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目標】9.1 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目標】9.1 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邏輯與思維

資源簡介

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
第一框題 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一、理論基礎和依據
隨著矛盾的展開,事物的變化呈現兩種狀態:質變與量變。從量變到質變,又從質變到量變,是事物變化的普遍形式。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表現為由量變到質變和由質變到新的量變的質量互變過程。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由質與量兩個方面構成的。質與量是事物的兩種不同的規定性。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
人們依據不同的質來區分事物,那么人們又怎樣在區分質的基礎上把握相同的事物呢?這就必須過渡到對事物的量的認識。量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在現實世界中,質與量總是結合在一起的。“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方式都不是絕對的,質量互變規律也是如此,質量互變規律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中普遍起作用的規律。總的量變中包含部分質變。而部分質變又有階段性的部分質變與局部性的部分質變兩種。部分質變在事物的漸變性的變化中是不明顯的”①。
任何事物量變超過一定限度必然引起質變,然后在質變的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新的量變會引起新的質變,如此周而復始,推動事物不斷向前發展?!熬毮X力,要高度重視知識的不斷積累,注意思想的細小變化,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等到知識和認識水平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進而對事物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然后在質變的基礎上繼續思考,進行量的積累,超過一定限度會再次發生質變,最終使思考更加深化。同時,要克服思考的消極因素,尤其對“蜻蜓點水'式的思考要防微杜漸,促使自己連續思考、深入思考,進而達到深思熟慮的階段”②。
① 鄭祥福等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17-120頁。
② 張述存:《增強腦力 打造精品力作》,載《光明日報》,2019-12-19。
二、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3.2聯系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懂得事物的發展過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理解質量互變規律。
教學提示:結合學習、生活實際,理解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以時政熱點事件為背景,充分挖掘有效新聞資源,引導學生通過事物發展中的量變與質變的關系,領悟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從而由表及里,理解質量互變規律、事物發展需要遵循質量互變規律。
三、學情分析
通過必修4“哲學與文化”第三課第二框第二目“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學習,學生對事物發展的形式或狀態是量變和質變,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等知識有所了解,為本框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通過觀察和積累發現,生活中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例子普遍存在。在教學中,讓學生關注到做任何事都要堅定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不僅是為了凸顯這一規律的重要性,還要引導學生在具體事例中體會質量互變規律的內涵。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情,在時間充裕且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基于學生在必修4中所學的量變與質變的有關知識,制作有關質量互變規律的問卷,邀請學生填寫,以此了解學生對此前所學內容是否仍然掌握。如果數據顯示學生對此前知識普遍已經遺忘,那么教學就不能抱著學生已有學習哲學的基礎的心理,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調查得到的數據還能讓教師知道哪些學生有良好的基礎,教學時可以讓這些學生發言喚醒基礎薄弱同學的記憶。
四、教學目標
(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1.科學精神
通過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成就的原因和過程的探究,知道脫貧攻堅不是一蹴而就的,了解脫貧攻堅的過程具有漸進性和連續性,深入理解質量互變規律的科學性和遵循這一規律的必要性,發展科學精神核心素養。
2.政治認同
通過講述、分享黨和國家脫貧攻堅的事例,認識并理解黨和國家在脫貧攻堅實踐中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正確性,增強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理想信念,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堅定“四個自信”。
(二)學科能力目標
1.學習理解
知道質與量、量變與質變的含義;理解質與量的區別、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領悟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
2.實踐應用
能結合具體材料說明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能用質量互變規律的知識分析黨帶領人民脫貧攻堅的過程,說明堅持質量互變規律的重要性和價值。
3.遷移創新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說明貫徹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對于脫貧攻堅的重要性,進一步認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遵循質量互變規律
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兩種基本狀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具有普遍性,普遍存在于各種各樣發展著的事物中。
2.教學難點: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特點
事物發展的連續性強調事物只在量上變化,事物仍是自身,也就是此物還是此物。事物發展中的間斷性強調事物在質上變化,從舊質飛躍到新質,即此物不再是此物,而出現了新事物。學生不易理解之處在于,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難理解的原因在于教材中有對于連續性與間斷性的概念闡述,但并沒有分別對漸進性與飛躍性的概念進行闡述,教材是在連續性的概念中引入了漸進性,在間斷性當中涉及漸進性和飛躍性。因此,學生要領悟理解有了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和間斷性,進而得出飛躍性和間斷性包含漸進性的結論。
六、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意圖是引導學生形成對質量互變規律、事物發展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理解,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精選案例、活動設計等,依托脫貧攻堅大背景,輔以生活化的例子,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較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2.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
本節課涉及的概念性知識較多,包括質與量、量變與質變等,要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概念的由來,圍繞課題理清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支撐,為學生形成相對完整
的認識體系打好基礎。要用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同時又要注重輔以較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而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科學建構知識,形成和內化學科核心素養,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逐步探索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
七、教學流程
(一)課堂導入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蹦敲?,你知道為什么我國脫貧攻堅戰能夠取得全面勝利?遵循和貫徹了辯證思維中的什么規律?今天,我們就帶著問題,學習“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設計意圖】從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的宣告開始,引入課題,通過展示國家大事引起學生注意,也為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打下良好的時政基礎,有助于學生形成政治認同素養。
(二)新課教學
環節一:聚焦人口脫貧驗收標準 領悟質與量的區別與聯系
材料一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永富表示,中國的脫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的標準,包含“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具體標準是:該戶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國家扶貧標準且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共6項指標,全部達標后方可脫貧。
2020年貧困人口脫貧驗收的標準為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4000元。
教師:請同學們圍繞2020年貧困人口脫貧驗收標準,以及教材第80-81頁關于質與量的知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和探究,嘗試解釋和論證這一標準如何體現質與量的含義、質與量的統一。組長負責,每個小組成員都要參與討論,指定記錄員做好記錄和整理,確定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總結發言。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探究,形成共識,發言人代表小組展示觀點。
小組1:課本上對量是這么解釋的,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中國的脫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的標準,包含“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我們小組認為,中國脫貧規定的指標體現了在量上的規定。
小組2:我們小組的看法跟前面小組的看法是類似的,我們也認為中國脫貧規定的指標體現了在量上的規定。除了上一組提到的綜合標準,“2020年貧困人口脫貧驗收的標準為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4000元”這個具體標準也體現了量上的規定。關于質的體現,小組多數同學認為全面脫貧的實現是質的飛躍,但怎樣去形容脫貧質與量的統一,我們還沒有思路。
小組3: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根據我們平時的了解和積累,中國的大規模脫貧不同于西方的少數脫貧。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
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所以,我們小組認為2020年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4000元,在4000元以上的范圍內的增減不改變人口已脫貧的事實。
教師小結:各組同學的發言能夠結合課本質與量的定義,從所給的脫貧驗收標準出發,力圖說明質與量分別是如何體現的,有的從綜合標準、具體標準佐證量的體現,有的從脫貧的實現角度說明質的飛躍,還有的能夠結合日常積累來解釋。如果能將質與量聯系起來看,方能更好地體現質與量的統一。
2020年貧困人口脫貧驗收的標準為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4000元。這里的質指向脫貧,量指向年人均純收入穩超4000元。質規定著量,2020年貧困人口脫貧標準規定著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4000元;量規定著質,2020年只有年人均純收入穩定超過4000元了,才證明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教師:質與質變、量與量變是否一樣?
學生:不一樣,質變是質的變化,量變是量的變化。
教師:相比質與量,量變與質變更體現動態。那么量變與質變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呢?
學生: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
【設計意圖】通過組織課堂討論,引導學生結合脫貧標準與教材知識,領悟質與量的統一,以及量變與質變及其關系,培育學生科學精神素養。
環節二:分享對脫貧攻堅的認知 感悟脫貧攻堅中的量變與質變
材料二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11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0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所有貧困縣摘帽出列,至此,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教師:請同學們結合我國脫貧攻堅的歷程以及平時積累的有關報道,交流分享自己對脫貧攻堅的認知。根據你的描述,結合對必修教材中量變與質變的理解,你認為脫貧攻堅是一場怎樣的戰役?并說明理由。提示:如“持久戰”“跨越戰”····
學生活動: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學生1: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0年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同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所有貧困縣摘帽出列。從2015年通過這一決定到2020年貴州所有貧困縣摘帽,經過長期的努力才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這個過程是艱難的,是持久的,這個過程是一次量的積累過程,是量變。
學生2:2020年,貴州所有貧困縣摘帽,至此,中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從我國決定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實現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這是一種跨越。因此,我認為脫貧攻堅戰是一場跨越戰,這是質變。
教師小結:脫貧攻堅既是一場持久戰,又是一場跨越戰,更是一場奇跡之戰。脫貧攻堅不是一蹴而就的,各地脫貧攻堅小目標一個又一個實現,通過這樣的量變促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質變。
綜合以上同學們分享的對我國脫貧攻堅戰的看法,我們對此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知道脫貧攻堅的不易和成就是量變與質變的體現。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分享交流對脫貧攻堅戰是一場怎樣的戰役的認識,將國計民生與教材知識建立聯結。教師所提供的脫貧攻堅歷程的文字材料,是學生分析脫貧攻堅戰的主要依據,不僅有助于學生培養細節閱讀、分析理解的能力,也有助于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形成。
環節三: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堅定遵循質量互變規律
材料三 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以來,黨團結帶領人
民實施了大規模、有計劃、有組織的扶貧開發,著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著力保障和改善
民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
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
到2020年底 現行標準下 人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發揚釘釘子精神,敢于啃硬骨頭,攻克了一
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爭。黨和
9899萬
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脫貧攻堅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農
832個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
貧困縣全部摘帽
12.8萬個 鍵性貢獻······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整體面貌發生
貧困村全部出列 歷史性巨變······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
圖1 心勇氣······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
固······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材料四 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5年過渡期
到2025年,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脫貧地區經濟活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鄉村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82頁,結合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1)中國在推動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的進程中,是如何堅持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
(2)為什么脫貧攻堅目標完成后,還要設立5年過渡期?
學生活動:解讀情境,小組討論,思考回答。
小組1:在中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之前,貧困人口逐漸減少、貧困發生率逐漸降低,這體現了它發展的連續性,只是量上變了,但是只要貧困縣還未全部摘帽,仍然處于全面脫貧未完成階段。此外,我們小組討論認為,5年過渡期,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脫貧攻堅的成果,開拓未來新發展。
小組2:2020年底中國貧困縣全部摘帽,體現了它發展的間斷性,因為質發生了變化,從未完成全面脫貧進入實現全面脫貧階段,這就是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正如我們必修4“哲學與文化”模塊所學,量變到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因此,發展的間斷性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對于第二問,我們小組認為,既然設立了5年過渡期,那么過渡時期的任務和脫貧攻堅未完成時期的任務定然有所不同,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具體任務,這也符合實踐需要。
小組3:前面兩個小組都是從脫貧攻堅總目標上,來說明質量互變規律如何體現的。我們小組結合對脫貧攻堅的了解,從一個個小目標上來看,2019年西藏貧困縣率先清零,西藏也率先促成了有貧困縣到無貧困縣的質變,而當時其他省仍然有貧困縣,還在量變尚未實現質變的過程中。雖然當下我國全面脫貧攻堅目標已經完成了,但是我們國家的發展并沒有停止,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當新的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還會形成新的質變、新的飛躍。比如,到2035年,我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我們在脫貧攻堅目標完成后,還要設立5年過渡期。
教師小結:客觀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這正體現了我們在必修4“哲學與文化”模塊中就已經涉獵過的辯證否定觀,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我國全面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質量互變規律的堅定遵循。不破不立、敢為人先、不畏困難,勇于作出適時的調整和改變,通過漸進性和連續性的積累,才實現了全面脫貧的飛躍,從舊質到新質體現了間斷性和飛躍性。
【設計意圖】在我國脫貧攻堅實踐中,黨和國家始終堅定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但學生直接從質量互變規律的理論來理解脫貧攻堅仍比較困難。本環節采取案例教學法,通過精選典型事例,設計學習任務和問題鏈來突破教學難點。本環節借助案例這一載體進行綜合性教學,綜合不同模塊的內容,將質量互變規律與全面脫貧的實現建立起密切聯系,在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過程中培育科學精神素養。
本環節中提出的問題,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回答問題的思維過程與結論表達之間的關系,既關注過程,又不忽視結論;要有效掌控問題的原則性與開放性的關系,學生暢所欲言必須是在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而不是無原則地隨意發言。
(三)課堂總結
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br/>【設計意圖】總結教學核心內容,促進學生認識和情感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木萨尔县| 景洪市| 焉耆| 临颍县| 时尚| 罗江县| 射洪县| 尼木县| 泾源县| 墨脱县| 高台县| 茶陵县| 公主岭市| 鹿邑县| 茂名市| 和龙市| 遂昌县| 砚山县| 元氏县| 搜索| 岳普湖县| 皋兰县| 双柏县| 隆安县| 德保县| 建阳市| 前郭尔| 东源县| 西丰县| 安岳县| 灵璧县| 安塞县| 南平市| 奉节县| 丰原市| 教育| 彭阳县| 天柱县| 揭东县| 宁津县| 七台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