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自然災害》教學設計與反思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結合實例說出自然災害的內涵。2、了解我國幾種常見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和危害。3、了解防災減災的環節。(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展示圖片和資料,加深對各種自然災害及造成損失的了解。2、通過資料收集,加工整理各種地理信息,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并且了解一些防災減災的措施,培養自救意識。二、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2、樹立防災、減災、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難點:1、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和分布。三、教學方法:活動探究法、自主學習法、提問講解法、小組討論法。四、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視頻播放我國自然災害的相關短片,引出今天所學知識《自然災害》。一、 常見的自然災害1、 什么是自然災害?自然異變+災情(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2、 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及其分布氣象災害 干旱 華北 洪澇 南方臺風 東南沿海寒潮 全國(除青藏高原)地質災害 地震 全國都有地震帶 滑坡 中西部山區(以西南地區最為集中)泥石流二、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1種類多2分布廣3頻次高4受災嚴重三、我國防災減災所取得的成就四、防災減災的環節1對自然災害進行監測和預報2建設防災工程3做好災前準備工作4及時救援與救助五、加強災害自救能力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學習,我們認識到了自然災害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我國的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分布廣,并且受災嚴重。了解自然災害是為了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有效防災減災。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那我們自身也要提高災害自救能力。課后反思:要利用學生的經驗和知識進行教學,有很多知識學生已在必修教材中掌握了,這樣我們在組織教學時可以把它設計成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自然災害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較密切,所以我們在講授時要盡量聯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把激發學生的興趣貫穿其中,把師生間、生生間及人與多媒體間的合作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把引導學生探究、發現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過程,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作為課堂的最高理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