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3.2《致大海》同步學案*夯實基礎知識1.作者簡介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的偉大詩人。普希金堅定地站在十二月黨人一邊,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熱愛、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他的詩體小說《歐根·奧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對俄羅斯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被高爾基譽為“ ”。2.主要作品代表作品:抒情詩歌: 《 》《 》敘事詩: 《茨岡》《青銅騎士》詩體小說: 《 》長篇小說: 《上尉的女兒》相關鏈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也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日子就會到來|我們的心永遠向前憧憬|盡管活在陰沉的現在: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將變為可愛3.寫作背景《致大海》寫于1824年。1820年,年僅21歲的普希金因創作了大量反對專制暴政和歌頌自由民主的政治詩而引起沙皇的驚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熱愛自由,不愿阿諛逢迎奧德薩總督,于1824年又革職遣送回鄉(第二次流放)。臨別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巖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篇。任務活動二 反復吟詠,明確內容情韻任務活動三 深入詩歌,感悟詩歌情感任務活動四 分析意象,明確象征意義任務活動二 反復吟詠,明確內容情韻【情境設計】通過反復吟詠詩歌,掌握詩歌整體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為下一步深入探究文本打下基礎。1.誦讀技巧1.把握情感基調:在誦讀《致大海》時,要把握住詩人對大海的向往和敬仰之情,以及內心的掙扎和無奈。誦讀時要將這種情感貫穿始終,讓聽眾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2.注重語音語調:在誦讀時,要注意語音語調的運用。要使用清晰、準確、富有感染力的語音,以及適度的語調和節奏變化,以更好地表達詩人的情感。3.突出關鍵詞句:在誦讀過程中,要突出關鍵詞句,如“大海”、“向往”、“掙扎”等,以強調詩歌的主題和情感。同時,要注意語氣的變化,讓聽眾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4.注重停頓和節奏:在誦讀時,要注意停頓和節奏的運用。適當的停頓可以讓聽眾更好地感受詩歌的情感和韻味,而節奏的變化則可以增強誦讀的感染力。請同學們朗誦詩歌,感知詩歌所寫的內容,著重體會作者與大海告別的部分的情感。2.文本結構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任務活動三 深入詩歌,感悟詩歌情感【情境設計】《致大海》這首詩歌內在情緒起伏跌宕,有對現實和自我的深刻思考。我們可以從詩歌情感、意象等層面把握詩歌的內容,感受詩人在重重束縛下迸發出的斗爭激情。1.詩歌第1、2兩節和第14、15兩節都是寫詩人和大海的告別,其內容與感情有何區別 2.《致大海》中,詩人寫拿破侖和拜倫兩個人,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任務活動四 分析意象,明確象征意義【情境設計】《致大海》中的不同意象都有其特有的象征意義,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意象,進一步明確意象背后的象征意義,提升自身對詩歌的理解能力。詩人為什么厭煩“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義?2.《大海》中的“你”是誰?詩人為什么要向“你”告別?3.詩人為什么如此熱愛大海 大海有沒有象征意義 *寫作特色1.氣勢奔騰如大海。全詩以“再見吧,自由的原素”起筆,高揚起自由的大旗,狀寫大海藍色的浪頭,驕傲的美的壯觀,使詩行具有了大海的偉力。在接下來的抒情中,無論是不得自由的沉郁,還是對自由的無限渴望,無論是因追懷兩位天才而產生的傷感,還是篇末的振作與激情似火,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大海的激情。2.意境雄渾如大海。詩歌以大海為主意象構筑意境。詩中的大海有蔚藍翻滾的雄姿,有深沉渾厚的深淵音響,有滔滔向前的奔騰氣勢;有反復無常的激情變化,時而溫柔嫻靜,時而驚濤駭浪,時而深情縫縷,時而抑郁幽怨。這些與大海相關的意象,構筑起雄渾的意境,給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3.自由的信念如大海。大海,是自由的象征,是力量的象征。詩人縱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氣度、性格力量,實際上是表達自己對自由的景仰,對偉力的祟尚。詩人有心靈掙扎,也有追隨大海,奔向遠方而未能如愿的遺憾。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情感,都具有波飛浪涌,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于對自由的堅信。*課堂小結這首詩以大海作為自由精神的象征,贊美了自由奔放的大表達了詩人與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詩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壯美形象,生發聯想,盡情抒懷,表達了渴求自由的愿望。*拓展延伸題【情境設計】外國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學習目標教學提示中指出,不僅要激發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更要組織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家作品或專題,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拓展閱讀,研討交流。1.好的作品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放聲誦讀。今天,我們所學這首詩歌里面便蘊藏著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夠用最合適的方式將這首詩歌誦讀出來嗎?2.好的作品不僅需要我們細細品讀,更需要我們從中學習到一些寫作的技巧與方法。接下來,請同學們將《致大海》進行改寫,加入自己的主觀想法,使它成為你自己的作品。示例:*課后作業【情境設計】著眼于詩歌本身的特點,從反復誦讀和鑒賞的角度體會詩歌本身所特有的聲韻之美,掌握詩歌的寫作方法。1.反復朗讀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起伏跌宕的內在情緒,感受作者在束縛下迸發的斗爭激情。2.詩歌中意象具有強烈的象征意味,請你模仿本詩的寫作手法,自主創作一首現代詩歌。推薦學習資料普希金原著:《致大海》是普希金所作的政治抒情詩,原著詩歌本身的語言表達優美,具有深厚的情感,非常值得一讀。詩歌鑒賞類書籍:《致大海》作為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詩,在詩歌鑒賞類書籍中通常會有對其深入的分析和解讀,有助于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深層含義。3.普希金傳記:了解普希金的生平經歷和創作背景,對于理解《致大海》這首詩的情感和思想有很好的幫助。普希金傳記可以提供這方面的信息。4.詩歌朗誦視頻:通過觀看詩歌朗誦視頻,可以更直觀地感受《致大海》這首詩的韻律和節奏,增強對詩歌的感受和理解。5.學術論文和研究資料:學術界對于普希金及其作品的研究非常豐富,可以找到一些關于《致大海》的專業論文和解讀,從更深入的角度理解這首詩。答案課前任務:1.作者簡介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19世紀俄羅斯的偉大詩人。普希金堅定地站在十二月黨人一邊,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熱愛、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他的詩體小說《歐根·奧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對俄羅斯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被高爾基譽為“俄國文學之始祖”。2.主要作品代表作品:抒情詩歌: 《自由頌》《致恰達耶夫》敘事詩: 《茨岡》《青銅騎士》詩體小說: 《歐根.奧涅金》長篇小說: 《上尉的女兒》3.寫作背景《致大海》寫于1824年。1820年,年僅21歲的普希金因創作了大量反對專制暴政和歌頌自由民主的政治詩而引起沙皇的驚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熱愛自由,不愿阿諛逢迎奧德薩總督,于1824年又革職遣送回鄉(第二次流放)。臨別前夕,詩人登上高加索海邊的巖石,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不禁思緒起伏,寫下了這首詩篇。課上任務:任務活動二 反復吟詠,明確內容情韻1.誦讀技巧1.把握情感基調:在誦讀《致大海》時,要把握住詩人對大海的向往和敬仰之情,以及內心的掙扎和無奈。誦讀時要將這種情感貫穿始終,讓聽眾能夠感受到詩人的內心世界。2.注重語音語調:在誦讀時,要注意語音語調的運用。要使用清晰、準確、富有感染力的語音,以及適度的語調和節奏變化,以更好地表達詩人的情感。3.突出關鍵詞句:在誦讀過程中,要突出關鍵詞句,如“大海”、“向往”、“掙扎”等,以強調詩歌的主題和情感。同時,要注意語氣的變化,讓聽眾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4.注重停頓和節奏:在誦讀時,要注意停頓和節奏的運用。適當的停頓可以讓聽眾更好地感受詩歌的情感和韻味,而節奏的變化則可以增強誦讀的感染力。請同學們朗誦詩歌,感知詩歌所寫的內容,著重體會作者與大海告別的部分的情感。2.文本結構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詩人向大海告別。第二部分:寫詩人由大海引起的回憶和聯想,表達詩人對自由的渴望。第三部分:收束全詩,照應開篇,抒發了詩人告別大海、懷念大海、銘記大海、傳播自由的心聲。任務活動三 深入詩歌,感悟詩歌情感參考:第1、2兩節,詩人向大海告別,詩人筆下的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出它的美,并召喚世人;而詩人也有崇尚自由的精神,但并不能像大海一樣自由地展示,不能隨心所欲地應和大海的召喚,為這個愿望得不到實現而苦惱,所以他聽到的是大海“憂郁語”“沉郁的吐訴”。所以這里的憂郁和沉郁其實就是詩人的情感。經過第3至13節的思考、回憶與聯想,詩人盡管在精神上感到憂郁和渺茫,但并沒有絕望,因為自己的整個心靈被大海的形象和聲響充斥,所以他在第14、15兩節告別大海時,表示永不忘記大海的形象和聲響,決心把大海的精神帶向自己足跡所將要到達的地方,永遠不會忘記自由,會為自由勉勵自己,為自由奮斗不已。所以這里情感是激昂的,意志是堅定的,情緒是高漲的。2.參考:拿破侖和拜倫,一個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個是自由的歌唱者。他們都有大海般召喚自由的品質,詩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這里,詩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為一體。詩人極力贊頌英雄拿破侖和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二人的結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任務活動四 分析意象,明確象征意義1.參考:“石岸”使詩人無法熱烈地擁抱大海,整個人“被縛住”了。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現實的象征,它是拘禁詩人的無邊的囚牢,它使詩人向往自由的夙愿無法實現。2.參考:“你”指大海,大海這一意象已滲透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在詩人看來,大海就是他的朋友。大海與詩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得詩人與大海在感情上相通,所以詩人才會將“大海”當成自己可以傾訴的知己,從而與它深情地話別。3.參考:詩人筆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實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無際,黃昏時分無比幽靜,脾氣發作時席卷一切,它具有自然界中海洋的物質形態和各種特性,在詩中也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種種感受。但詩人筆下的大海,又是被人格化了的大海,被詩人賦予了種種情感和精神,它成為詩人心靈的寄托和對話者,它具有了強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著一種自由的意志,象征著一種永遠不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拓展延伸2.示例:致大海大海啊,你是如此深邃,如此廣闊,如此神秘。你的波濤洶涌,你的浩渺無垠,都讓我深深地著迷。我向你致敬,向你訴說我的心聲。你是一首永恒的詩,一曲激昂的歌。你的潮汐,你的波濤,都是你生命的旋律。你的藍色深邃而悠遠,你的白色純潔而壯麗。你有時安靜如鏡,有時狂暴如獸,但你總是那么美麗,那么神秘。大海啊,你是自由的象征,是勇氣的源泉。你的廣闊讓我感到自由,你的深邃讓我感到勇氣。你讓我明白,無論生活多么艱難,我們都要像你一樣,勇往直前,無畏無懼。大海啊,你是我的朋友,我的導師。每當我感到困惑,我會向你尋求答案。每當我感到疲憊,我會在你的懷抱中尋找安慰。你讓我明白,生活就像大海一樣,有時平靜,有時狂暴,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大海啊,我要向你學習,向你致敬。我要像你一樣堅韌不拔,像你一樣勇往直前。我要像你一樣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因為我知道,只有這樣,我才能像你一樣,成為生活的強者。大海啊,你是我的朋友,我的導師。我會永遠向你學習,向你致敬。因為你是我心中的大海,我永遠的向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