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年吉林省中考語文二輪專題復習指導與強化訓練(含答案)目錄專題一 語法專題二 古詩文默寫專題三 小語段綜合專題四 課內文言文閱讀專題五 課外文言文閱讀專題六 課內外文言文比較閱讀專題七 記敘文閱讀專題八 議論文閱讀專題九 說明文閱讀專題十 名著閱讀專題十一 綜合性學習專題十二 作文專題四 課內文言文閱讀【復習指導】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查以《2022版課程標準》推薦的優秀文章為主,并適當向外擴展。一般會從文章的相關知識點到文本的理解,按照由淺到深的層次設題。1.考查文學文體常識熟記文言文的作者、朝代和出處。指導學生歸納,將考綱范圍內的文言文統一整理出來,在對比中記憶。2. 考查學生對于文言實詞的掌握情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詞入手,吃透文本,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引導學生準備實詞積累手冊,將平日里所見過的實詞進行歸類記錄。尤其通假字是每篇文言文的重點,一定要理解熟記。對于文言實詞的復習記憶,一定要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記。3. 考查對文本的理解。課內文言文學習一定要吃透文本,理解內容。每一篇文章都要理清文章結構脈絡,準確概括文章中的幾個精彩畫面,品析文章的重點詞句及段落,這是揭開文章主題的關鍵。每篇文章都會有一處或幾處精彩的寫作手法,要單獨分析理解、識記,尤其要讓學生理解其作用。①每一篇文言文的學習,都要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并做好相關筆記——文章的寫作順序,文章條理,文章重點段的幾個畫面或幾個方面。文章的寫作手法及作用。文章重點語句的理解疏通,尤其要吃透文章重點段的表達效果及作用。②真正理解文本,對于文章的關鍵問題要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切不可死記硬背答案。③在復習時注意理解文章的重點、難點問題,切不可在偏題,怪題上下功夫。只要吃透文本,便可以應對出題中的百變。4.考查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一篇文章,脈絡結構,修辭方法,刻畫描寫,煉句行文都只是文章的形,是一個用文字構建的軀體輪廓。而文章的主題、主旨表達就像文章的魂,是文章的精髓,是作者的寫作意圖,所以理解閱讀,挖其深度,究其根基,是終目的是要理解文章的主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與作者透過文字用心靈對白,那是閱讀的最高境界。①理解文章主旨要從文章的關鍵段,關鍵句,關鍵詞入手,在誦讀品析中理解感悟。②文章主旨切不可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從文章中人物形象入手。作答時注意抓住語段中的關鍵詞。吉林省2002—2023年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情統計表課內文言文閱讀篇目 2002-2023屆吉林省中考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情七上1.《論語》十二章 2010(4則課內+8則課外)七下2.陋室銘 2014全文與《愛蓮說》對比考查、2021全文考查3.愛蓮說 2014全文與《陋室銘》對比考查八上4.三峽 2004、2015全文5.答謝中書書6.記承天寺夜游 2011全文與《小石潭記》對比考查、2017全文與《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詞對比考查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005、2012全文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2課標新增篇目)9.富貴不能淫八下10.桃花源記 2008、2016全文11.小石潭記 2004全文、2011全文與《記承天寺夜游》對比考查12.北冥有魚13.雖有佳肴14.馬說九上15.岳陽樓記 2003、2009、2018全文16.醉翁亭記 2002、2007、2013、2020年全文17.湖心亭看雪九下18.魚我所欲也19.送東陽馬升序 2006第一段與課外文言文對比考查、2022(“余幼時……余者乎”選段)20.曹劌論戰 2019、2023全文21.鄒忌諷齊王納諫22.出師表七上《論語》十二章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為“圣人”。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它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成 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跟從。指能發現他人的優點并學習。 不亦樂乎: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溫故知新: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博學篤志:博學:廣博。學識廣博,見聞豐富。重點句 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述學與思辯證關系的句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述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取長補短的句子:“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結 構內容 學習態度、方法 學而時習之;2、溫故而知新;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道德修養 1、人不知而不慍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為人處世之道 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2、為人謀而不忠乎?3、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寫 法 《論語》各章的體式不盡相同,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一是語錄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二是對話體,記錄了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提的問題所作的回答。七下 陋室銘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唐代文學家,有“詩豪”之稱。主要作品:《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秋詞》《陋室銘》等重 點 句 以比喻起興,以虛襯實,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文章的點題句、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寫陋室的環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寫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寫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以古代名賢自比的語句是: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全文畫龍點睛的語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層:以類比方法立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開頭四句采用詩歌手法以山水起興,引出中心句,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化抽象為具體。“陋室”扣題,“德馨”統領全篇,是全文核心。這句話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卻了陋室;另一層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為陋室增光添彩。 第二層:描繪陋室環境清幽寧靜的畫面,寫室內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超凡脫俗。運用對偶的修辭,句式工整嚴謹。作者從居室環境、交往人物、室內生活三個方面具體描繪了陋室。 第三層:以古代名賢自況,證明陋室不陋。再引孔子之語作結,更具有雄辯力量。表明自己雖身居陋室,卻同古代名賢一樣有著的高潔傲岸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寫作 手 法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寫法,通過對居室環境、來往人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寫,借陋室抒發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融情、理、事、人、景、物為一體,運用了虛實結合、襯托、類比、比喻等多種藝術手法和修辭方式,句式整齊,對仗工整,節奏分明,變化有致,讀來抑揚頓挫,有一種和諧美。主 旨 借陋室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七下 愛蓮說作者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成 語 不蔓不枝: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重 點 句 從生長環境的角度歌頌蓮花的高潔、質樸、莊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比喻君子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的語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從體態方面突出蓮花的正直、剛正不阿、威武不屈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文中高度概括蓮可貴品質的語句(點明主旨)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從正面映襯蓮的句子是:菊,花之隱逸者也。 從反面映襯蓮的句子是:牡丹,花之富貴者也。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寫愛蓮的原因和蓮的美好品格。通過對比說明自己不同于陶淵明和世人的態度,又分別從生長環境、體態香氣、氣質風度三個方面描寫蓮的形象,突出蓮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莊重、質樸的美好品格。 第二段:作者運用襯托的手法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既不愿像陶淵明那樣消極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樣追逐功名富貴,他要在污濁的世間永遠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既有對陶淵明的惋惜之情,也有對自己知音甚少的感慨,更有對追名逐利、貪圖富貴的世風的鄙視。“蓮,花之君子者也”最能概括蓮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主旨。寫作 手 法 一是托物言志,借贊美蓮花的可愛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既有作者的自況,也是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風的批判。分別賦予菊、牡丹和蓮以特定的象征意義。 二是巧妙的運用襯托和比喻。全文始終用菊(正襯)和牡丹(反襯)襯托蓮,彼此照應,突出主旨。分別將菊、牡丹和蓮比喻為隱士、富貴者和君子,十分貼切。主 旨 本文通過對蓮的贊美,表明作者以“君子”自況,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操守,也是對追逐名利、趨炎附勢的世風的批判。八上 三峽作家作品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本文節選自《水經注》卷三十四《江水》。 《水經注》為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的專著《水經》的注釋,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成 語 重巖疊嶂:重疊的山峰。重 點 句 總寫山勢連綿的句子: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從側面描寫山勢高峻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寫江水暴漲,水速極快,水勢之大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寫三峽水清澈(靜態)的句子: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用夸張、比喻手法突出江水流疾的句子: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漁歌是: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寫山景,抓住了三峽的地理特點,突出三峽山高、嶺連、峽窄,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 第二段:描寫了三峽夏季水勢之大之險,船行之快,勾勒出一幅扣人心弦的畫面。夏水特點是水漲流急,交通阻斷,具有奔放美。使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突出夏水這一特點。 第三段:描繪了三峽春冬的景色,寫出了江流、綠潭、懸泉、瀑布。春冬景色特點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具有清幽美。一字一景,簡練準確,趣味無窮。 第四段:描繪了三峽秋季的景色,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突出了水枯氣寒、猿鳴凄涼的特點,展現了凄婉美。引用漁歌渲染了肅殺蕭瑟、凄清悲涼的氣氛。寫作 手 法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寫水分不同季節分別著墨。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風格迥異的畫面。寫景,大筆點染,寥寥150余字,就把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語言凝練。主 旨 作者通過描寫三峽的山水,表達了對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八上 答謝中書書作家作品 陶弘景,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等。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可具有文學性。重點詞語 1.四時俱備 四時:四季。 俱:都 2.曉霧將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欲:將要。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競躍:爭著跳躍 4.未復有能與奇者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5.五色交輝 交輝:交相輝映重點語句 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譯文: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2、夕陽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3、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整體把握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寫作 手 法 (1)意境美。風光綺麗,融入感情,形成優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變化之美。④動靜相襯之美。 (2)結構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嘆總括前文,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仰視再俯瞰,復平看,最后又分“曉”與“夕來寫,次第井然。 (3)語言美。言簡意賅,多用對稱四字句,配以長句收束;修飾詞語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主 旨 本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八上 記承天寺夜游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蘇軾文集》卷七十一。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重 點 句 ①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戶。 ②作者的歡欣之情溢于言表:欣然起行。 ③作者感嘆知音稀少的心理活動:念無與為樂者。 ④顯示與好友“心有靈犀”的喜悅:懷民亦未寢。 ⑤描寫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⑥文章中既能表現作者自豪安慰又惆悵悲涼心境的語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⑦文中不明寫月光,但月光的意境卻宛然再現,高度傳神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⑧寫作者與友人在月下從容漫步的句子是:相與步于中庭。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通過記敘到承天寺尋張懷民賞月,除點明時間、地點、同游者、游歷的緣由外,還抒發了興奮喜悅之情,以及知音稀少的憾意、淡淡低沉的喟嘆,夜游訪友的迫切與好友相知的喜悅。 第二段: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月夜圖。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通過視覺的錯覺從側面突出月色的清澈透明,倒影的清麗淡雅。 第三段:既有惋惜無人賞月之情,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祿,為俗務所累,寥寥數語,卻蘊含了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一個“閑人”含義豐富:既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的心境。寫作 手 法 簡約而傳神的曲筆美(委婉含蓄)。在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后,用比喻寫景。先借寫水的清澈透明,暗示月色空明,再借寫水中藻荇的搖曳生姿,強化水色的空明,月色的空明。隨后筆鋒一轉,交代所謂的藻荇原來是竹柏的投影,使人有恍然大悟之感。此句僅18字,卻能抓住景物特點,別出心裁地用曲筆寫景抒情,簡約傳神點出自己的心境。主 旨 作者通過記夜游一事,抒發了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八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家作品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kē),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本文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 之一。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重 點 詞語 通假字 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古今異義 1、城 古義:城墻 今義:城市 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水池 3、委 古義:放棄 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 古義:國防 今義:國家 5、親戚 古義: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 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到 7、域 古義:界限,限制 今義:地域 8、是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9、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10、然而 古義:這樣卻 今義:表轉折的連詞 詞類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詞用作動詞,威懾)一詞多義 (1)利 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銳利 (2)城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內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墻 (3)時 天時不如地利 : 氣候,時令 長風破浪會有時: 時機,機會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代,朝 四時之景不同 : 季度,季節 (4)和 地利不如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春和景明: 和煦 (5)去 委而去之:離開,逃離,逃亡 公然抱茅入竹去: 前往,到別處 (6)勝 環而攻之而不勝: 取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 美好,美妙 日出江花勝紅火: 勝過,超過 (7)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頑固 固以怪之矣: 原來,本來 (8)亡 亡羊補牢: 丟失 國恒亡: 滅亡重點語句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2)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或:施行仁政的國君,有很多人幫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國君,很少有人幫助他。) (5)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特殊句式 判斷句: 1.是天時不如地利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2.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寫作 手 法 (1)文章善于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候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生動形象。主 旨 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及其關系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認為“人和”是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八上 富貴不能淫作家作品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kē),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其言論匯編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本課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成 語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重 點 詞語 1.通假字:往之女家 女同汝,意思為你 2. 古今異義 丈夫之冠也 古義:成年男子,今義:女子的配偶 3.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 (1)富貴不能淫。“淫”的原意為"感亂、迷惑",在文中的意思為“使……迷惑”。 (2) 貧賤不能移。“移”的原意為“改變”,在文中的意思為“使……改變”。 (3)威武不能屈。“屈”的原意為“屈服”,在文中的意思為“使.…屈服” 4.一詞多義 (1)得 ①是焉得為大丈夫乎(能夠);②得志(實現) (2)戒 ①戒之曰(告誡)②必敬必戒(謹慎) (3)居天下之廣居 前一個“居”:居住,后一個“居”:住所、住宅。 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貧賤不能使他的操守動搖,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這才叫作有志氣有作為的大丈夫。段 意 及 賞 析 內容結構 1.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 ——樹靶子 2.以妾婦之道類比反駁景春——破 大 孟子 3.正面提出“大丈夫” 仁禮義:居天下之廣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丈 三個方面的標準 堅守原則: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立 夫 道德操守: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寫作 手法 1.構思精巧,思路清晰。文章表明孟子的“大丈夫之道”采用問答的形式,先由景春提出問題,然后孟子回答,一問一答,在問答中闡述自己的觀點,讓讀者讀來如同身臨其境,感受更加深刻。同時,又把“妻婦之道”與“大丈夫”的準則對比,從而突出觀點。 2.語言幽默,富有氣勢。孟子以“妾婦之道”喻指公孫衍、張儀所為,表明自己的觀點,含蓄而幽默。在語言上,孟子善用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如“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氣勢非凡,有無可辯駁的力量。主 旨 本文孟子通過對景春關于“大丈夫”的錯誤認識的批駁,闡述了做“大丈夫”的標準,激勵仁人志士要不畏強暴,堅持正義,做真正的大丈夫。八上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家作品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kē),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本課所選的三章分別出自《孟子·告子下》。成 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愁困苦的處境可以使人發奮生存而有所作為;安逸享樂的生活會使人懈怠沉淪而導致滅亡。重 點 句 經受客觀磨練的好處: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磨練對國家的好處: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中心論點、主旨句: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使用排比句列舉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他們都出身卑微、經歷磨難、終成大業,說明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經受磨難。例子典型,有說服力,為下文議論做鋪墊。排比句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 第二段:從歷史上的個別現象延伸到普遍現象,論證人要想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在思想、生活、行為等方面經歷客觀環境的磨練,這樣才能錘煉性格、增長才干。從各個方面說明人必須經受的磨練,表現了成就事業不是易事。 第三段:正面論證要想成就大業必須經受主觀環境的磨練,反面論證國家要生存也要經受磨難。從個人到國家,從正面到反面,有力地論證了磨難的必要性和意義。 第四段:得出結論,點明文章的主旨: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而處于安逸之中則使人喪失斗志。寫作 手法 開篇連用六個排比,用事實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煉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又從正反兩個方面,個人和國家兩個角度進一步論證經受磨煉的好處,最后得出文章的結論,也是中心論點。主 旨 本文從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角度入手,告誡人們必須經受磨難才能成就大業。八下 桃花源記作家作品 ①選自《陶淵明集》卷六(中華書局1979年版)。桃花源:作者虛構的與世隔絕的理想社會。本文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序。②陶淵明(約365-427):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xún)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成 語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現也形容完全領悟。 無人問津:比喻無人過問而十分冷清。 怡然自樂:形容和悅而自得其樂。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落英繽紛: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的樣子。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聽到雞鳴狗叫之聲,形容一派祥和景象。重點句 寫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豁然開朗 寫桃花源自然環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寫桃花源社會環境平靜安寧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寫桃花源內人們生活閑適的語句: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段意及賞析 第一段:寫漁人發現桃源的時間、經過和沿途所見的奇麗景色,語言準確精煉,優美動人,富有詩的意境。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氣氛,也為描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第二段:通過漁人所見,展示這個社會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十分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融洽友好。作者筆下的桃花源的特點是:環境優美、和平寧靜,人們熱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安定快樂。 第三段:通過描寫接待漁人的情景,表現了桃花源的精神面貌,這里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 第四段:寫漁人出而復尋,本已做好的標記卻全部消失,說明了桃花源是一個虛無縹緲,在當時社會根本找不到的地方,更顯示了世外桃源的神奇莫測。作者寫漁人離開桃花源的一系列舉動目的是讓世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第五段:寫劉子驥要去尋找桃花源,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給桃花源增添了奇異的色彩。寫作手法 虛實結合的寫法,作品既具有濃烈的浪漫虛幻色彩,又有強烈的真實感人的力量。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世人費勁猜想也無處尋求答案的話題。桃花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下的“不復得路”,“歸往未果”等情節,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另外,多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易懂,敘寫事情如述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主旨 作者虛構了桃花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否定與批判。八下 小石潭記作家作品 ①選自《柳河東集》(中華書局1979年版)。本文為作者貶官于永州時所作的《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記:古代的一種文體。 ②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參加永貞元年(805)王叔遠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失敗后被貶。重 點 句 生動地描繪潭邊生機勃勃且優美之景的句子: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最能表現潭水清澈的句子: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描寫水中魚兒靜態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通過動作描寫表現水中游魚快樂的句子: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作者因景而觸發內心悲涼之情的句子: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手法,運用動作描寫記敘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從顏色、形態等方面描繪了小石潭幽美的景色。 第二段:全篇中極為精彩的一段。運用定點特寫的方式描繪了潭水和游魚。通過魚兒靜、動兩種情態的描寫側面寫出了潭水的清澈,同時擬人修辭的使用不僅寫出了游魚的快樂,也由景及情地寫出了作者愉悅的心情。 第三段:運用比喻,生動形象逼真地描繪了溪水蜿蜒曲折,溪岸參差不齊的特點。同時也暗示了作者為前途感到渺茫的心境。為下文心情由樂轉悲做鋪墊。 第四段:寫小石潭的氣氛和作者的感受。突出“靜”字。“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概括了小石潭環境清幽、凄涼,氣氛幽深冷寂的特點,又深深浸透了作者貶官后凄苦、悲涼的心情。情景交融。 第五段:記錄同游者。寫作 手 法 本文寫景,按游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寫景時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了細致生動的描繪。移步換景、定點特寫、動靜結合、正側面描寫結合、形象比喻、寓情于景等都是本文非常突出的寫作手法。而且本文文筆簡練,前后照應,結構緊湊。主 旨 本文以傳神之筆,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的清幽美妙、潭水的清澈空明和游魚的活潑快樂,同時也抒發了作者貶官荒遠之地的孤寂、凄苦、悲涼之情。八下 北冥有魚作家作品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莊子》一書中。《莊子》,道家經典之一,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北冥有魚》節選自《逍遙游》,“逍遙游”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重 點 詞語 通假字 ①北冥有魚:“冥”通“溟”,海 ②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邪”通“耶”,語氣詞,相當于“呢”古今異義 ①怒而飛 古義: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今義:憤怒;形容氣勢很盛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義:氣息,這里指風 今義:消息;休息;利息 ③野馬也,塵埃也 古義:流動的霧氣 今義:野生之馬 ④南冥者,天池也 古義: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義:湖泊的名稱 ⑤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古義:海波動蕩 今義:海洋運輸詞類活用 ①形容詞作名詞 鯤之大 大:原意為超過一般的,文中指龐大的體形 《齊諧》者,志怪者也 怪:原意為怪異的,文中指怪異的事物 ②形容詞作動詞 怒而飛 怒:原意為奮發的,文中指奮發,振翅一詞多義 ①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 ②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北山愚公長息曰(動詞,嘆氣)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③之: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助詞,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詞,的) 鵬之徙于南冥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 ④而:怒而飛(連詞,表修飾關系)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連詞,表修飾關系) ⑤則: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就) 時則不至(或者) ⑥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⑦其:其名為鯤(代詞,它的) 不知其幾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是……還是……) 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他們)重點語句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譯文: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譯文:這只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涌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寫作 手 法 (1)在想象中夸張。如對鯤、鵬形象的描寫,“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顯現出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2)在想象中進行對比。作者列舉野馬、塵埃等“小”的形象,和鯤鵬作對比,以大小對立來闡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遙”,并將這種想象具體化,實則是蘊含了自己對理想的強烈追求。主 旨 這則故事以大鵬南飛作比喻,說明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狀似逍遙,其實還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八下 雖有佳肴作家作品 《禮記》,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是十三經之一,與《周禮》《儀禮》全稱為“三禮”,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禮記》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是孔子以后戰國至秦漢之間儒家的作品,全書保存了先秦時代的重要史料。重 點 詞語 通假字 《兌(yuè)命》曰 “兌”通“說”,指的是殷商時的賢相傅說古今異義 ①雖有嘉肴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②不知其旨也 古義:味美 今義:主旨 ③教然后知困 古義:困惑 今義:窮苦,艱難 ④然后能自強也 古義:竭力,盡力 今義:健壯的,有力的 ⑤教學相長也 古義:促進,提高 今義:增長一詞多義 ①學:學學半(動詞,教導) 學學半(動詞,學習) ②其:不知其旨也(代詞,它的) 其此之謂乎(副詞,表示推測)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形容詞 不知其旨也 旨:原意為甘美,文中指甘美的 ①形容詞作名詞 不知其善也 善:原意為好的,文中指好處重點語句 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譯文: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譯文: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有些知識)理解不了。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 ③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尚書·兌命》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寫作 手 法 (1)運用類比手法。文章開頭運用類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嘗,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鮮美”類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益處”。 (2)邏輯嚴密,有條有理。文中開頭先講學習的重要性,接著講到教與學的關系,最后提出教學相長的結論,邏輯嚴密,有條有理。主 旨 論述了教與學的關系問題,說明了教和學是相輔相成的,是互相促進的道理。八下 馬說作家作品 ①選自《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一。這是作者《雜說》中的共四篇。 ②作者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人,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重 點 句 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中心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描繪千里馬終身遭遇的語句(千里馬受侮辱身世):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辛辣諷刺食馬者平庸淺薄的語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本文的主要結論(本文主旨句):其真不知馬也。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揭示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從正面提出問題,然后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從而使人初步認識到千里馬(即人才)被埋沒的現象。通過描寫千里馬被埋沒的悲慘遭遇表達了作者的悲傷和惋惜之情。 第二段:指出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再次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憤怒譴責,對千里馬被埋沒的傷感和無奈之情。 第三段:通過描寫食馬者動作和語言,表現了他們愚妄無知,揭露了他們以知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得意的丑態,再次發出強烈的譴責,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以及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手 法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表面上講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實際上是借這一傳說諷刺當時埋沒人才的社會現象。主旨 本文借千里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社會現象,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九上 岳陽樓記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范仲淹全集》(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岳陽樓,湖南岳陽西門城樓,扼長江,臨洞庭。始為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訓練水師時構筑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716)在閱兵臺舊址建樓。唐宋以后此樓多次重修,現存建筑為清同治六年(1867)建。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謚號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有《范文正公集》傳世。成 語 政通人和:政治順利,百姓和樂。形容國泰民安。 百廢具興:各種該辦未辦的事業都興辦起來。 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重 點 句 表明滕子京政績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空間上突出洞庭湖廣闊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 橫無際涯。 時間上寫早晚景色多變的句子: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表現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 之樂而樂。 表現古仁人及作者闊達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表現古仁人及作者關心國家大事的句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交代寫作背景和作記緣由。重點寫了滕子京的政績。一個“謫”字點明了滕子京的處境,為下文設伏,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奮發有為地治理政事,由此看出他博大的胸襟,和一般的遷客騷人不同。 第二段:本段由記敘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描寫登樓覽物的心情。首先以議論的口氣寫景,從空間上突出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渺,從時間上寫洞庭湖的景象,表明它氣象萬千的變化。然后用“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 第三段: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酸楚。寫景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既有視覺,又有聽覺,還有幻覺。四字短語,層層渲染,如臨其境。 第四段:描寫了晴天洞庭湖白天陽光燦爛,夜晚皓月千里的景色。作者以極簡練的筆墨描繪出春色湖光,抒發了登樓人超脫、喜悅的心情。作者按由白天到夜晚的順序展開,由遠及近,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情景交融,運用對偶、比喻、借代等修辭手法,使喜悅之情躍然紙上,且與第三段形成鮮明對比。一陰一明,一悲一喜,情隨景生,情景交融。 第五段:是全篇核心,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指出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也是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既否定了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又勉勵友人。最后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從而點明主旨。寫作 手 法 本文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起,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率全文的作用。語言方面也很有特色。雖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此外,作者也很注意錘煉字句,語言簡潔,表意豐富,字字千鈞。主 旨 通過對岳陽樓的景色和遷客騷人的登樓所見所感的描寫,表達作者豁達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又表達了對好友的慰勉和規箴之意。九上 醉翁亭記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九(中華書局2001年版)。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成語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企圖,言在此而意在彼。 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重 點 句 1.主旨句: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2.線索句(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全文核心,直抒胸臆,奠定全文感情基調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4.微露主旨的句子(文中借釋亭名來抒情,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5.作者描繪瑯琊山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八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6.描寫山間四季景色變化的句子: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7.寫“眾賓歡”的語句: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8.描寫太守醉的句子(或:文中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相照應的文字):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9.寫太守之樂與眾不同的句子: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部分:寫醉翁亭所在,并引出人和事。作者利用空間變換的手法,移步換景,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山水特寫圖。由山引出泉,由泉引出亭,既介紹了醉翁亭的周圍的環境,又為寫亭子做鋪墊。 第二部分:寫山中景色及出游之樂。先寫早晚陰晴煙云變化,后寫四時景物的不同。抓住景物的特征,語言精練,句式工整,抑揚頓挫,具有節奏美。 第三部分(第三段)由寫景物到寫事,寫滁人、太守游瑯琊山的情形; 第一層(至“滁人游也”)滁人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 第二層(至“太守宴也”)太守宴,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簡樸。 第三層(至“眾賓歡也”)眾賓歡。 第四層(至“太守醉也”)太守醉,以簡筆勾勒出“醉翁”的自畫像。 第四部分:寫日暮醉歸,使用了描寫、敘事、抒情和議論等表達方式,突出全文主旨。以禽鳥樂和游人樂突出太守樂,太守既能同醉,又能自省,體現了與民同樂的主旨。寫作 手 法 首先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引出醉翁亭,寫山林中的人時,按由大到小,由遠及近,最后集中到醉翁一人,使用移步換形、聚焦一點的藝術手法,使全文重點突出。全文以“樂”字貫穿全文,文意緊湊,層層推進。主 旨 本文通過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描寫,表現了太守(作者)能夠與民同樂,也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九上 湖心亭看雪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陶庵夢憶》。作者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朝代)山陰(籍貫)人。出身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等。重點詞語 余:我。俱:都。大雪:下大雪。雪:下雪。俱:都。絕:消失。是日:代詞,這一天。更定:指初更以后,即晚上八點左右。拏(ná):牽引,劃船(也有:通“橈”(ráo),撐(船))。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擁:圍裹,穿,穿著。毳:鳥獸的細毛。爐火:帶著爐火。獨:獨自。往:前往。看:觀賞。 氈:毛毯。焉得更有此人: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拉:邀請。強(qiǎng)飲:盡情喝。強:勉強,盡力。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別:告別,道別,辭別。客此:客居于此,在此地做客。客:客居,做客,名詞作動詞。及:等到。舟子:船夫。喃喃:低聲嘟噥,小聲念叨。莫:不要。相公:對書生的尊稱。原是對宰相的尊稱,這里是對文人的敬稱。更:還。癡似:癡于,癡過。癡:癡迷。重點語句 (1)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整體把握 第一段: 第一層:開頭交代游西湖的日期和天氣狀況,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絕”字,從側面表現雪之大,天氣之寒冷,為下文寫作者冒著奇寒外出看雪作鋪墊。 第二層:雪后天氣極其寒冷,作者獨自冒著奇寒乘船外出,到西湖欣賞雪景,其人的癡迷情懷非同常人。 第三層:作者寫景采用白描,文句簡略,寥寥幾筆勾勒出一幅絕妙的西湖夜雪圖;接著,運用對比手法,攝取全景,顯示天地闊大,由面及點,顯得人物渺小,這是大與小的對比。此時的西湖,天上的云、遠處的山、周圍的湖面,全是白色,一片白色,在白色覆蓋下,只有長提、湖心亭、扁舟和舟中人影影綽綽,形成白與黑的對比。量詞運用匠心獨運,一個小似一個,視線由遠而近,景物由大到小,讓人感到天地之間人物的渺小。 第二段: 第一層寫友人煮酒賞雪。文章沒有記下此兩人的姓名,一是好多年已過去,記不得名字了,二是作者并不在意他們的名字,自己和他們一樣都是客居杭州的外鄉人,處境相似,含蓄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第二層 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癡迷和曠達豪放的胸懷。寫作 手 法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尤其令人驚嘆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煉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永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還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達了作者賞雪的驚喜,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主 旨 本文通過寫湖心亭賞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緒,突出了作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達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悅與分別時的惋惜,體現出作者的故國之思,反映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的品質以及遠離世俗,孤芳自賞的情懷,也寄托了作者對人生渺茫的慨嘆。九下 魚我所欲也作家作品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kē),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亞圣”,與孔子并稱“孔孟”。他主張“仁”“義”,推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反對暴政害民。 《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它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具特色的散文專集。 《孟子》寫作特色: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說明復雜抽象的道理;語言明白曉暢,平實淺易,又精練準確。重 點 句 中心論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成語 舍生取義:為了正義事業犧牲生命。 嗟來之食: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于現在的“喂”。貶義詞。段 意 及 賞 析 文章第一段:提出并論證論點“舍生取義”。 分為三層: 第一層(從開頭到“舍生而取義者也”):提出本文的論點。以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層(從“生亦我所欲”到“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對論點進行具體的分析與闡釋。 作者先從正面論證為了“義”,可以“舍生”。因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 接著,作者又從反面論證了為了“生”可以舍棄“義”,因為把生命看得比一切都重要。 第三層(“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到段尾),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 第三段,舉有的人“不辨禮義”地貪求“萬鐘”為例,說明其喪失了“本心”。 二、三段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后,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寫作 手 法 本文論說道理的顯著特點是,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使說理生動明白、深刻透徹。“舍魚而取熊掌”的比喻,告訴人們擇優而取的道理。“一簞食,一豆羹”的比喻,證明“義”重于“生”的論點,突出了主題。生和義的對比中突出了舍生取義之人的高大形象。“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辨禮義而受萬鐘”的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排比更是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主 旨 本文提出在“生”與“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人格的事情。九下 送東陽馬升序作家作品 ①選自《宋學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東陽,地名,在今浙江省。 ②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省義烏縣西北)人。明代文學家。成 語 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重 點 句 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的句子:余幼時即嗜學。 最能表現作者幼時抄書艱苦的句子: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表明老師發怒,自己以謙和的態度虛心請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揭示精神追求戰勝物質貧困的句子: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講述自己讀書之艱和求師之難。此段敘述詳盡。 第一層(至“余因得遍觀群書”)寫讀書之難,表現作者勤奮好學,誠實守信。 第二層(至段尾)寫求師之艱,表現作者尊師重道,虛心好學。 第二段,敘述自己求學的艱苦(奔走之勞、住讀生活之苦,同舍生優越的生活)及自己后來的成就。 第一層,(到“蓋余之勤且艱若此”)敘述自己求學的艱苦(奔走之勞、住讀生活之苦,同舍生優越的生活)。表現作者能吃苦、志趣高尚、精神富有。 第二層,概述自己的成就。 第三段,介紹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第四段:點明贈序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主旨)。寫 作 手 法 (1)對比是本文最突出的寫法。在記敘自己艱苦求學時,以主觀上的勤奮與客觀上的艱苦作對比。寫求學時,不辭勞苦,困難愈大愈見其志堅;寫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與自己的缊袍敝衣作對比。鮮明的對照,分辨事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和說服力量。 (2)結構嚴謹,詳略得當:第一段詳寫讀書之艱、求師之難,第二段略寫生活之苦。 (3)注重細節描寫:如先達執經叩問、旅途艱難,同舍生的豪華穿戴等。主 旨 敘述自己青少年時期求學問師的種種艱難和勤奮學習的經歷;然后對比當時的太學生求學條件的優越,指出學業是否有成,關鍵在于用心與否;最后說明作序的緣由,表達對馬生的期望和勉勵之情。九下 曹劌論戰作家作品 ①《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又稱《左氏春秋傳》,儒家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舊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著。②《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各國政治、軍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動及有關言論,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文學價值。成 語 一鼓作氣:用來比喻趁勁頭大時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不間斷。重 點 句 “忠之屬也”所評價的內容是什么/說明在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的句子: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認為作戰時擊鼓進軍要把握時機,講究策略的句子: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段 意 及 賞 析 第一段,敘述戰前曹劌求見魯莊公,通過他和魯莊公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戰的先決條件。本文的文眼是遠謀。 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未能遠謀”),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 第二層(“乃入見”到段末),寫曹劌和莊公關于戰前準備的對話,說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贏得戰爭勝利的先決條件。 第二段,敘述齊魯長勺之戰的經過。體現了曹劌指揮若定、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戰機,是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 第三段,寫曹劌論述這次戰役取勝的原因。說明作戰中戰術決策之重要,再次表現曹劌的遠謀和魯莊公的淺薄。寫作手 法 文章敘述詳略得當。第一段詳寫的對話,由曹劌提出“何以戰”開始,步步緊逼,直到莊公說出對“小大之獄”的態度后,曹劌才作了“忠之屬也,可以一戰”的結論,表現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三段詳細論述取勝原因,把他以小敵大必須抓準戰機、詳察敵情的戰略戰術思想表現出來。其余與表現曹劌的“遠謀”無關的事,如戰爭的起因,雙方參戰人數,戰爭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對“論戰”起引線作用的事件如“請戰”“從戰”“克敵”等也只是一筆帶過。這樣寫對塑造曹劌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極大的作用。 文章語言精煉。例如魯莊公從他前兩次對曹劌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無能,從“將戰”“將鼓”“將馳”可以看出他軍事上無知妄動。寫齊軍,僅用“三鼓”一語就表現出他們依仗數量上的優勢急切取勝的心理。主 旨 本文通過春秋初期齊魯長勺之戰中魯國以弱勝強的歷史事實,它生動地說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軍事上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和掌握戰機,是弱國戰勝強國的必要條件。九下 鄒忌諷齊王納諫作家作品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由西漢劉向根據戰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共33篇,分國編次。它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謀略,是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典籍,對后代的散文創作有很大的影響。成語 門庭若市:門口和庭院里熱鬧得像市場一樣,形容交際來往的人很多。重點句 表現鄒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鄒忌是從什么地方看出威王受了蒙蔽的: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威王采取納諫措施之后收到效果的句子: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段意及賞析 第一段:寫鄒忌在與徐公比美的過程中,悟出被妻、妾、客三人的奉承所蒙蔽的原因分別是偏愛他、畏懼他、有求于他。體現了鄒忌不盲目自信,實事求是,有自知之明,頭腦冷靜的性格,而比美中悟出的道理為他諷諫齊王埋下了伏筆。 第二段: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弊納諫。這種說理方法,委婉而有較強的說服力,體現出鄒忌關心國家、善于言辭、善于推理、睿智進諫。 以設喻、類比推理的方法委婉進諫,由小及大,由淺入深,由生活小事而上升到國家安邦的大事,充分尊重被諫者,使之愉快接受,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第三段:寫齊王納諫及其結果。先寫齊王納諫的態度和決心,然后從國內、國外兩個方面寫出納諫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齊王納諫的深遠意義。精煉含蓄,意味深長,體現齊王虛懷若谷、廣開言路、從諫如流的明主形象。寫作手法 本文在寫作上采用設喻說理的方法。第一部分的敘事是第二部分設喻說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設喻說理本身,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必然發展和結果。三部分之間聯系緊密,結構嚴謹。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主旨 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使齊王廣開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九下 出師表作家作品 ①選自《漢魏六朝散文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蜀漢建興(后主劉禪(shàn)的年號)五年(227),諸葛亮駐軍漢中(今陜西省漢中縣),準備出師北伐魏,臨行上此表給劉禪。②作者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成語 妄自菲薄:毫無根據地看輕自己。 三顧茅廬:三次去草廬拜訪。指誠心誠意地一再邀請。重點句 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條建議是:開張圣聽;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親賢臣,遠小人。(或者: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中“大事”指(出師的戰略目標):北定中原,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表現作者無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段意及賞析 第一段:分析當前形勢,提出了廣開言路的建議,表達作者痛惜劉備大業未盡的感情,也隱含著創業艱難的意思,意在引起劉禪的深思,為全篇議論張本。 第二段:提出嚴明賞罰的建議,諫誡劉禪理政要公正明察,賞罰要善惡分明,對皇宮內外要一視同仁,不要徇私偏袒。言辭懇切,表達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先主感恩圖報的一片深情。 第三段:出師前在內政上所做的安排,為下文“親賢“張本。 第四段:出師前在軍政上所做的安排,為下文“親賢“張本。 第五段:提出了“親賢遠佞”的建議,從正反兩面概括兩漢興亡的歷史經驗教訓,再引先帝的故事說明親小人必將亡國,親賢才才能使國家興旺發達。作者的憂慮之深溢于言表,對劉氏父子的耿耿忠心也顯露無遺。 第六段:自述本志及先帝三顧茅廬之恩,概括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說明了創業的艱難,進一步表達了效忠劉氏父子的心愿。并追憶“白帝城托孤”,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指出這次出師的戰略目標,表達作者真摯的感情。 第七段:勸勉劉禪要牢記劉備遺訓,砥礪志行,用心國事,善理政務,察納雅言。透露出對漢室的忠誠以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懇懇之態畢現,耿耿忠心盡顯。寫作手法 以議論為主而輔之以敘事,議論、敘事中都帶有濃厚的抒彩。 語言率直、質樸、懇切、精練。 語言精練,句式整齊。主旨 本文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對朝廷內政提出的建議。總結了“親賢臣,遠小人”才能使蜀漢興旺的歷史經驗,勸說后主劉禪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繼承先帝劉備的遺志;也陳述了自己對先帝的“感激”之情、對蜀的忠心和“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三年中考真題】一、(2023年吉林省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題(10分)曹劌論戰《左傳》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內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②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③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積累意識】1. 《左傳》是_________家(學派)經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和文學名著。(1分)2. 請你運用小雅同學總結的解詞方法,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3分)方法 詞語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遷移法 齊師伐我 王師北定中原日 (1)師:______字源法 戰則請從 甲骨文 (2)從:______査字典 望其旗靡 mǐ①倒下;②華麗,美好;③無。 mí①糜爛,破碎;②奢侈,浪費。 (3)靡:_________【歸納意識】3. 本文主要表現了曹劌哪兩方面的才能?(2分)【比較意識】4. 關于“何以戰”問題,魯莊公回答三次,第三次回答得到肯定的原因是什么?(2分)【品鑒意識】5. 本文以精練的語言表現出人物的特點,請從第②段列舉一處并簡要分析。(2分)二、(2022年吉林省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10分)【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節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乙】求業之精別無他法日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志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志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志在作制義,則須專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家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節選自曾國藩《曾國潘家書》)6.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序”是一種文體,分為書序和贈序。《送東陽馬生序》是一篇書序。B. 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儀式,表示已經成人C. 古代一般稱“有才德的人”為“君子”,“猶幸預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則指有官位的人。D. “綴公卿之后”“四海亦謬稱其氏名”中“綴”和“謬稱”皆為謙辭。7. 下而句中加點詞語解稱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無從致書以觀 致:得到 B. 援疑質理 質:詢問C. 媵人持湯沃灌 湯:菜湯 D. 右備容臭 臭:香氣8. 用“/”給【乙】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兩處)求 業 之 精 別 無 他 法 日 專 而 已 矣。9. 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10.請從描寫角度品析下面句子表達效果。(任選其一作答)(1)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2)四支僵勁不能動。11.【甲】【乙】兩文作者均意在“勸學”,他們“勸學”的方式有何不同?12. 在讀書求學方面,【甲】【乙】兩文帶給你哪些啟示?三、【2021年吉林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3.本文作者是唐朝文學家_____________(人名)。14.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仙則名(名稱,名字) B.有龍則靈(神異)C.斯是陋室(這) D.無案牘之勞形(形體、軀體)15.根據文章內容,在下面(1)(2)處填寫相應內容。16.文中畫線句運用了比興手法。比,即比喻;興,指先說別的事物,引出所吟詠的對象。下列詩句也運用這種手法的一項是( )A.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B.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C.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D.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17.結合本文和下面鏈接材料,簡要分析陋室主人和顏回共同的生活態度。(鏈接材料)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強化訓練】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論語》是 家經典著作。孔子名 ,字仲尼。(1分)2.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方法 文言詞句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查字典 ⑴吾日三省吾身 義項:①節約,不費。②看望父母、尊親。③自我檢查、反省。④知覺,覺悟。 ⑴_____________字源法 ⑵學而不思則罔 形聲字。 ⑵_____________遷移法 ⑶仁在其中矣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陽樓記》) ⑶_____________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則,闡述了學習的哪三種態度?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其中哪種學習態度最重要 (2分)4.文中對“君子”的解釋是什么?在孔子看來,君子應該具備哪些素質修養呢?(2分)5.孔子的話經過了兩千多年仍然閃爍著奪目的光彩。請從中選擇一則,談談對你的啟發。(2分)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選自劉禹錫《陋室銘》)6.本文作者劉禹錫是 代文學家,有“ ”之稱。7.參照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句中的加點詞。文言詞句 方法 解釋(寫漢字)(1)案牘之勞形 語境義推測法:聯系上下文推斷。 勞:__________(2)有龍則靈 結構對照法:有仙則名 出名 靈:(3)無案牘之勞形 勾連成語法:形影不離 形:(4)惟吾德馨 借助偏旁釋義法:“馨”偏旁為“香”,且“馨”來修飾“德”。 馨:8.賞析文中“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表達效果。9.分析作者所舉“西蜀子云亭”一例的用意。10.請閱讀鏈接材料,結合選文,探究《陋室銘》在內容上的創新之處。【鏈接材料】銘,名也,記名①其功也。又:述其功美,使可稱名②也。(銘)多警③自我,述功德。清代李扶九評解《陋室銘》一文曰:“小小短章,無法不備。凡銘多自警,此卻自得自夸,體格稍變。”(創編自《古文筆法百篇》《康熙字典》等)注:①記名:記述。②稱名:揚名。③警:警誡。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愛 蓮 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衰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0. 作者周敦頤是 代_________家,著有《太極圖說》。(1分)11.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加點詞的意思。(2分)詞句 方法 詞義 解釋(寫漢字)⑴出淤泥而不染 查閱字典法或用組詞法 “染”常用義項:①用染料著色 ②感染;沾染(疾病、壞習慣、嗜好等) ③中國畫筆墨技法之一。 染:___________⑵不蔓不枝 可用語境推斷法 [不枝]枝:名詞用作動詞,旁生枝莖。[不蔓] 蔓:___________⑶陶后鮮有聞 課內遷移法 [不聞機杼聲][鮮有聞] 聞:___________⑷亭亭凈植 查閱字典法 “植”常用釋義:①栽種;②豎立;③生長。[亭亭凈植] 植:___________12. 作者從哪三個方面描寫蓮花的?(2分)13. 作者主要寫蓮花,為什么要寫菊和牡丹呢?(2分)14. 本文作者借蓮這一具體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一種什么寫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3分)四、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6.本文作者是 ,他是我國 (朝代)偉大的地理學家。(1分)17.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方法 文言詞句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參考成語 ⑴不見曦月 東曦既駕,漢語成語,意思是指太陽已從東方升起;比喻驅散黑暗,光明已見。 ⑴____________查字典 ⑵沿溯阻絕 義項:①因襲相傳②邊③某物的邊緣④順流而下⑤逆流而上 ⑵____________遷移法 ⑶則素湍綠潭 急湍甚箭(吳均《與朱元思書》八上) ⑶____________18.《水經注》是記述河道專注《水徑》的注釋,記述的是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為什么本文開篇不談水,而從山寫起?(2分)19.請欣賞“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妙處。(2分)20.文章結尾引用了漁者之歌,有什么作用?(2分)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21.本文作者是 ,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 朝齊梁時期思想家。(1分)22.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方法 文言詞句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遷移法 ⑴曉霧將歇 曉駕炭車輾冰轍(八下白居易《賣炭翁》)天接云濤連曉霧(八上范仲淹《漁家做》) ⑴_____________說文解字 ⑵夕日欲頹 “頹”是形聲兼會意字。小篆本從禿,貴聲。隸變后楷書寫作“穨”。俗改為“頽”,從禿,從頁(頭),會禿頭之意。漢字簡化后寫作“頹”。“頹”的本義為頭發脫落。后指墜落、下墜。引申指水流向下。 ⑵_____________查字典 ⑶四時俱備 ①詳盡 ②掛著 ③具備,具有④防備 ⑤準備 ⑶_____________查字典 ⑷高峰入云 ①(動)進入,由外面到里面②(動)映入③(動)聳入④(動作狀語)在國內⑤(動)侵入 ⑷_____________23.“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分別是從哪個角度來寫的 并突出景物的什么特點 24.本文是從哪兩方面來描繪山水的 有何不同 25.“實是欲界之仙都”表現出作者怎樣的處世態度 對作者的這種處世態度,你是如何看待的 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26.本文作者 ,是 時杰出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1分)27.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方法 文言詞句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查字典 ⑴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①<副>只;僅;唯獨②<副>只管;盡管③<副>不過;只是④<副>徒然;白白地⑤<連>只要。 但_____________遷移法 ⑵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蒲松齡《狼》)暮至黑山頭(漢樂府《木蘭詩》) 至_____________遷移法 ⑶欣然起行 欣然規往(陶淵明《桃花源記》) 欣然___________28.下列對文章內容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2分)A.文章的敘事部分,雖然只短短三句,卻跌宕起伏,蘊含了作者的欣喜、無奈與孤獨。B.文章篇幅短小,卻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世界,傳達出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C.作者寫景時運用比喻描繪出月光如水般的空靈澄澈,竹柏倒影如藻荇般的清麗淡雅,營造了一個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D.文中的“但”字,在兩個“何”字的映襯下,為“閑人”增加了不少情感色彩,顯示了作者不能修齊治平,只能閑游賞月的自得。29.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文中哪些內容可以感受到作者夜游的快樂?(2分)30.文章和鏈接材料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作,請結合文章和鏈接材料的內容,分析蘇軾面對逆境時的人生態度。(3分)[鏈接材料]臨江仙蘇軾夜飲東坡①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②。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③?夜闌④風靜觳紋⑤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注釋:①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②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③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④夜闌:夜盡。⑤觳hú紋:比喻水波細紋。七、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積累意識】31.孟子, 時期偉大的思想家, 家的主要代表之一。(1分)32.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方法 文言詞句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假借法 ⑴困于心,衡于慮 文言知識積累:通假現象。 衡_____________古今異義 ⑵舜發于畎畝之中 古今異義現象,今義:送出,交付。 發_____________查字典 ⑶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義項:①<動>明白。②<動>比喻。③<動>表達。 喻_____________【歸納意識】33.文章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得出了什么論點?(2分)【探究意識】34.環境對人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面對艱苦環境的磨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結合文章說一說你認為這其中最關鍵的是什么。(2分)【拓展意識】35.“孟母三遷”成就了孟子,使他“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也說明了孟母具有憂患意識。在生活條件日益優越的今天,你認為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名句有什么現實意義 (2分)八、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選自《〈孟子〉三章》)36.孟子名 ,鄒人,戰國時期思想家, 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1分)37.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方法 文言詞句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查字典 ⑴寡助之至 ①(形)達到極點②(動)來到,到達③(連)至于④(形)周到⑤(名)極點⑥(形)最好的 ⑴____________字源法 ⑵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國】是會意字,從口從或,圖為一把武器在城墻之外,本義為用武器守衛城土。 ⑵____________遷移法 ⑶環而攻之而不勝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⑶____________38.下列對選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2分)A.作者在論述戰爭的三個要素時,著重強調了“人和”才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B.第②③段先舉出概括性很強的戰例證明,第④段則從理論上來論證。C.第④段深入論證的是:“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則“戰必勝”。D.全文語句整齊,氣勢磅礴,反映了孟子“民輕君貴”的政治思想。39.“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再舉出一個相關的事例。(2分)40.本文孟子的觀點是什么?在文中孟子提倡的是什么主張?(3分)九、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富貴不能淫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41. 孟子,_______時期_____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1分)4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奮發,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B.《齊諧》者,志怪者也(記載)C.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環旋著往上飛)D.去以六月息者也(氣息,這里指風)43.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2分)44.怎樣做才能實現孟子所確立的大丈夫的標準?(2分)45.談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現實意義?(2分)十、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桃花源記陶淵明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46.作者陶淵明名潛,字 , (朝代)詩人、散文家。(1分)47.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方法 加點詞語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關聯成語 (1)便舍船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1)查詞典 (2)咸來問訊 義項:①普遍 ②全,都 ③像鹽那樣的味道(跟“淡”相對) (2)詞語積累 (3)阡陌交通 古今異義現象 (3)查詞典 (4)及郡下,詣太守 義項:①趕上;追上 ②至;到;到達 ③遭遇;遇到 ④推及;涉及 ⑤趕得上;比得上 ⑥指充足的應付時間 (4)48.根據文章內容,恰當選用文中四字短語填空。(2分)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_________”;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中的人生活是那么“__________”;離開桃花源時,他“ ”,但再來尋找時,還是“ ”。49.文中出現過三處歷史時間名詞,即“晉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時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請聯系上下文,分別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3分)50.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作者虛構了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這樣寫有何目的 (2分)十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小石潭記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嵫,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51. 柳宗元,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家。(1分)52.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3分)方法 文言詞句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遷移法 ⑴伐竹取道 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⑴____________參考成語 ⑵伐竹取道 濫砍亂伐 ⑵____________查字典 ⑶皆若空游無所依 ①(動)像,如同,好像②(動)及,比得上③(連)假如,如果④(代)你 ⑶____________53. 選文在寫潭中魚的時候,運用了哪種寫作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54. 選文寫小潭溪流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有怎樣的表達效果?(2分)55. 選文中兩次寫到“樂”,為什么這樣的“樂”不能讓作者“久居”于此呢?(2分)十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北冥有魚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56.莊子,名周,字子休, 時期宋國蒙人,是 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57.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方法 文言詞句 提示 解釋(填寫文字)查字典 ⑴若是則已矣 ①(副)已經②(動)停止③(動)完,引申為干④(動)罷了,算了 ⑴_____________說文解字 ⑵其名為鵬 名,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 ,古字形從口從夕。古人走夜路時,彼此看不見,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義兼有名、動兩用,名詞指人的名字,動詞指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進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義。 ⑵_____________遷移法 ⑶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記之而去(八下柳宗元《小石潭記》)停數日,辭去(八下陶淵明《桃花源記》) ⑶_____________關聯教材 ⑷亦若是則已矣 是馬也(韓愈《馬說》)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是日更定矣(張岱《湖心亭看雪》) ⑷_____________58.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氣勢壯闊,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你知道有哪些成語出自《莊子》,試著寫出一條,并解釋其含義。59.第一則是莊子的《逍遙游》選段,莊子在本選段中講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60.閱讀選文和鏈接材料,大鵬與斥鴳,你更欣賞哪一個形象?請簡要說明理由。【鏈接材料】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十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問題。(10分)雖有佳肴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