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二十三、《孟子》三章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亞圣”,提出“性善論”,主張君王應施行“仁政”。《孟子》語言特點:長于言辭,氣勢非凡,論證嚴密,善用比喻、寓言說理。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六藝:禮、樂、射、御(駕車)、書、數二十四、愚公移山(選自《列子》)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能照到陽光的那面為陽)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 “隴”通“壟”,高地詞類活用1.面山而居 面:名詞作動詞,面向,面對著 2.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詞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3.懲山北之塞 懲:以……為苦,苦于 形容詞意動用法4..吾與汝畢力平險 畢:用盡 形容詞用作動詞險:險峻的大山 形容詞用作名詞倒裝句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聰明了】②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焉”提前。③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定語“三夫”后置。④告之于帝。狀語“于帝”前提。省略句①(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②(愚公)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③帝感其(于)誠。④一厝(于)朔東,一厝(于)雍南。被動句帝感其誠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 年齡稱謂:垂髫(三四歲到八九歲小孩)、始齔(七八歲小孩)、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豆蔻(女子十三四歲)、及笄(女子十五歲)、束發(男子十五歲)、加冠(男子二十歲)文言文翻譯:原則:字字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和意譯相結合。方法:留:國號、年號、人名、地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替:用現代漢語雙音詞替換古代漢語單音詞。(根據語境組詞或替換同義詞)調:調整語序,使其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注意倒裝句)補:補充省略成分,使意思完整。刪:刪去無實在意義的詞,不譯。二十五、周亞夫軍細柳(選自《史記》)《史記》:原名《太史公書》,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者司馬遷,字子長,西漢歷史學家。二十六、詩詞五首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詩人。謚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我國第一位山水田園詩人。杜甫:字子美,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自稱少陵野老,作品“三吏”“三別”。李賀:字長吉,中唐浪漫主義詩人,有“詩鬼”“詩才”之稱。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古體詩:形式自由,如《詩經》,樂府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近體詩:嚴格講究韻律,對仗和平仄,主要包括絕句和律詩。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一般分兩段,叫作上下闋。興起于唐代,到宋代進入全盛時期。有婉約派和豪放派兩種。詩句簡析: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閑適自得,物我合一)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美好景色,動靜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擬人,以樂景寫哀情)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對偶、夸張)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比喻夸張;敵軍來勢洶洶,我軍雄姿英發)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側面,聽覺和視覺,戰爭殘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用典,舍身報國)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借物起興,為下文做鋪墊)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用典,以小見大,機遇造人的哲理)天機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夢境)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作者遭遇)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大鵬鳥形象,喻騰飛之志)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白描,傷別懷舊之情)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亡國之痛,渴望收復失地)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游興沉酣,流連忘返)謙辭:家父、家母(慈)、舍弟、小兒、犬子、愚見、拙作、拙見、老朽、寒舍、見教、見諒、斧正......敬辭:令尊、令堂、令郎、令愛、惠存、惠贈、垂念、賜教、高見、高壽、高齡、高就、奉還、奉送、久仰、勞駕、貴庚、貴姓、大作、賞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