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武傳【學習目標】1.積累和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等文言基礎知識,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2.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理清文章脈絡,學習本文精心剪裁,組織文章和對比襯托,凸顯形象的寫作技巧。3.學習蘇武不懼威逼利誘,堅守節(jié)操、不辱使命的愛國精神。學會辯析評價歷史人物。一、作者簡介班固:(公元32年—92年),東漢著名的史學家。他九歲能屬文誦詩,博學多識學貫古今,編成《漢書》聲名直逼司馬遷。成就:編寫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他被譽為漢賦四大家之一。他在詩歌、史學、地理學、目錄學等方面都頗有成就。 代表作品:《漢書》《兩都賦》《白虎通義》《典引》《應譏》等。二、寫作背景堅貞不屈,視死如歸 漢朝自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后,幾十年里始終面臨著匈奴的威脅,但是國家還需要積累實力,便一直隱忍不發(fā)。經(jīng)過六十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到武帝即位,時機已經(jīng)成熟,向匈奴發(fā)起反擊。在漢武帝對匈奴作戰(zhàn)取得三次關鍵性勝利后,匈奴表示愿意講和,但雙方矛盾還是根深蒂固。公元前100年,蘇武出使匈奴時,匈奴將其扣留,并想迫使他投降。《蘇武傳》集中敘寫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間的事跡,熱烈頌揚了他堅毅忠貞、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jié)。三、作家金句1.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善者不疵細瑕。2.直言之路開,則四方眾賢不遠千里。3.青蠅嗜肉汁而忘溺死,眾人貪世利而陷罪禍。4.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四、史書體例一覽表體例 編排特點 代表作通史 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 《史記》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 《資治通鑒》《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史書體例 《國語》《戰(zhàn)國策》斷代史 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 二十四史中除《史記》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三史都屬此體紀事本 末體 以歷史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 《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紀傳體 以為人物立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 二十四史知識儲備一、通假字1.蹈其背以出血(同“搯”,叩擊,拍打。一說當作“焰”,熏)2.不顧恩義,畔主背親(同“叛”,背叛)3.與旃毛并咽之(同“氈”,毛織的氈毯)4.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同“弆”,收藏)5.空自苦亡人之地(同“無”,沒有)6.信義安所見乎(同“現(xiàn)”,顯示)7.與武決去(同“訣”,辭別、告別)8.前以降及物故(同“已”,已經(jīng))二、一詞多義1.使(1)數(shù)通使相窺觀(名詞,使者)(2)單于使①使②曉武(①動詞,派;②名詞,使者)2.引(1)虞常果引張勝(動詞,牽扯)(2)引佩刀自刺(動詞,拔)3.食(1)絕不飲食(動詞,給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動詞,吃)(3)廩食不至(名詞,糧食)(4)給其衣食(名詞,食物)4.發(fā)(1)方欲發(fā)使送武等(動詞,派遣)(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動詞,發(fā)動,動手)(3)恐前語發(fā)(動詞,暴露、泄露)(4)須發(fā)盡白(名詞,頭發(fā))三、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1)名詞作動詞①天雨雪(下)②羝乳乃得歸(生子)③杖漢節(jié)牧羊(執(zhí)、拄)④武能網(wǎng)紡繳,檠弓弩(結網(wǎng);用檠矯正)⑤惠等哭,輿歸營(用車載送)(2)名詞作狀語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向上)2.動詞的活用動詞的使動用法盡歸漢使路充國等(使……回去)3.形容詞的活用(1)形容詞作名詞兄弟親近(親近的侍臣)(2)形容詞使動用法①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使……受屈;使……受辱)②空以身膏草野(使動用法,使……滋潤)③何久自苦如此(使……受苦)(3)形容詞意動用法①單于壯其節(jié)(認為……豪壯)②誠甘樂之(以……為樂)四、古今異義1.漢亦留之以相當古義:相抵。今義:指兩方面差不多;適宜;合適。2.皆為陛下所成就古義:栽培,提拔。今義:事業(yè)上的成績;完成(多指事業(yè))。3.我丈人行也古義:對長輩的尊稱。今義:岳父。4.武等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五、特殊句式1.判斷句(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者……也,表判斷)(2)漢天子我丈人行也(語氣詞“也”,表判斷)2.被動句(1)見犯乃死,重負國(“見”表被動)(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shù)十家(無標志的被動句)(3)皆為陛下所成就(“為”表被動)3.省略句(1)既至匈奴(省略主語“蘇武”)(2)單于子弟發(fā)兵與戰(zhàn)(“與”后省略賓語“之”)(3)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匈奴”前省略介詞“于”)4.倒裝句(1)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現(xiàn)代漢語語序為“何以見汝為”)(2)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現(xiàn)代漢語語序為“送留在漢者匈奴使”)(3)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現(xiàn)代漢語語序為“于蠻夷為降虜”)整體感知1.《蘇武傳》全文共十段,本文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請同學們根據(jù)情節(jié)發(fā)展給文章擬定小標題,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最佳的小標題,填入下表。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jié)變化,并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2.人物傳記是古代典籍中常見的文體,從本文看,《漢書》中的人物傳記是如何為一個人立傳的呢 任務探究1.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 用意是什么 2.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的情形和說辭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 3.對于衛(wèi)律和李陵的勸降,蘇武的回答在措辭和態(tài)度上有什么不同 【參考答案】整體感知1.【答案】 (3)緱王謀反,牽連漢使 (4)受辭自殺,義不受辱 (5)衛(wèi)律勸降,威武不屈 (6)飲血吞氈,此志不渝 (7-8)李陵勸降,忠貞如一2.【答案】①先寫人物姓名,簡介身世背景;②然后按時間順序選擇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③最后是傳主結局。任務探究1.【點撥】因為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xiàn)蘇武的氣節(jié)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英雄好漢都經(jīng)受不住考驗而變節(jié)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所以作者對此描寫得特別詳細。2.【點撥】衛(wèi)律在勸降蘇武時采取的是軟硬兼施、威逼利誘的方式。先以副使張勝獲罪,蘇武“當相坐”,來脅迫他,遭拒絕后,又“復舉劍擬之”來威嚇,“武不動”。威逼不成,又以“賜號稱王。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富貴如此”來利誘。而李陵則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飲酒敘談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先指出漢朝的無情,其父兄都被漢武帝害死;再披露蘇武家庭的悲劇:“太夫人已不幸”“婦年少,聞已更嫁”“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體會說明最初與蘇武有同感;最后指出漢朝法令無常,即使回去也難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顯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勸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兩人與蘇武的關系不同,二是兩人的地位與修養(yǎng)不同,衛(wèi)律原來是漢朝的武將,被匈奴俘虜后投降的,本是無氣節(jié)的武夫,希望獻功的小人,并無是非標準,唯利是圖,所以丑態(tài)百出,遭到蘇武的唾棄。而李陵是一代名將飛將軍李廣之后,曾為漢朝立下戰(zhàn)功,因寡不敵眾戰(zhàn)敗投降,被漢武帝誅滅家族。所以在勸降時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蘇武的大義之后能“泣下沾衿”,可見尚存羞惡之心。在勸降中可見出蘇武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忍不拔的偉岸形象!3.【點撥】首先,衛(wèi)律與李陵和蘇武的關系不同,衛(wèi)律原來是漢人,但已經(jīng)投降,成為國家民族的罪人,可恥之徒,對于熱愛祖國的蘇武而言是敵人,所以不用客氣。李陵雖然也已投降,但原來與蘇武“俱為侍中”“陵與子卿素厚”,是亦敵亦友的關系。二人勸降的方式不同,蘇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衛(wèi)律態(tài)度傲慢,蘇武對其威逼“不動”,對其利誘則“不應”,表現(xiàn)對其為人的鄙夷。當他說出“與君為兄弟”的話后,蘇武終于忍無可忍,怒罵之。對待衛(wèi)律的勸降,蘇武自始至終都以強硬的姿態(tài)抵抗。李陵則采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蘇武全然不為所動,稱李陵為“王”,劃清二人的關系,表明自己的立場。采用的是綿里藏針、有理有節(jié)的方式。對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現(xiàn)了蘇武愛憎分明、立場堅定、大義凜然的品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