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第二框題 社會歷史的發展學習目標(1)了解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理解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3)理解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4)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2.教學難點: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自主學習1:物質生活資料的地位2物質生活資料的作用:3生產力的基本內涵4生產關系的基本內涵5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6:經濟基礎的基本內涵7上層建筑的基本內涵8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9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基本規律10: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達標檢測1.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但是當前,我國市場面臨“大而不強”的問題,鑒于此,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旨在打通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這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實要求。《意見》的出臺是基于( )①上層建筑的變革一定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②辯證否定是事物聯系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③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④理論創新是國家改造市場規律的客觀要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生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①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根據自身國情選擇合適道路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嚴重曲折,是因為沒有吸收借鑒蘇聯經驗③探索階段取得的巨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物質基礎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沖突和矛盾已經被消滅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文化產業逐步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這表明( )A.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C.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D.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4.2022年8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生效施行。隨著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內外環境深刻變化,新的軍事設施保護法補充完善了軍事設施保護的內容范圍,細化完善了軍事設施保護機制和措施,充實完善了獎勵和法律責任條款,共修改38處,增加16條零17款。軍事設施保護法修訂( )①其根源在于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②表明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③是基于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④是為了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 )A.社會形態的更替 B.生產關系的變革C.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 D.生產力的發展6.習總書記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指出,把握寶貴經驗,將改革進行到底,繼續完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表明( )①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性的變革 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改革中面對的社會基本矛盾是對抗性的 ④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7.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集中部署。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目的是推動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在機構設置上更加科學、在職能配置上更加優化、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根據新的使命任務、新的戰略安排、新的工作需要,不斷調整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使之更好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這說明( )①改革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社會意識隨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③改革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④改革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1年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修改后的人口計生法規定,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該修訂的哲學依據是( )①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③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9.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今年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積極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基于( )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②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③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④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目標與歸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彩禮,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而現在在某些地域、某些家庭,彩禮被賦予了太多的物質含義,甚至成為沉重的負擔,失去了本意。為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社會風尚,促進婚姻幸福、家庭和諧,民政部印發了《關于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這表明( )①任何社會意識的產生都有其物質的動因②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上層建筑的完善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④生產關系的變革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