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2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2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資源簡介

教學背景分析
【設計依據】
一、理論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其基礎和源頭是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如果沒有1949年建立新中國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本框教學內容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圍繞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逐步展開,引導學生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形成正確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開辟了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而完成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面對嶄新的歷史課題,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雖歷經曲折,但取得了許多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二、課程標準依據
本框依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模塊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第二個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的內容要求2.1和2.2編寫,即“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和“闡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和積累的根本成就”。
與本框內容相對應,課程標準“教學提示”是:以“社會主義為什么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為議題,探究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可列舉基本事實,反映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悲愴歷程,分析多種嘗試終歸失敗的原因,證實只有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人民政權,才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本框題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制度是怎樣確立起來的?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過渡時期的歷史,明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理解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理解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意義,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2.通過了解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進一步認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3.通過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過程的回顧,正確認識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得與失,懂得我國的革命和建設雖歷經曲折,但所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一化三改”的社會主義改造。
突破策略:通過教材“探究與分享”的活動,讓學生明白,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具備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但要經過一個過渡期。通過收集、整理、展示有關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工業狀況,三年恢復后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狀況以及當時的國際形勢等史實,讓學生感悟“一化三改”的歷史必然性。通過了解三大改造的具體過程,讓學生感悟到,中國走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適合中國特點,具有獨創性。
二、教學難點
為什么說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突破策略:通過觀看反映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巨大成就的視頻,如《我們走在大路上》,或者收集相關史料,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總結中共八大的貢獻和閱讀“相關鏈接”,讓學生明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然后引導學生對“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的成功與失誤、得與失?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前的30年?”展開討論,在討論、展示、交流中明白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課前準備:組建研學小組,各組通過圖書館、博物館、革命紀念館或網絡等途徑,完成下列任務。
組別 研學任務
全體 觀看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4-6集
第一組 收集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資料,分析中國開辟了一條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第二組 結合史實,分析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第三組 在觀看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的基礎上,整理并收集中國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相關資料,評 價這一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得與失
教師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北京香山,瞻仰雙清別墅、來青軒等革命舊址。70年前,正是在這里,毛澤東欣聞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揮筆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滄桑歲月引人深思回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然而,在70年滄桑巨變面前,有人用改革開放后40年取得的成就否定改革開放前30年的探索。面對70年滄桑巨變,該如何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的30年?今天我們就以毛澤東的經典詩詞為線索,對這個話題進行探討。
二、講授新課
(一)環節一“敢教日月換新天”-開辟了一條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教師 新中國誕生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能不能站住腳?能不能按照中國革命“兩步走”的部署進入社會主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煥發出巨大的熱情,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氣概,探索、開辟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請第一組的同學匯報他們的研究成果,他們研究的主題是“中國開辟了一條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學生活動一 觀點評析,明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然性
第一組代表1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上出現了兩種觀點。一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應該等到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后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二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已經創造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可以直接過渡。請對這兩種觀點進行評析。
教師 第一組的同學為我們提出了探究問題。下面請同學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組內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形成并發表觀點,相互評價補充)
學生1 我贊成第二個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具備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這些條件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使中國進入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這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根本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享有崇高的威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指導地位,為轉變創造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條件;沒收官僚資本,建立了相對強大且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領導作用;國家已經積累起對個體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
學生2 我覺得第二個觀點也有不足之處。雖然當時我國具備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經濟條件,但由于“一窮二白”、生產力落后,條件還不夠充分,不能馬上消滅私有制,應利用包括資本主義經濟在內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經濟力量,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此,不可直接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其間需要一個過程、經歷一個過渡時期。
學生3 我贊同第一個觀點。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新中國成立以后,應該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等到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后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4 新中國成立以后,面對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巨大差距,發展經濟確實非常迫切,但不能通過發展資本主義來發展經濟。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中國革命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中間不能插入資產階級專政,而且歷史已經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因此,等到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后再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錯誤的。
教師歸納總結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生產力極度落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是,只要進入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條件已經具備,就應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大力發展落后的生產力。至于何時過渡和對過渡時間的估計,當時的中共領導人認為需要大約10年到20年,甚至是30年的時間。到1951年前后,黨內基本形成了先用三個五年計劃搞工業化建設,再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共識,即“先建設,后過渡”的設想。這一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設想在1952年發生轉變。學生活動二 史料分析,明確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
第一組代表2 現在我把研學過程中我們組收集到的資料分享給大家,請同學們結合資料思考:當時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有什么歷史必然性?
新中國成立的最初三年,在著重完成民主革命遺留問題和恢復國民經濟的同時,也開始沒收官僚資本。到1950年初,人民政府共接管官僚資本的工礦企業2800余家、金融企業2400余家,這些企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營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到1952年,在現代工業國營和私營的比重已發生很大的變化。(如圖所示,圖略)
通過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等形式把私人資本主義不同程度納入國家計劃軌道,接受政府管理和工人監督。
面對農村生產力低下、分散的狀況(如圖所示,圖略),中共中央于1951年底制定了《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要求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區試行。到1952年底,全國已有40%的農戶參加了互助組,并建立了3600多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進行經濟封鎖、禁運和武裝顛覆,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同情中國。共和國面臨嚴重的戰爭威脅,不得不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學生1 通過材料我們可以看出,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經過三年的恢復,為三大改造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
學生2 國際形勢也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社會主義改造具有歷史必然性,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
教師歸納總結 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體現在: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
教學設計意圖
通過分享關于新中國初期國內經濟形勢和國際形勢的資料和圖片,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通過對史料進行分析,明確:社會主義改造具有歷史必然性,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億萬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作出的決定性選擇。
具體操作建議
分析材料。學生逐條分析材料,結合教材理解社會主義改造具備的可行條件。
合作探究。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在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所具備的國內、國際條件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社會主義改造具有歷史必然性。
交流分享。小組選派代表發言。
總結提升。教師歸納總結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必然性。
學生活動三 文獻解讀,明確逐步實現工業化的必要性
第一組代表3 我們組在探究過程中收集到毛澤東的幾段論述,分享給大家。請同學們依據這幾段論述思考:新中國成立后為什么要努力實現工業化?
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奮斗,而且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
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教師 請同學們結合中國人民近代以來的兩大歷史任務對第一組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然后進行展示。
學生 新中國成立后,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生產能力落后,進行工業化建設迫在眉睫,只有通過工業化建設,逐步實現工業化,才能進一步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任務。
教師歸納總結 中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學生活動四 比較辨析,領會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的獨創性
第一組代表4 在研學過程中我們組梳理了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的過程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措施。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回答: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什么?
(2)我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能否照搬蘇聯的模式?我國最終走了一條什么樣的道路?
1952年以后,中共領導人多次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
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總路線概況,會后毛澤東又進行了修改。12月,中央批準了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
1954年2月召開的七屆四中全會批準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同年9月載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被法定為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具體途徑。
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重點發展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采取了類似個體農業的過渡方法,堅持貫徹自愿互利原則,一般都經過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實踐過程中創造出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公私合營和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改造形式,使資本主義工
商業通過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迅速地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
教師 請同學們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第一組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組內討論,并進行交流展示。
(學生先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然后進行組內討論,對討論成果進行交流展示)
學生1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概括表述,就是“一化三改”。
學生2 蘇聯作為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通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的,而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完成,先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因此不可能照搬蘇聯的模式。
學生3 蘇聯模式不可照搬,但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積累的經驗對我國社會主義改造“一化三改”的總路線具有借鑒意義。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并載入憲法,用根本法作為實施保障,在其指導下進行了獨特的創造,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教師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導下,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有人認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就是要完成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請同學們結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關知識,對該觀點進行辨析。
(學生先進行自主思考,然后集體討論)
學生4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實質就是通過變革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是“一體兩翼”,包括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是把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并舉,社會主義改造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條件。該觀點只看到了改造社會生產關系,忽視了發展社會生產力。
教師歸納總結“一化三改”,“一化”即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好比鳥的“主體”;“三改”即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好比鳥的“兩翼”。“一化”和“三改”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因此,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總路線。
具體操作建議
閱讀史料。學生閱讀相關史料,了解所要討論、辨析的問題提出的背景。
討論辨析。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中國不可能照搬蘇聯的模式,只能從中國國情出發,開辟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通過辨析活動讓學生明白“一化三改”是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是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統一。
交流展示。學生展示討論、辨析的結論,進行交流分享。
總結提升。教師適時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對問題結論形成一致的認識。
答疑解惑。針對學生對中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困惑,引導學生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
學生活動五 數據分析,理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義
第一組代表5 我們組對三大改造完成情況進行研究時,查閱到一些資料,現在分享給大家。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并思考:三大改造的勝利為何被稱為“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截止到1956年底,我國的三大改造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國共產黨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稱之為“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其中參加高級社的農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87.8%。
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已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
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
時間 1952年 1956年
國內生產總值 679億元 1252億元
工業生產總值 119.8億元 642億元
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
教師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第27頁“專家點評”對第一組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獨立思考。
學生 通過數據來看,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完成后,生產資料公有制占據主體地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三大改造通過進行生產關系的變革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進行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因此,三大改造的勝利被稱為“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教師歸納總結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的指導下,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取得了社會主
義改造的偉大勝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社會生產力有了比較迅速的發展,社會秩序更加穩定,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從而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顧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中國人民在謀求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過程中,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些都以鐵的事實證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在全面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征程。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可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中國人民又開始了艱辛的探索。
教學設計意圖
通過引導學生對一系列數據進行獨立分析,在自主探究中形成認識,理解三大改造完成的歷史意義,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具體操作建議
分析數據。學生分析材料中的數據,概括出三大改造完成后生產資料公有制占據主體地位,意味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標志著我國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中國自此進入社會主義。
閱讀思考。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27頁“專家點評”和正文,明確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帶來的積極影響,使中華民族完成了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堪稱“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答疑解惑。學生容易混淆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和過渡時期總任務完成的問題,教師要提醒學生,雖然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但工業化依然“在路上”,改造完成后,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總結提升。引導學生綜合所學進一步領悟,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人民的選擇。
(二)環節二“而今邁步從頭越”-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教師 第二組同學課前以“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怎樣的探索”為主題進行了研究性學習,下面請他們來匯報研學成果。
學生活動一 閱讀思考,探究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第二組代表1 我們小組同學在研學過程中收集到一個新中國成立初期發生在臨沂大地、全國聞名的典型事例,現在分享給大家。請大家結合這一事例和教材第27頁“探究與分享”的材料,談談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好例厲家寨”
厲家寨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東北部大山腳下、三山五嶺兩河之間,共有5個自然村,自然條件惡劣。全村6000多畝薄地被山嶺溝壑分割得零零碎碎,既怕旱又怕澇,十年九不收,村里人缺衣少食,不少人家靠討飯為生。
1951年,厲家寨鄉黨總支書記兼厲家寨村黨支部書記的厲月坤,帶領厲家寨人改造家園,發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堅戰。剛開始沒有任何機械動力,全靠每個人的一雙手、兩個肩,一把鎬頭一張锨,車推人挑拼命干。經過幾年奮力拼搏,厲家寨累計搬掉了11個嶺頭,填平了21個大汪和300多條水溝,鑿通了3道大嶺,改修了13條小河,把1000多塊小塊地削高填洼整成標準梯田。此外,還修建水庫10座,砌成86眼井,閘山溝2000多條,糧食由互助組的畝產230斤到初級社的畝產400斤,再到高級社的畝產550斤。1957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山東省莒南縣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豐收再豐收》的報告上親筆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從此,厲家寨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1957年至1965年,全國各地到厲家寨參觀學習的達50多萬人。大寨人兩次來厲家寨參觀學習,陳永貴稱“厲家寨治山治水整地是我的老師”。(圖略)
教師 請同學們在自主分析材料的基礎上,結合前面所學知識,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思考: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學生1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的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
學生2 黨和國家確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
學生3“一五”計劃的編制和實施。
學生4 蘇聯的援助。
學生5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翻身成為國家主人,大大激發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熱情,厲家寨就是一個好例子。
學生6 中國共產黨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教師歸納總結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包括:新中國成立后,短短三年內從根本上扭轉了國民黨反動派留下的混亂局面,實現了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國家主人,大大激發起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熱情;從總體上把握恢復和發展生產這一中心任務,使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確定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實行“一五”計劃;與他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并得到援助;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教學設計意圖
通過回顧歷史、分析史料,引導學生體會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艱辛,了解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多個方面分析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進而讓學生認識到國家發展要立足實際,堅持以正確理論為指導,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具體操作建議
閱讀思考。學生閱讀材料,進行自主學習,從多個角度分析、歸納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的巨大成就,思考取得成就的原因,形成初步的觀點。
小組討論。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分析概括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分享交流。通過發言展示觀點。
教師總結。教師根據學生討論和發言情況,歸納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學生活動二 小組討論,明確社會主義建設要走自己的路
第二組代表2 我們在進行關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究時,收集到如下資料。
1956年2月25日,在蘇共二十大會議上,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作了題為《反對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報告,破除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并揭露其錯誤,全盤否定斯大林。
請同學們結合這一事件和教材第28頁“相關鏈接”,討論:建設社會主義可不可以走蘇聯道路,照搬蘇聯經驗?
教師 請同學們對第二組同學提出的探究問題,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進行組內討論。
(學生自主思考,組內討論,得出結論,記錄要點,班級分享)
學生1 斯大林領導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被全盤否定縱然失之偏頗,但足以說明蘇聯的經驗不可照搬,教訓需要吸取、避免。
學生2 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必須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進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必須立足中國實際。
教師歸納總結 中國共產黨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導原則,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教學設計意圖
圍繞“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這一內容,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經歷思考、討論、質疑、探究的過程,發表
個性化的見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明白必須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進行探索。
具體操作建議
閱讀思考。閱讀資料和教材“相關鏈接”,針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形成對問題的認識思路。
合作探究。學生在小組內對“建設社會主義可不可以走蘇聯道路,照搬蘇聯經驗”進行討論,形成共識,做好記錄。
課堂展示。在學生課堂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記錄學生提煉的觀點,補充學生思維的“空白”。
學生活動三 史料分析,了解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
第二組代表3 我們小組通過查找資料,了解到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艱辛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下面與大家分享。
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重要理論貢獻;七千人大會,代表們暢所欲言,針砭時弊,總結了經驗教訓;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1956年4月,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論十大關系》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為中共八大的召開作了理論準備。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開。黨的八大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召開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教師 第二組同學就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積極進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料,結合這些資料,我給大家提一個問題:《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中共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它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學生 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
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中共八大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教師歸納總結 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貢獻是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了規定,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可惜的是,由于各種原因,中共八大的正確路線沒能得到貫徹執行。
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面對嶄新的歷史課題,“而今邁步從頭越”,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正確認識了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逐步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環節三“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得與失?
教師 回望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路,既讓人為中國社會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而感慨,也難免讓人慨嘆其間所經歷的艱辛和曲折。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有得亦有失。如何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得與失?第三組同學課前進行了研究性學習,下面由他們來匯報研學的成果。
第三組代表1 課前我們一起觀看了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4-6集,我們收集了該紀錄片的相關劇集梗概,現在分享給大家,請大家在閱讀梗概的基礎上回憶紀錄片中令人振奮的畫面。
《我們走在大路上》是為了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由中央宣傳部、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共同攝制的文獻專題片。該片全景式展現了新中國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的偉大歷程,講述了中國人民篳路藍縷、一路走來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第4集《起宏圖》:從1953年開始,新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洛陽拖拉機廠······在全國,平均起來每天都有一個項目開工或者竣工。到1976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分別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了幾倍、十幾倍的增長,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川藏、青藏公路的建成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淮河治理、荊江分洪工程、黃河防洪工程等的建成,使得中國水患頻繁的狀況得到初步改變。
第5集《壯志凌云》:1955年黨中央作出了中國要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為了國家安全,把發展以原子彈、導彈為代表的尖端技術放在突出位置。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后,中國人民奮發圖強,艱難而又堅定地走著自己的路。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
原子彈爆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1966年10月27日,“兩彈”結合飛行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74年,中國核潛艇首艇交付海軍使用。
第6集《激情燃燒的歲月》:中國進行全面社會主義建設,到處洋溢著創業的激情。大慶石油會戰,成為新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林縣人民開鑿“人造天河”-紅旗渠,大寨人改天換地,成為億萬農民“愚公移山”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三線建設,吹響了西部開發的號角。雷鋒、焦裕祿成為時代的榜樣;袁隆平、屠呦呦成為科技戰線上的先鋒。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一錘定音,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的決議。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大門推開,西方世界封鎖中國的鐵幕終于被打破。
學生活動一 觀視頻、讀資料,感悟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師 請同學們認真閱讀紀錄片劇情梗概,回憶紀錄片的畫面,結合教材第29頁“相關鏈接”思考:從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中,你能感受到經過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后的中國,國家面貌、人民面貌、中華民族面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產生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1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開展,國家面貌發生了極大改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農業方面初步滿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較快發展,教育醫療事業得到長足進步,科技發展取得重要突破,成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以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為代表的國防尖端技術成果最為顯著,這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
學生2 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艱苦創業精神、紅旗渠精神等,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中華民族精神得以提升至一個新水平。
學生3 新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下,新中國可以做到對國民經濟實行有計劃的宏觀管理,做到全國上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也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國家的積極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初步展現。
教師歸納總結 隨著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開展,極大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國家面貌發生了極大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至一個新水平。
學生活動二 綜合分析,認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教師 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就,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談談你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認識。
學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中國人民面臨著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課題,在艱辛的探索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在中國
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展開了社會主義建設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以鐵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學生活動三 辯證分析,科學認識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得與失
教師 黨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提到,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也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的得與失?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前的30年?課前第三組同學對此進行了研究性學習,下面請第三組代表展示其研學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第三組代表2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就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在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犯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對于這一錯綜復雜的歷史時期,要作全面的、歷史的、實事求是的分析。事物發展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文化大革命”使黨和國家經歷重大挫折,經濟建設也受到嚴重損失,這是前進中的曲折。在這一歷史時期,經濟建設在總體上也得到一定的發展。黨和人民奮斗、創造、積累的成果,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教師歸納總結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這近30年的時間內,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為黨和人民事業勝利發展、為中華民族闊步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其基礎和源頭是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教學設計意圖
用文字喚醒對紀錄片畫面的回憶,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后續的活動創設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到國家面貌、人民面貌、中華民族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引導學生回顧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面臨怎樣的歷史課題,進行了怎樣的探索,取得了什么樣的結果,讓學生在回顧中增強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認同。引導學生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點對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作出全面、一分為二的分析,提高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
具體操作建議
觀視頻、搜材料。課前組織學生觀看文獻專題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第4-6集,指導學
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收集有關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資料,在課堂上分享。
把握主旨。引導學生把握一系列活動設計的主旨:通過變化感悟成就,認識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而認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通過辯證分析得失,從而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的30年的歷史。
答疑解惑。學生存在疑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實踐中開創和發展的,與改革開放前的時期有沒有關系呢?針對這一疑惑,引導學生辯證分析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得與失,讓學生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其基礎和源頭是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
總結提升。結合教材第29頁“相關鏈接”,了解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理論貢獻,明確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我們總結和吸取歷史教訓,目的是以史為鑒、更好前進。
三、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圍繞一個中心議題,分三個篇章對三個分議題進行探討,逐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和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形成了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的科學認識。
在環節一“敢教日月換新天”中,通過對“開辟了一條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的探究,理解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一條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同時并舉的路線,知道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懂得了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明確了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意義。
在環節二“而今邁步從頭越”中,通過對“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怎樣的探索”的探討,懂得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要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理解了中國共產黨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進行的艱辛探索,明確了中共八大的重大貢獻。
在環節三“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通過對“如何評價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得與失”的討論,了解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明白了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進而理解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雖然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其基礎和源頭是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時期,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了進一步的認同,堅定了社會主義道路自信,培養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宾川县| 五家渠市| 揭西县| 博爱县| 长春市| 项城市| 建始县| 磐石市| 胶南市| 东辽县| 金湖县| 丹巴县| 溧阳市| 读书| 都昌县| 永德县| 青田县| 尼勒克县| 瑞安市| 赣州市| 治县。| 抚州市| 枞阳县| 嘉定区| 东辽县| 盘山县| 奇台县| 黎平县| 平顶山市| 鄂州市| 淄博市| 博客| 杭锦后旗| 宁南县| 霍州市| 济宁市| 陇西县| 保定市| 横峰县| 土默特左旗|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