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一章 簡單機械和功一、杠桿(第1課時)【教學目標】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日常工具中辨認出杠桿。2.知道杠桿的有關(guān)名詞: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3.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出杠桿的力臂。4.通過畫杠桿示意圖,訓練作圖、識圖能力。【教學重點】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五要素。2.會畫杠桿的示意圖。【教學難點】。動力臂和阻力臂的作圖【教學方法】實驗探究、討論、講授【器材準備】多媒體電視(PPT課件)、投影儀、大三角板、木板、木塊、圖釘、羊角錘、螺絲刀、老虎鉗、瓶蓋起子等【教學流程】教學流程 二次備課情境創(chuàng)設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曾經(jīng)說過“給我一個支點和一根足夠長的棍,我就能搬起整個地球”。你明白這句話中的道理嗎?在這句話中“一個支點,一根長棍”指的是什么呢? 新授課 1.什么是杠桿 做一做:拔圖釘(分組實驗并討論) (1)木板上釘了一只圖釘,你能用手把它拔出來嗎? (2)利用桌上的器材:木塊、老虎鉗、羊角錘、螺絲刀及瓶蓋起子把它拔出來。在這些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省力? (3)觀看多媒體演示開瓶扳手、釣魚竿和生活中的工具使用,發(fā)現(xiàn)它們的特點。 (4)指出用上述方法時,有什么共同之處? 結(jié)論: 杠桿的定義: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繞一固定點轉(zhuǎn)動的硬棒稱做杠桿。 一根硬棒成為杠桿的要有如下兩個條件: ①要受到力的作用;②要能繞著某固定點轉(zhuǎn)動 2.杠桿的五個要素 以拔圖釘為例來學習這幾個名詞。(多媒體展現(xiàn),教師講授) 支點(O):杠桿繞著轉(zhuǎn)動的固定點。 動力(F1):使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說明:受力物體是杠桿,動力作用點在杠桿上。 阻力(F2):阻止杠桿轉(zhuǎn)動的力。 說明:受力物體同樣是杠桿,阻力作用點也在杠桿上。 動力臂(1):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阻力臂(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注意:是支點到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點到點的距離。 討論:動力、阻力作用線的長度不夠長如何辦? 3.力臂的畫法: (1)找支點。 (2)畫力的作用線(不夠長虛線延長)。 (3)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作垂線。 (4)標垂足,畫大括號,寫字母1或2。 注意:步驟(3)中為虛線,與課本中的畫法略有不同(第(4)步也不相同)。 三、布置作業(yè)【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校本作業(yè)】<基礎知識>1.畫出下圖所示杠桿力F1和F2的力臂。第1題圖 第2題圖2.杠桿在力F1、F2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1為F1的力臂。請在圖中作出F2的力臂2及力F1。3.請在圖中畫出力F對支點O的力臂。第3題圖 第4題圖4.如圖所示,杠桿處于水平位置平衡,請作出杠桿的動力F1和阻力F2的阻力臂。5.如圖是用撬棒撬石頭的情景,選項中關(guān)于該撬棒使用時的杠桿示意圖正確的是( ).A B C D<能力提升>6.桔槔是中國古代用于灌溉或汲水的一種器具,是杠桿的一種應用,如圖甲所示。圖乙是桔槔的簡化示意圖,請在圖乙中作出水桶所受重力示意圖,并畫出動力的力臂1。第6題圖 第7題圖7.如圖是小明用力F將倒在路邊的垃圾桶扶起來的示意圖,圖乙是其簡化圖,此過程垃圾桶看作是一個以A點為支點的杠桿。請在圖乙畫出垃圾桶所受到的重力G(O點為重心)和力F的力臂。8.如圖所示,請畫出力F的力臂。8題圖 第9題圖9.如圖甲所示是小張用笤帚在水平地面掃地,圖乙是簡化圖,以O為支點,作用在A點的動力為F1,請在圖乙中畫出作用在笤帚上B點阻力F2的示意圖及其力臂。10.如圖所示,小聰在做俯臥撐,可將他視為一個以腳尖為支點O的杠桿,如果他的重心在A點,請在圖中畫出他的重力G的示意圖和支持力F的力臂。第10題圖 第11題圖11.如圖是開瓶蓋的起子,可以看成是一個杠桿。請在圖中畫出杠桿的支點O及作用力F的力臂。12.畫出圖中作用在指甲鉗A點的力F的力臂。一、杠桿(第2課時)【教學目標】1.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能通過實驗探究總結(jié)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會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題。2.了解杠桿的應用,能對杠桿進行分類,并了解分類原則。3.結(jié)合本節(jié)教學,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觀點,滲透科技是生產(chǎn)力的教育。【教學重點】重點:杠桿平衡條件,杠桿的分類和應用【教學難點】難點:會找力臂(力臂可能不在杠桿上),杠桿的應用。【教學方法】實驗法、討論法、總結(jié)法。【器材準備】鐵架臺、細線、粗細均勻的直桿、彈簧測力計、鉤碼若干等。【教學流程】教學流程 二次備課一、情境創(chuàng)設 1.提出問題:小明和爸爸玩蹺蹺板,爸爸竟然被高高的翹起來,此時杠桿平衡了嗎? 2.什么是杠桿平衡? 3.杠桿平衡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4.怎樣對杠桿進行分類? 5.不同類型的杠桿的特點是什么? 二、新授課 (1).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設計實驗: 實驗器材:鐵架臺、細線、粗細均勻的直桿、彈簧測力計、鉤碼若干等。 2.實驗過程: 1.將杠桿從其中點支起,并調(diào)節(jié)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上平衡,這樣做是為了克服重力的影響。掛上鉤碼后,通過移動鉤碼或測力計的位置,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上平衡,這是為了便于直接讀出力臂。 2.分下列幾種情況探究杠桿的平衡情況,并將結(jié)果記錄在下面的表格里。 ①保持鉤碼和彈簧測力計的位置不變,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②保持鉤碼的數(shù)量和位置不變,改變彈簧測力計的位置,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③保持鉤碼數(shù)量和彈簧測力計的位置不變,改變鉤碼的位置,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測量序號F1/NL1/cmF2/NL2/cm123分析、比較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以說明:動力臂與動力的乘積等于阻力臂與阻力的乘積。公式: 公式:F1×l1=F2×l2 3.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首先總結(jié)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也被稱為杠桿原理。 (2).杠桿的分類 1.分析上節(jié)課撬圖釘?shù)睦樱Y(jié)合阿基米德撬動地球的設想,對實驗進行深化討論,剛才研究的是杠桿恰好處于水平狀態(tài)時的情況,此時L1=L2,F(xiàn)1=F2。很顯然這只是一種特殊情況。 2.繼續(xù)完成實驗過程 將鉤碼左端的一個固定位置,在右端用力向不同的方向(非豎直方向)拉彈簧測力計,引導學生分析: 動力臂變小了,觀察動力的大小變化。從而得出一個結(jié)論:若L1=L2,則F1=F2;若L1>L2,則F1F2。 根據(jù)使用特點,杠桿分為三類 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L1>L2,F(xiàn)1F2)省距離 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L1=L2,F(xiàn)1=F2)不省也不費距離 4.學生閱讀,討論圖11-6 就具體杠桿進行分類 方法:①為具體的杠桿找出支點,動力、阻力作用點 ②作動力、阻力,并作出相應的力臂 ③比較動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關(guān)系 介紹生活中的剪刀 ①總體大致分類 ②討論裁衣剪刀具體使用時的特殊情況 三、布置作業(yè)【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校本作業(yè)】<基礎知識>1.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下傾,應將杠桿右端螺母向 (填“右”或“左”)邊旋一些,使杠桿在 位置平衡;當在A處掛三個鉤碼如圖所示,要使杠桿平衡應在B處掛_________個鉤碼(每個鉤碼質(zhì)量均100g)。拿去B處鉤碼,改在C處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杠桿平衡時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shù)為_________N。2.將重為5N和15N的甲、乙兩物體,分別掛在杠桿的左右兩端。若杠桿的重力忽略不計,當杠桿平衡時,左右兩邊力臂長之比為( )A.3:1 B.2:1 C.1:3 D.4:13.如圖所示,杠桿處于水平平衡狀態(tài)。在杠桿兩側(cè)掛鉤碼處各增加一個質(zhì)量相同的鉤碼,以下判斷中正確的是( )A.杠桿的左端下降 B.杠桿的右端下降C.杠桿仍然保持水平平衡 D.以上情況都有可能發(fā)生4.如圖所示,用輕質(zhì)杠桿把一重物由圖示位置勻速提升的過程中,力F方向始終保持豎直,那么力F的大小( )A.逐漸變小 B.逐漸變大 C.保持不變 D.先變大后變小5.如圖所示,輕質(zhì)杠桿AOB的支點是O,AO=BO.若在A和B端分別懸掛重力相等的兩個重物,則杠桿( )A.保持平衡 B.A端下沉 C.B端下沉 D.以上均可能6.下列用具在正常使用的過程中,屬于省力杠桿的是( )A.食品夾子 B.核桃夾 C.筷子 D.船槳7.社會實踐活動中,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剪刀與園藝工人一起修剪樹枝。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用剪刀將樹枝剪斷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B.剪樹枝時剪刀相當于一個省力杠桿C.剪刀的刀口磨得鋒利是為了增大壓強D.剪硬樹枝時將樹枝遠離支點O會使樹枝更容易被剪斷7.如圖所示是一種切甘蔗用的鍘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刀刃很薄可以增大壓力 B.刀刃很薄可以減小壓強C.甘蔗放在a點比b點更易被切斷D.手沿F1方向用力比沿F2方向更省力8.如圖所示,在輕質(zhì)杠桿上吊一重物G,在一端施加一個始終與杠桿垂直的動力F,使杠從OA勻速轉(zhuǎn)動至OB,則在轉(zhuǎn)動過程中,拉力F (選填“一直變大”、“一直變小”或“始終不變”)。<能力提升>9.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此時杠桿處于 狀態(tài)(“平衡”或“不平衡”),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diào)節(jié),也可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diào)節(jié),或者同時調(diào)左右兩端平衡螺母,直到 。目的是 。(2)如圖乙,杠桿上的刻度均勻,在A點掛4個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B點掛 個相同的鉤碼:當杠桿平衡后,將A、B兩點下方所掛的鉤碼同時朝遠離支點O方向移動一小格,此時杠桿在水平位置 (“能”或“不能”)保持平衡。(3)如圖丙所示,若不在B點掛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B點向下拉杠桿,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當測力計從a位置轉(zhuǎn)到b位置時,其示數(shù)大小將 ;小明經(jīng)過多次實驗,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后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 。(文字描述)(4)如圖丁所示,已知每個鉤碼重0.5N,杠桿上每個小格長度為2cm,當彈簧測力計在C點斜向上拉(與水平方向成30°角)杠桿,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拉力F的力臂大小為 cm,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大小為 N。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