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學習目標】1.了解《左傳》相關知識;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2.學習文章善用伏筆、曲折有致、詳略得當的敘事技巧。3.分析燭之武游說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賞析燭之武的形象。4.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知識梳理】一、讀準字音氾南( ) 佚之狐( ) 夜縋而出( )闕秦( ) 秦伯說( ) 逢孫( )失其所與( ) 戍之( )二、辨識通假(1)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2)失其所與,不知 ( )三、一詞多義(1)微(2)鄙(3)許(4)與(5)以(6)之四、詞類活用(1)燭之武退秦師 ( )(2)且貳于楚也 ( )(3)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 )(4)夜縋而出 ( )(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 )(6)越國以鄙遠 ( )(7)共其乏困 ( )(8)鄰之厚,君之薄也 ( )(9)朝濟而夕設版焉 ( )(10)與鄭人盟 ( )五、古今異義(1)敢以煩執事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舊時俗稱儀仗。(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請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來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4)共其乏困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疲倦,沒有精神。(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六、文言句式(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過也。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敢以煩執事。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夫晉,何厭之有?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資料鏈接】一、作者簡介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姓丘,名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他的主要作品是依《春秋》著成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左傳》。相傳我國現存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國語》亦為其所作。二、寫作背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于兩年后發動了針對鄭國的這次戰爭。三、文學常識《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左傳》大約成書于戰國初年,與《國語》成書時間差不多,二書在思想傾向上基本一致,《左傳》與《國語》相比有新的發展,其民本思想更加鮮明。《左傳》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左傳》同時也是杰出的歷史散文,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不僅創造了多種縝密的篇章結構、富有魅力的文學語言,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作者既善于用委婉含蓄的筆調來描寫復雜的戰爭事件,又善于記述娓娓動聽的外交辭令。【文本鑒賞】一、整體感知本文記敘了秦、晉圍鄭,鄭大夫燭之武奉命說退秦軍的故事,贊揚了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只身說服秦伯,解除國難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他深明大義的氣度、捍衛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諸侯各國之間斗爭的復雜性。二、文脈梳理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任務探究】任務探究一 黃河九曲,波瀾起伏——賞析文本的敘事技巧[任務導引]課文的情節雖然十分簡單,但從整篇的敘事來看卻給人以一波三折、生動活潑之感。文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篇幅雖然短小,但有頭有尾;結構嚴密,事件交代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圓滿,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學習時,要注意賞析敘事技巧。[任務設計]1.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顧后瞻前,巧施伏筆,簡練而不失謹嚴,自然而耐人玩味。請找出文中的伏筆與照應,并作簡要分析。2.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辭”后“許”,有什么作用?任務探究二 形態迥異的士人畫像——分析文本的人物形象[任務導引]《左傳》筆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寥寥幾句,就能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這從《燭之武退秦師》中可窺其一斑。學習時,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任務設計]3.請結合文本分析燭之武的形象。4.課文中提到了三個國君——鄭伯、秦伯、晉侯,雖然著墨不多,卻也是形象鮮明生動豐富,請分析這三個國君的形象。【參考答案】【知識梳理】一、讀準字音氾南(fán) 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zhuì)闕秦(quē) 秦伯說(yuè) 逢孫(pánɡ)失其所與(yǔ) 戍之(shù)二、 (1)“共”同“供”,供給 (2)“知”同“智”三、 (1)動詞,沒有 形容詞,微小 副詞,隱約 副詞,稍微 (2)名詞作動詞,把……當作邊邑 名詞,邊境,偏僻的地方 形容詞,鄙陋,這里指目光短淺 (3)動詞,答應 動詞,贊同 副詞,表示約數 名詞,地方 (4)介詞,和、跟 動詞,結交,同盟 連詞,和、跟 (5)連詞,因為 介詞,拿,用 連詞,表目的,來 介詞,把 (6)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 代詞,這件事 代詞,指秦軍 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 動詞,去,往四、 (1)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撤退 (2)數詞作動詞,從屬二主 (3)名詞作動詞,駐扎 (4)名詞作狀語,在夜里 (5)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6)名詞作動詞,把……當作邊邑;形容詞作名詞,遠方的國家,這里指鄭國 (7)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資糧 (8)形容詞作動詞,變雄厚;變薄弱 (9)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 (10)名詞作動詞,建立同盟,結盟五、 (1)辦事的官員,代指對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2)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3)外交使者。 (4)缺少的資糧。 (5)那個人,指秦穆公。六、 (1)狀語后置句 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又對晉國有二心而跟楚國親近。(2)省略句 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3)狀語后置句 佚之狐對鄭文公說。(4)判斷句 這是我的過錯呀。(5)狀語后置句 如果滅亡鄭國而能對您有好處。(6)省略句 (怎么敢)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來麻煩您。(7)省略句 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8)賓語前置句 那個晉國,有什么滿足(的時候)呢?(9)判斷句 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文本鑒賞】二、①鄰厚君薄 ②西封闕秦【任務探究】1.①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②“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晉侯、秦伯圍鄭”“國危矣”有關內容。③“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燭之武說退秦師提供了條件。2.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說明了鄭伯作為國君具有接受規諫、勇于自責的優秀品質;三是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以解國難為重。3.①是一個志士。“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雖長期未被重用,但在大任面前,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②是一個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是一個辯士。燭之武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華解除了國家的危機。他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說服了秦君,是個非常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4.①鄭伯是一位即將亡國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現主要是“一從”“一曰”。在秦、晉圍攻的危急時刻,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而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沒有放棄,而是首先自責,動之以情,很好地撫慰了燭之武;然后又曉之以理:“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終使燭之武“許之”,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也展現了一位善于納諫、勇于自責、精于言辭的君主形象。②秦伯。他在這場危機中處于非常關鍵的地位,作者用了“說(悅)”“盟”“使”“還”四個動詞來寫秦伯,寫出了秦伯決策之過程。他先與晉圍鄭,后與鄭結盟,這完全是站在秦國的利益角度來考慮的。與晉圍鄭,是為了向外擴張的需要,當他認識到這樣做只會增強晉國的實力,而秦國不會獲取什么好處時,立即決定與鄭結盟。最后“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使晉侯不敢擊鄭,“乃還”。秦伯是一個善于決策、善謀利益的君主形象。③晉侯。晉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個理由明智地拒絕了進擊秦軍,避免了晉國遭受更大的失敗。既表現了一個君主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又顯示了成霸業者應有的隱忍不發的胸懷和隨機應變的謀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