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3 課第一框教案課題 促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授課類型 新授課 教學時數 1 課時中等職業學校教科書《思想政治 基礎模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出教材版社)1.了解社會治理的基本內容,理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意義,感悟我國社會治理取得的成就。教學目標 2.理解和認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基本要求、主要途徑和方法,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依法有序參與社會治理。教學重難點 理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意義,明確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途徑和方法。經過前面單元的學習,學生更加關注國家的各項政策,參與意識也有所提高,具有較強的政治責任感。學生通過生活實際與個人感受,對我國的社會治理效果有較深刻的感受和認同,但是對于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關系、如何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從而把感性認識與理論知識學習相結合,堅學情分析定制度認同。學生對本課學習內容有思考、有感悟,教學中可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講述身邊的故事,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系統、更全面地理解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理解新時代黨和國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之路,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教法:議題式教學法、講授法教學方法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調查法1.文本資源:《尋找北京的“楓橋經驗”——“小院議事廳”互動共治》、人民網《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北京市實施“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改革紀實》、新華網《“沒人管”到“有人干”——北京創新“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啟示錄(下)》。教學準備 2.視頻資源:2020 年 11 月 21 日央視節目《法治深壹度》視頻《堅持發展“楓橋經驗”》、《堅持發展“楓橋經驗”——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第三集《固本強基》和第四集《智惠于民》、2019 年 11 月 26 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中國之治(四)》。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回歸生活 【發布任務,熱身導學】 1.學生通過調查,初調研先行】 (1)查閱什么是“楓橋經驗”,列舉新時 步了解“楓橋經驗”在代“楓橋經驗”的具體做法。 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實(2)查閱“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相關 踐中發揮的作用,也認課前 資料,并思考“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做法好 識到“楓橋經驗”成為預學 在哪里。 基層治理的一面旗幟。2.學生通過查閱“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相關資料,對社會治理有更為具體的認識。環節一:認識社會治理(20 分鐘)一、認識 【視頻導入】 通過課前查閱資料社會治理 播放 2020 年 11 月 21 日央視節目《法治深壹 以及上課導入視頻介紹【創境激趣課中 度》視頻《堅持發展“楓橋經驗”》。什么是“楓橋經驗”,導出新知】研學 【情境創設】使學生對“楓橋經驗”1. 社 會 20 60 形成初步的認識。 世紀 年代初,浙江省諸暨縣(今諸暨治理的內容 市)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毛澤東親筆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50 多年來,各地學1習推廣在實踐中形成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 通過情境創設,了鎮,矛盾不上交”等經驗做法,“楓橋經驗”在 解浙江諸暨的具體做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展示出歷久彌新的 法,通過對問題的探究魅力。習近平高度重視“楓橋經驗”,多次作出 使得學生對“楓橋經驗”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 有了更深的認識,進一經驗”。 步理解社會治理的內發動和依靠群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所在、 容。靈魂所在。諸暨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全面推廣“三上三下”民主議決事制度,打造以“紅楓義警”“老楊工作室”為代表的品牌社會組織。截至 2021 年 3 月,共有各類社會組織 4767 家,其中僅平安、調解類社會組織就達1000 余家,平均每 4 個常住人口中就有 1 人參加社會組織。諸暨還建立了包括 13 個專業調解機構、700 多家調解組織、3000 多名人民調解員的大調解體系;形成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銜接的“多層次、社會化、全覆蓋”大調解格局,調解成功率達到 97.7%。截至 2021 年,諸暨已連續 15 年被命名為“平安縣市”,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始終保持在 96%以上。【學習任務】閱讀材料,結合教材第 121 頁“閱讀與思考”,回答問題。1.仁化縣的做法為何會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2.浙江省諸暨市在社會治理方面做了哪些事情?這些做法為什么讓人民群眾感到滿意?【學生活動】學生分析材料,概括總結回答問題。【知識講解】1.仁化縣的做法為老百姓辦實事,夯實了基層黨建基礎,提升了基層組織力和治理能力。這樣的基層治理活動有利于充分化解涉及社會安全穩定的社會矛盾,不斷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從而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理應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支持。2.發動和依靠群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所在、靈魂所在。諸暨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全面推廣“三上三下”民主議決事制度,打造以“紅楓義警”“老楊工作室”為代表的品牌社會組織。這些做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總結建構】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領域,它包括對重大安全事故的遏制、對社會矛盾的排查預警、對社會穩定風險的評估、對社會矛盾糾紛的化解、對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等。【探究學習 【情境創設】 通過創設“小院議建構新知】 尋找北京的“楓橋經驗”——“小院議事廳” 事廳”互動共治的情境,2. 加 強 互動共治 讓學生了解到基層治理2和創新社會 2019 年農歷春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走 的具體模式;通過對問治理,有力推 進北京前門草廠四條 44 號院內“小院議事廳”。 題的探究,讓學生更深進國家治理 來自街道、社區、居民等方面代表,正在這里召 切地理解基層是如何加現代化進程 開胡同院落提升改造懇談會。習近平總書記同正 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在議事的居民親切交談,并指出:“設立‘小院 進而理解治理方式的科議事廳’,‘居民的事居民議,居民的事居民定’, 學化、治理過程的民主有利于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提 化。高社區治理和服務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材料一:借助“小院議事廳”這個議事平臺,各方均可就居民話題共同參與治理、化解矛盾。小院議事廳主要由社區常務會委員、社區居民,還有小巷管家組成。“小院議事廳”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組織居民會議、召開懇談會、舉辦議事會,探索出了草廠社區協商共治五民群眾工作法,即: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發揮居民民主協商意識,提升居民議事能力,積極參與到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中,是打通社會治理中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逐步形成多元參與、協商共建的社區治理新模式。材料二:“小院議事廳”治理流程:居民向議事廳反映問題→議事廳匯總、分類問題→召集多方參與協商會議,整合多方意見→由相關部門提出解決方案→解決問題。【學習任務】1.“小院議事廳”由哪些成員組成?2.“小院議事廳”是如何推進居民自治,維護社區居民利益的?【學生活動】學生對材料進行分組討論,探究“小院議事廳”是如何推進居民自治的,小組間進行交流。【知識講解】“小院議事廳”主要由社區常務會委員、社區居民,還有小巷管家組成。“小院議事廳”在社區黨委的領導下,組織居民會議、召開懇談會、舉辦議事會,探索出了草廠社區協商共治五民群眾工作法,即: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發揮居民民主協商意識,提升居民議事能力,積極參與到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中,是打通社會治理中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有益探索,逐步形成多元參與、協商共建的社區治理新模式。【總結建構】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探究學習 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逐步實現社會治理結構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學建構新知】化、治理過程的民主化,將有力推進國家治理現3. 我 國代化的進程。社會治理體【情境創設】系的完善與播放剪輯視頻:《堅持發展“楓橋經驗” 面臨的挑戰3——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第三集《固本 通過觀看視頻、設強基》關于社會治理及黨的群眾路線的視頻片段。 置學習任務,讓學生了【學習任務】 解我國基層治理的重要1.黨和國家為什么要重視基層治理? 性,并且認識到基層治2.基層治理的完善有哪些積極影響? 理的完善所帶來的積極【學生活動】 影響,進而認識到我國學生討論,回答問題。 社會治理工作面臨的更【總結建構】 高的要求與更多的挑我國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安全穩定 戰。形勢持續向好,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得到有效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增強。同時,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和環境更為復雜,如果利益關系協調不好、各種矛盾處理不好,就會導致問題激化,嚴重的就會影響發展進程。這對社會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戰。環節二:打造社會治理新格局(20 分鐘)二、打造 【情境創設】 通過分析北京市社會治理新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是指街鄉一旦遇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格局 到什么急難解決的問題,只要“吹哨”,就能喚 的具體做法,讓學生理【探究學習 來相關職能部門的“報到”,與基層一起解決問 解新時代黨和國家堅持建構新知】 題,事不完,人不走。此舉賦予了街鄉更多的權 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1. 新 時 力,實現多元共治,為街鄉基層治理注入更多的 為坐標,堅定不移走中代黨和國家 力量,破解了城市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 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之堅定不移走 材料一:北京市在推進“街鄉吹哨、部門報 路,不斷完善黨委領導、中國特色社 到”工作過程中認識到,創新和加強基層治理, 政府負責、民主協商、會主義治理 必須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推動上下聯動、多 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之路 元參與、共建共治。按照“區屬、街管、街用” 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的原則,北京市將區職能部門執法力量下沉基 社會治理體系。層,在街鄉建立實體化綜合執法中心,普遍采用“1+5+N”模式,即 1 個城管執法隊為主體,公安、消防、交通、工商、食藥等 5 個部門常駐 1~2人,房管、規劃國土、園林、文化等部門明確專人隨叫隨到。材料二:北京試點“街鄉吹哨、部門報到”以來,北京市委明確提出,“吹哨報到”要把是否解決了問題、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作為衡量工作成效的標準。群眾反映:現在黨員干部走街串巷、進門入戶的腳步多了,機關化傾向少了;百姓的笑臉多了,牢騷話少了;家門口小事辦得越來越多了,遺留問題越來越少了。【學習任務】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 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做法好在哪里?2.你所在社區(村)在社會治理方面還有哪些好的做法?【學生活動】學生對材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并進行交流。【知識講解】“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機制讓各類4城市管理力量在街鄉綜合下沉、力量聚合,以黨建為引領,著力構建基層治理的應急機制、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和打通抓落實“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機制。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城市治理優勢,切實保證了基層事情基層辦、基層權力給基層、基層事情有人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針對第二個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查詢社區的網站、去社區調研或者結合學生生活經驗等方式介紹所屬社區社會治理的亮點。比如強化平臺建設,街道辦便民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群眾,辦理多個事項不用再跑許多地方。【總結建構】新時代黨和國家堅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坐標,堅持問題導向,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探究學習 【情境創設】 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建構新知】 情境一:閱讀材料《科技賦能,服務提升》 與觀看視頻,對問題進2.必須提 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 行探究,更深刻感受到高社會化、法 科技手段,北京市民熱線服務中心將建設智能受 科技賦能不斷提升社會治化、智能 理系統和智能知識隨行系統,實現接單、派單、 治理水平,進而理解構化、專業化水 分析、預警、評價各流程智能化,推動數據治理 建社會治理新格局,必平 場景化應用,促進城市治理精細化、智能化發展。 須提高社會化、法治化、同時,推進 12345 市民服務熱線與其他城市管理 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系統協同發力,形成解決市民訴求的合力。連接市民服務熱線平臺和城市管理網格平臺,實現“熱線+網格”深度融合。推進群眾訴求、民生大數據與“城市大腦”融合,實現“全域感知、深度思考、快速行動、確保安全”。情境二:播放視頻片段:《堅持發展“楓橋經驗”——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之路》第四集《智惠于民》。【學習任務】閱讀材料并觀看視頻,回答下列問題:1.以上一系列做法借助了什么手段來提高社會化治理水平?2.這些做法有何積極影響?【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在推動社會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方面發揮的作用,在課上進行交流。【總結建構】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必須提高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激發全社會活力,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5水平。發揮法治對社會治理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更多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手段,推進社會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和社會治理各類人才隊伍。【情境創設】播放視頻:2019 年 11 月 26 日央視《焦點訪談》節目《中國之治(四)》。【探究學習 【學習任務】 通過觀看視頻,讓建構新知】 1.觀看視頻,回答問題: 學生了解什么是社會治3. 積 極 2.如何理解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 理共同體,進而探究并維護社會穩 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深刻理解如何構建社會定和安全,積 應該如何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 治理新格局。極引導社會 【學生活動】力量參與基 學生分組討論,并對如何建設社會治理共同層治理 體發表自己的看法。【總結建構】構建社會治理新格局,要健全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加強社會治安防控,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現代化,編織全方位、立體化、智能化社會安全網,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要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知行合一 通過使用信息技術,依托市政服務平臺,市 學生們在實踐中學素養提升】 民反映問題與相關市政部門處理問題更加便捷, 以致用,既鞏固了知識,提高了社會治理響應速度與治理效能。 同時也提升參與社區治你了解哪些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社會治理效 理的主人翁意識。能的案例?與老師和同學分享。課后 【知識拓展 【布置作業 分層檢測】 評價學生知識運用踐學 素養提升】 布置基礎作業:課后練和素養提升情況。(本教案作者: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劉媛)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