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WS)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溫州市某中學將在市體育中心舉行田徑運動會。為熟悉運動會場地,最適宜的地圖是( ?。?br/>A.溫州交通圖 B.溫州地形圖C.體育中心平面圖 D.學校平面圖【答案】C【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市體育中心舉行田徑運動會。為熟悉運動會場地,最適宜的地圖是體育中心平面圖。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地圖按的內容分為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地形圖和專題地圖三種。按區域范圍分:世界圖、半球圖、大洲圖、大洋圖、大海圖、國家(地區)圖、省區圖、市縣圖等。按專題學科分:自然地圖、人口圖、經濟圖、政治圖、文化圖、歷史圖。按應用分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游圖等。選擇地圖時應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圖。(2022七上·溫州期中)2022年冬奧會高山滑雪項目在北京延慶賽區舉行。讀圖1延慶賽區冬奧村附近等高線圖,完成下題。2.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海拔約為( ?。?br/>A.1300米 B.1500米 C.1700米 D.1800米3.運動員從冬奧村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參加比賽,其行進的方向大致為( ?。?br/>A.西南方 B.西北方 C.東南方 D.東北方【答案】2.B3.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指向標定向法,根據指向標來判斷,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二是經緯網定向法,有經緯網,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三是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這種方法最常用,一般適用在既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緯網的地圖上。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等高距是200米,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在 1400-1600米之間,因此, 國 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海拔約為1500米。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3.圖中信息可知,采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根據題意,運動員從冬奧村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參加比賽,其行進的方向大致為 東北方。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2022七上·溫州期中)新加坡常年高溫多雨,位于東南亞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亞洲重要的金融和航運中心。據此回答下題。4.新加坡地處交通要沖,主要是由于它臨近( ?。?br/>A.白令海峽 B.蘇伊士運河C.馬六甲海峽 D.直布羅陀海峽5.下列氣候圖中符合新加坡氣候特點的是( ?。?br/>A. B.C. D.6.關于新加坡的描述正確的是( ?。?br/>A.主要用西班牙語交流 B.經濟發展慢貧窮落后C.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D.居民主要是黃色人種【答案】4.C5.B6.D【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熱帶城市島國,地狹人稠,其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是:地理位置優越、港口優良、民族獨立;不利條件是:領土面積狹小、礦產資源缺乏、糧食短缺,因此新加坡因地制宜,利用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大力發展海運業,發展轉口貿易和金融業,其出口加工工業發達,并重視教育,大力發展科技,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東南端,該海峽是聯結東亞和西亞之間的重要航道,也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空中交通要沖 。新加坡地處交通要沖,主要是由于它臨近馬六甲海峽。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A是溫帶季風氣候,B是熱帶雨林氣候,C是溫帶大陸性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6.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來語是國語,官方文字是英語, 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新加坡為多宗教國,信仰最多的是佛教。 居民主要是黃色人種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2022七上·溫州期中)根據圖2某島嶼地圖與甲、乙兩地氣溫降水量圖,回答下題。7.下列對甲、乙兩地氣候描述正確的是( ?。?br/>①兩地均為2月降水量最多②兩地氣溫各月變化幅度較小③甲地的年降水量大于乙地④兩地年均氣溫都在20℃以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圖3是該島上一種非常奇特的猴面包樹,樹干粗大,喜溫耐旱,干季時樹葉掉落以減少水分蒸發,濕季時可大量儲水于樹干中。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 )A.甲地2月 B.乙地3月 C.甲地7月 D.乙地12月【答案】7.D8.C【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7.根據給出的甲乙兩地的氣候統計資料可知,甲地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分干濕兩季。乙地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因此,①兩地均為2月降水量最多,錯誤。②兩地氣溫各月變化幅度較小,正確。③甲地的年降水量大于乙地,錯誤。④兩地年均氣溫都在20℃以上,正確。 ②④ ,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8.根據題意,圖3是該島上一種非常奇特的猴面包樹, 生長習性說明猴面包樹生長在甲地。 干季時樹葉掉落以減少水分蒸發, 說明此時是干季。根據圖中信息,由此可知, 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甲地的7月。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2022七上·溫州期中)讀圖,完成下題。9.圖5所示自然景觀與圖4中的區域對應正確的是( ?。?br/>A.甲 B.乙 C.丙 D.丁10.影響圖5、圖6所示自然景觀差異的因素主要是( ?。?br/>A.降水 B.河流 C.地形 D.海拔11.閱讀歷史劇本片段,這一生活場景符合( ?。?br/>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答案】9.C10.A11.C【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因此有可能人們在洞口生起一堆火來驅趕野獸。北京人之后的山頂洞人已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制技術(骨針),如婦女們使用骨針縫制衣服,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的觀念,如人們將石珠鉆孔做成飾品。9.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5是澳大利亞某地沙漠景觀,應該是熱帶沙漠氣候下的自然景觀。結合圖4可知,圖5所示自然景觀與圖4中的區域對應丙地。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10.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影響圖5、圖6所示自然景觀差異的因素主要是降水。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11.閱讀歷史劇本片段,婦女手持骨針縫制獸皮衣服,這一生活場景符合山頂洞人。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12.(2022七上·溫州期中)在湖北炎帝故里的雕像上,炎帝右手拿五谷,左手托靈芝。由此推斷炎帝的重大貢獻是( ?。?br/>A.教民耕種,發明醫藥 B.從事商業,建造宮殿C.種植水稻,發明戰車 D.制作陶器,創造文字【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炎帝右手拿五谷,左手托靈芝”,結合所學分析:A:遠古傳說中,炎帝教民開墾耕種,種植五谷蔬菜,品嘗百草,治病救人,故選A項。B:相傳黃帝能建造宮室,制造船只,制作衣裳,不合題意,排除B項。C:河姆渡居民會種植水稻,黃帝發明戰車,不合題意,排除C項。D: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炎帝的重大貢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遠古傳說的相關史實。13.(2022七上·溫州期中)據《史記》記載,禹年老時,推薦伯益作為繼承人,但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材料中能得到的準確信息是( ?。?br/>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啟創立皇帝制 D.啟是商朝第一代君主【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結合所學分析:A:大禹建立夏朝,A項表述錯誤,排除。B:禹死啟繼,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排除B項。C: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不是夏啟,排除C項。D:成湯是商朝第一代君主,不是夏啟,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世襲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世襲制的相關史實。14.(2022七上·溫州期中)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文字,可以發現甲骨文( ?。?br/>A.字形不具延續和傳承性 B.文字載體多數是青銅器C.漢字的演變是由簡到繁 D.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答案】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表格文字信息可知,圖示中甲骨文采用象形方式造字,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故選D項。材料說明了甲骨文的造字法,甲骨文的字形具有延續和傳承性,排除A項。甲骨文的文字載體是龜甲和獸骨,不是青銅器,排除B項。漢字的演變是由繁到簡,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甲骨文。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表格與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甲骨文的相關史實。15.(2022七上·溫州期中)下列農具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是( ?。?br/>A.骨耜 B.鐵農具C.耬車 D.曲轅犁【答案】B【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結合所學分析:A: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生產工具,排除A項。B:鐵制農具是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志,故選B項。C:耬車是漢代出現的播種工具,排除C項。D:曲轅犁是唐朝時期出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16.(2022七上·溫州期中)古蜀國時期,成都平原“尚屬大澤(湖泊、濕地),卑濕不宜營邑”;到秦漢時“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饑餓),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促使成都平原發生這一變化的工程是( ?。?br/>A.都江堰 B.長城 C.靈渠 D.大運河【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成都平原……天下謂之‘天府’也”,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故選A項。促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國的是都江堰,與長城無關,排除B項。促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國的是都江堰,與靈渠無關,排除C項。促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國的是都江堰,與大運河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7.(2022七上·溫州期中)老子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深刻地認識到“萬物負陰而抱陽”,他提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觀點,這體現了老子思想的( ?。?br/>A.順應自然 B.無為而治C.事物對立轉化 D.追求精神自由【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萬物負陰而抱陽”“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得出“陰”對“陽”、“巧”與“拙”、“辯”與“訥”,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故選B項。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排除A項。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與材料信息“萬物負陰而抱陽”不相符合,排除B項。戰國時期莊子認為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人格,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2022七上·溫州期中)秦始皇施行圖7和圖8所示措施的意圖是( )A.加強文化控制 B.加強經濟管理C.加速統一進程 D.鞏固國家統一【答案】D【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7統一文字”,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有利鞏固國家統一,“圖8統一貨幣”,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貨幣,促進了經濟發展,有利于國家統一,故選D項。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文化控制,不符合題干信息,排除A項。秦始皇統一貨幣,有利于加強對經濟的管理,促進經濟發展,與統一文字無關,排除B。秦始皇統一文字與貨幣鞏固了統一,不是加速統一進程,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相關史實。19.(2022七上·溫州期中)漢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從漢文帝時期發布的詔令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國理念是( ?。?br/>◆二年九月,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十三年六月,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A.鼓勵商業發展 B.重視農業生產C.提倡勤儉治國 D.廢除嚴刑峻法【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材料信息表明,漢文帝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生產的治國理念,故選B項。材料信息表明漢文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體現鼓勵商業發展,排除A項。漢文帝以農為本,重視農業,材料沒有涉及勤儉治國的思想,排除C項。漢文帝以農為本,重視農業,材料沒有體現廢除峻法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景之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0.(2022七上·溫州期中)《鹽鐵論》一書中提到,漢武帝時實行幣制的徹底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 ?。?br/>A.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B.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C.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 D.防止地方諸侯豪強勢力過大【答案】A【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漢武帝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故選A項。董仲舒改造儒家學,形成新儒學思想,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排除B項。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的重點在于維護的社會安定,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是經濟大一統措施的間接結果,不是直接影響,排除D貢。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武帝鹽鐵專賣。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漢武帝鹽鐵專賣的相關歷史知識。二、非選擇題(本題有4小題,共60分。)21.(2022七上·溫州期中)讀圖,回答問題。(1)圖9中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① 運河,②亞馬孫河最終注入③ 洋。(2)圖11中甲乙所表示的地形區分別是:甲 ,乙 。(3)從圖10中可知,南美洲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主要位于 ,亞馬孫平原的人口密度 ?。ㄌ睢按蟆被颉靶 保赡艿脑蚴恰? 。【答案】(1)巴拿馬;大西(2)拉普拉塔平原;巴西高原(3)巴西高原;小;亞馬孫平原位于赤道附近,這里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區,有大面積的未開發的熱帶雨林,終年濕熱,人口稀少。【知識點】世界地形、河湖、氣候;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9中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①巴拿馬運河,②亞馬孫河最終注入③大西洋。(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11中甲乙所表示的地形區分別是:甲是拉普拉塔平原,乙是巴西高原。(3)、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從圖10中可知,南美洲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主要位于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的人口密度小,可能的原因是亞馬孫平原位于赤道附近,這里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區,有大面積的未開發的熱帶雨林,終年濕熱,人口稀少。【點評】 亞馬孫平原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這里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林中幽暗潮濕,人煙稀少,通行困難。22.(2022七上·溫州期中)讀圖,回答問題。(1)兩個島嶼都處于五帶中的 帶,更靠近赤道的是 島。(2)兩島中面積更大的是 ,判斷理由是 。(3)根據自然條件,寫出兩個島嶼上河流的水文特征。兩個島嶼都面積不大,所以河流長度都較① 。兩個島都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1500mm以上,所以河流② 。兩個島的地勢大體上是③ ,所以河流水系的分布特征是④ 。【答案】(1)熱;巴厘(2)巴厘島;毛里求斯島跨緯度為30′,跨經度為30′,巴里島跨緯度為1°,跨經度為30′。(3)小;流量較大;中間高,四周低;放射狀【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結合五帶劃分的依據可知,兩個島嶼都處于五帶中的熱帶,更靠近赤道的是圖13島巴厘島。巴厘島緯度低,更接近赤道。(2)、 從經緯網圖中可以看出,毛里求斯島跨緯度為30′,跨經度為30′,巴里島跨緯度為1°,跨經度為30′。兩島中面積更大的是巴厘島。(3)、根據自然條件,寫出兩個島嶼上河流的水文特征。兩個島嶼都面積不大,所以河流長度都較小。兩個島都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1500mm以上,所以河流流量較大。兩個島的地勢大體上是中間高,四周低,所以河流水系的分布特征是放射狀。【點評】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23.(2022七上·溫州期中)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考古發現】①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灰燼、燒骨、燒石。②北京人遺址共發現分屬四十多個男女個體的北京人化石。③半坡遺址出土了石鏟、石刀等生產工具,還有粟、菜籽遺存。④半坡遺址出土了兩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哨,考古家稱為陶塤。【銘文述史】材料一:下圖是北京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克盉(hé)及銘文拓片【文史互證】材料二:《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隊開往漁陽的戍卒,在大澤鄉遇雨受阻,無法按期趕到。按秦律“失期,法皆斬”。于是有陳勝吳廣起義。材料三: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秦律十八種·徭律》中記載:為朝廷征發徭役,如耽擱沒能出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盾、甲為糧食的計量單位)材料四: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王國維《古史新證》(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從考古發現 (填序號)可知,北京人會使用和保存火種。從考古發現 (填序號)可知,黃河流域出現了原始農業。(2)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簡要說明其作用。(3)材料三中的考古發現,讓人們對陳勝吳廣起義的起因有所質疑,請結合材料簡述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說明“紙上之材料”(歷史記載)與“地下之新材料”(考古發現)的相互印證對于歷史研究的價值。【答案】(1)①;;③;(2)分封制度;穩定了政局面,擴大了統治范圍。(3)《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失期,法皆斬”,但湖北云夢《秦律十八種·徭律》記載是罰,沒有體現失期當斬。(4)考古發現等實物史料是研究歷史發展的重要證據,可以與紙上之材料相互驗證,辨別真偽,去偽存真等。【知識點】運用地圖圖表描述區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考古發現】“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灰燼、燒骨、燒石”,結合所學可知,灰燼、燒骨、燒石的發現,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故第1空填①。根據材料【考古發現】“半坡遺址出土了石鏟、石刀等生產工具,還有粟、菜籽遺存”,由此說明,黃河流域出現了原始農業,故第2空填③。(2)制度:根據材料一“周成王封克做偃的諸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作用:根據所學可知,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分析了諸侯,保證了周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3)原因:根據材料三“為朝廷征發徭役,如耽擱沒能出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說明延期只是受一處罰,體現失期皆斬的規定。(4) 價值:根據材料四“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材料信息說明,王國維認為“地下之新材料”是研究歷史發展的重要證據,可以與“紙上之材料”相互驗證,辨別真偽,去偽存真,反映了歷史研究要充分運用不同的材料分析論證,二重互證是歷史探究的重要原則。故答案為:(1)①;③。(2)分封制度;穩定了政局面,擴大了統治范圍。(3)《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失期,法皆斬”,但湖北云夢《秦律十八種·徭律》記載是罰,沒有體現當斬。(4)考古發現等實物史料是研究歷史發展的重要證據,可以與紙上之材料相互驗證,辨別真偽,去偽存真等。【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分封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分封制度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陳勝吳廣起義,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4.(2022七上·溫州期中)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統理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孕育統一】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個,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等十幾個大國。——摘編自李玉潔《簡明春秋史》材料二:戰國紛爭之際,各國都恪守著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們爭論的出發點是如何統一,卻不是是否統一。——許倬云《文化與親緣——中國人雙重認同的根源》溫州期中·期末七(上)社會期中卷(WS)——6共6頁【實現統一】材料三:秦變周法,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实劬哂兄粮邿o上的權力,表現為高度的中央集權,在世襲制下世代沿襲,雖有增減,但核心不變,這是幾千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制度。——張豈之《中國文明史十五講》【鞏固統一】材料四:“漢家承秦之制,并立郡縣,” 但放棄了對地方的監察,致使地方吏治日趨腐敗,于是“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br/>——摘編自《漢書》材料五:秦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時期。 它以空前繁榮的經濟文化、眾多的人口和廣大的地域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核心。秦漢統一與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創造了各民族共同為一體的“華夷一統”現實。——劉正寅《“大一統”思想與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大動蕩大變革的春秋戰國時期孕育著哪些國家統一的因素 (2)根據材料三,指出秦朝制度的特點,并簡述其影響。(3)為鞏固統一,漢代對秦朝制度進行了繼承與發展,材料四中的哪些制度能夠體現這一特征 (4)依據材料五,歸納秦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時期的理由【答案】(1)統一因素:爭霸和兼并戰爭,國家數量減少,局部統一出現;統一觀念和對統一的渴望。(2)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央集權。(3)郡縣制度;監察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4)秦漢時期,文化一統,為統一的中華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疆域一統,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題凝聚核心;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華夷一統,創造了各民族共為一體的中華民族。【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統一因素:根據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個,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等十幾個大國”,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長期的爭霸和兼并戰爭,國家數量不斷減少,使得局部統一的出現,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條件;根據材料二“戰國紛爭之際,各國都恪守著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們爭論的出發點是如何統一……”,結合所學可知,實現國家統一已是一種潮流,民眾渴望實現統一。(2)特點:根據材料三“秦變周法,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实劬哂兄粮邿o上的權力,表現為高度的中央集權”,說明皇權至上;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三“在世襲制下世代沿襲,雖有增減,但核心不變,這是幾千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制度”,反映了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特點。(3)根據材料四“漢家承秦之制,并立郡縣”,由此得出漢朝地方上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度;根據材料四“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反映了漢武帝加強了地方監察;結合民學可知,漢承秦制還表現在實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4)根據材料五“ 以空前繁榮的經濟文化、眾多的人口和廣大的地域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核心。秦漢統一與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創造了各民族共同為一體的“華夷一統”現實”,由材料信息可得出,秦漢時期,文化一統,為統一的中華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疆域一統,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題凝聚核心;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華夷一統,創造了各民族共為一體的中華民族。故答案為:(1)統一因素:爭霸和兼并戰爭,國家數量減少,局部統一出現;統一觀念和對統一的渴望。(2)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央集權。(3)郡縣制度;監察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4)秦漢時期,文化一統,為統一的中華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疆域一統,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題凝聚核心;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華夷一統,創造了各民族共為一體的中華民族。【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統一的因素。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制度的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秦朝統治的相關歷史知識。(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承秦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漢朝專制集權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1 / 1浙江省溫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WS)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溫州市某中學將在市體育中心舉行田徑運動會。為熟悉運動會場地,最適宜的地圖是( )A.溫州交通圖 B.溫州地形圖C.體育中心平面圖 D.學校平面圖(2022七上·溫州期中)2022年冬奧會高山滑雪項目在北京延慶賽區舉行。讀圖1延慶賽區冬奧村附近等高線圖,完成下題。2.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海拔約為( )A.1300米 B.1500米 C.1700米 D.1800米3.運動員從冬奧村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參加比賽,其行進的方向大致為( ?。?br/>A.西南方 B.西北方 C.東南方 D.東北方(2022七上·溫州期中)新加坡常年高溫多雨,位于東南亞南部,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是亞洲重要的金融和航運中心。據此回答下題。4.新加坡地處交通要沖,主要是由于它臨近( ?。?br/>A.白令海峽 B.蘇伊士運河C.馬六甲海峽 D.直布羅陀海峽5.下列氣候圖中符合新加坡氣候特點的是( ?。?br/>A. B.C. D.6.關于新加坡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主要用西班牙語交流 B.經濟發展慢貧窮落后C.居民普遍信仰基督教 D.居民主要是黃色人種(2022七上·溫州期中)根據圖2某島嶼地圖與甲、乙兩地氣溫降水量圖,回答下題。7.下列對甲、乙兩地氣候描述正確的是( )①兩地均為2月降水量最多②兩地氣溫各月變化幅度較小③甲地的年降水量大于乙地④兩地年均氣溫都在20℃以上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圖3是該島上一種非常奇特的猴面包樹,樹干粗大,喜溫耐旱,干季時樹葉掉落以減少水分蒸發,濕季時可大量儲水于樹干中。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 )A.甲地2月 B.乙地3月 C.甲地7月 D.乙地12月(2022七上·溫州期中)讀圖,完成下題。9.圖5所示自然景觀與圖4中的區域對應正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0.影響圖5、圖6所示自然景觀差異的因素主要是( ?。?br/>A.降水 B.河流 C.地形 D.海拔11.閱讀歷史劇本片段,這一生活場景符合( ?。?br/>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12.(2022七上·溫州期中)在湖北炎帝故里的雕像上,炎帝右手拿五谷,左手托靈芝。由此推斷炎帝的重大貢獻是( ?。?br/>A.教民耕種,發明醫藥 B.從事商業,建造宮殿C.種植水稻,發明戰車 D.制作陶器,創造文字13.(2022七上·溫州期中)據《史記》記載,禹年老時,推薦伯益作為繼承人,但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材料中能得到的準確信息是( ?。?br/>A.伯益建立夏朝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啟創立皇帝制 D.啟是商朝第一代君主14.(2022七上·溫州期中)通過觀察表格中的文字,可以發現甲骨文( )A.字形不具延續和傳承性 B.文字載體多數是青銅器C.漢字的演變是由簡到繁 D.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15.(2022七上·溫州期中)下列農具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的是( ?。?br/>A.骨耜 B.鐵農具C.耬車 D.曲轅犁16.(2022七上·溫州期中)古蜀國時期,成都平原“尚屬大澤(湖泊、濕地),卑濕不宜營邑”;到秦漢時“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饑餓),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促使成都平原發生這一變化的工程是( )A.都江堰 B.長城 C.靈渠 D.大運河17.(2022七上·溫州期中)老子通過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深刻地認識到“萬物負陰而抱陽”,他提出“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觀點,這體現了老子思想的( ?。?br/>A.順應自然 B.無為而治C.事物對立轉化 D.追求精神自由18.(2022七上·溫州期中)秦始皇施行圖7和圖8所示措施的意圖是( ?。?br/>A.加強文化控制 B.加強經濟管理C.加速統一進程 D.鞏固國家統一19.(2022七上·溫州期中)漢文帝開啟了“文景之治”,從漢文帝時期發布的詔令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國理念是( ?。?br/>◆二年九月,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十三年六月,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A.鼓勵商業發展 B.重視農業生產C.提倡勤儉治國 D.廢除嚴刑峻法20.(2022七上·溫州期中)《鹽鐵論》一書中提到,漢武帝時實行幣制的徹底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 ?。?br/>A.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B.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C.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 D.防止地方諸侯豪強勢力過大二、非選擇題(本題有4小題,共60分。)21.(2022七上·溫州期中)讀圖,回答問題。(1)圖9中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① 運河,②亞馬孫河最終注入③ 洋。(2)圖11中甲乙所表示的地形區分別是:甲 ,乙 。(3)從圖10中可知,南美洲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主要位于 ,亞馬孫平原的人口密度 (填“大”或“小”),可能的原因是 。22.(2022七上·溫州期中)讀圖,回答問題。(1)兩個島嶼都處于五帶中的 帶,更靠近赤道的是 島。(2)兩島中面積更大的是 ,判斷理由是 。(3)根據自然條件,寫出兩個島嶼上河流的水文特征。兩個島嶼都面積不大,所以河流長度都較① 。兩個島都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1500mm以上,所以河流② 。兩個島的地勢大體上是③ ,所以河流水系的分布特征是④ 。23.(2022七上·溫州期中)經過幾代考古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考古發現】①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灰燼、燒骨、燒石。②北京人遺址共發現分屬四十多個男女個體的北京人化石。③半坡遺址出土了石鏟、石刀等生產工具,還有粟、菜籽遺存。④半坡遺址出土了兩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哨,考古家稱為陶塤。【銘文述史】材料一:下圖是北京出土的西周青銅器克盉(hé)及銘文拓片【文史互證】材料二:《史記·陳涉世家》記載:秦二世元年七月,一隊開往漁陽的戍卒,在大澤鄉遇雨受阻,無法按期趕到。按秦律“失期,法皆斬”。于是有陳勝吳廣起義。材料三: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簡《秦律十八種·徭律》中記載:為朝廷征發徭役,如耽擱沒能出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盾、甲為糧食的計量單位)材料四: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王國維《古史新證》(1)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從考古發現 (填序號)可知,北京人會使用和保存火種。從考古發現 ?。ㄌ钚蛱枺┛芍?,黃河流域出現了原始農業。(2)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簡要說明其作用。(3)材料三中的考古發現,讓人們對陳勝吳廣起義的起因有所質疑,請結合材料簡述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說明“紙上之材料”(歷史記載)與“地下之新材料”(考古發現)的相互印證對于歷史研究的價值。24.(2022七上·溫州期中)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大一統理念。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孕育統一】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個,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等十幾個大國。——摘編自李玉潔《簡明春秋史》材料二:戰國紛爭之際,各國都恪守著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們爭論的出發點是如何統一,卻不是是否統一。——許倬云《文化與親緣——中國人雙重認同的根源》溫州期中·期末七(上)社會期中卷(WS)——6共6頁【實現統一】材料三:秦變周法,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实劬哂兄粮邿o上的權力,表現為高度的中央集權,在世襲制下世代沿襲,雖有增減,但核心不變,這是幾千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制度。——張豈之《中國文明史十五講》【鞏固統一】材料四:“漢家承秦之制,并立郡縣,” 但放棄了對地方的監察,致使地方吏治日趨腐敗,于是“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br/>——摘編自《漢書》材料五:秦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時期。 它以空前繁榮的經濟文化、眾多的人口和廣大的地域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核心。秦漢統一與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創造了各民族共同為一體的“華夷一統”現實。——劉正寅《“大一統”思想與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二,分析大動蕩大變革的春秋戰國時期孕育著哪些國家統一的因素 (2)根據材料三,指出秦朝制度的特點,并簡述其影響。(3)為鞏固統一,漢代對秦朝制度進行了繼承與發展,材料四中的哪些制度能夠體現這一特征 (4)依據材料五,歸納秦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時期的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市體育中心舉行田徑運動會。為熟悉運動會場地,最適宜的地圖是體育中心平面圖。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地圖按的內容分為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地形圖和專題地圖三種。按區域范圍分:世界圖、半球圖、大洲圖、大洋圖、大海圖、國家(地區)圖、省區圖、市縣圖等。按專題學科分:自然地圖、人口圖、經濟圖、政治圖、文化圖、歷史圖。按應用分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游圖等。選擇地圖時應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地圖。【答案】2.B3.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指向標定向法,根據指向標來判斷,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二是經緯網定向法,有經緯網,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三是一般定向法,面向地圖,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這種方法最常用,一般適用在既沒有指向標也沒有經緯網的地圖上。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等高距是200米,國家高山滑雪中心的位置在 1400-1600米之間,因此, 國 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海拔約為1500米。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3.圖中信息可知,采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根據題意,運動員從冬奧村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參加比賽,其行進的方向大致為 東北方。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答案】4.C5.B6.D【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熱帶城市島國,地狹人稠,其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是:地理位置優越、港口優良、民族獨立;不利條件是:領土面積狹小、礦產資源缺乏、糧食短缺,因此新加坡因地制宜,利用發展經濟的優勢條件,大力發展海運業,發展轉口貿易和金融業,其出口加工工業發達,并重視教育,大力發展科技,高科技產業發展迅速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東南端,該海峽是聯結東亞和西亞之間的重要航道,也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空中交通要沖 。新加坡地處交通要沖,主要是由于它臨近馬六甲海峽。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新加坡地處赤道附近,終年高溫多雨,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A是溫帶季風氣候,B是熱帶雨林氣候,C是溫帶大陸性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6.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來語是國語,官方文字是英語, 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新加坡為多宗教國,信仰最多的是佛教。 居民主要是黃色人種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答案】7.D8.C【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7.根據給出的甲乙兩地的氣候統計資料可知,甲地屬于熱帶草原氣候,分干濕兩季。乙地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因此,①兩地均為2月降水量最多,錯誤。②兩地氣溫各月變化幅度較小,正確。③甲地的年降水量大于乙地,錯誤。④兩地年均氣溫都在20℃以上,正確。 ②④ ,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8.根據題意,圖3是該島上一種非常奇特的猴面包樹, 生長習性說明猴面包樹生長在甲地。 干季時樹葉掉落以減少水分蒸發, 說明此時是干季。根據圖中信息,由此可知, 這張照片可能拍攝于甲地的7月。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答案】9.C10.A11.C【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 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因此有可能人們在洞口生起一堆火來驅趕野獸。北京人之后的山頂洞人已掌握鉆孔技術和磨制技術(骨針),如婦女們使用骨針縫制衣服,山頂洞人已經有了審美的觀念,如人們將石珠鉆孔做成飾品。9.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5是澳大利亞某地沙漠景觀,應該是熱帶沙漠氣候下的自然景觀。結合圖4可知,圖5所示自然景觀與圖4中的區域對應丙地。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10.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影響圖5、圖6所示自然景觀差異的因素主要是降水。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11.閱讀歷史劇本片段,婦女手持骨針縫制獸皮衣服,這一生活場景符合山頂洞人。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12.【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炎帝右手拿五谷,左手托靈芝”,結合所學分析:A:遠古傳說中,炎帝教民開墾耕種,種植五谷蔬菜,品嘗百草,治病救人,故選A項。B:相傳黃帝能建造宮室,制造船只,制作衣裳,不合題意,排除B項。C:河姆渡居民會種植水稻,黃帝發明戰車,不合題意,排除C項。D: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炎帝的重大貢獻。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遠古傳說的相關史實。13.【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禹的兒子啟卻舉兵殺死伯益,繼承了父親的位置”,結合所學分析:A:大禹建立夏朝,A項表述錯誤,排除。B:禹死啟繼,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排除B項。C: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不是夏啟,排除C項。D:成湯是商朝第一代君主,不是夏啟,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世襲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世襲制的相關史實。14.【答案】D【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表格文字信息可知,圖示中甲骨文采用象形方式造字,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故選D項。材料說明了甲骨文的造字法,甲骨文的字形具有延續和傳承性,排除A項。甲骨文的文字載體是龜甲和獸骨,不是青銅器,排除B項。漢字的演變是由繁到簡,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甲骨文。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表格與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甲骨文的相關史實。15.【答案】B【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答題關鍵詞“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結合所學分析:A:骨耜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生產工具,排除A項。B:鐵制農具是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標志,故選B項。C:耬車是漢代出現的播種工具,排除C項。D:曲轅犁是唐朝時期出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進步。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16.【答案】A【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成都平原……天下謂之‘天府’也”,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故選A項。促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國的是都江堰,與長城無關,排除B項。促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國的是都江堰,與靈渠無關,排除C項。促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國的是都江堰,與大運河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7.【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萬物負陰而抱陽”“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得出“陰”對“陽”、“巧”與“拙”、“辯”與“訥”,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故選B項。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但在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來,排除A項。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與材料信息“萬物負陰而抱陽”不相符合,排除B項。戰國時期莊子認為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人格,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答案】D【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7統一文字”,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有利鞏固國家統一,“圖8統一貨幣”,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貨幣,促進了經濟發展,有利于國家統一,故選D項。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文化控制,不符合題干信息,排除A項。秦始皇統一貨幣,有利于加強對經濟的管理,促進經濟發展,與統一文字無關,排除B。秦始皇統一文字與貨幣鞏固了統一,不是加速統一進程,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相關史實。19.【答案】B【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材料信息表明,漢文帝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生產的治國理念,故選B項。材料信息表明漢文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體現鼓勵商業發展,排除A項。漢文帝以農為本,重視農業,材料沒有涉及勤儉治國的思想,排除C項。漢文帝以農為本,重視農業,材料沒有體現廢除峻法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景之治,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0.【答案】A【知識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漢武帝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故選A項。董仲舒改造儒家學,形成新儒學思想,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排除B項。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的重點在于維護的社會安定,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是經濟大一統措施的間接結果,不是直接影響,排除D貢。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武帝鹽鐵專賣。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漢武帝鹽鐵專賣的相關歷史知識。21.【答案】(1)巴拿馬;大西(2)拉普拉塔平原;巴西高原(3)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位于赤道附近,這里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區,有大面積的未開發的熱帶雨林,終年濕熱,人口稀少。【知識點】世界地形、河湖、氣候;世界典型區域;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9中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①巴拿馬運河,②亞馬孫河最終注入③大西洋。(2)、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圖11中甲乙所表示的地形區分別是:甲是拉普拉塔平原,乙是巴西高原。(3)、根據圖中信息可知,從圖10中可知,南美洲人口密度高的地區主要位于巴西高原,亞馬孫平原的人口密度小,可能的原因是亞馬孫平原位于赤道附近,這里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區,有大面積的未開發的熱帶雨林,終年濕熱,人口稀少。【點評】 亞馬孫平原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為植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這里森林茂密,動植物種類繁多,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林中幽暗潮濕,人煙稀少,通行困難。22.【答案】(1)熱;巴厘(2)巴厘島;毛里求斯島跨緯度為30′,跨經度為30′,巴里島跨緯度為1°,跨經度為30′。(3)小;流量較大;中間高,四周低;放射狀【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結合五帶劃分的依據可知,兩個島嶼都處于五帶中的熱帶,更靠近赤道的是圖13島巴厘島。巴厘島緯度低,更接近赤道。(2)、 從經緯網圖中可以看出,毛里求斯島跨緯度為30′,跨經度為30′,巴里島跨緯度為1°,跨經度為30′。兩島中面積更大的是巴厘島。(3)、根據自然條件,寫出兩個島嶼上河流的水文特征。兩個島嶼都面積不大,所以河流長度都較小。兩個島都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1500mm以上,所以河流流量較大。兩個島的地勢大體上是中間高,四周低,所以河流水系的分布特征是放射狀。【點評】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23.【答案】(1)①;;③;(2)分封制度;穩定了政局面,擴大了統治范圍。(3)《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失期,法皆斬”,但湖北云夢《秦律十八種·徭律》記載是罰,沒有體現失期當斬。(4)考古發現等實物史料是研究歷史發展的重要證據,可以與紙上之材料相互驗證,辨別真偽,去偽存真等。【知識點】運用地圖圖表描述區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考古發現】“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灰燼、燒骨、燒石”,結合所學可知,灰燼、燒骨、燒石的發現,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故第1空填①。根據材料【考古發現】“半坡遺址出土了石鏟、石刀等生產工具,還有粟、菜籽遺存”,由此說明,黃河流域出現了原始農業,故第2空填③。(2)制度:根據材料一“周成王封克做偃的諸侯……”,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度。作用:根據所學可知,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分析了諸侯,保證了周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3)原因:根據材料三“為朝廷征發徭役,如耽擱沒能出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天到五天,斥責;六天到十天,罰一盾;超過十天,罰一甲”,說明延期只是受一處罰,體現失期皆斬的規定。(4) 價值:根據材料四“幸于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材料信息說明,王國維認為“地下之新材料”是研究歷史發展的重要證據,可以與“紙上之材料”相互驗證,辨別真偽,去偽存真,反映了歷史研究要充分運用不同的材料分析論證,二重互證是歷史探究的重要原則。故答案為:(1)①;③。(2)分封制度;穩定了政局面,擴大了統治范圍。(3)《史記·陳涉世家》記載“失期,法皆斬”,但湖北云夢《秦律十八種·徭律》記載是罰,沒有體現當斬。(4)考古發現等實物史料是研究歷史發展的重要證據,可以與紙上之材料相互驗證,辨別真偽,去偽存真等。【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分封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分封制度的相關史實。(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陳勝吳廣起義,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4)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4.【答案】(1)統一因素:爭霸和兼并戰爭,國家數量減少,局部統一出現;統一觀念和對統一的渴望。(2)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央集權。(3)郡縣制度;監察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4)秦漢時期,文化一統,為統一的中華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疆域一統,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題凝聚核心;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華夷一統,創造了各民族共為一體的中華民族。【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1)統一因素:根據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諸侯國有一百四十余個,經過三百年的兼并和戰爭,到春秋末只剩下秦、楚等十幾個大國”,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長期的爭霸和兼并戰爭,國家數量不斷減少,使得局部統一的出現,為國家統一創造了條件;根據材料二“戰國紛爭之際,各國都恪守著天下定于一的信念,他們爭論的出發點是如何統一……”,結合所學可知,實現國家統一已是一種潮流,民眾渴望實現統一。(2)特點:根據材料三“秦變周法,政權歸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表現為高度的中央集權”,說明皇權至上;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三“在世襲制下世代沿襲,雖有增減,但核心不變,這是幾千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制度”,反映了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特點。(3)根據材料四“漢家承秦之制,并立郡縣”,由此得出漢朝地方上繼承了秦朝的郡縣制度;根據材料四“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反映了漢武帝加強了地方監察;結合民學可知,漢承秦制還表現在實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4)根據材料五“ 以空前繁榮的經濟文化、眾多的人口和廣大的地域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核心。秦漢統一與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創造了各民族共同為一體的“華夷一統”現實”,由材料信息可得出,秦漢時期,文化一統,為統一的中華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疆域一統,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題凝聚核心;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華夷一統,創造了各民族共為一體的中華民族。故答案為:(1)統一因素:爭霸和兼并戰爭,國家數量減少,局部統一出現;統一觀念和對統一的渴望。(2)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央集權。(3)郡縣制度;監察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4)秦漢時期,文化一統,為統一的中華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疆域一統,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題凝聚核心;邊疆開發,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華夷一統,創造了各民族共為一體的中華民族。【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統一的因素。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制度的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秦朝統治的相關歷史知識。(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承秦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漢朝專制集權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溫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WS)(學生版).docx 浙江省溫州市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檢測試卷(WS)(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