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陸地與海洋》大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陸地與海洋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大洲與大洋 第二單元第一課(第1課時)2 滄海桑田、從世界地圖上得到啟示 第二單元第二課(第2課時)3 板塊的運動 第二單元第二課(第3課時)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本單元內容屬于“認識全球”中主題三“地球的表層”范疇,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見表1。表1 “海洋與陸地”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內容要求 學業要求●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 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 動變化之中。 ●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 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觀察、描述地球表層陸地、海洋的基本面貌。(二)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2.內在邏輯本單元的知識是上一章《地球與地圖》的拓展,是實際運用地圖知識的基礎性實踐活動,特別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點,是學生建立全球海陸空間分布構架的基礎,也是學習區域地理的準備知識,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在《陸地與海洋》單元設計中,按照研究的區域從整體觀察到局部聚焦,同時按照由表及里、由現象到原理的思想進行編排。本單元學習的內容由靜態到動態,由現象到原理,對海陸變遷的認識按時間先后逐步完善,重在引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認知的基礎,通過實例說明使學生追尋科學家的 研究成果,感悟科學道理。本單元通過中國到世界、古代到現代對地球海陸的相關考察、探險等,讓學生形成海陸不斷變化的科學觀念,培養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3.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在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中對本單元內容有一定的了解 ,伴隨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地球有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本單元《陸地與海洋》是學生首次接觸“認識全球”中“地球的表層”知識,該部分內容中的大陸漂移、海陸變遷等理論知識較抽象,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學生對海陸分布的表達、海陸變遷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難,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地圖及實例形成自己的理解。三 、作業目標1.必備知識:運用地圖和數據,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并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通過閱讀板塊分布示意 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2.關鍵能力:培養讀圖基本技能;通過繪制簡圖等活動,拓展掌握知識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學習地圖的興趣,增強實踐操作等行動力。3.核心價值觀目標:.學生能夠講述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故事,感受其科學探究精神;舉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形成崇尚真知、獨立思考、大膽嘗試等科學品質。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作業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知識技能及時鞏固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提升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結合七年級的學情,制定單元學習目標和作業目標,進行整體作業設計。本單元作業由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組成,課時作業為三課時,每一課時作業分為作業1為基礎性作業,作業2為發展性作業。第一課時作業以“海陸分布”為主題,通過作業加強學生對地圖的感性認識,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特色。第二課時作業以魏格納“大陸漂移說”為主題,通過舉例說明海陸變遷,彰顯科學品質。第三課時以“板塊構造學說”為主題,聯系生活實際,考查學生對板塊構造知識及防震抗災常識的了解情況,體現學會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本單元作業體例見表2:表2“海洋與陸地”單元作業體例課時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題量 大洲大洋 2組 選 擇 題 3 組 綜 合 題 1 組海陸變遷 2組板塊構造 2組題型 基礎性作業、發展性作業選擇題、繪圖題、探究題、簡答題、活動題等時間 15分鐘以內 20分鐘以內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大洲大洋》作業1(基礎性作業)一、作業內容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神舟十四、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在中國自己的太空家園勝利會師,為我國航天事業譜寫了新的輝煌篇章。根據材料,完成下面1-2小題。1.站在太空遙望地球,它更像是一個“水球”,你認為正確嗎 原因是( C )A.正確,因為南北半球相比,北半球海洋面積大B.錯誤,因為北半球的陸地面積大于海洋面積C.正確,因為無論哪個半球海洋面積都大于陸地面積D.錯誤,因為東西半球相比,西半球陸地面積大2.關于地球海陸分布特點的說法,正確的是( D )A.世界海陸分布均勻 B.陸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C.海洋大多分布在北半球 D.世界海陸面積比為71%、29%作業2(發展性作業)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按照海陸分布的規律它更像是一個藍色的水球。同學們,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畫筆,一起描繪一副平面的“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吧。(學生可獨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1.學生繪制“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答案略)。二、時間要求:15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等級優秀 良好 合格 問題知道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知道海洋與陸地的面積比能規范繪制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本題組對應的課程標準(2022年版)內容要求是“閱讀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本題讓學生知道七大洲的輪廓,位置及分布特點,且對照課本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繪制七大洲的輪廓,并在適當位置標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進一步明確海陸輪廓和分布特征,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教師讓學生在繪制海陸輪廓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和個性化處理,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第二課時 《海陸變遷》滄海桑田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啟示作業1(基礎性作業)一、作業內容探究題1:演示實驗“海陸”變遷的原因。動物園要新增一些小海龜。由于海龜是兩棲動物,飼養員為他們準備的將是一個水池,水池里面既有“海洋”又有“陸地”。動物專家看了以后建議將水面縮小一些。動手做做你的改進方案。提問:你的方案,分別是從什么角度讓“海”和“陸”發生變遷的 探究題2:實踐感知大陸漂移。取一張紙裁剪出南美洲和非洲輪廓,他們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拼合大陸的古老地層(紙上的線條)也可以一一對應。作業2(發展性作業)材料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看書,看的時間長了,他放下書本,想活動一下身子再看,同時讓眼睛也休息一下。他盡力把自己的視線推的遠一些,看看窗外,這時他的目光落在了貼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很有興趣的看著那奇怪形狀的陸地,看著那曲曲折折的海岸線,那海洋,那島嶼。看著看著他發現:大西洋西岸的巴西東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與東岸非洲幾內業灣的凹進去的部分,一邊像是:多了一塊,一邊像是少了一塊,正好能合攏起來,再進一步對照,巴西海岸幾乎都有凹進去的部分相對應。魏格納想:看起來就像用手掰開的面包片一樣,難道大西洋兩岸的大陸原來是一塊,后來才分開的嗎 會不會是巧合呢 一個個問題,在他腦海中跳躍著,這個偶然的發現使他感到十分興奮。1912年1月6日,他在德國地質學會上作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在隨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養傷期間的魏格納于1915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系統的闡述了“大陸漂移學說”。為了搜集大陸漂移的證據,魏格納多次冒著嚴寒去格陵蘭島進行科學考察。1930年4月他率領一支探險隊,第四次登上格陵蘭島。11月1日,慶祝完50歲的生日后魏格納在返回西海岸基地的途中遭到暴風雪的襲擊,倒在茫茫的雪原上,為探求科學真理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說一說:我們應該學習魏格納的什么 二、時間要求:15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等級優秀 良好 合格 問題實踐海洋和陸地的運動和變化動手反映大陸漂移中輪廓的相似性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的培養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地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既然有自然學科性質,那么一些科學實驗是需要學生動手去做的。探究1中,學生利用學習的海陸變遷的原因這一知識,從板塊的運動、海平面的升降、填海造陸三方面思考解決措施。探究2中,大西洋兩岸輪廓線相似是最直觀的說明它們曾經是同一塊陸地。作業2科學故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實證性科學知識的發展,可以認識到科學發展的歷史動態畫面,歷史的把握科學的本質。地理課程堅持以育人為本,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科學責任擔當。第三課時 《板塊構造》作業1(基礎性作業)一、作業內容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造成多人傷亡,讀圖完成下面1-3小題。1.與此次地震有關的板塊是( A )A.①——亞歐板塊B.②——太平洋板塊 C.③——非洲板塊 D.④——印度洋板塊2.土耳其地處( C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B.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C.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D.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3.此次地震造成的影響可能有( B )①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受損 ②多地建筑物倒塌③引起全球各板塊劇烈性大尺度位移 ④人員傷亡嚴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作業2(發展性作業)1.推送資源:電影《龐貝末日》。2.學生周末放假時間結合下列問題,觀看電影《龐貝末日》,試著尋找問題的答案:(1)龐貝古城遺址位于那兩個板塊交界處。可以利用百度地圖查找位置,并結合課本上的六大板塊分布圖歸納龐貝古城消失的原因。(2)歸納電影中火山噴發時帶來的破壞。二、時間要求:15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等級優秀 良好 合格 問題知道六大板塊的特點及位置知道板塊運動帶來的影響及措施知道六大板塊的名稱,根據運動特點尋找原因尋找龐貝古城的板塊位置,火山噴發時帶來的破壞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對于學習地理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看地圖還是比較陌生,通過地圖、資料補充的信息,可以讓學生慢慢學會讀圖,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圖,進而對地理產生興趣。板塊運動這塊知識相對比較抽象,以具體案例入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地理與課本知識不可分割,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師通過智慧課堂的資源分享功能把電影分享給學生,七年級的學生還是很喜歡看電影的,電影視覺的沖擊結合題目,會讓學生對六大板塊相關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也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探索欲,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欲望。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下圖示意某地海陸分布,讀圖完成下面1-2小題。1.圖中表示半島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圖中表示海峽的是( )A.a B.b C.c D.D根據下圖中的信息,完成下面3-4小題。3.圖中甲、乙、丙分別代表大洲或大洋,其排序正確的是( )A.南美洲、大西洋、非洲 B.北美洲、太平洋、非洲C.非洲、大西洋、南美洲 D.南美洲、太平洋、非洲4.圖中信息(兩大洲對應的輪廓線及動物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 )A.甲、丙兩大洲可能曾經連為一體B.甲、丙兩大洲之間距離不斷縮短C.鴕鳥具有長途飛行能力D.海牛具有遠渡重洋的游泳能力讀“東非大裂谷圖”,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完成下面5-6小題。5.形成東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 )A.這里地震頻繁B.這里火山活動劇烈C.地殼板塊在這里發生張裂運動D.地殼板塊在這里發生碰撞運動6.東非大裂谷未來的發展趨勢是 ( )A.幾千萬年后,會形成海洋B.幾千萬年后,會形成盆地C.幾千萬年后,會成為山脈D.幾千萬年后,不會有什么變化7.《海底兩萬里》是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代表作之一,他帶領讀者登上“鸚鵡螺”號,隨著尼摩船長和他的“客人”飽覽變幻無窮的海底世界。讀“鸚鵡螺”號航行路線圖,完成下列問題。( 1 )航線描述:“鸚鵡螺”號從大洋① 出發,經過大洋洲,在大洋② 中航行,其后經過紅海,穿過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a 運河,進入地中海,之后再進入大洋③ 向南航行到達南極洲,最終北上途經北美洲,到達 洲沿岸。( 2 )2月14日,“鸚鵡螺”號的乘客在克里特島附近觀看了海底火山噴發,克里特島位于 火山地震帶上;2月19日,“鸚鵡螺”號的乘客在b處海底參觀了亞特蘭蒂斯古城,這說明該地曾發生地殼 (上升/下降)運動。( 3 )當“鸚鵡螺”號到達南極大陸時,乘客發現冰雪覆蓋的地表下埋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但煤炭的形成需要有暖濕的環境和大片的森林。請你解釋這一現象。( 4 )“鸚鵡螺”號的航行證明地球表面的海陸分布特點是______。(選擇填空)A.有連續而廣闊的陸地 B.有連續而廣闊的海洋C.北半球陸地比海洋廣 D.海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二)【參考答案】1.C 2.B3.A 4.A5.C 6.A7.(1) 太平洋 印度洋 蘇伊士 大西洋 歐(2) 地中海—喜馬拉雅 下降(3)過去南極大陸處于溫暖濕潤的地區,后因大陸漂移逐漸到了現在的位置。(4)B(三)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題 1,2 √ 易 原創 15-20分鐘2 選擇題 1,2 √ 中 原創3 選擇題 2 √ 易 原創4 選擇題 1,2,3 √ 中 原創5 選擇題 1,2 √ 易 原創6 選擇題 2,3 √ 中 原創7(1) 簡答題 1,2,3 √ 難 原創7(2) 簡答題 1,2 √ 中 原創7(3) 簡答題 1,2,3 √ 難 原創7(4) 簡答題 1,2,3 √ 中 原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