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做功了嗎>教學設計單元 10.3 課題 做功了嗎姓名 上課時間基于標準的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案例展示,讓學生對做功概念加以理解。 2、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做功,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并能用來計算,知道功的單位。教學重難點 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并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在什么情況下做功,不做功。教學內容 評價設計一、引入新課 播放《少年英雄》歌曲MV片段,讓學生認識到,平時我們常說到“做工”,“練功”,日?!白龉ぁ笔侵浮白x書”、“工作”、“勞動”,認為花費了力氣練習一項技能一定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不會徒勞無功。物理學中也有“做功”,可是物理學中的“做功”與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做工”有著不同的含義。 物理學中把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叫做功。 二、進行新課 (板書:一、做功: 1、 概念: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引導學生分析推車移動:讓學生認識到車在推力的作用下,沿推力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這時我們就說推力對車子做了功。 引導學生再次通過插圖了解叉車舉力對物體做功的實例。使學生明確,力學中所說的功包括的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 (板書: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 學生活動: 1、請一位女同學用力搬講臺上較重的箱子。 2、輕輕將靜止在講臺上的足球踢走。 3、學生提著水桶,在水平的講臺上行走一段距離。 提問:他(她)們都做功了嗎? 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教師再舉例子(學生背書包在平直里面上行走和塔吊水平方向移動物理),分析雖然有力和有庫里,但是不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一段距離,這個力也沒有做功。最后教師強調指出:“兩個必要因素”的含義是指“缺一不可”。并總結出不做功的3種情況 板書:(三、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1、 有力無距離 2、 有距離無力 3、 力的方向與移動距離垂直。) 學生時間:讓學生判斷一些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學上規定: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這一規定不但包含了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而且告訴我們功的計算方法。 (板書:四、功的計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W=F S 2、單位:F—N,S—m,所W—N m 焦耳—J 1J=1 N m) 用手慢慢勻速舉起兩個雞蛋,升高1米時,手對雞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1焦。 出示例題:在平地上,用20 N的水平推力推動重250 N的箱子,前進了30cm,推箱子的力做了多少功?如果把這個箱子勻速提高0.5 m,他做了多少功?? 演算:推力做功6J,舉力做功125J。 追問:提著水桶水平運動重力做功多少? 分析:從上可知,不能簡單地說“有了力有了距離就把它們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確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過了多少距離?!?1、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做功,就要看它是否同時具備兩個必要因素。 2、功的計算公式。板 書 設 計教 后 反 思 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引導學生了解做功的條件,以及不做功的情況,及時對學生掌握情況加以了解,及時反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