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時 發現變化中的新物質【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一些物質在變化的過程中,會既發生化學變化又發生物理變化。2.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科學探究1.能用科學的語言描述物質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現象。2.能根據物質變化的現象判斷物質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3.能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和調查分析等方式獲取化學變化產生的新物質的特征。情感態度價值觀1.養成細心觀察、及時記錄的習慣。2.體會到細致并實事求是地匯報觀察到的現象對于得出正確結論是重要的。【教學重點】能根據物質變化判斷物質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教學難點】對物質變化產生的物質進行實驗、觀察與考證分析,進一步明確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的物質。【教學準備】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過程】一、聚焦1.提問:你知道上面的焦糖是怎么來的嗎?白砂糖變成焦糖,這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二、探索(一)觀察白砂糖加熱的變化1.介紹白砂糖加熱所需的材料。2.出示觀察要點:(1)取一勺白砂糖,放在勺子里。(2)手握勺柄最外端,用蠟燭火焰的外焰加熱。(3)仔細觀察白砂糖的變化,并及時記錄每一種變化現象。(4)觀察結束后,將勺子放在有水的燒杯中。(5)不要離得太近,注意安全,避免燙傷。3.匯報:說說白砂糖加熱過程中的現象,不同同學之間進行補充。并說說這些變化屬于什么變化,你判斷的理由是什么。4.通過一個視頻,再來看一下白砂糖加熱的整個過程。得出結論:白砂糖加熱之后,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過渡:其實,剛才在加熱白砂糖的過程中,我們使用的蠟燭也在發生變化。(二)觀察蠟燭的變化1.提問:蠟燭在燃燒過程中有哪些現象?發生了什么變化?2.學生實驗。(1)用燒杯倒扣在火焰上方加熱5秒,然后觀察燒杯內壁的變化。(用手摸一摸)(2)將勺子放在蠟燭的火焰上方,加熱5秒,然后觀察勺子底部的變化。3.研討:通過實驗現象,說說蠟燭燃燒是化學變化的證據是什么。(蠟燭燃燒產生了水分、炭黑等新物質,所以蠟燭的燃燒是化學變化。)增加一個演示的對比實驗——用白熾燈加熱燒杯,燒杯內壁不起霧。(三)發現更多產生新物質的變化1.鋼鐵生銹。氧在有水的環境中與鐵反應,會生成氧化鐵,這就是鐵銹。鐵銹是一種棕紅色的物質,它不像鐵那么堅硬,很容易脫落。一塊鐵完全生銹后,體積可脹大8倍。如果不除去鐵銹,海綿狀的鐵銹特別容易吸收水分,鐵也就腐蝕得更快了。2.用酵母發面。酵母中存在轉化酶、麥芽糖酶和酒化酶等多種酶菌。在用面粉烘制蛋糕的過程中,酵母菌和酶將面團中的淀粉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產生各種糖、氨基酸、有機酸和脂類等。淀粉在發酵過程中被分解為麥芽糖,所以面粉在發酵后有糖化或液化的現象。3.蝦煮熟后變紅。蝦具有的顏色,主要是它們甲殼下面真皮層中的色素細胞在起作用。在高溫蒸煮下,原來的色素受到破壞而分解,只有紅色素尚存,所以蝦煮熟后變成紅色。三、研討(研討問題見教科書P65)【板書設計】發現變化中的新物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