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課標要求】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識別我國公民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全面依法治國,需要每個公民認真學習民法知識,提高法治素養。科學精神: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意識: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準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公共參與: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重點難點】重點: 識別我國公民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理解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難點: 理解民法規定的六項基本原則。自主學習1.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2.民法調整的對象、民事法律關系3.《民法典》的地位4.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5.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類型6.民法規定基本原則的原因7.民法基本原則的內涵達標檢測1.“這次疫情暴露出我國在應急法方面還存在不足。”回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來的歷程,某法學院教授認為,應當進一步加強應急法律體系建設。這是因為( )A.法律是社會生活的重要規范 B.公民要學習法律常識C.公民要增強法治意識 D.公民要遵守法律規則2.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以下甲的行為違背了這一原則的是( )A.甲方在合同中加重乙方義務,并注明“最終解釋權歸甲方所有”B.甲公司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危險廢品排入河流,致使水體污染C.甲明知其房屋南面鄰地將建高樓,而將房屋出售給不知情的乙D.甲男與乙女在離婚協議中約定,乙女若再婚也不可再生育子女3.民法典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 )A.強化了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B.表明法律的目的是保證道德實施C.有助于實現公共道德的全面法制化 D.表明法律與道德都是重要的社會規范4.原告薄某與被告李某要求離婚,對于未成年男孩小李,薄某稱其無撫養能力拒絕撫養,李某亦稱無撫養能力,不愿意繼續撫養。兩人違背的原則是( )A.誠信B.綠色C.公序良俗D.平等互利5.A公司通過某網絡平臺向B公司訂購了10臺人體測溫儀,10天后卻收到了10箱方便面。對此,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這一民事法律關系中的主體是A公司和B公司②這一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客體是10箱方便面 ③這一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客體是10臺人體測溫儀的交付行為 ④這一民事法律關系不成立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下列選項屬于民法調整的是( )①張三與李四的買賣合同關系②賈某買彩票中獎后與稅務機關發生的稅收③父親與孩子達成爸爸做飯孩子洗碗的協議④甲經過招標向某政府機關提供設備有償維修服務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7.關于民事主體,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①民事權利能力是所有公民均具有的②民事行為能力不是所有公民都具有的③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所有成年人都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④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出入公共場所時掃碼登記、填寫個人信息表已成為常態,這在有效追蹤疫情動態、精準防控的同時也帶來了個人信息安全問題。2020年2月9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公開發布《關于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對疫情期間個人信息的收集做了嚴格規定。材料中通知的發布旨在( )A.防止歪曲評價,避免公民名譽受損 B.保護公民隱私權,使其免受非法侵擾C.避免公民信息泄露,保護公民姓名權 D.防控疫情,維護公民生命權和健康權9.根據我國法律規定,雙方都有過錯時,雙方應依自己的過錯承擔民事責任。這體現了民法典的( )A.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 B.公平原則C.誠信原則 D.平等原則10.一名學生到書店購買學習參考用書,售貨員硬把一款新出的鉛筆也搭配給顧客,售貨員的行為違背了( )A.平等原則B.自愿原則C.公平原則D.誠信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