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揚州慢》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重點難點1.了解作者姜夔的相關知識及其寫作背景。 2.通過深入學習,理解本詞對比、擬人、以景結情等寫作手法。 3.深刻體會本詞中的“黍離之悲”,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1.豐富自身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 2.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確的價值觀。 1.掌握文中對比、擬人、以景結情等寫作手法。 2.體會文中的“黍離之悲”,自覺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知人論世 筑牢基礎【作者簡介】姜夔,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詞人。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后漫游蘇、杭等地。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一生過著清客生活,在詞壇上,與辛棄疾、吳文英鼎足而三。詞風清麗典雅,詞作多為慢詞,《揚州慢》便是其中代表作品。【寫作背景】這首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當時作者21歲。這時距完顏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離之敗(1163)亦有13年,但揚州城依然是四顧蕭條,一片殘破景象。作為一個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個關心國家前途的詞人,當他征途小駐,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極盛的名城,卻以殘破凄涼的姿態出現在他的眼前,他目擊心傷,就在沉重的嘆息聲中抒發對戰后荒城的傷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無限哀時傷亂之感。【重點字詞】春風十里:指昔日繁華的揚州道上。胡馬窺江:指金兵侵略長江流域地區,洗劫揚州。杜郎:即杜牧。豆蔻:形容少女美艷。【思維拓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揚州慢》是一首慢詞,那什么是慢詞呢?請同學們結合相應的參考資料,與大家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慢詞的知識。慢詞是依據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的詞,重抒情,一般都比較長。但與長調有別,長調單指字數,習慣上58字以內為小令,59—90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揚州慢》共98個字,是一首長調,也是一首慢詞。【題目講解】“揚州慢”,詞牌名。寫的是揚州戰后的景象,因是慢詞故稱揚州慢。慢,即慢詞,是依照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的詞般篇幅都比較長。誦讀指導及文章結構1.誦讀指導誦讀課文,用“/”劃分朗讀節奏,并用“ ”標出這首詩的韻腳。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2.本詞分為上下兩闋,共講述了兩個部分的內容:本詞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所見所聞、寫作緣由以及其他人的評價。本詞正文分為上下兩闋,共講述了兩個部分的內容:上片全寫眼前實景,寫出劫后揚州長期以來的蕭條景象。下片懷古傷今,抒發了詩人的“《黍離》之悲”。(二)詩歌內容探究1.詞中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所見所聞、寫作緣由以及其他人的評價等內容,請你找出所對應的語句。寫作時間 :( 淳熙丙申至日)所見所聞 :(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緣由 :(感慨今昔)其他人的評價:(有《黍離》之悲)如何理解小序中的“黍離之悲”?請你結合寫作背景及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周幽王殘暴無道,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東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鎬京去,看到宗廟宮殿均已毀壞,長了莊稼,不勝感慨,因作此詩。詞人借此來表達家國殘破之痛。3.“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處?“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里。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4.文中“過春風十里,盡蕎麥青青”這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文本分析其作用。(1)對比:上下兩句今昔對照鮮明,突出了今日揚州的荒涼不堪的景象。(2)虛實結合:“過春風十里”象征昔日的繁華,此處為虛寫。“薺麥青青”,為實寫今日的蕭條冷落。(3)用典:“過春風十里”化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表現昔日的繁華。5.“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運用了擬人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厭惡說到戰爭,可見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表達了作者對殘酷戰爭的痛恨(或:對人民的同情)。6.尾句“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又運用了什么手法 ?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運用了以景結情的手法,作者故意虛寫(想象)寫那橋邊的紅芍藥花,不知人們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風,不禁質問:(你)一年年為誰開得那樣艷麗?芍藥花年年開放卻無人欣賞,表現荒涼蕭條,含蓄地抒發詞人的今昔之慨。7.課堂小結這首詞寫作者自己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寄托了對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殘破的哀思,表達了詞人因祖國山河的殘破、人民的不幸而極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內心的郁憤,也有愛國的深情。《揚州慢》體系建構圖題組A 基礎過關練1.(2022下·高二單元測試)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暮靄(ǎi) 凝噎(yī) 夜雪初霽(jì) 戍角(shù )B.薺麥(jì) 豆蔻(kòu) 愴然(chuànɡ) 彌望(ní)C.姜夔(kuí) 蕭條(xiāo) 留戀(liàn) 窺江(kuī)D.那堪(kān) 芍藥(sháo) 俊賞(shǎnɡ) 黍離(sù)【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現代漢語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凝噎”的“噎”應讀“yē”。B.“彌望”的“彌”應讀“mí”。D.“黍離”的“黍”應讀“shǔ”。故選C。2.(2022下·高二單元測試)下列各句加點成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A.近年來,一些正值豆蔻年華的小伙子沉迷在網吧里,荒廢了學業,浪費了青春,真讓人痛惜不已。B.一個國家需要的是有遠大理想、有創造激情、有頭腦且精神高揚的國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淺薄、斤斤于物質生活和低級趣味的民眾。C.特大礦難發生后,一些死難礦工家屬面對記者表達了自己的黍離之悲和對一些煤礦領導的憤慨。D.昨天上午,無動力傘飛躍長江挑戰賽本應順利進行,他經過數次努力,最終奪冠,鎩羽而歸。【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成語的能力。A.豆蔻年華:指少女十三四歲。代指少女的青春年華。句子的對象是小伙子,不正確。B.拾人牙慧:拾取別人的一言半語當作自己的話,比喻竊取別人的語言和文字。此處說不需要竊取別人東西的民眾,使用正確。C.黍離之悲:表示家國殘破之痛,此處形容失去親人之悲,用錯對象。D.鎩羽而歸:指失敗或不得志而歸。根據語境“最終奪冠”,可知該成語使用不正確。故選B。3.(2022下·高二課時練習)下列各句的修辭手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廢池喬木,猶厭言兵A.淮左名都,竹西佳處B.波心蕩,冷月無聲C.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常見的修辭手法的能力。A.對偶,“淮左”對“竹西”,“名都”對“佳處”。B.選項和例句均為擬人。例句中“廢池喬木”厭煩說起軍事戰爭,賦予“廢池喬木”以人的動作;B項“波心蕩,冷月無聲”中,賦予“冷月”以人的動作“無聲”。C.借代,“豆蔻”代指十三四歲的女子。D.通感,“清角”是聽覺,而“寒”是觸覺,將聽覺用觸覺寫出,運用的是通感。故選B。4.(2022下·高二課時練習)下面有關宋詞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填詞”或“依聲”。詞又稱曲子詞、近體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等。B.詞有詞牌,即曲調。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兩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C.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它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D.宋詞詞風基本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大類:婉約詞風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觀等;豪放詞風的代表人物有辛棄疾、蘇軾、柳永等。【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 “豪放詞風的代表人物有……柳永”錯,柳永屬于婉約詞風的代表人物。故選D。5.(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成為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為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么酷烈。B.“年年知為誰生”,作者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C.全詞寫揚州過去的盛況,都是實筆,為下文對比鋪墊;寫揚州的今日,只用虛筆勾勒。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象。D.全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于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寫得空靈、疏淡,這樣更能激起讀者聯想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全詞寫揚州過去的盛況,都是實筆……寫揚州的今日,只用虛筆勾勒”錯,“實筆”與“虛筆”理解反了,寫揚州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勾勒,寫揚州的今日,是眼前實景,屬于實筆。故選C。6.(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下列對這首詞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姜夔在小序中說:“予懷愴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揚州;昔,指杜牧筆下的揚州。在小序中作者用對比、襯托、借代的方法,描繪出揚州的荒涼景象。B.上片寫揚州殘破凋零的亂后景色。敵人的侵略,不僅使城池頹圮堙塞,房屋蕩然無存,而且在人們的心靈上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上片最后用清角聲進一步烘托揚州城的荒涼落寞,與開篇兩句形成強烈對照。C.下片寫哀時傷亂、懷昔感今的情懷,面對橋下波中的冷月,詩人不由得聯想到揚州著名的芍藥花,于是不禁產生了強烈的感慨;物是人非,傷國憂時的悲痛之情,表現得含蓄、深刻而又有力。D.這首詞描繪了古城揚州的荒涼景象,指出了破敗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和對祖國前途的深切關懷。【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借代”錯誤。小序中“夜雪初霽,薺麥彌望”與“四壁蕭條,寒水自碧”形成對比;“暮色漸起,戍角悲吟”襯托出景物的蕭條和心境的凄涼。沒有“借代”。故選A。7.(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闋描寫詞人親眼目睹揚州城如今凋殘和敗壞的景象,“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用移情手法寫出了人民的苦難和胡人的罪惡。B.上闋今昔對比,用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上片用今日的“空城”來反襯昔日的“名都”;昔日“春風十里揚州路”和今日的荒涼景象形成鮮明對比。C.下闋運用杜牧的典故,杜牧雖是俊才情種,但當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的景象,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D.本詞造境清雅空靈,用“猶厭言兵”表現兵燹后的殘破,用杜郎名句表現揚州昔日的繁華,用“波心蕩”“冷月無聲”表現清幽傷感的氣氛。【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B.“上片用今日的‘空城’來反襯昔日的‘名都’”錯,應該是用昔日的“名都”反襯今日的“空城”,襯托出今日揚州城的荒涼。故選B。題組B 能力提升練(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揚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8.下列對序文及詞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B.詞一開始就點出揚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環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勝,這一切吸引著詞人在開始的旅程中下馬駐足停留。C.作品實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富庶,虛寫戰爭的創痛。兩項比照,“薺麥青青”,襯托出昔日的亭臺樓閣已蕩然無存,這里的居民也已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無比蕭條。D.自從高宗時金人兩次南侵,古都揚州只剩下荒廢的池臺和高大的古樹,而劫后幸存的人們不愿再提起那幾次可怕殘忍的戰爭。“猶厭言兵”四字,可見戰爭給人的創痛太巨大了,傷痕還刻在他們的心上。9.找出能夠貫穿全篇的“詞眼”,并說說表現在哪些景物上,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8.C 9.貫穿全篇的“詞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具體表現在:“淮左名都”“春風十里”“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冷月無聲”“紅藥獨生”。這些虛實描寫的景物,勾勒出了一幅對比鮮明的圖景,空蕩蕩的劫后慘象,滿目凄涼,不堪回首,寄寓著詞人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無限哀婉。【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C.“作品實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富庶,虛寫戰爭的創痛”錯,應改成“虛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富庶,實寫戰爭的創痛”。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此詞在表現姜夔的詞風清雅空靈上非常突出,所以貫穿全篇的“詞眼”是上片末句的“空”字。主要表現的景物有:“淮左名都”“春風十里”“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冷月無聲”“紅藥獨生”。行文的基調都籠罩在一種悲涼凄愴的氛圍中。無論是詞人所見到的“薺麥青青”和“廢池喬木”,還是在黃昏里聽到的“號角”和“空城”,還是詞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難賦深情”和不知亡國恨的“橋邊紅藥”, 這些虛實描寫的景物,都是一種悲劇的寫照。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華對比今日“盡薺麥青青”之荒涼,以“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極寫傷亂之感,當年繁華都會,如今空蕩蕩的劫后慘象,滿目蕭條,引發詞人撫今追昔之嘆。(2023下·全國·高二專題練習)閱讀姜夔的《揚州慢》和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木蘭花慢·彭城懷古【元】薩都剌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云龍。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臺①荒,畫眉人②遠,燕子樓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鐘。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注】①戲馬臺:項羽觀看士卒操練兵馬的地方。②畫眉人:西漢張敞替妻子畫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樓:唐張愔愛妾關盼盼在張愔去世后獨居燕子樓,歷十余年不嫁。10.下列對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揚州”,兩首詞首句皆扣題而起,具有同樣的效果。B.薩詞上闋“想”以下幾句刻畫了項羽由盛到衰的轉變;姜詞上闋“自”以下幾句描繪了金兵入侵后揚州的衰敗。C.“畫眉人遠,燕子樓空”和“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都以愛情故事為典故,暗示歷史風流終為陳跡。D.薩詞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過客般短暫;姜詞以疑問句結尾,移情入景,傳達出回味不盡的傷感。11.薩詞中寫到的“禾黍”和姜詞序中寫到的“黍離”是同一典故,出自《詩經》“周大夫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請根據詞的內容,分析這一典故表達的不同情感。【答案】10.C 11.薩詞中寫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漢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漢家陵闕也是秋風瑟瑟,禾黍滿眼,表達了對英雄盛世不在、歷史滄桑變幻的慨嘆。姜詞中寫曾經繁華的揚州長街,如今滿眼盡是青青薺麥,而這一切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詩人借此表達了對如今揚州城凋殘破敗的痛心,對發動掠奪戰爭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譴責。【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C.“都以愛情故事為典故”說法錯誤。“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是化用杜牧的詩句,這一句并不是以愛情故事為典故,而是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中“關中”指陜西省一帶,此句是說,劉邦雖然戰勝項羽奪取了政權,取得了勝利,但如今陵闕照樣為漫山遍野的莊稼所遮掩,同樣也逃不掉歷史長河的消磨。表達了對英雄盛世不在、歷史滄桑變幻的慨嘆。姜夔詞序中寫到的“黍離”體現在詞句中則是“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意思是昔日繁華熱鬧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而這些景象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接著詞人用“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交代了這一原因,詞人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物猶如此,何況于人!寫出了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致使曾經繁華的揚州長街,如今滿眼盡是青青薺麥的情況,詩人借此表達了對如今揚州城凋殘破敗的痛心,對發動掠奪戰爭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譴責。題組C 培優拔尖練12.(2022下·云南大理·高二校考階段練習)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中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鑄成的千古名句是:“ , 。 ”(2)《書憤》在今昔對比中更強烈地抒發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情懷的詩句是“ , ”。(3)《揚州慢》中虛寫揚州十里長街繁華景況的詩句是“ ”,實寫現在揚州的凄涼情形的詩句是“ ”。【答案】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過春風十里 盡薺麥青青【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書寫:“捷”“長”“襟”“衰鬢”“斑”“薺”。《揚州慢》教考銜接考查分析表4.2《揚州慢》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素養目標 重點難點1.了解作者姜夔的相關知識及其寫作背景。 2.通過深入學習,理解本詞對比、擬人、以景結情等寫作手法。 3.深刻體會本詞中的“黍離之悲”,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1.豐富自身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 2.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具有正確的價值觀。 1.掌握文中對比、擬人、以景結情等寫作手法。 2.體會文中的“黍離之悲”,自覺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知人論世 筑牢基礎【作者簡介】姜夔,字 ,自號 ,南宋著名詞人。少年時期流寓湘、鄂間,后漫游蘇、杭等地。他屢試不中,沒有做過官,一生過著清客生活,在詞壇上,與 、 鼎足而三。詞風清麗典雅,詞作多為慢詞,《揚州慢》便是其中代表作品。【寫作背景】這首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當時作者21歲。這時距完顏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離之敗(1163)亦有13年,但揚州城依然是四顧蕭條,一片殘破景象。作為一個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個關心國家前途的詞人,當他征途小駐,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極盛的名城,卻以殘破凄涼的姿態出現在他的眼前,他目擊心傷,就在沉重的嘆息聲中抒發對戰后荒城的傷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無限哀時傷亂之感。【重點字詞】春風十里:胡馬窺江:杜郎:豆蔻:【思維拓展】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了解到《揚州慢》是一首慢詞,那什么是慢詞呢?請同學們結合相應的參考資料,與大家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慢詞的知識。【題目講解】“揚州慢”,詞牌名。寫的是揚州戰后的景象,因是慢詞故稱揚州慢。慢,即慢詞,是依照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的詞般篇幅都比較長。誦讀指導及文章結構1.誦讀指導誦讀課文,用“/”劃分朗讀節奏,并用“ ”標出這首詩的韻腳。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2.本詞分為上下兩闋,共講述了兩個部分的內容:(二)詩歌內容探究1.詞中小序交代了寫作時間、所見所聞、寫作緣由以及其他人的評價等內容,請你找出所對應的語句。如何理解小序中的“黍離之悲”?請你結合寫作背景及所學知識進行分析。3.“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處?4.文中“過春風十里,盡蕎麥青青”這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文本分析其作用。5.“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請簡要賞析。6.尾句“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又運用了什么手法 ?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7.課堂小結這首詞寫作者自己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寄托了對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殘破的哀思,表達了詞人因祖國山河的殘破、人民的不幸而極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內心的郁憤,也有愛國的深情。《揚州慢》體系建構圖題組A 基礎過關練1.(2022下·高二單元測試)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暮靄(ǎi) 凝噎(yī) 夜雪初霽(jì) 戍角(shù)B.薺麥(jì) 豆蔻(kòu ) 愴然(chuànɡ) 彌望(ní)C.姜夔(kuí) 蕭條(xiāo) 留戀(liàn) 窺江(kuī)D.那堪(kān) 芍藥(sháo) 俊賞(shǎnɡ) 黍離(sù)2.(2022下·高二單元測試)下列各句加點成語運用正確的一項是( )A.近年來,一些正值豆蔻年華的小伙子沉迷在網吧里,荒廢了學業,浪費了青春,真讓人痛惜不已。B.一個國家需要的是有遠大理想、有創造激情、有頭腦且精神高揚的國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淺薄、斤斤于物質生活和低級趣味的民眾。C.特大礦難發生后,一些死難礦工家屬面對記者表達了自己的黍離之悲和對一些煤礦領導的憤慨。D.昨天上午,無動力傘飛躍長江挑戰賽本應順利進行,他經過數次努力,最終奪冠,鎩羽而歸。3.(2022下·高二課時練習)下列各句的修辭手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廢池喬木,猶厭言兵A.淮左名都,竹西佳處B.波心蕩,冷月無聲C.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D.清角吹寒,都在空城4.(2022下·高二課時練習)下面有關宋詞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填詞”或“依聲”。詞又稱曲子詞、近體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等。B.詞有詞牌,即曲調。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兩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C.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鉆。它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D.宋詞詞風基本分為婉約和豪放兩大類:婉約詞風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觀等;豪放詞風的代表人物有辛棄疾、蘇軾、柳永等。5.(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成為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為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么酷烈。B.“年年知為誰生”,作者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C.全詞寫揚州過去的盛況,都是實筆,為下文對比鋪墊;寫揚州的今日,只用虛筆勾勒。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象。D.全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于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寫得空靈、疏淡,這樣更能激起讀者聯想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6.(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下列對這首詞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姜夔在小序中說:“予懷愴然,感慨今昔”。今,指眼前的揚州;昔,指杜牧筆下的揚州。在小序中作者用對比、襯托、借代的方法,描繪出揚州的荒涼景象。B.上片寫揚州殘破凋零的亂后景色。敵人的侵略,不僅使城池頹圮堙塞,房屋蕩然無存,而且在人們的心靈上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創傷,上片最后用清角聲進一步烘托揚州城的荒涼落寞,與開篇兩句形成強烈對照。C.下片寫哀時傷亂、懷昔感今的情懷,面對橋下波中的冷月,詩人不由得聯想到揚州著名的芍藥花,于是不禁產生了強烈的感慨;物是人非,傷國憂時的悲痛之情,表現得含蓄、深刻而又有力。D.這首詞描繪了古城揚州的荒涼景象,指出了破敗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國之思和對祖國前途的深切關懷。7.(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闋描寫詞人親眼目睹揚州城如今凋殘和敗壞的景象,“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用移情手法寫出了人民的苦難和胡人的罪惡。B.上闋今昔對比,用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上片用今日的“空城”來反襯昔日的“名都”;昔日“春風十里揚州路”和今日的荒涼景象形成鮮明對比。C.下闋運用杜牧的典故,杜牧雖是俊才情種,但當他面對眼前的凋殘破敗的景象,必不能寫出昔日的款款深情來,深化了“黍離之悲”的主題。D.本詞造境清雅空靈,用“猶厭言兵”表現兵燹后的殘破,用杜郎名句表現揚州昔日的繁華,用“波心蕩”“冷月無聲”表現清幽傷感的氣氛。題組B 能力提升練(2023下·高二課時練習)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揚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8.下列對序文及詞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B.詞一開始就點出揚州是淮左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環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勝,這一切吸引著詞人在開始的旅程中下馬駐足停留。C.作品實寫了昔日揚州的繁華富庶,虛寫戰爭的創痛。兩項比照,“薺麥青青”,襯托出昔日的亭臺樓閣已蕩然無存,這里的居民也已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無比蕭條。D.自從高宗時金人兩次南侵,古都揚州只剩下荒廢的池臺和高大的古樹,而劫后幸存的人們不愿再提起那幾次可怕殘忍的戰爭。“猶厭言兵”四字,可見戰爭給人的創痛太巨大了,傷痕還刻在他們的心上。9.找出能夠貫穿全篇的“詞眼”,并說說表現在哪些景物上,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2023下·全國·高二專題練習)閱讀姜夔的《揚州慢》和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木蘭花慢·彭城懷古【元】薩都剌古徐州形勝,消磨盡,幾英雄。想鐵甲重瞳,烏騅汗血,玉帳連空。楚歌八千兵散,料夢魂,應不到江東。空有黃河如帶,亂山回合云龍。漢家陵闕起秋風,禾黍滿關中。更戲馬臺①荒,畫眉人②遠,燕子樓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開懷,一飲盡千鐘。回首荒城斜日,倚欄目送飛鴻。【注】①戲馬臺:項羽觀看士卒操練兵馬的地方。②畫眉人:西漢張敞替妻子畫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樓:唐張愔愛妾關盼盼在張愔去世后獨居燕子樓,歷十余年不嫁。10.下列對兩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揚州”,兩首詞首句皆扣題而起,具有同樣的效果。B.薩詞上闋“想”以下幾句刻畫了項羽由盛到衰的轉變;姜詞上闋“自”以下幾句描繪了金兵入侵后揚州的衰敗。C.“畫眉人遠,燕子樓空”和“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都以愛情故事為典故,暗示歷史風流終為陳跡。D.薩詞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過客般短暫;姜詞以疑問句結尾,移情入景,傳達出回味不盡的傷感。11.薩詞中寫到的“禾黍”和姜詞序中寫到的“黍離”是同一典故,出自《詩經》“周大夫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請根據詞的內容,分析這一典故表達的不同情感。題組C 培優拔尖練12.(2022下·云南大理·高二校考階段練習)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中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熔鑄成的千古名句是:“ , 。 ”(2)《書憤》在今昔對比中更強烈地抒發了歲月蹉跎、壯志難酬情懷的詩句是“ , ”。(3)《揚州慢》中虛寫揚州十里長街繁華景況的詩句是“ ”,實寫現在揚州的凄涼情形的詩句是“ ”。《揚州慢》教考銜接考查分析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揚州慢》(同步學案)(原卷版).docx 4.2《揚州慢》(同步學案)(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