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參賽作業設計模板作業設計團隊所在學校(簽章):作業涉及教科書版本:《地理》人教版 年級及冊次:八年級下冊作業涉及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第七章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整體性作業設計思路說明(500字以內) 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和農業生產活動地第一節的重點和難點,主要考查的是南方地區農業生產活動和自然特征,可以培養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對比能力,提升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第1課時使用時段 作業內容 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 使用者 預計時長 預估難度系數課前 基礎性作業 南方地區位于__以南、__以東。東面和南面分別瀕臨黃海、__和__。 地形__,__差異明顯。 分布:西部:以__和__為主;東部 :有交錯分布的___、低山和___;沿江:有面積較大的__和___。 氣候:屬于___氣候,其特點是夏季____,冬季___。 植被、土壤:水熱充足,植被___,土壤多為___。 答案: 1.秦嶺—淮河;青藏高原;東海;南海 2.復雜多樣;東西 3.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平原;三角洲 4.亞熱帶、熱帶季風;高溫多雨;溫暖少雨 5.常綠;紅壤 能運用地圖說出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全體學生 3 0.95發展性作業 1.下列關于南方地區位置與范圍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位于秦嶺—淮河一線以南 B.位于亞熱帶、熱帶 C.位于濕潤區 D.包括華北地區、西南地區 2.民居與當地的自然環境關系密切,我國南方傳統民居的屋頂坡度較大,主要是為了( ) A.便于更快散熱 B.便于雨水下泄 C.便于空氣流通 D.便于接受更多的陽光 3.下列能體現我國南方地區自然特色的是( ) A.碧草氈房,春風馬背牛羊壯 B.泰山日,壺口煙,天地奇觀 C.蒼松雪嶺,沃野龍江豆谷香 D.漓江水,瓊海風,水天一色 答案:1.D 2.B 3.D 分析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生活的影響 全體學生 3 0.9課中 基礎性作業 1.南方地區氣候__,發展農業的__條件優越。 2.南方地區耕地多為__,是我國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3.氣候濕熱,__條件優越,農作物一年__;山區水田零散分布在__和__。 5.糧食作物:__,也種植__。 經濟作物:__、__、茶、竹、__、__,以及__、__、菠蘿等熱帶、亞熱帶水果。 答案: 1.濕熱;濕熱 2.水田 3.濕熱;二至三熟 4.低平;河湖;灌溉;集中連片;河谷;緩坡 5.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甘蔗;橡膠;柑橘;香蕉 說出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自然條件的主要農作物和主要農作物 全體學生 5 0.9課后 基礎性作業 1.繪制本節思維導圖 復習本節內容,形成知識框架,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85%的學生 5 0.85發展性作業 1.防災減災宣傳或者作防災減災演講 南方地區降水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培養學生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85%的學生 10 0.85參賽作業設計模板作業設計團隊所在學校(簽章):作業涉及教科書版本:《地理》人教版 年級及冊次:八年級下冊作業涉及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第七章《南方地區》第2節“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第一課時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整體性作業設計思路說明(500字以內) 本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二節“魚米之鄉”—一長江三角洲地區。本節教材側重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選取了區域發展的相關主題,設計了“江海交匯之地”“我國最大的城市群”“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三個標題來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主題“江海交匯之地”對應課程標準中的“運用地圖簡要評價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舉例說出河流在區域發展中的作用”,教材在課文中描述了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重點突出長江三角洲地區地處江海交匯之地的便利交通條件,說明了長江、京杭運河、黃海和東海,以及支流水系等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作用。活動中則選取成都平原作為知識遷移的案例,讓學生比較長江三角洲,認識河流不同河段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第1課時使用時段 作業內容 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 使用者 預計時長 預估難度系數課前 基礎性作業 1.長江三角洲位于長江________游地區,瀕臨________海和________海,地處江海交匯之地。 2.長江三角洲包括________市、________省南部和________省北部地區。 3.本區地勢________,河網________,湖泊星羅,盛產________(糧食作物),也是我國重要的________產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魚米之鄉”。 答案:1.下;黃;東 2.上海;江蘇;浙江 3.低平;密布;水稻;稻米 預習 新知 全體學生 2分鐘 1發展性作業 查閱資料了解京杭運河——歷史上不僅溝通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與北方地區的經濟聯系,而且促進了揚州、蘇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發展。現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京杭運河段運輸依然繁忙。 通過找一找發揮學生 主觀能動 全體學生 3分鐘 1課中 基礎性作業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與長江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學過的長江的知識,小組歸納河流對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的影響。 答案:利:(1)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農業的發展,(2)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對外聯系,(3)提供農業用水、工業用水、水產品等,(4)塑造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有利于旅游業發展,(5)沿岸地形平坦,為城市提供建設用地;弊:(1)工業用水易污染環境,(2)豐水期易造成洪澇災害。 岷江對成都平原農業發展的利與弊。 答案:有利影響:(1)岷江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提供了更豐富的灌溉水源;(2)岷江為成都平原的農業生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弊端:岷江也可能帶來洪澇災害對當地農業生產帶來危害。 3.都江堰對成都平原農業發展的作用。 答案:有效地控制了岷江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既能夠提供發展農業的灌溉水源,還可以減輕洪澇災害的威脅。 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學會聯系,看待問題要全面,注重利弊 全體學生 7分鐘 1發展性作業 對比分析:合作探究:長江上游和下游地區, 河流對區域發展影響的差異。 答案:上游:水力發電;下游:發展航運,提供灌溉水源等。 合作學習,學生在討論中獲得想要的結果,鍛煉學生的思維 全體學生 3分鐘 0.85課后 基礎性作業 1.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形特點是( ) A.地表支離破碎,溝壑縱橫 B.地面平坦廣闊,沃野千里 C.地形以丘陵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D.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星羅 2.有關長江三角洲的位置,說法有誤的是( ) A.位于長江的中游地區 B.地處江海交匯之地 C.東臨黃海和東海 D.位于長江下游地區 3.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氣候類型屬于( ) A.亞熱帶季風氣候 B.溫帶季風氣候 C.溫帶大陸性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 答案:1.D 2.A 3.A 隨堂練習,鞏新知,學以致用 全體學生 2分鐘 1發展性作業 1.試分析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位置有何優越性。 答案:(1)地處平原地區,地勢平坦,陸上交通發達;(2)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足夠的降水,氣溫適宜,農業發達,為工業奠定基礎;(3)位于長江入海口,水源充足,水運便利,海港較多。 (4)沿海地區開放較早,經濟發達,科技先進,基礎設施完善;(5)國家政策支持,腹地廣闊,有龐大市場,有高素質勞動力。 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 85%的學生 3分鐘 0.85參賽作業設計模板作業設計團隊所在學校(簽章):作業涉及教科書版本:《地理》人教版 年級及冊次:八年級下冊作業涉及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第七章《南方地區》第2節 “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第二課時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整體性作業設計思路說明(500字以內) 本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章南方地區第二節“魚米之鄉”—一長江三角洲地區。本節教材側重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人文地理內容,選取了區域發展的相關主題,設計了“江海交匯之地”“我國最大的城市群”“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三個標題來介紹長江三角洲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近十年來區域發展的地理熱點地區,因此被選為南方地區的代表區域。從本課時內容看,本課時與上一課時內容聯系緊密。上一課時認識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是進一步分析本課時重點突出的江海交匯之地重要交通位置條件的基礎,也是理解本課時涉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與城市發展和旅游業的基礎。第2課時使用時段 作業內容 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 使用者 預計時長 預估難度系數課前 基礎性作業 1.長江三角洲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有( ) ①蘇州古典園林 ②江蘇周莊 ③杭州西湖 ④江蘇同里 ⑤浙江烏鎮 ⑥浙江西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⑤ D.①⑤⑥ 2.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馳名中外的是( ) A.杭州西湖 B.江蘇同里 C.浙江烏鎮 D.浙江西塘 3.有關長江三角洲的旅游資源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傳統的水鄉風貌 B.較為完整的古建筑 C.傳統的戲曲文化、茶文化、絲綢文化和飲食文化等 D.信天游、安塞腰鼓等傳統風俗 答案:1.B 2.A 3.D 預習 新知 全體學生 2分鐘 1發展性作業 查閱資料了解浦東的崛起過程。 通過找一找發揮學生 主觀能動 全體學生 3分鐘 1課中 基礎性作業 1.讀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分布圖,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群的地位特點。 答案: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形成了我國最大的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2.讀上海與杭州的“同城效應”圖,思考在城市群中形成同城效應的關鍵。 答案:交通運輸快速發展。 3.除了引人注目的風景,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旅游業發達地區的其他原因。 答案:秀麗的風光,特色的文化,便捷的交通,完善的服務設施。 通過問題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區域的發展對人們生活方 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并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 全體學生 7分鐘 0.9發展性作業 1.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區域的核心,不僅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更是全國人民的上海。請從交通、商貿、技術協作等方面,小組分析上海對長三角乃至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 答案:上海是全國金融中心、商業中心、科技中心,因此能夠對長江三角洲、整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都有輻射和帶動作用,主要表現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的企業可通過上海籌集發展資金,上海是國際區域性貿易中心,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城市可以以上海為橋梁,積極開展對外貿易;上海是我國重要的交通中心,許多公路、鐵路、河運、海運、航空運輸都在此交匯,帶動區域經濟大發展等;上海是重要的教育科技中心,上海是中國著名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所在地,人才聚集,科技力量雄厚,可利用上海的技術優勢發展經濟及進行技術協作。 合作學習,學生在討論中獲得想要的結果,鍛煉學生的思維 全體學生 3分鐘 0.85課后 基礎性作業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城市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人們往返于不同城市之間,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一樣,這種現象被稱為“同城效應”。據此完成1-3小題。 1.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A.蘇州 B.南京 C.上海 D.杭州 2.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間的“同城效應”依托的條件主要是( ) A.交通快捷 B.信息發達 C.農業基礎好 D.地勢低平 3.下列世界文化遺產中,位于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是( ) A.麗江古城 B. 杭州西湖 C.北京故宮 D.平遙古城 答案:1.C 2.A 3.B 隨堂練習,鞏新知,學以致用 全體學生 3分鐘 1發展性作業 1.請你收集資料,與同學交流你所在當地是如何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來發展旅游業,可辦一幅手抄報。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85%的學生 10分鐘 0.85參賽作業設計模板作業設計團隊所在學校(簽章):作業涉及教科書版本:《地理》人教版 年級及冊次:八年級下冊作業涉及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第七章第三節“東方明珠”——香港澳門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整體性作業設計思路說明(500字以內) 香港和澳門作為南方地區的一部分,是課標要求的必學區域。香港和澳門地區同臺灣一樣,是比較特殊的地區。教材從地理位置、人口等方面入手,讓學生了解香港、澳門兩地的一般情況和經濟特點,從而使學生對兩地有一個比較初步的了解。香港和澳門經濟都較發達。尤其是香港,在國際交通、貿易、金融、旅游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教材在對這些內容講述后,著重指出 ,祖國大陸是香港和澳門經濟發展的強大后盾。本課以港澳游為主線,通過對港澳貨幣的認識,間接感受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的特別之處。回顧港澳回歸歷史,查找地圖確定目的地位置組成,游覽港澳風光,從密集的樓宇和人口密度計算推斷港澳人多地狹的人口特點,討論香港城市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借鑒港澳經驗,為家鄉城市規劃獻計獻策。香港和澳門經濟都較發達。尤其是香港,在國際交通、貿易、金融、旅游等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教材在對這些內容講述后,著重指出 ,祖國大陸是香港和澳門經濟發展的強大后盾。第1課時使用時段 作業內容 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 使用者 預計時長 預估難度系數課前 基礎性作業 1.香港和澳門在什么時候回歸? 答案:香港:1997年7月1日; 澳門:1999年12月20日 2.為了使香港澳門順利回歸我國政府制定了什么政策? 答案:“一國兩制”政策。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根據預習找出相關知識點 全體學生 2分鐘 1發展性作業 1.香港澳門的位置、范圍? 答案:香港澳門地處中國大陸的東南端,分別位于珠江口東、西兩側,與廣東省相鄰。香港由香港島、九龍“新界”組成,陸地面積為1104平方千米,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陸地面積29.7平方千米。 根據預習找出相關知識點 全體學生 2分鐘 1課中 基礎性作業 1. 隨堂練習鞏固基礎課堂達標 全體學生 2分鐘 1發展性作業 1.香港雖然土地資源風場稀缺,但是已開發的土地面積不足1/4,在以開發的土地中還保留大片綠地。針對這種現象說說你的看法。 答案:香港經濟發展并未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做到了高密度人口,發達經濟與高質量生態環境和諧共存,對內地發展有啟發和示范作用。 隨堂練習鞏固基礎課堂達標 85%的學生 3分鐘 0.85課后 基礎性作業 1.香港澳門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充分發揮地理位置的優勢依托祖國強有力的支持,經濟持續繁榮,在國內外影響力越來越大,被譽為“東方明珠”香港是世界筑夢的自由貿易港,也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服務中心、以及航運中心。澳門博彩旅游業發達。 鞏固復習基礎知識 全體學生 1分鐘 11.香港和澳門有許多相似的地理特征,包括( ) ①地狹人稠 ②經濟發達 ③實踐“一國兩制” ④填海造陸現象普遍 ⑤以旅游博彩業為經濟支柱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答案:B 鞏固復習基礎知識 全體學生 1分鐘 1發展性作業 1.說一說香港城市建設用地的分布特點。 “上天”——建設高層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張城市建設用的兩種重要方式。談談你對這兩周方式的看法。 答案:1.面積狹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2.建設高層減少人均占地面積。有效解決了香港建設用地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 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85%的學生 3分鐘 0.85參賽作業設計模板作業設計團隊所在學校(簽章):作業涉及教科書版本:《地理》人教版 年級及冊次:八年級下冊作業涉及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第七章第四節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單元、章節(或主題、任務)整體性作業設計思路說明(500字以內) 整本節內容是沿海萬里行的一個重要驛站,也是中國區域地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為后面區域地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教材首先講述了臺灣省的地理位置以及組成等基本概況,然后以臺灣島為重點,分別介紹島上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征。每個方面的介紹都相當簡練,而在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又能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三大內容的介紹中始終貫穿著一個思想、一條主線:臺灣省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1課時使用時段 作業內容 作業設計 設計意圖 使用者 預計時長 預估難度系數課前 基礎性作業 1.請在圖中圈出臺灣的位置 2.的經濟隨時間的發展是如何變化的? 答案: 1.20世紀50年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主 2.20世紀60-90年代: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經濟 3.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新技術產業 根據預習找出相關知識點 根據預習找出相關知識點 全體學生 4分鐘 0.9發展性作業 1.為什么說臺灣省是美麗富饒的寶島?有什么美譽? 答案: 富饒:自然資源優越,森林、礦產和水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臺灣島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島上森林面積廣闊,一半以上呢個的土地覆蓋這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 美麗:位于亞熱帶,熱帶,地處太平洋和亞歐大陸之間,季風強盛,島嶼多山河流短急。 鞏固預習內容 85%的學生 3分鐘 0.85課中 基礎性作業 1.有關臺灣島地形及其影響的論述,正確的是( ) A.地勢西高東低 B.地形以山地為主 C.年平均氣溫中間高四周低 D.河流大部分自西向東注入太平洋 2.海南島的熱帶經濟作物比臺灣島產量大、質量優,主要原因是海南島( ) ①緯度低,熱量豐富 ②全年多雨 ③熱帶氣候面積大 ④火山灰土壤肥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B 2.A 隨堂練習鞏固基礎課堂達標 全體學生 2分鐘 0.9發展性作業 上圖為臺灣島河流分布圖。 1.根據圖中信息,判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大部分河流向東注入太平洋 B.臺灣地勢中部高東西兩側低 C.臺灣島四周高中間低 D.臺灣島地形多為平原 2.臺灣島具有“蝴蝶王國”“水果之鄉”“蘭花之鄉”“植物王國”等美稱,主要是由于臺灣島( ) A.地形平坦,土地遼闊 B.降水充足,熱量豐富 C.人口稀少,島嶼眾多 D.資源豐富,經濟繁榮 答案:1.B 2.B 隨堂練習鞏固基礎課堂達標 全體學生 3分鐘 中課后 基礎性作業 1.閱讀詩歌《鄉愁》,其中“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其中海峽指的是? 答案:臺灣海峽。 與語文詩歌拓展提高學習興趣 全體學生 1分鐘 1發展性作業 1.我們從哪些方面說明臺灣省是我國不可分割的神圣領土?分別從地緣、血緣、歷史三方面闡述。 答案:(1)從地緣關系上看,臺灣原本就是祖國大陸的一部分,同大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約1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相連部分的地殼下陷,形成今天的臺灣海峽 ,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但在地質結構上仍與福建省是相連接的。 (2)從血緣關系上看,臺灣省的居民中,漢族約占97%,多為來自廣東和福建兩省移民的后代,“土著”高山族等約占2%,據考證,高山族是我國古代越人的一支,根在大陸浙江紹興一帶,其許多風俗習慣及原始的宗教崇拜與古越人極其相似。長期以來,臺灣和福建等省的人們都共同信奉媽祖。 (3)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淵源 將地理知識與歷史知識結合增加課后作業難度 85%的學生 5分鐘 0.8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