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品末路英雄 析史家直筆——《鴻門宴》導學案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2、把握項羽的性格特征,在把握項羽性格特征的基礎,理解項羽的性格的悲劇實質。3、了解《史記》和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筆法,品味精煉生動的語言。了解司馬遷“ 不虛美不隱惡”的史家筆法,理解司馬遷對項羽悲劇性格命運的揭示。二、學習任務預習任務:認真閱讀《拿來主義》,完成以下任務。預習任務反復誦讀《鴻門宴》,借助注釋翻譯全文。要求:1.通假字下標注“點”;2.古今異義詞下標注“雙橫線”;3.活用詞標注“方框” ;4.一詞多義詞語標注“單橫線”① “單橫線”② ;5.文言句式下標注“波浪線”;6.文化常識標注著重號(▲);7.疑難句子:句子前標注“︱”句子后標注“?”預習任務二 二讀文本品人物1.展示選擇項羽/不選擇項羽的理由。2.思考項羽大怒的原因3.分析劉邦“鴻門說辭”的潛臺詞及目的4.對比閱讀“鴻門說辭”的不同版本,注意虛詞和某些被忽略的實詞對于語意的影響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臣與將軍戮力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5. 對比閱讀“鴻門說辭”的不同版本,注意不同標點對于語意的影響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中華書局 1959/2009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中華書局19826.分析鴻門宴的座次7.對比劉邦與項羽的行為8.分析范增前后言行的變化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9.分析樊噲的行動10.補充樊噲的潛臺詞11.探究:鴻門宴上,對樊噲的突然闖入并怒斥,項羽為何不生氣?課中學習任務三 三讀文本品直筆比較閱讀電影《鴻門宴傳奇》臺詞與《鴻門宴》,探究司馬遷的立場和寫作手法。我高祖皇帝威震三霸,命繼五王。朝中文臣盡是九州豪杰。麾下武將皆為四海英雄……他鴻門宴上出奇謀,逼使項羽無路走,高祖興師入咸陽,炎炎紅日世無雙。我高祖最后以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大敗項羽,逼得西楚霸王竟要烏江自刎。——《鴻門宴傳奇》臺詞課中學習任務四 四讀文本論英雄探究:劉邦和項羽,誰是英雄?2.為什么“‘亂世’中容不得項羽?你又如何看待這樣項羽這樣的“悲劇英雄”?推薦學習資源司馬遷《史記》蘇軾《范增論》韓兆琦《史記新讀》易中天《品人錄》劉瑜《另一種高度》學后反思自我測評答案課中學習任務一 通讀全文,理清文章思路1.略2.略3.課中學習任務二 二讀文本品人物1. 例:愿意加入:直爽豪邁、真男人、惜才、光明磊落、血氣方剛、重情重義、真性情、……不愿意加入:項羽脾氣暴躁、剛愎自用、鼠目寸光……2. 直接原因: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間接原因:對于懷王不公正指令的不滿。3.潛臺詞(敘舊→論眼前→否定“王關中”→歸罪小人),目的(以屈求伸,平息項羽的憤怒,保存實力以圖爭霸。)4.由語言中的“而”、“然”兩個虛詞,“得復”兩個副詞,看出劉邦之深諳人的心理。“而”,語意重點在前,強調戮力,充分表明自己沒有異心;“然”表轉折,語意重點在后,強調“不自意”,“得復”修飾“見”,均為貶低自己的功勞。5.省略號:可能性一,劉邦話未完,項羽直接打斷他的話;可能性二,劉邦話已完,但言有盡而意無窮。句號:可能性,劉邦話已完,等待劉邦表態。兩處不同標點,雖然不同,都可以看出作者以劉邦的工于心計,襯托了項羽的胸無城府。6.西 和北 是尊貴的位置, 南 和東 是卑微的。《鴻門宴》中,項 留下沛公 起喝酒,他坐在西邊,范增坐在北邊,讓劉邦坐在南邊。如果按照賓主的禮儀,這種安排就是錯誤的。劉邦作為客 ,應該“ 東”,即坐在西邊。項 是主 ,按理應該“向西”,坐在東邊。從座位席次安排上,可見項 驕矜 ,沒瞧起劉邦的倨慢 理。 劉邦,張良對坐席的安排并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滿,接受了卑微,恭敬 服,只求保命。作者以劉邦的“能屈能伸”,襯托了項羽的“妄自尊大”。7.從“劉邦乃令張良謝、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中我們看出劉邦是“心狠手辣、貪生怕死”,從“默然不應”中我們看出項羽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劉邦不似項羽那般優柔寡斷、婦人之仁,而是為了安全從鴻門宴上走脫,他差遣張良留下,讓五個大將跑步斷后,但是他不顧部下的死活,是對生命的漠視。從人性與道德的角度講,劉邦是一個卑鄙無恥、貪生怕死的人。他因為自己怕死,就拿別人的生命當擋箭牌,這種行為實在令人唾棄。司馬遷以劉邦“知人”不“惜人”襯項羽“惜人”不“知人”。8.強烈的不滿(“豎子”)以及表達對想要稱王的項羽的失望(“吾屬”、“今”、“矣”)。以范增之“失意”、“憤怒”,突出項羽的剛愎自用、鼠目寸光。9.西向立而引出座次問題,可見樊噲粗中有細。《史記》群像的塑造法。塑造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用來反襯傳主的性格特征;樊噲闖帳是為了解救劉邦,但項羽根本不思考樊噲闖帳的目的,僅僅憑個人喜好稱贊樊噲的勇猛,作者這里用樊噲的勇猛無畏襯托了項羽的率真單純。10.①大王效暴秦,其果亦然。 ③ 然沛公無王之心。②沛公若王關中,義也。 ④ 此乃小人之過也,愿大王明鑒。11.樊噲的對項羽的怒斥,是“明貶實褒”。將項羽類比為秦始皇,抬高了項羽的地位。,巧妙地把劉邦集團的位置從“搶奪勝利果實者”這個概念,替換成了”為大王看家護院,守護財富”的“臣子”。隨后,這位看似憨厚的猛士,把“大王項羽遠比秦二二世更加英明,不會誅殺功臣”這頂高高的帽子帶在項羽的頭上,暗示項羽是個“明君”。作者以樊噲的“粗中有細”襯托了項羽的“粗枝大葉、愛慕虛榮”。12. 拿來主義是針對“如何對待文學(文化)遺產”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法或態度。課中學習任務三 三讀文本品直筆電影臺詞站在劉邦的立場上說話,褒劉貶項。《史記》雖然運用了諸多文學性的技巧,但是在表現歷史真相的時候,卻能夠秉筆直書。我們在文本中看到的項羽和劉邦都是具有復雜面向的人物,而不是電影中這種扁平人物式的描述,也正是他這種“不虛美,不隱惡”的史記筆法,使之成為史家典范。《史記》作為歷史材料,運用了很多文學性的手法,是司馬遷刻意加工的結果,但是作為史學作品,他“不虛美,不隱惡”的史記筆法,是它作為歷史范本的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如此,后人才能在閱讀過程中,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覆轍。課中學習任務四 四讀文本論英雄1. 楚漢爭霸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終結亂世,一統天下”歷史使命,并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2. 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帝王”的身份和“君子”的身份往往是對立的。“帝王”必須使用權術才能夠保證統治的長久,但是項羽卻擁有一顆赤子之心。當身份和行為不對稱的時候,其結果的失敗顯而易見,那么這個人身上的悲劇性就更加深重了。亂世如此,盛世也許亦然。人往往因為身份的束縛而不得不放棄性格中純真和率性這些美好的品質,這是當下我們所要思考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