與暢想,可以說在內容給設計上結合了各方面要求,并對教育教學資源進行了系統梳理與整合,是一次較為全面的教學實踐創新之舉, 相信也會為教師開展此次課程教學提供更多思路與有益參考。同時,對思想政治課教師而言,還是我們之前一直反復強調的,要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學會運用相互聯系的觀點,堅持系統觀念,正確認識和理解中職思想政治四門課程之間的相互聯系,更好把握教育教學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和中職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真正發揮思想政治課程這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的關鍵作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勇于“跨界”,善于融合,敢于創新,著力提升思想政治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性和指導性。 3.學時安排建議 在學時安排上,第一框建議1學時,第二框建議1學時,教師可根據自身教育教學要求適當進行調整。
教學 重難 點分 析 1.教學重點 掌握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法,之所以成為教學重點,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同學關系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人際關系 因為從人的一生發展來看,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就像毛澤東主席在《沁園春·長沙》中所寫的那樣,“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毛澤東主席在湖南一師求學時與同學之間的意氣風發,充實上進。而他本人也與其中的大多數人結成了肝膽相照、坦誠相見的朋友,并同他們攜手共進,譜寫了一曲曲激昂的奮進之歌。所以,掌握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法,可以在我們與同學發生矛盾時,通過采取科學正確的方法,消除我們之間的隔閡,增進彼此之間的友誼,這對我們一生成長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基于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和學業質量要求 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包括“掌握同學交往的正確方式”“理解和諧相處對于學習、生活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性”;通過本課的學習, 學生需要達成健全人格學科素養與學業質量水平描述中都包括“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等要求。
2.教學難點 學會團隊合作,增強集體意識,培育職業道德,實現人生價值。之所以成為教學難點, 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慮: 第一,部分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較弱 由于家庭的過分呵護等原因,使得部分學生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西方個體主義文化思潮和一些社會不良風氣也使得部分學生受到影響,導致其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淡化。青少年期個體的自我意識也進一步強調,使得他們更容易專注于自我,過分強調個人的獨特性,缺乏與人合作的意識。 第二,部分學生缺乏融入集體、團隊合作的方法 部分學生因個人性格或者家庭成長環境等原因,性格上相對內向或者孤僻,較少與同伴互動,不懂得如何融入團隊與人合作。 第三,是基于教師自身對這一教學重點的認知考慮 就是不單是就課程內容講課程內容,要做到視野廣、情懷深, 要聚焦新時代這一青少年成長的歷史環境,深入分析設置這一教學內容的目的與意義,才能對預期教學效果的實現起到真正促進作用。這對于教師而言,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
學情 分析 1.學生知識儲備分析 從學生知識儲備來看,通過前面兩個單元內容的學習,學生在遇到一些心理和行為問題時,所用到的一些方法中, 不同程度上都有同學的參與,這為學生此次課程全面客觀認識同學關系,增強對集體的歸屬感、認同感與榮譽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更有助于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場景,增加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 2.學生認知態度分析
從第三單元整體內容設計來看,主要以“成長中的我”為原點,將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和交往作為建構此次單元教學內容的基礎,讓學生學會與父母、老師、同學和諧相處,具備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并樂于交往,能夠自覺抵制校園欺凌、暴力和各種不良誘惑。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學校是重要的育人場所,同學之間的關系也會對學生自身未來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在學生成長學習過程中,要通過有效建立良好的同學關系,才能在有效促成此次課程教學目標實現的同時,也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學生興趣與發展需求分析 從學生未來成長來看,同學關系是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人際關系,而團隊合作能力是學生適應社會、迎接挑戰、取得職場成功的必備素質。中職學生相對來講實踐能力較強一些,這對教師教學是機遇也是挑戰。就是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活動形式,使每一次活動都能成為學生增進與同學友誼、培育其團結協作精神的重要途徑,不斷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學會與人合作,為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探索新路徑, 提供新模式。
教學 整體 設計 思路 1.教學內容設計 根據本次授課內容,我們以“讓友情天長地久”為議題, 共設置三個教學環節,即“歲月‘友’愛,同窗之誼伴終生”、“相處‘友’道,高山流水覓知音”和“心中‘友’夢,直掛云帆濟滄海”。其中,教學環節1對應第一框(良師相伴,助力成長)內容;教學環節2對應第二框第一目(理想化解師生沖突)內容;教學環節3對應第二框第二目(真誠促進師生和諧)內容。 同時,我們將健全人格、政治認同、職業精神三個學科核心素養融入教學內容之中,使學生能夠掌握同學、同伴交往的正確方式,理解和諧相處和團隊合作對于學習、生活和職業發展的重要性,增強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堅定人生信念,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用個人夢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2.教學方法應用 本次授課運用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要求,圍繞議題設計活動,寓活動于課程內容之中,運用鮮活案例, 創設問題情境,采用講授法、案例法、討論法、訪談法、活動體驗法和行為導向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詳細分析問題后,尋找解決方案。在情境體驗、問題辨析、社會活動的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科內容有明確的落點,使學生能夠感悟和諧同學、同伴關系與團隊合作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增強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掌握與同學、同伴交往的正確方式,提高團隊合作能力, 逐步養成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
3.學科核心素養融入策略 學科 核心 素養 (1) 健全人格; (2) 政治認同; (3)職業精神。
主要 融入 內容 (1) 建立和維護良好同學關系的方法; (2)鐘子期與伯牙的交往故事; (3)與他人合作的方法。
主要 融入 方式 (1)主題分享; (2) 案例融入; (3)實踐活動。
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青少年同伴關系類型及具體表現; (2)了解團隊合作的五大要素。 2.能力目標 (1)認識和感悟和諧同學關系、同伴關系對個體發展的積極作用; (2)掌握與同學友好相處、結交益友的方法,提高同伴交往能力; (3)理解團隊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增強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提高團隊合作能力。 3.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1) 健全人格 通過開展“憶同窗,話成長”主題實踐活動, 引導同學感悟和諧同學關系、同伴關系對自身成長的重要影響,總結自己為促進同學關系和諧而實施的行動,認識到采取恰當的方法可以促進與同學的友好相處,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促進自身品格修養的提升。 (2) 政治認同 通過引入管寧與華歆、鐘子期與伯牙的交往故事,引導學生感悟和學習交友之道,體悟知音難覓,懂得珍惜友誼,思考建立和維系的方法和古人交友之道對于我們交友有著怎樣的重要啟迪作用,從而形成對交友之道的全面正確認識,不斷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規范、人文內涵與思想價值啟智潤心,培根鑄魂。 (3) 職業精神 通過開展團隊合作游戲,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探討與他人合作的方法,充分認識到團隊合作能力是適應社會、迎接挑戰、取得職場成功的必備素質,與新時代同向同行,不斷增強自身職業道德意識,養成良好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提升職業道德境界。
教學實施
議題:“讓友情天長地久”(2學時)
教學 導入 和諧的同學關系是個體成長的有力保障,志同道合的友誼是必不可少的情感需要,團隊合作能夠助力個體實現更好的發展,正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只有將自身融入時代發展的洪流,在新時代的天地中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才能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接下來,我們就以“讓友情天長地久”為議題,探討如何結交益友,并學會與人合作,感受集體的溫暖,與朋友共同進步, 與新時代同向同行,迎接人生新未來,共圓民族復興夢。
主要 教學 內容 環節 設置 1.歲月“友”愛,同窗之誼伴終生(0.5學時) 教師活動: 【課前準備】 學生分組,布置任務,讓學生準備與同學相處的一些美好照片。 【引出主題】 通過分享自己與同學相處過程中的難忘瞬間,引出此次活動主題。
【創設問題情境】 在學生展示分享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在與同學相處的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的瞬間 和諧同學關系對自身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 【知識呈現】 (1) 和諧同學關系對自身發展的影響: 1)和諧同學關系有助于滿足歸屬和交往的心理需要; 2) 和諧的同學關系促進個人發展; (2) 建立和維系良好同學關系的方法: 1) 提升自身修養; 2)學會認知傾聽; 3)善于有效溝通; 4)正確處理矛盾。 【活動總結】 引導學生互相學習、總結歸納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法,主動提升與同學交往的能力,維系和諧同學情,滋養未來人生路! 活動結束后,將學生搜集的照片、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法卡片等放進“學生成長檔案”。 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按照老師課前活動安排要求,讓學生準備與同學相處的一些美好照片,并做好小組分工。 【展示分享】 學生在小組內輪流展示照片,分享與同學相處難忘瞬間及收獲與成長。并選出一位代表,在班內進行分享。 【小組討論】 分享完畢,學生分組討論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法, 每組選一名記錄員將方法逐條列在卡片上,最后各小組將卡片貼在黑板上進行集中展示。 【感受領悟】 落實本次課程全部主干知識,深化知識理解應用。 設計意圖: 通過開展“憶同窗,話成長”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同學感悟和諧同學關系、同伴關系對自身成長的重要影響,總結自己為促進同學關系和諧而實施的行動,認識到采取恰當的方法可以促進與同學的友好相處,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促進自身品格修養的提升。 注:建議整體活動控制在20分鐘之內,教師也可根據課堂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2.相處“友”道,高山流水覓知音(0.5學時) 教師活動: 【展示案例】 展示教材第二框第二目“閱讀思考”中管寧與華歆、鐘子期與伯牙的交往故事案例。
【創始問題情境】 結合課程內容及案例,組織學生討論“上面兩則故事流傳千古,你從中學到了哪些交友之道 ”,并引導學生結合個人實際,思考如何讓友誼天長地久 【知識呈現】 建立和維系友誼的方法: (1) 擇善而交; (2) 友愛互助; (3) 共情包容; (4) 志同道合。 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課前自主學習了解管寧與華歆、鐘子期與伯牙的交往故事案例及古人對交友之道的有關其他案例。 【思考分享】 結合老師所展示案例與課程內容,進行問題思考, 回答老師提問,并與大家分享建立和維系友誼的方法。 【感受領悟】 落實主干知識,深化知識理解應用,并掌握建立和維系友誼的方法,在實際工作生活中進行落實。 設計意圖: 通過引入管寧與華歆、鐘子期與伯牙的交往故事,引導學生感悟和學習交友之道,體悟知音難覓,懂得珍惜友誼,思考建立和維系友誼的方法和古人交友之道對于我們交友有著怎樣的重要啟迪作用,從而形成對交友之道的全面正確認識,不斷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道德規范、人文內涵與思想價值啟智潤心,培根鑄魂。 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可以采用課本劇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增加學生的活動參與度與情感體驗度。
3.心中“友”夢,直掛云帆濟滄海(1學時) 教師活動: 【課前準備】 布置任務,設計“你演我猜”團隊游戲,游戲規則為讓學生首先搜集有關團結合作或友誼交往的成語,從中選取 10-15個,以兩人一組的游戲模式來參與游戲,按小組組內人員自由組合,由一人表演一人來猜。 【創設問題情境】 結合團隊游戲,創設問題情境, 如,“在活動進行過程, 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在整個過程中,對于你與他人合作時的行為模式,你對自己的新發現是什么 ”“在剛才的團隊活動中,我的貢獻是什么 ” 【知識呈現】 融入團隊的方法: (1) 明確目標, 融入團隊; (2)發揮所長, 分工合作;
(3) 樂于付出, 共同進步。 【活動總結】 團結協作,共贏未來。同學們在剛才的活動中,已經感受到了與人合作的重要性,收獲了友誼、成長與快樂。隨著活動的落幕,我們此次課程內容就全部結束了,友誼交往之路、團結合作之路也開啟了新的航程。在充滿夢想與光榮的新時代,希望大家都能從國家前進的步伐中發掘自己的足跡,都能通過自己的拼搏來共同描繪國富民強的宏偉藍圖,為偉大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留下最生動的時代注腳,向著更加美好的明天進發! 活動結束后,將學生所搜集的有關團結合作或友誼交往的成語卡片、活動照片等放進“學生成長檔案”。 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 按照老師要求,搜集有關團結合作或友誼交往的成語, 制成卡片,按時提交,并做好小組合作分工。 【參與活動】 參與“你演我猜”團隊游戲,小組代表分享表演感受,并按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討論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如何踐行團隊合作,列出具體做法和規劃。 【感受領悟】 落實本次課程全部主干知識,深化知識理解應用。 設計意圖: 通過開展團隊合作游戲,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探討與他人合作的方法,充分認識到團隊合作能力是適應社會、迎接挑戰、取得職場成功的必備素質,增強對集體的歸屬感、認同感與榮譽感。與新時代同向同行,不斷增強自身職業道德意識,養成良好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提升職業道德境界。
教學小結 本次課程內容通過按照課程內容教學要求, 共設置共設置三個教學環節,即“歲月‘友’愛,同窗之誼伴終生”、“相處‘友’道,高山流水覓知音”和“心中‘友’夢,直掛云帆濟滄海”三個教學環節,主要讓學生能夠感悟和諧同學、同伴關系與團隊合作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增強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實踐活動和案例引入等方式, 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相互融合,讓學生有效掌握與同學、同伴交往的正確方式,提高團隊合作能力,逐步養成團結友愛的良好品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不斷提升職業能力,涵養職業道德, 基本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
教學評價 本次課程內容主要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評價: 1.能夠真正理解并掌握此次課程相關知識,并能夠靈活應用課堂知識去認識解決現實問題; 2.小組合作、分工充分; 3.在“你演我猜”團隊游戲中表現較為突出,分享內容對同學們懂
得與人合作,主動積極融入集體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課前能夠積極進行資料收集, 分享同學故事較為感人,其與同學友好相處的方式,對大家有觸動與啟迪意義; 5.善于傾聽、尊重他人的觀點,能恰當地回應其他同學的觀點; 6.分享自己觀點時表達流暢,邏輯清晰, 語言優美,所提供論據例證恰當; 7.通過課程學習能夠進行反思,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教學 反思 1.創新學習方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學習如果有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那它就能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們精心設置了貼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的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既有學生的分享展示,又有分組探究討論、生動有趣的“你演我猜”的團隊游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思維與能力的發展。 2.整合育人資源,多元落實教學目標 在此次課程內容設計中,我們堅持守正創新與系統觀念,既有對已學知識的回顧,也有新內容的融入,還有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寄語與暢想,使整個課程內容體現出時代氣息、人文色彩與哲學意蘊,可以說是對各方面教育教學資源的一次集中梳理與整合,也是一次較為全面的教學實踐創新之舉,相信會為教師開展此次課程教學提供更多思路與有益參考。 3.升華課程主題,滿足時代發展要求 在此次課程內容設計中,我們站在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個角度,適當“放大”第二框“結交益友,學會合作”第二目“融入團隊,合作共贏”教學效果,精心組織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主動融入集體,學會合作,實現共贏,而且從道德、哲學的角度引導學生去思考,個人夢與中國夢、家與國的關系,如何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對學生來說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 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的要求進一步落實、落地、落細。 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 雖然在此次課程教育教學活動中, 我們在教學活動設計上有了一些突破和創新,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總結完善,堅持守正創新,有效落實思想政治課程“知、信、行、達”課程性質與任務所要求,勇于“跨界”,善于融合,敢于創新,著力提升思想政治課程的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性和指導性,真正打造有風景的思政課,有溫度的思政課和有高度的思政課,引導學生在“拔節孕穗期”珍惜友誼,學會奮斗, 使他們始終成為勇于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凝聚青年力量、貢獻青春智慧、實現人生夢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