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淺談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的建設——以《水調歌頭》為例一、秋林初盛,研讀教材入職以來,我一直對統編教材中“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建設很感興趣。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統編教材的閱讀教學,以各單元課文學習為主,分為“教讀”和“自讀”兩種課型,輔之以“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共同構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并在這方面凸顯特色。這樣設計,目的是更好地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倡議,并達到課標提出的課內外閱讀總量400萬字的要求。強調由單篇文章閱讀到更多同類文章或整部作品閱讀的拓展,改變過于強調單篇閱讀的狀況,更好地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強調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改變現在普遍讀書太少的狀況。下面,我就以《水調歌頭》一課,簡要談談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的建設。《水調歌頭》是九上統編教材第三單元的第四篇詩文。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學習本單元,要引導學生感知古代詩文的意蘊,感受作者的情懷,體會古人的情感世界,從而得到思想的啟迪和美感的陶冶。同時本單元結束后緊跟了四首課外古詩詞誦讀。二、秋風徐來,碩果累累“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要求以各單元課文學習為主,分為“教讀”和“自讀”兩種課型,輔之以“名著導讀”和“課外古詩詞誦讀”,共同構建一個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根據這個要求,我翻閱了本學期的所有課內外古詩文篇目及《唐詩三百首》名著閱讀,發現之前八年級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與本學期課內蘇軾的《水調歌頭》與課外古詩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商山早行》都提到了“月”這個意象。名著閱讀《唐詩三百首》中選用“月”的意象更是數不勝數。“詠月”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題材,從《詩經》中的“月出皎兮”(《陳風·月出》),到謝莊《月賦》的“素月流天”,詠月之作,代代有之。所以根據詩歌“月”的意象與詩人復雜情感等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水調歌頭》教學設計一、古今一輪月中國詩人眼中的月亮二、讀詩歌,明詩意三、新舊知識勾連回顧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了解作者經歷、情懷及“月下”景物描寫的作用。四、自讀《水調歌頭》,賞析詩歌情感。“明月”在上、下闕各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確:獨特意境、情感變化、人生思考等。五、對比閱讀杜甫《月夜憶舍弟》,分析“月”的作用及作者情感。六、課外閱讀拓展1.根據上課所學方法,自學課外古詩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分析“月”的作用及作者想表達的情感。2.讀林語堂《蘇東坡傳》或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等,了解東坡筆下的月亮,感受其豁達人生。3.再讀《唐詩三百首》,從其中任選一首關于月的詩,進行自主賞析。這樣的設計構成了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閱讀體系,很好地糾正語文教學普遍存在的讀書少的弊病。本次授課,在學習本詩的同時,進行了課外古詩學習與其他古詩文或名著閱讀,學生興趣盎然。三、秋意盎然,乘風破浪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用心去做,三年以來,我已根據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三位一體”閱讀教學體系編寫了三本《集思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將課內某一篇學到的知識拓展到了無數篇相關文本當中,或對課內文本了解的更深刻,或對作者知道的更全面。總而言之,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明確方向,乘風破浪,接下來的日子,還需不斷求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