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7 課第一框教案課題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授課類型 新授課 教學時數 1 課時中等職業學校教科書《思想政治 基礎模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出教材版社)1.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奮斗目標和執政理念;熱愛中國共產黨,自覺向優秀共產黨員學習。教學目標 2.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理解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堅定理想信念,學好本領,勇于擔當。理解黨的性質、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根本宗旨、初心和使命等,堅定理想信教學重難點念,向優秀共產黨員學習。學生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已有初步了解,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有一定的認識,認同并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本課理論性學情分析 較強,學生對于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較為零散化,將知識內化為行動的自覺需要加強,以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的意識和自覺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因此本課宜選取鮮活的案例和故事輔助教學,從而使相關理論內化于心。教法:議題式教學法、榜樣引領法、訪談法教學方法學法:小組合作探究法1.文本資源:毛澤東《為人民服務》、方志敏《可愛的中國》。2.視頻資源:時政微記錄視頻《人民就是江山》、公益廣告《我是誰》、新華教學準備社微視頻《百秒看百年大黨》、央視新聞《黨的十九大六中全會開幕》等。3.生本資源:身邊優秀共產黨員故事。流程 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讀原文、排 教師下發課前任務單: 通過排練情練詩朗誦】 1.讀原文:閱讀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 景詩朗誦、閱讀文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 獻,引導學生提前課前第六部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了解“十 了解本課知識,為預學個堅持”的內容。 本課教學做好準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排練情景詩朗誦“方志敏的 備。《可愛的中國》”。議題 1:黨的性質和宗旨是什么?(20 分鐘)一、黨的 【情境創設】 播放視頻,激性質和宗旨 播放視頻《我是誰》: 發學生探究興趣,【創境激趣 “我是誰,是什么樣的人,也許你從來沒有想過。 引出議題。導出新知】 我是離開最晚的那一個,我是開工最早的那一個,我是想到自己最少的那一個,我是堅守到最后的那一個,我是行動最快的那一個,我是牽掛大家最多的那一個。”課中 公益廣告《我是誰》用溫暖樸實的鏡頭記錄了普通平凡的身邊人物故事:大學生、環衛工人、醫生、交警、村研學干部等是他們的不同身份,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議題描述】《我是誰》鏡頭記錄的中國共產黨人,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和品格? 通過討論,引【小組討論】 領學生明確中國共產黨人共同的學生分享和討論觀點,說明理由。在小組交流的基特點和品格。礎上,每組安排一名代表進行分享。1【總結建構】教師整合學生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為他人著想、堅守到最后、遇事沖在前面、默默承擔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人共同的特點和品格。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引思明理】 【情境創設】 通過資料研全 心 全 資料一:張思德的故事 學,引導學生加強意為人民服 張思德,四川儀隴人,18 歲參加紅軍,22 歲入黨, 對黨執政理念的務是中國共 經歷長征,多次負傷。1944 年 9 月 5 日,他在陜北安 認同,進而更加熱產黨的根本 塞山中燒炭時因炭窯崩塌不幸犧牲,年僅 29 歲。按照 愛和擁護中國共宗旨。 毛澤東的指示,9 月 8 日下午,張思德的追悼會在棗園 產黨。后院的干河溝上召開,會場上懸掛著毛澤東親筆寫的“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聯,毛澤東在講話中號召全黨全軍學習和發揚張思德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之后,講話壓縮整理成一篇文章,以《為人民服務》為題第一次發表在 1944 年 9 月 21 日出版的延安《解放日報》上。資料二:《為人民服務》(節選)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中國人民正在受難,我們有責任解救他們,我們要努力奮斗。【分享感悟】結合資料及教材第 67 頁“相關鏈接”,談一談:什么是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總結建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情境創設】觀看《時政微記錄》視頻《人民就是江山》。【議題描述】如何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小組討論】學生分享和討論觀點,說明理由。【班級交流】通過搶答的方式,讓第一個完成任務的小組展現他們的討論成果,其他小組進行補充。【總結建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黨始終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議題 2:黨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20 分鐘)二、黨的 【情境創設】 通過朗誦原初心和使命 分小組朗誦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 文,從方志敏的事【引思明理】 【議題描述】 跡中感受中國共中 國 共 這些光明前途實現了嗎?方志敏的事跡體現了中 產黨人的初心和產黨人的初 國共產黨人什么樣的初心和使命? 使命。心和使命是 【小組討論】為中國人民 學生分享和討論觀點,說明理由。在小組交流的基謀幸福,為中 礎上,每組安排一名代表進行分享。華民族謀復 【總結建構】興。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是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情境創設】播放新華社微視頻《百秒看百年大黨》。【議題描述】各個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踐行初心和使命的,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小組討論】學生分享和討論觀點,說明理由。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每組安排一名代表進行分享。【總結建構】從誕生那一天起,黨始終踐行初心使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繪就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壯美畫卷,中華民 通過視頻及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材料研學,引導學黨的百年奮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前途命 生進一步領悟黨運,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展示了 的初心和使命的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重要意義。鍛造了走在時代前列的中國共產黨。【情境創設】播放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相關視頻片段,讓學生了解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了解“十個堅持”的內容。3【資料研學】資料一:古語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毛澤東也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從古至今,人民群眾的力量都是不可小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不可忽視的。中國共產黨是從人民中來,根植于人民,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與人民血肉相連的政黨。“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條件,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的體現,共產黨人自始至終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這個初心和使命是共產黨一經成立就刻在自己的旗幟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共產黨人的身上始終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資料二:數十年如一日守初心楊善洲從 1953 年擔任區委副書記起,先后擔任過縣委副書記、縣委書記,1977 年擔任保山地委書記,直至 1988 年退休。1988 年 3 月楊善洲退休后,婉拒上級安排他到省城安享晚年的厚意,走進施甸縣大亮山,與 15 名職工一道開始了起早貪黑植樹造林的生活。22個寒暑過去,大亮山林場人工林面積達 5.6萬畝,經濟價值超過 3 億元。2009 年,82 歲的楊善洲把大亮山林場的經營管理權無償移交給國家,施甸縣政府決定獎勵楊善洲 10 萬元,被他當場謝絕。經再三勸說,他接下了保山市委市政府獎勵的 20 萬元,并捐出 16 萬元用于公益事業。【議題描述】結合上述資料,小組討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意義是什么,并通過例舉事實來說明黨踐行初心和使命的重要性。【小組討論】學生分享和討論觀點,說明理由。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每組安排一名代表進行分享。【總結建構】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無產階級政黨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政黨。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才能夠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才能夠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啟思導行】 通過“啟思導共產黨員就在我們身邊。無數個奮斗在平凡崗位上 行”活動,進一步課后 【知行合一 的共產黨員,匯集成如海一般深沉的磅礴力量。他們堅 感悟黨的初心和踐學 素養提升】 定理想信念,吃苦耐勞,甘于奉獻,用行動踐行著共產 使命,向優秀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搜集身邊優秀共產黨員的先進事 黨員學習。跡,為他們點贊,向他們學習。(本教案作者:山東省淄博市工業學校 王海霞)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