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宇宙的邊疆【學習目標】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解說詞的文體特點。2.把握文章的解說順序,了解作者對宇宙和人類的思考。3.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宇宙的基礎知識,培養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一課時任務一:閱讀下列材料,口頭介紹作者和解說詞的文體特點。1.作者簡介: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國人,曾任美國康奈爾大學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他對人類將無人航天器發送到太空起過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學、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諸多成就。他的科普作品《伊甸園的飛龍》曾獲得普里策獎,電視系列節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熱烈反響。2.解說詞的文體特點解說詞是對展覽、實物、影視、圖片、名勝古跡和歷史文物進行解釋說明的一種文體。它通過對事物的準確描敘,詞語的渲染,來感染觀眾或聽眾,使其了解事物的來龍去脈和意義,收到很好的宣傳效果。解說詞根據被解釋的對象可分為文學性解說詞和平實性解說詞兩種。用于參觀瀏覽的導游解說詞,用于電影電視風光片的解說詞,多用文學、散文手法,既抒情又有解釋說明,語言絢麗多彩,情感真摯濃郁。用于生產成就的參觀展覽的解說詞,科普影片、新聞紀念片的解說詞,如歷史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的解說詞,則運用樸實真摯的語言,介紹鄧小平光輝偉大的一生。解說詞有補充視覺和聽覺的作用,具有以下特點:(1)語言通俗、平易,讀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因為解說詞是對形象畫面的補充,是通過語言表達來宣傳和教育群眾的。(2)緊扣實物和形象進行解說。實物和形象是解說詞寫作的依據,忠實于實物和形象是解說詞寫作的基本原則。圍繞實物、形象這一中心點,安排結構,組織段落,絕不能游離于具體的解說對象。(3)注重文藝性。解說詞不是空洞的說教,必須通過形象的語言實物進行描繪,就像報告文學是報告事實和文藝創作一樣,解說詞是說明和描寫的結合,具有文學的一些特點,好的解說詞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動人的詩。任務二:通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讀準字音,完成以下問題。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注音:眩( )暈 戰lì( ) 踝( )節 夙( )望 廣mào( )旋( )渦 tuǒ( )圓 cuǐcàn( ) huì( )核 俘( )獲 任務三:閱讀課文,思考、討論以下問題。1.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做介紹的?請歸納一下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2.人類認識宇宙,是從地球開始的,為什么作者的解說,不沿著人類認識發展的軌跡進行呢?3.作者對宇宙有怎樣的認識?4.作者對人類有怎樣的認識 5.課文中有大段的議論和抒情,是否干擾了對宇宙的說明?6.你認為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何在?第二課時任務一:精讀課文,完成以下問題。1.下列對“星系”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星系是無數模糊纖細的光須。大部分光須群集在一起,在宇宙中飄蕩。地球隸屬于這些星云,地球離它們有80億光年。B. 星系是由氣體、塵埃和恒星群組成,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文明。C. 星系在宇宙里有若干千億個,每個星系平均由1000億個恒星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與恒星總數大概一樣多。D. “本星系群”寬達數百萬光年,包括M31星系,是河外星系,與M31相似的是我們居住的銀河系。2.對地球“決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個典型的地方”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地方,而且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B.宇宙大部分是空的,地球不是在廣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不是在星際空間永恒的黑夜里。C.地球不是在行星、恒星和星系顯得特別稀罕而珍貴的地方。D.地球不是在永恒黑暗的真空而且星體非常稀少的地方。3.下面對“恒星”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恒星是一個能自身發光的星球,它像流水一樣漂浮在我們的四周。B.和地球相比,恒星體積非常龐大,但像肥皂泡一樣脆弱。C.恒星有伴侶,通常是成雙成對,互相環繞,有些雙星甚至緊靠在一起。D.恒星自成體系,在太空之中,跟太陽一樣是孤獨的。4.對文段中恒星發光情況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多數恒星主要是以可見光成紅外光放出光芒。B.有些恒星發藍光,據此我們可以斷定它是年青的星。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們就會發黃光而成為常見的星。D.如果恒星發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時候了。5.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恒星是自身發光的星球,有些恒星脆弱,但體積大,它可以容下一萬個太陽。B.太陽是一顆恒星,它是孤獨的,但多數恒星通常是成對互相環繞的。C.有些恒星是超新星,光亮爆發時增加到原來1000萬倍以上,而“黑洞”的光在幾公里外就看不見了。D.有些行星是扁圓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狂熱旋轉,使自己變得面目全非。6.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間文明。B.在宇宙中不可能只有一個普通恒星帶著一個有人居住的行星,因此,可能到處充滿生命。C.無數星球上的生命都以為除了自己小小的行星及周圍的恒星外再也沒有別的星星了。D. 大概許多恒星都有行星系,在行星的外圍有大氣環包圍,在這些行星上可能已經有高級動物。任務二:閱讀下列文段,完成后面的問題。 彗星主要是由冰構成的──水(H2O)冰,還有少量的甲烷(CH4)冰和一些氨(NH3)冰。在撞擊地球的大氣層時,一個中等大小的彗星碎片會產生一個白熾的火球和一種巨大的沖擊波。火球會燒毀樹木,沖擊波會掃平森林,它的聲音還會波及全球。但是這樣的彗星不太可能在地上撞出一個環形山。彗星上的冰塊在進人大氣層的時候全部融化了,因此不會幽靈般地出現,這種現象令人不安地向人們關于宇宙是萬古不變、井然有序這一觀念進行挑戰。如果那條天天隨著星星起落的壯麗的乳白色光帶是無緣無故地出現在那里,與人間世事毫無關系,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出現了這樣的觀點:彗星是災難的預兆,是神譴的預兆──它們預示了帝王的終日,王國的崩潰。對于彗星,巴比倫人認為是天髯,希臘人認為是垂發,阿拉伯人認為是燃燒的劍。在托勒密時代,人們根據彗星的形狀把它們分類為“梁”、“喇叭”、“壇子”等。托勒密認為彗星給人類帶來戰爭、炎熱的氣候和“動亂”。中世紀的一些彗星圖看上去像未探明的飛行的十字架。一個名叫安德烈亞斯·西利奇厄斯的馬格迪堡路德教主管人(即主教),在1578年發表了一篇題為“新彗星的科學啟示”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獨特的觀點,他說彗星是“人類罪惡的濃煙,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升騰,它在上帝面前丑態百出、膽戰心驚,逐漸地由濃煙形成長著卷發梳著辮子的彗星,最后被天國最高法官的怒火燒著了”。但是另一些人反駁說,如果彗星是罪惡的濃煙的話,天空勢必烏煙滾滾。 ──選自《宇宙的邊疆》(第四章)這段解說詞主要解說了什么?文中列述歷史上種種關于彗星是災難預兆的說法,其作用是什么?【相關鏈接】社科類文本閱讀題的解題思路社科類文章閱讀是高考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文章緊跟現代高科技各個領域的最新成果,尤其青睞生物學、能源等研究領域,并密切關注影響人類生存的引人注目的科技動態。這類文章內容涉及廣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專業性很強,但畢竟考查的是閱讀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統、透徹地弄懂相關的知識。基于這一認識,我們在做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題時,必須排除與選文相關的舊有知識的影響,完全靠選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之所以這樣說,并非是否定相關舊有知識對閱讀的作用。對相關知識熟悉,當然會有助于更快、更好地理解文章。我們只是說,當舊有知識與選文的觀點發生抵觸時,應以選文為準。注意調整心理,具備兩種狀態:一是做題時精神要高度專注。只有聚精會神、心無旁騖地進入閱讀狀態和解題狀態,我們才能迅速、準確地發現問題,作出判斷。二是一定要認真仔細。我們知道,社會科學類文章一般是學術性文章,講求科學性、嚴謹性,語言準確、嚴密。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的考查也體現了這一點,雖然題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來自選文,但往往在極細微處做文章;有的選項看似與原文不符,其實是正確的;而有的選項看似與原文語句相符,卻因在極細微處作了改動,反而是錯誤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仔細,馬虎大意是萬萬要不得的。掌握解題方法,明確三個步驟:第一步,通讀全文。只有這樣,才能總體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才不會在做題時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錯誤。有了對文章的這些總體把握,我們在理解個別語句和解題時就不至于犯“一葉障目”式的錯誤了。第二步,針對試題,尤其是選項,到原文中找相關語句。這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切不可忽視。第三步,把選項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關語句進行一對一的比較,作出準確的判斷和選擇。錯誤選項的設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幾種:①以偏概全。即在干擾項的語句中,故意遺漏一個或幾個關鍵信息。②貌合神離。即干擾項中的個別關鍵詞初看與原文表述一致,但實際上與原文強調的重點有著細微的,卻也是重要的差別。③輕重混雜。即題目中問的是程度最重的或最輕的信息,而干擾項中卻設置非最重或最輕的信息。④隨意逆推。即根據原文由A導致B,干擾項中便認為沒有A就沒有B,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就如不能說因為空氣污染而使身體不健康,但只要沒有空氣污染身體就肯定會健康。⑤偷換概念。即原文說明是A的作用或功能,卻被干擾項說成是B的。當然A和B一般有一定的聯系。⑥無中生有。即干擾項中的內容是原文沒有的,是命題人自己加上去的。⑦隨意擴大。即原文表述的內容僅限于某一特定范圍或作用,而干擾項中卻隨意擴大這一特定的范圍或作用。如2002年全國卷第10小題A選項: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好處,因而必將為人類所利用。原文的確有“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好處”的信息,但這不能隨意擴大為“也會給整個人類帶來好處”。更不能把“帶來好處”擴大為“為人類所利用”。⑧主客顛倒。即原文中認為A為主,B為客,而在干擾項中正好顛倒了過來。如2004年全國卷(乙卷)第9小題B選項:白鶴梁上的石魚和題刻不但出自歷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貴的水文資料。而原文正好是“不但是珍貴的水文資料,而且出自歷代名家之手。”許多同學做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題時帶有畏懼心理,其實,科技文閱讀一般情況下是考試題中較為容易的內容,只要思路清晰,認真細致,并掌握一定的方法,輔以必要的訓練,短期內就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參考答案】第一課時任務二:略任務三:1.從說明順序上看,作者是按照空間順序,由大尺度空間向小尺度空間推進介紹的。第一部分介紹宇宙并說明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第二部分介紹星系;第三部分介紹恒星;第四部分介紹行星和太陽系;最后回歸到人類的家園。2.課文的介紹順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規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其二,這是電視片的解說詞,由攝影的角度來看,先整體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體,表述上容易混亂,視覺畫面也不好協調。3.宇宙遼闊無垠,神秘莫測。而人類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僅僅對我們有意義”。宇宙不因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而存在,而人類的未來,卻取決于對宇宙的了解程度。4.人類在宇宙中是渺小的, “只不過是晨空中飛揚的一粒塵埃”;人類關心的大多數問題,對宇宙來說更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但是人類又是勇敢、光榮的,他們以渺小的身軀,來探索廣闊的宇宙,人類在渺小之中迸發出宇宙般的偉大。5.作為電視片的解說詞,不僅要讓觀眾了解宇宙的客觀構成和相關知識,還要表達人類對宇宙的主觀認識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這樣才能感染觀眾,激發他們對宇宙的興趣。所以,議論和抒情不僅沒有干擾介紹,反而使介紹更具科學意蘊和人文內涵。6.全文通過對眾多宇宙畫面的說明,向我們展示了宇宙空間的奧秘及天體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獲,引發世人對宇宙探索的興趣,激發獻身宇宙科學、造福人類的勇氣和斗志。第二課時任務一:1.B【解析】應為“可能有”。2.B【解析】據“唯一典型的地方”的闡釋可知。3.A【解析】BCD都缺少限制性詞語“有些恒星”。4.C【解析】時間段出現錯誤,不是“到了中年以后”,而是發黃光就標志著恒星“已經到了中年”。5.D【解析】應為“恒星”。6.C【解析】這是作者想象生命對宇宙的模糊認識的產生時的說法。任務二:主要解說了彗星的構成成分及其彗星撞擊大氣層所產生的火球與沖擊波。列述歷史上種種關于彗星是災難預兆的說法,作用是增強解說詞的趣味性。同時也表明人們對彗星的成因、特點的認識有一個由愚昧到科學的認識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