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歡迎來到音樂課堂想一想:我們在哪些場合可以奏唱國歌?升國旗我國運動員奪冠時楊倩在女子十米氣步槍決賽奪得首金,東京奧運會現場首先奏響中國國歌!香港、澳門回歸時1997年7月1日凌晨,五星紅旗與紫荊花旗在香港會展中心第一次同時升起。國歌不僅僅是一首歌,更是國家的象征,國威的彰顯。國歌代表著一種民族精神力量。人音版七年級上冊音樂課件執教者:背景資料《義勇軍進行曲》是1935年由田漢和聶耳,為故事影片《風云兒女》而作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作者介紹田漢(1898-1968),戲劇作家、詩人。代表作有《義勇軍進行曲》,話劇《關漢卿》、《文成公主》,改編傳統戲曲《白蛇傳》等。田漢(作詞者)聶耳(1912-1935)人民音樂家。他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除了《國歌》外,他的代表作品我們熟悉的還有:《賣報歌》、《金蛇狂舞》、《碼頭工人》、《畢業歌》、《大路歌》、《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等。聶耳(作曲者)作者介紹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究《國歌》的秘密,是什么力量使這首歌曲成為抗戰期間全國人民戰斗的號角 是什么原因使這首歌曲成為一種抗爭不息、獨立自強的精神 聶耳先生在《義勇軍進行曲》中使用了什么秘密武器呢 讓我們一起來進行一次探秘行動吧!作品分析初次聆聽歌曲,感知其情緒、速度,并說一說歌曲分為幾個樂句?你最喜歡哪一樂句?為什么?說說你的理解。聆聽歌曲12前奏3456結尾句前奏1、請聽前奏,說一說歌曲是由哪幾個主干音構成的?2、節奏和旋律有什么特點?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它采用分解的大調主三和弦音1、3、5和三連音的節奏構成號角式音調,具有鏗鏘的節奏、明亮雄偉的旋律,似在熱情奔放地召喚人們奮起戰斗。前奏演唱并思考:前奏和歌曲中哪一句是相似的?哪里不同?連續三連音的使用使得旋律顯得更加莊嚴而富有號召力,同時將主音1移位到強拍上也為歌曲后半拍起唱做了準備。第一、二樂句四度跳進注意:弱起不等于弱唱,此處的四度跳進富有推動力,要把“起”字的沖擊力表現出來。第一、二樂句連續出現的附點節奏會帶來什么樣的音樂情緒呢?連續出現的附點節奏加強了的推進,表達出一波又一波涌動的力量。第三樂句聶耳先生為什么會在這一句加入重音記號呢?警句“中華民族”四個字連用四個重音記號使人感覺到堅定有力,特別是“到了”兩個字改用了八分音符加重音記號,節奏突然緊密,更突出了斬釘截鐵的感覺。蓄力第四樂句預示著中國人民發自心底的力量,終于引出了有力的吼聲。演唱這一句時要與第三樂句形成對比,力度減弱,但是注意弱而不虛。在弱唱的基礎上強調字頭的唱法去表達心底的力量。第五樂句旋律“上行”,首尾呼應,漸強的力度,把全曲推向高潮。第六樂句想一想,這個地方的休止符還是為了蓄力嗎?此時的休止符,將原來的時值縮短更突出了歌詞形象,短促有力,表達出堅定果斷的決心。結尾部分一氣呵成,唱出堅定不移,勢不可擋之感。如果去掉最后一個“進”字,那演唱又會是怎樣的感覺呢?從語法上看有些多余,但這卻是畫龍點睛之筆。“進”出現在強拍上,一方面是使得歌曲更具有創造性,可以連續反復的唱,另一方面也使得歌曲增加了終止感,又體現出無限的余味,象征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國歌的音樂特點:弱起、休止符的使用,營造緊張迫切、堅定剛毅的音樂情緒。G大調主三和弦,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貫穿全曲。節奏鮮明:附點、三連音節奏加強了音樂的推進,突出音樂風格。強弱力度的變化,突出了主題思想完整演唱1935年《義勇軍進行曲》,原為電影《風云兒女》插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確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一致通過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賦予國歌憲法地位。歷史沿革1978年版《國歌》歌詞:前進!各民族英雄的人民!偉大的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長征!萬眾一心奔向共產主義明天,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英勇的斗爭。前進!前進!前進!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總結《國歌》是一首歌,但又不僅僅是一首歌,更是一個國家的第一聲音,有人曾說你腳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中國,你若光明,中國便不黑暗。同樣的,你唱出的國歌也是你的中國,你若澎湃,中國將永遠不會沉寂。同學們,下節課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