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地理必背必讀知識點(1)緯線和經(jīng)線:緯線 經(jīng)線(子午線)定 義 地球儀上所有與 赤道 平行的圓圈。 在地球儀上連接 南北兩極 并垂直于 緯線 的線。形 狀 圓圈 半圓長 度 由赤道向兩極逐漸 縮短 相等指示方向 東西 方向 南北 方向(2)經(jīng)度和緯度:緯 度 經(jīng) 度起 始 線 赤道為00緯線 本初子午線為00經(jīng)線度數(shù)劃分 從赤道 向南、向北 ,各分 900 。 從本初子午線向 向東、向西 ,各分 1800 。代 號 北緯 N , 南緯 S 。 東經(jīng) E , 西經(jīng) W 。變化規(guī)律 由赤道向北、向南逐漸 增大 , 最大值為 900 。 由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逐漸 增大 , 最大值為 1800 。判斷方法 Ⅰ.00緯線以北為 北 緯;以南為 南 緯。 Ⅱ.緯度數(shù)向北增大判斷為 北 緯, 緯度數(shù)向南增大判斷為 南 緯。 Ⅰ.00經(jīng)線以東為 東 經(jīng),以西為 西 經(jīng); 1800經(jīng)線以東為 西 經(jīng),以西為 東 經(jīng)。 Ⅱ.經(jīng)度數(shù)向東增大判斷為 東經(jīng) , 經(jīng)度數(shù)向西增大判斷為 西經(jīng) 。(3)低、中、高緯度劃分:低緯度 00—300 ; 中緯度 300—600 ; 高緯度 600—900 。(4)半球的劃分與判斷:★.南北半球的劃分與判斷:①劃分: 以 赤道 即 0 度緯線為界,以北為 北 半球,以南為 南 半球。②判斷: 北緯(N)都在 北 半球;南緯(S)都在 南 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與判斷:①劃分: 分界線是 200W 和 1600E 經(jīng)線組成的經(jīng)線圈。②判斷: 西經(jīng)度(W)小于 200 、東經(jīng)度(E)小于 1600 的地點位于東半球;西經(jīng)度(W)大于 200 、東經(jīng)度(E)大于 1600 的地點位于西半球。 (“小東大西”)(5)經(jīng)緯網(wǎng):在地球儀上 經(jīng)線 和 緯線 互相交織,形成經(jīng)緯網(wǎng)。地球表面任意一點的地理位置就是某條經(jīng)線和緯線的交點。在地球儀上,除00經(jīng)線和00緯線及1800經(jīng)線外,度數(shù)相同的經(jīng)、緯線各有 2 條,它們的交點有 4 個。第二節(jié):地球的運動一.地球的自轉(zhuǎn)和公轉(zhuǎn)比較:自 轉(zhuǎn) 公 轉(zhuǎn)定義 地球繞 地軸 的旋轉(zhuǎn)運動。 地球繞 太陽 的運動。方向 自西向東 。周期 約24小時,或 1天 。 約365天,或 1年 。產(chǎn)生現(xiàn)象 晝夜交替 ,時間差。 晝夜長短 的變化, 季節(jié) 的變化, 五帶 的劃分。二.地球的公轉(zhuǎn)與四季的變化:1.地球公轉(zhuǎn)與四季的變化(北半球):節(jié)氣 日期 太陽直射點 太陽高度 晝夜長短 季節(jié)及月份春分 3月21(22)日 赤道 中間 晝夜相等 春季(3、4、5)夏至 6月22(21)日 北回歸線 最高 晝(最)長,夜(最)短 夏季(6、7、8)秋分 9月23(22)日 赤道 中間 晝夜相等 秋季(9、10、11)冬至 12月22(23)日 南回歸線 最低 晝(最)短,夜(最)長 冬季(12、1、2)2.地球公轉(zhuǎn)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的變化、太陽高度及物體影子長短的關系:(1)一年中,當?shù)厍驈蘑凇邸苓\動時,太陽直射點向 南 移動;北半球晝變 短 ,夜變 長 ;太陽高度越來越 低 ,物體的影子越來越 長 。當?shù)厍驈蘑堋佟谶\動時,太陽直射點向 北 移動;北半球晝變 長 ,夜變 短 ;太陽高度越來越 高 ,物體的影子越來越 短 。南半球與之相反。(2)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時,北半球晝 長 夜 短 ,南半球與之相反;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時,北半球晝 短 夜 長 ,南半球與之相反。當太陽直射點位于赤道上時,全球晝夜 相等 。(3)南北回歸線上一年太陽能夠直射 1 次,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太陽能夠直射 2 次。北回歸線以北,南回歸線以南 無 太陽直射現(xiàn)象, 夏至 時,北半球太陽照射角度最大; 冬至 時,北半球太陽照射角度最小;南半球與之相反。三.地球上的溫度帶:1.劃分依據(jù):人們根據(jù)各地獲得 太陽光熱 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溫度帶。2.五帶的名稱與特點:溫度帶 名稱 氣候特點 有無陽光 直射現(xiàn)象 有無極晝 極夜現(xiàn)象A 熱帶 氣候終年炎熱 有 無B 北溫帶 冬冷夏熱,四季變化明顯 無 無C 南溫帶D 北寒帶 氣候終年寒冷 無 有E 南寒帶3.溫度帶的判定:緯度數(shù)小于 23.50 的地點位于熱帶;大于 66.50的地點位于南北寒帶; 23.50—66.50 之間的點位于南北溫帶。二.在地圖上判定方向:1.普通地圖(圖①):上 北 ,下 南 ,左 西 ,右 東 。2.有指向標的地圖(圖②):指向標的箭頭指向 正北方 。3.經(jīng)緯線地圖(圖③、④): 經(jīng)線指示 南北 方向;緯線指示 東西 方向。★.同一條經(jīng)線上兩點,只有 南北 方向;同一條緯線上兩點,只有 東西 方向。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一.世界海陸分布狀況。1.海陸面積比較: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占_ 71% ,陸地面積占 29% 。即 七 分是海洋 三 分是陸地。2.世界海陸分布狀況:(1)從南北半球看:陸地主要集中在__ 北半球 ,海洋集中在__ 南半球 _。北極周圍以__ 海洋 為主,南極周圍以__ 陸地 為主。(2)從東西半球看:陸地主要分布在 東 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 西 半球。(3)從任意半球看:都是海洋面積 大于 陸地面積,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二.七大洲、四大洋:1.大洲、大洋的名稱:(1)大洲名稱:① 亞洲 ② 歐洲 ③ 非洲 ④ 大洋洲 ⑤ 南極洲 ⑥ 北美洲 ⑦ 南美洲 。(2)大洋名稱:A 北冰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太平洋 。2.各大洲、大洋的位置特點:(1)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_ 歐 洲和 北美 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_ 南極 洲。(2)赤道穿過的大洲有_亞 洲、_大洋 洲、_非 洲和_ 南美 洲;大陸是 非洲 大陸和 南美 大陸。(3)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是 北美 洲和 南美 洲。(4)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洋是_ 北冰 _洋;全部在東半球的大洋是__ 印度 _洋。(5)緯度最高的大洲是 南極 洲;跨經(jīng)度最廣的大洲是 南極 洲;跨經(jīng)度最廣的大洋是 北冰 洋。3.大洲的分界線:亞歐兩洲的分界線是 烏拉爾 山脈、_ 烏拉爾 河、 里 海、 大高加索 山脈、黑 海、 土耳其 海峽;亞非兩洲分界線是__蘇伊士__運河;南、北美洲分界線是_ 巴拿馬__運河;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是 白令 海峽。4.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積比較:(1)七大洲面積從大到小依次是: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2)四大洋面積從大到小依次是: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七大洲的輪廓圖: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一.滄海桑田(在地理上指 海陸的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_ 地殼的變動 _和_ 海平面的升降 _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_ 人類活動 _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例如 填海造陸 。2.海陸變遷的實例成因解釋:(1)喜馬拉雅山中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喜馬拉雅山脈所在的地方原為海洋,由于地殼的變動,由海洋變成了陸地 。(2)我國東部沿海的海底,人們發(fā)現(xiàn)了古河流的遺跡。我國東部海底曾經(jīng)是陸地,地殼變動導致地殼下沉,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沒而成為海洋 。二.大陸漂移說:1.提出人:德國科學家__ 魏格納 _。2.觀點(內(nèi)容):大陸漂移說認為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彼此聯(lián)系的 一塊大陸 ,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 漂移分離 ,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3.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jù): 大西 洋兩岸,特別是 非 洲西岸和 南美 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拼合大陸的 古老地層 十分相似;非洲和南美洲大陸隔岸___ 海洋生物 十分相似。三.板塊運動與板塊構造學說:1.板塊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_ 板塊 _拼合而成,全球劃分為_ 六 _大板塊;板塊在不斷 運動 著;_ 板塊內(nèi)部 _地殼比較穩(wěn)定,_ 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 地殼比較活躍,多 火山 和 地震 。2.板塊名稱:A. 亞歐 板塊,B. 非洲 板塊, C. 印度洋 板塊,D. 太平洋 板塊,E. 美洲 板塊, F. 南極洲 板塊。3.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1)分布規(guī)律及原因: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 地帶;原因是 這里地殼比較活躍 。(2)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 地帶和 地中海——喜馬拉雅 地帶。4.板塊運動及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1) 張裂 運動,常常形成 裂谷 和海洋。(2) 碰撞 運動,在陸地上常常形成 山脈 。(3)世界兩大山系: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 山系和 科迪勒拉 山系。規(guī)律:世界上高大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的 碰撞擠壓 地帶。探究: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下列現(xiàn)象。1.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不斷長高。原因是 亞歐 板塊和 印度洋 板塊的 碰撞擠壓 運動使其不斷抬高。2.紅海不斷擴大,幾千萬年后將成為海洋。原因是 非洲 板塊和 印度洋 板塊的 張裂 運動使其面積不斷擴大。3.地中海在不斷縮小,幾千萬年后將會消失。原因是 非洲 板塊和 亞歐 板塊的 碰撞擠壓 運動使其面積不斷縮小。第二節(jié):氣溫和氣溫的變化一.氣溫的變化。1.氣溫:指 大氣 的溫度。氣溫的單位用_ 攝氏度 _來表示,記做_ 0C 。2.氣溫曲線圖:通常用來表示氣溫在 時間 上的變化。3.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1)氣溫的日變化(2)氣溫的年變化:(3)氣溫曲線與溫度帶:A 熱帶 ,B 北溫帶 ,C 南溫帶 ,D 北寒帶 。二.氣溫的分布。1.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 水平分布 情況。(1)等溫線呈封閉狀,如果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 低溫 中心;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 高溫 中心。(2)等溫線大致沿東西方向延伸,說明南北 方向存在氣溫差異。(3)等溫線密集的地區(qū),氣溫差異__大 ;等溫線稀疏的地區(qū),氣溫差異__小 。(4)等溫線數(shù)值向北遞減,代表 北 半球氣溫分布;等溫線數(shù)值向南遞減,代表南 半球氣溫分布。2.世界氣溫的分布規(guī)律:(1)世界氣溫大致由 低 緯度向 高 緯度遞減。(2)同緯度地區(qū),夏季陸地氣溫 高 ,海洋氣溫 低 ;冬季陸地氣溫 低 ,海洋氣溫 高 。(3)在山地或丘陵,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 降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 下降0.60C 。第三節(jié):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一.降水的變化:1.降水:(1)定義:從大氣中降落的 雨 、__雪 _、_ 冰雹 _等,統(tǒng)稱為降水。 降雨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2)等級:根據(jù)單位時間內(nèi)降雨量的多少, 降雨分為 小雨 、__中雨_、 大雨 、__暴雨 _等不同等級。2.各月降水柱狀圖:通常用來表示一個地區(qū)一年內(nèi)降水的 季節(jié)變化 ,主要由以下幾種類型:二.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線圖:通常用來表示降水量的 分布 情況。2.世界降水分布概況:月平均氣溫 冷熱狀況 氣溫季節(jié)變化特點 月降水量 干濕狀況 降水季節(jié)變化特點200C以上 高溫(炎熱) 全年高溫(終年炎熱); 終年寒冷; 全年溫和; 冬季寒冷,夏季炎熱; 冬季溫和,夏季炎熱 大于100mm 多雨 全年多雨; 全年少雨;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全年濕潤00C—150C 溫和(溫暖) 50—100mm 濕潤00C以下 寒冷 50mm以下 少雨10mm以下 干燥地區(qū) 降水量多少赤道附近 多兩極地區(qū) 少南北回歸線附近 大陸東岸多大陸西岸少中緯度地區(qū) 沿海地區(qū)多內(nèi)陸地區(qū)少在山地 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第四節(jié):世界的氣候一.氣候的地區(qū)差異。1.氣候的兩大要素: 氣溫 和 降水 是氣候的兩大要素。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氣候特點:(1)氣候特點的分析與描述:氣溫 降水 代號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最冷月 最熱月高于150C 高于250C 全年多雨 ①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全年少雨 ② 熱帶沙漠氣候 終年炎熱干燥夏季多雨 ③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④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季00C—150C 高于250C 夏季多雨 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多雨 地中海氣候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100C—200C 常年濕潤 溫帶海洋性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低于00C 高于200C 夏季多雨 溫帶季風氣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較少(夏多) 溫帶大陸性氣候 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100C以下 全年少雨 寒帶氣候 終年嚴寒少雨二.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2.在下面表格中填出不同溫度帶內(nèi)的氣候類名稱。溫度帶 氣 候 類 型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溫帶 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寒帶 寒帶氣候3.根據(jù)亞歐大陸東岸、內(nèi)部、西岸氣候類型的分布情況,填寫下表。分布地區(qū) 氣 候 類 型亞歐大陸東岸 亞熱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亞歐大陸內(nèi)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亞歐大陸西岸 地中海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4.說出下面幾種氣候類型分布區(qū)內(nèi)的自然景觀。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qū) 自然景觀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 附近地區(qū) 植物終年常綠,分布著茂密的熱帶雨林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雨林 氣候的南北兩側(cè) 地面上樹木稀疏,長著較高的草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地區(qū)的 亞歐大陸 東部 生長著落葉闊葉林寒帶氣候 南、北極圈 以內(nèi) 地面被冰雪覆蓋三.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影響因素 對氣溫的影響 對降水的影響緯度位置 緯度低氣溫_高_,緯度高氣溫 低_。 在赤道和兩極地區(qū)較明顯海陸位置 距海近,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 較小 ;距海遠,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 較大 。同緯度地區(qū), 夏季陸地氣溫 高 ,海洋氣溫_低_,冬季相反。 距海近, 降水多 ;距海遠, 降水少 。地形因素 氣溫隨海拔升高而 降低 。海拔每升高 100米,氣溫約 下降0.60C 。 山地迎風坡降水_多_,背風坡降水_ 少 。四.氣候與人類活動:1.氣候?qū)θ祟惢顒拥挠绊懀?br/>(1)氣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密切:例如生活在 熱帶 的人們,一年四季只穿單衣;生活在寒帶 的人們,一年四季都要穿厚厚的衣服;生活在 溫帶 的人們穿衣服的多少要隨季節(jié)變化。(2)氣候?qū)θ祟惿a(chǎn)活動的影響:氣候?qū)? 農(nóng)業(yè) 生產(chǎn)的影響最顯著。(3)氣候發(fā)生 異常 變化,會給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帶來危害,從而產(chǎn)生 災害 。2.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1) 植樹造林 會改善局地氣候; 過度砍伐森林 會導致局地甚至全球氣候的惡化。(2)氣候變暖:★.氣候變暖的人為原因: 人類燃燒煤、石油等礦物能源 ,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砍伐森林 減少了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氣溫升高。★.后果:氣溫上升,會使 極地地區(qū) 的冰雪融化,引起 海平面上升 ,沿海的低地地區(qū)可能被淹沒。★.應對措施: 減少對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開發(fā)使用潔凈的新能源 ;大力植樹造林; 倡導低碳生活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一節(jié):人口與人種一.世界人口的增長:1.增長特點:世界人口的數(shù)量自有記錄以來,總趨是不斷增長的 。(1)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 十分緩慢 。(2)工業(yè)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速度 大大加快 。(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世界人口 迅速增長 。2.增長速度:(1)人口增長的速度,通常用 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是由_ 出生率 _和_ 死亡率 決定的。(2)人口自然增長率= 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長的地區(qū)差異:(1)從地區(qū)分布看, 歐洲 、 北美洲 等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 亞洲 、 非洲 、拉丁美洲 地區(qū),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2)從各大洲情況看, 非洲 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 歐洲 最低。4.世界人口數(shù)量:(1)人口數(shù)量: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總數(shù)達到 70 億,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達 90 億。(2)人口數(shù)量的地區(qū)差異:世界各地的人口數(shù)量, 亞 洲最多; 大洋 洲最少, 南極 洲無常住人口。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 分布成因分布特點 分布地區(qū)世界人口分布不均。 從緯度位置看,主要分布 在 中低緯地區(qū) ; 從海陸位置看主要分布 在 近海地區(qū) ; 從地形方面看,主要分布 在 平原地區(qū) 。 人口 稠密區(qū) ① 亞洲東部 自然條件 優(yōu)越, 農(nóng)業(yè) 發(fā)展較早。② 亞州南部③ 歐洲 工業(yè) 發(fā)展較早,經(jīng)濟 發(fā)達 。④ 北美洲東部人口 稀疏區(qū) A 沙漠地區(qū) 氣候極端 干旱 。B 高緯度地區(qū) 氣候終年 嚴寒 。C 高原、山區(qū) 地勢 高俊 ,空氣 稀薄 ,氣候 寒冷 。D 雨林地區(qū) 氣候過于 濕熱 。三.人口問題: 一個地區(qū)人口數(shù)量過多或過少,人口增長過快或過慢,都是人口問題。人口問題 人口數(shù)量過多,增長過快 人口數(shù)量過少,增長過慢產(chǎn)生影響 資源問題 資源短缺 勞動力短缺 國防兵員不足 社會養(yǎng)老負擔加重環(huán)境問題 環(huán)境污染、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荒漠化社會問題 就業(yè)困難、居住條件差、交通擁擠等措施 計劃生育 鼓勵生育人口可持續(xù)增長要求 人口增長要與 社會 、 經(jīng)濟 的發(fā)展相適應,與 環(huán)境 、 資源 相協(xié)調(diào)。四.不同的人種:1.三大人種體質(zhì)特征:人種 白種人 黃種人 黑種人膚色 很淺 淡黃色 黝黑毛發(fā) 發(fā)色淺,天生呈波狀,體毛較多 黑而直,體毛中等 卷曲,體毛很少面部特征 鼻梁高、嘴唇薄 面龐扁平 嘴唇較厚2.三大人種的分布:(1)黃種人主要分布在 亞 洲東部、北美 洲北部和 南美 洲西北部。(2)白種人主要分布在 歐 洲、 北美 洲中部、 南美 洲和 大洋 洲東南部。(3)黑種人主要分布在 非 洲的中部和南部以及 大洋 洲的西北部。(4)北冰洋沿岸地區(qū)的 因紐特人 和美洲地區(qū)的 印第安人 屬于黃種人。(5)在非洲北部和亞洲西南部分布著許多阿拉伯人 ,他們屬于 白 種人。第二節(jié):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一.世界的語言: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qū)A 漢語 中國、亞洲的東南部B 英語 歐洲西部(英國)、北美洲、 亞洲的南部、大洋洲等C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D 俄語 俄羅斯、歐洲東部和中亞地區(qū)E 法語 法國、非洲中部和西部地區(qū)F 阿拉伯語 非洲北部和亞洲西部★.世界上使用人數(shù)最多的語言是 漢語 ;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 英語 。二.世界的宗教:宗教 發(fā)源地 主要分布地區(qū) 宗教建筑基 督 教 亞洲 西部 歐洲、 美洲 、 大洋洲 教堂伊斯蘭教 阿拉伯 半島 亞洲 西部 和東南部;非洲 北部 和東部 清真寺佛 教 古印度 亞洲 東部 和 東南部 寺廟★. 基督教 是世界上信仰人數(shù)最多的宗教。伊斯蘭教徒被稱為 穆斯林 ,伊斯蘭教在中國又被稱為 回教 或 清真教 ,信仰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是 回族 和 維吾爾族 。而藏族、蒙古族大多信仰 藏傳佛教(喇嘛教) 。第三節(jié):人類的居住地——聚落一.聚落與環(huán)境:1.聚落的分類:聚落類型 聚落規(guī)模 生產(chǎn)活動鄉(xiāng)村 較小 人們一般從事 耕作 、 放牧 、 捕魚 等生產(chǎn)活動。城市 較大 人們主要從事 工業(yè) 、 服務業(yè) 等工作。2.聚落與自然環(huán)境:(1)聚落形成與發(fā)展的有利條件: 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 。(2)聚落的分布:密集區(qū) 一些河流中下游的 平原 地區(qū)或 河口 、 沿海 地區(qū)。稀疏區(qū) 高山 、 荒漠 地區(qū)。3.聚落的形態(tài):自然環(huán)境不同,聚落的形態(tài)也各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區(qū)聚集,呈 團塊狀 ;有的聚落沿著河流、山麓、谷地分布,則呈 條帶狀 ;在沙漠地區(qū),聚落多呈 點狀 分布。二.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產(chǎn)。1.保護好傳統(tǒng)聚落的意義:傳統(tǒng)聚落與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融為一體,從不同角度記錄了當時的 歷史 、政治 、 文化 、 民俗 等信息,是我們了解當時人們生活情況的一部活的 “ 百科全書 ”。2.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聚落:法國巴黎塞納河沿岸,意大利的_ 威尼斯城 _,我國山西省的_ 平遙 古城、云南省的__ 麗江 古城、安徽省的__ 皖南 _古村落、澳門歷史城區(qū)等。第五章:發(fā)展與合作一.地域發(fā)展差異。1.大洲差異:__歐洲 _的平均發(fā)展水平很高,__非洲 _的平均發(fā)展水平很低。2.國家差異:根據(jù)發(fā)展水平的差異,大體把國家分為__發(fā)達國家 _和___發(fā)展中國家 __。二.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1.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分布:(1)發(fā)達國家: 歐 洲是發(fā)達國家最集中的地區(qū),北美洲的美國、 加拿大 ,亞洲的 日本 ,大洋洲的 澳大利亞 、新西蘭等屬于發(fā)達國家。(2)發(fā)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 非 洲、亞洲和 南美 洲; 中國 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分布特點:從世界范圍看,大多數(shù)發(fā)達國家主要分布在 北 半球的北部,發(fā)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 南 半球和 北 半球南部。2.“南北對話”與“南南合作”:(1)南北對話: 發(fā)展中國家 和 發(fā)達國家 之間的政治、經(jīng)濟商談。(2)南南合作: 發(fā)展中國家 之間的互助合作。三.國際經(jīng)濟合作:1.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人口 、 資源 、 環(huán)境 、 發(fā)展 等全球性問題需要人類攜手共同應對;不同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 越來越密切 。2.國際經(jīng)濟合作的必要性:全球能源和資源的分布 不平衡 ;各國的 資金 、 技術和 市場 條件也不一樣;很多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都與其他國家息息相關。★.發(fā)展中國家落后原因及經(jīng)濟發(fā)展措施:1.原因:歷史上長期遭受 殖民統(tǒng)治 是發(fā)展中國家經(jīng)濟落后的根源;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經(jīng)濟合作不平等 也是造成發(fā)展中國家落后的重要原因。經(jīng)濟發(fā)展措施:抓住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機遇,實現(xiàn)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加強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交流與合作,引進 資金 、先進的 技術 和 管理經(jīng)驗 ,努力開拓 國際市場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