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統(tǒng)編版)精講課系列精品專輯第三單元 法律與教化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梳理與探究 對點訓練本節(jié)精練考情分析時空定位【唯物史觀】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先秦到明清時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 景、內容和意義,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 力。【時空觀念】認識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huán)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 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資料提出問題,深刻認識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的特點, 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文獻資料,了解鄉(xiāng)約直接面向底層百姓進行教化的意義,培養(yǎng)有 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是大勢所趨,理解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治理 的深遠影響,培養(yǎng)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二、時空定位、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戰(zhàn)國 秦朝 漢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教 禮樂 叔向、孟子 焚書 尊崇 律令 《大唐 《呂氏 鄉(xiāng)約講六 約 鄉(xiāng)“主張 化 禮》、 諭》德治 家訓 《圣諭廣訓》和六條諭北朝魏晉南令清律 律大明 大律引唐援令統(tǒng)圣刑天宋量親尊律秦治非法韓刑九刑湯刑禹治法化 制度 孔子 德治 坑儒 儒術 儒家 開元 鄉(xiāng)約》 《六 約 圣“女兒舉報父親違反交通法規(guī)”事件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手持電話接聽,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 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 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 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fā)在官方微博上。此事 贏得眾多網(wǎng)友點贊,也引發(fā)一些質疑,經(jīng)媒體報 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對于此事,你怎么看?概要闡述你的看法。三、知識梳理與探究導入新課法治——依據(jù)法律治理國家的治國思想和治國方式。教化—— 以德治國的重要方式,注重教育和引導。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的兩種方案法治: 中國古代法治有著“法自君出 ”的特點,突出君主的無上權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 ”是“君權至上 ”、“ 國權至上 ”的法治。教化: 把政教風化、教育感化、環(huán)境影響等有形和無形的手段綜合運用起來,既有皇帝的宣諭,又有各級官員耳提面命和行為引導,還有立功德碑、樹牌坊、傳播通 俗讀物等多種形式;既向人們正面灌輸?shù)览恚肿⒁饨Y合日常活動使人們在不知不 覺中達事明理。自古以來凡有見識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視教化的作用,把教化當作正 風俗、治國家的重要國策。法律著眼于防范與懲處,教化著眼于 教育與引導,二者相輔相成。法 律教 化1.德治與法治思想的《尚書·酒誥》: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尚書·梓材》: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無逸篇》:治民要“先知稼穡之艱難 ”,“懷保小民,惠鮮(窮人)鰥寡 ”。材料2 夏商周時期頒行的刑書 上只有刑名、刑種的規(guī)定,而無 確切的罪名,人民對罪與非罪的 區(qū)別只能依據(jù)傳統(tǒng)的觀念及社會 道德、風俗習慣去加以甄別。起源》 法治思想的淵源君王及奴隸主 貴族可以隨意 殘害奴隸德治思想的淵源:西周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早期國家可能已經(jīng)有了法律商朝《湯刑》西周《九刑》夏朝《禹刑》習慣法材料3 宗族和姻戚的情誼經(jīng)過了世代愈 多,便愈疏淡,君臣上下的名分,最初 靠權力造成,名分背后的權力一消失,名分便成了紙老虎,必被戳穿,它的窟 窿愈多,則威嚴愈減。光靠親族的情誼 和君臣的名分去維持的組織必不能長久。 何況姬周帝國之外本來就有不受這兩種 鏈索拘束的勢力。——張蔭麟《中國史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周王室禮制社會秩序崩壞;諸侯國君們紛紛尋求治國新思想;文化領域諸子百家爭鳴。戰(zhàn)國時期,儒家對于“禮 ”的認識不斷豐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認為“ 禮 ”是在既定的社會秩序基礎上建立的 一套等級制度以及適應于這套等級制度 的倫理規(guī)范;國家為了維護既定的“禮 ”,有時必須運用暴力手段強制人們去遵守。這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 A. 重視基層民眾倫理教化DB.放棄重建禮樂制度 C.極力排斥社會階層流動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2.德治與法治之爭的背景思考1 :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德治與法治之爭的背景。D.受到法治觀念影響對點訓練材料5 夏商周時期頒行的刑書上只有刑名、刑 種的規(guī)定,而無確切的罪名,人民對罪與非罪的 區(qū)別只能依據(jù)傳統(tǒng)的觀念及社會道德、風俗習慣 去加以甄別。武樹臣:《中國成文法的起源》鑄刑書,公布成文法,開創(chuàng)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 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的秘密法。刑書是國家權力的象 征,同時也有利于法律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貫徹執(zhí)行,對后世 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子產(chǎn)( “見不仁者誅之 ”)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征諸侯權位的金屬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 ”。子產(chǎn)“鑄刑書” , 習慣法→成文法是中國最早的成文 法,拉開了中華法 系的序幕。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3.德治與法治之爭 (春秋)思考2: 貴族階級為何反對頒行成文法?刑書成,德法爭1.公元前536年,代表莊正醇厚的三代理想的叔向反對子產(chǎn)“鑄刑書 ”,認為“ 禮 ”的尊嚴在于其不成文,讓人日用而不知,提出“ 國將亡,必多制 ”。子產(chǎn)則 以“吾以救世 ”回應叔向。兩人爭論的實質是 A. 要不要鑄刑書 B B.以何種方式“救世 ” C.“多制 ”是否“ 國亡 ” D.“世 ”需不需要救 2. 先秦著作《尚書》中載: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 民之所欲,天 必從之 ”。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chǎn)說: “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據(jù)此可知,先秦時期的思想 A.注重探究自然界規(guī)律 C.蘊含一定的人本精神 CB.已具有樸素的辯證觀念D.積極為集權政治服務對點訓練③鼓勵農民通過軍功上升為中小地主代表 時代 治國思想 特點 仁和禮以理服人以禮為主(王道)材料6 非禮 道德仁 不決。君 班朝治軍, 不誠不莊。 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 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 是以君子恭敬搏節(jié)退讓以明禮 禮不備。分爭辨訟, 宦學事師,非禮不 祠祭祀,供給鬼神 。 —— 《禮記·曲禮》 , 親。 非禮以力服人,以刑為主(霸道)材料7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動無非 法。 ……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 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 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miu),絀羨齊非, 一民之軌,莫 如法。屬官威民,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 《韓非子·有度》4.德治與法治之爭——儒法之爭 (戰(zhàn)國)治國思想(實踐)法和刑代表特點國別輕代表 時代 治國思想 治國手段特點孔子 春秋 ①為政以德 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主張德治, 通過道德教化民眾 “仁者無敵”以理服人以禮為主(王道)孟子 戰(zhàn)國 ①性本善 ②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 ③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韓非 韓國 ①性本惡 ②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 ③君主賞罰分明,臣民必守法令。 “ 以法為教 ” “ 以吏為師 ”以力服人,以刑為主(霸道)商鞅 秦國 ①頒行法令,獎勵耕戰(zhàn) ②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 ③鼓勵農民通過軍功上升為中小地主4.德治與法治之爭——儒法之爭 (戰(zhàn)國)治國思想(實踐)治國手段代表特點國別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 為輕。—— 《孟子·盡心下》 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 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 不循其禮。 治世不一道, 便國不法古。—— 《史記·商君列 傳》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遠,吾不能待。…… ”故吾以彊(強) 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時代 背景,分析孟子和商鞅境遇不 同的原因。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 矣。叟不遠千里而 來,亦將有以 利吾國乎?子何以中吾 君?吾君之 歡甚也。兩則歷史故事商鞅與秦孝公孟子與梁惠王思考3材料8 秦國商於縣有個黑林溝村,該村是秦國變法的模范村,村長黑九因為兒子參軍訓練墜崖死了,無法為家里立功光耀門庭,變得意志消沉,無心耕作,在村 里開了個釀酒坊,經(jīng)常拉著后生飲酒大醉。村里人變得越來越懶惰,荒蕪了田莊, 村里由此沒落。縣令是個儒家士子,講究仁政愛民,不忍看到黑林溝人忍饑挨餓, 便救濟他們。村民一直吃救濟糧,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處死了村長和縣 令,重申新法主張、明確獎懲,讓村民重新自勵,恢復了往昔斗志。——整理自孫皓暉《大秦帝國》法家思想強調重刑治理國家,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相反,儒家思想不適用于列強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時期。展示你的風采!儒家VS法家,仁治VS法治思考4: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1.(2021天津)孔子認為“身正 ”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 何? ”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 ”。他們這是倡導 統(tǒng)治者 A.推行仁政 C B.以法治國 C.規(guī)范行為 D.監(jiān)督民眾 2.韓非子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tǒng)治才能 鞏固;西塞羅在《論共和國》中論述: “既然法律是公民聯(lián)盟的紐帶,由法律確 定的權利是平等的, ……作為同一個國家的公民起碼應該在權利方面是相互平等 的……社會才能安定。 ”材料說明 A.中國法律體系比西方法律體系更加完善 B.西方法律對近代法治社會產(chǎn)生重大影響 C.中西方法律都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為重要目的 D.中國法律十分嚴苛并且極力維護君主專制D對點訓練秦代“ 以吏為師 ”,《法律問答》可能就是當時培訓官吏時使用的教材。案例一:甲盜取財物價值千錢,乙在知情的情況下分贓一錢,則二人同罪。 ......案例四:兩人持劍相斗, 一人削掉了一人發(fā)髻,則應被處以城旦(筑城的苦役)徒刑。 ......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秦朝時期商鞅在魏國李悝《法經(jīng)》基礎上, “ 改法為律”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 此后,歷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漢朝廷還頒布法律文告,稱“令 ”。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材料9 律,法也。——《爾雅》 材料10 令者教也,所以 教民人;法者刑罰也,所 以禁強暴也。——《鹽鐵論》嚴刑峻法云夢睡虎地秦簡材料12 時有疑”獄。曰:甲無子,拾道旁棄兒乙,養(yǎng)之為子。及乙長,有罪殺人,以狀語甲,甲藏之。甲當何論?仲舒斷曰:甲無子,振活養(yǎng)子,雖非所生,誰 與易之。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春秋》之義,父為子隱, 甲宜匿乙。詔:不當坐。 —— (西漢)董仲舒撰:《春秋決獄》材料11 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順,故君子重之也。《春秋繁露·精華》漢朝初年,襲秦律,制成《九章律》, 張家山漢墓《二年律令》 。儒家知識分子“ 以經(jīng)注律(引禮入法) ”。引用儒家經(jīng)典作為審理案件的依據(jù),稱“ 以經(jīng)注律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2.漢朝時期《春秋》: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春秋決獄重教化 以經(jīng)注律思考5: 據(jù)材料理解“春秋決獄 ”。等納入法律條文或制度; (納禮入律) 是最重要的變化。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3.魏晉時期特點:以經(jīng)注律,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目的是維護儒家的三綱五常。情況: 魏明帝減省律令,司馬昭時對《魏律》進一步減省;魏晉時期, “十惡 ”材料13 后人生意,各為章句(許多的學者 根據(jù)儒家經(jīng)典之中的章句,各自理解法律的 意思,并且著書立傳)。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shù)十萬言。 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 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 《晉書》材料14 ……諸犯死,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無成人子 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上請, 流者鞭笞,留養(yǎng)其親,終則從 流,不在原赦(she豁免、減 輕)之例。——《北魏律·名例》材料15 《晉律》首先確立“準五服以制罪 ”的定罪量刑原則,把“五服 ”制度與 法律相結合,凡親屬之間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適用原則是:親屬相犯(如殺、傷 等),以卑犯尊者,處罰重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重;若以尊犯卑,則處罰西晉時期,法律規(guī)定“竣禮教之防, 準五服以制罪 ”,處理親屬相犯的刑 事案件時,需要按照“五服 ”之內的 血緣關系,依據(jù)當事人之間的尊卑、 長幼、親疏定罪。這體現(xiàn)出 A.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約法省禁,慎刑慎罰 C.引禮入律,禮法合流 D.律為正文,例為附注C輕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輕。在民事方面,如財產(chǎn)轉讓時違反法律,則關系 越親,處罰越輕。尊,相對減輕。 —— 曾憲義《中國法制史》晉制《晉律》時,第一次將禮中 的“服制 ”列入律典中,作為定罪量刑的原則。“五服 ”,即以喪服為標志表 示親屬間血緣親疏及尊卑,共分五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律令儒家化對點訓練材料17 諸告祖父母、父母者,絞。謂非緣坐之罪及謀叛以上而故告者。議曰:父為子天,有隱無犯。如有違失,理須諫諍,起敬起孝,無令陷 罪。若有忘情棄禮而故告者,絞。注云:“謂非緣坐之罪 ”,緣坐謂謀 反、大逆,及謀叛以上,皆為不臣,故子孫告亦無罪。——《唐律疏議》唐初對律多次刪減;唐高宗時期在《貞觀律》的基礎上修訂頒布《永徽律》 ,后又命人對律文逐條解釋,撰成《永徽律疏》,即 《唐律疏議》 。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 系確立的標志。材料16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 者也。 ——《唐律疏議·名例》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法律儒家化基本完成4.唐朝時期唐朝法律:禮 法 結 合材料19 (唐律)按照民間禮俗, “子不復仇非子也 ”;“ 聞喪即須哭泣 ”;“事親有隱無犯 ”;身為子孫對其父母、祖父母應當 “ 以其飲食忠養(yǎng)之 ”。……那些本來在民間流傳既久的,曾經(jīng)被儒家經(jīng)典記載或討論過的,靠著道德自律和鄉(xiāng)里組織調解的各種風俗習慣,都一一披上法律的盛裝,閃爍著王法的威嚴。——武樹臣:《中國法律思想史》思考6: 根據(jù)材料理解“唐朝教化”提倡禮治:《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集大成。推廣家訓:在社會層面,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經(jīng)驗,材料18 父母威嚴而有慈 畏經(jīng)慎驗而生孝矣。 強化基層教《 氏家訓》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4.唐朝時期唐朝教化:強化基層教化。元明清朝代 宋朝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 963年的《宋刑統(tǒng)》,其條目與《唐律疏議》基本相同,只是有些 內容略有改變。 朝 朝 朝材料20 《問刑條例》是《大明律》的子法律。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不可更改,在實行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著法律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情況。為適應社會的需要,矯正《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條例成為一種被廣泛運用的法律形式。弘治13年(1500年)整理修訂了279條條例,頒行天下, “永為常法 ”,這就是《問刑條例》。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法律的沿革 自主活動1: 根據(jù)教材,梳理宋元至明清法律的沿革。特點: 多以《唐律》為藍本;開創(chuàng)了律例合編新體例。思考7: 宋朝以后的法制建設有什么特點?—— 曾代偉主編 《中國法制史》材料21 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記而佩之,時省而速行之。事畢,則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則和色柔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許,而后改之。——朱熹《家禮》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fā)展出理學;立統(tǒng)治地位,控制教育與科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族規(guī)、家訓、鄉(xiāng)約之中;朱熹的《家禮》和《小學》也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guī)范。《宋刑統(tǒng)》的律文內容基本上承 襲了《唐律疏議》 ,但在律之后附 錄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現(xiàn)了敕 律并行和“ 以敕代律 ”的情況。 這主要說明宋代 A.法律內容更加豐富 B.君主專制制度強化 C.立法部門權力削弱 D.執(zhí)法的隨意性加強B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對點訓練2.宋元至明清時期的(1)理學教化材料22 呂大鈞為了證明儒家思想同樣可以為治理鄉(xiāng)村社會做出貢獻,在辭官回 鄉(xiāng)后創(chuàng)制《呂氏鄉(xiāng)約》 。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xiāng)約,對后世影響甚大。 《呂氏鄉(xiāng)約》的宗旨在于使鄉(xiāng)民能“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 恤 ”,要求鄉(xiāng)民按照“長幼有序 ”原則遵守相關禮儀規(guī)定。它列舉了酗酒、賭博、 斗毆、失信、造謠等不良行為,制定了相關的懲罰措施。《呂氏鄉(xiāng)約》規(guī)定“約 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專主平?jīng)Q賞罰當否”。“每月一聚,具食; 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會,則書其善惡,行其賞罰”。“若約有不便之事, 共議更易 ”。 “ 呂氏鄉(xiāng)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xiāng)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chuàng) 制 ”。“且所約四事,偏重道德。經(jīng)濟教育諸要務,均在合作范圍之外。 ”——選編自侯少龍《傳統(tǒng)鄉(xiāng)約與古代鄉(xiāng)村治理研究》等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2.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教化 鄉(xiāng)里中訂立的共同遵守的規(guī)約(1)宋朝的鄉(xiāng)約宋朝以后,儒學人士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北宋呂大均《呂氏鄉(xiāng)約》我國最早的成文鄉(xiāng)約,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康熙帝 圣諭十六條(2020天津)有學者認為,在中國古 代社會,官府對縣以下的鄉(xiāng)村管轄, 基本限于征徭課稅和維護治安,對鄉(xiāng) 村的其他事務并不過多干涉,鄉(xiāng)村基 本實行自治,這種自治社會也是一種 自律社會。可以作為這一觀點依據(jù)的 是 A. B. C. D. 國家政權的長期穩(wěn)定A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認同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備 鄉(xiāng)村社會脫離政府的管控材料23 各州縣做豎牌十面:凡不養(yǎng)父母時常忤逆者,牌書“不孝某人 ”。尊長無 禮,牌書“不義某人 ”。偷雞摸狗,牌書“做賊某人 ”。生事毆人,牌書 “ 兇徒某人 ”。……各用大字釘于本犯門左,每 會跪約聽講,街民不與往來。約長等勸令 同約完成納糧的任務,勸戒同約維護地方 安定。——山西巡撫、刑部侍郎呂坤《鄉(xiāng)甲約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2.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教化(2)明朝的鄉(xiāng)約約律融合:鄉(xiāng)約宣講“六諭 ”,帶有強制力(3)清朝的 訓練》1.歷史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鄭國把刑法澆鑄在金屬器皿 上,制定了我國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 ”。這是中國歷史 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對此分析正確的是A.“鑄刑書 ”強調道德治國的重要性 B.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國未能以法治國C. 《左傳》的歷史記載一定客觀1真.實D D.客觀上反映了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化2.據(jù)延漢簡顯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須“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文吏還要專門讀史書,寫2文.件C,練禮儀。漢代郡守設學,縣官設校,配備經(jīng)師,教授春秋,慢慢將不同地區(qū)的基層人民整合起來,聚合成一個大文化共同與教化結合 D.以皇權為中心3.中國古代“善書 ”出現(xiàn)于秦漢時期,明清時期善書出版達到高峰階段。明代官 方敕撰的善書多達56種,包括《女誡》《祖訓錄》《辨奸錄》《孝慈錄》《教民 榜文》《古今烈女傳》《仁孝皇后勸善書》等。 “善書 ”的編撰發(fā)行A.鞏固了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地位 B.實現(xiàn)了社會矛盾的化解體。 ”據(jù)此可知,當時的地方治3理.A主要特點自治 B.體現(xiàn)宗法紐帶 C.管理C 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D 阻礙了程朱理學的傳播四、本節(jié)精練4.(2018年新課標卷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國基層社會治理歷史悠久。改革開放以后,村民自治成為中國億萬農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xiāng)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guī)約進行道 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 ”成為鄉(xiāng)約 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xiāng)約制度,設立鄉(xiāng)約組織,每月召集 百姓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xiāng)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 含“重農桑以足衣食 ”“訓子弟以禁非為 ”等。——據(jù)楊開道《中國鄉(xiāng)約制度》等(1)根據(jù)材料一結合所學,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xiāng)約制度的變化,說明鄉(xiāng)約制度的積極作用。(12分)(1)變化:宋以道德教化為主,明清增加了宣講“圣諭 ”的內容;(3分)鄉(xiāng)約 組織從民間自發(fā)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動設立。(3分)積極作用: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2分)有利于發(fā)展生 產(chǎn);(2分)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的傳播。(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孟子與商鞅的儒法之辯.mp4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件)2023-2024學年高二歷史.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