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氣壓強一、學習目標1. 知識與技能:了解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定義。掌握測量大氣壓強的方法,特別是托里拆利實驗。認識生活中與大氣壓強相關的現象和應用。2.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觀察和探究,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探究能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大氣壓強現象,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 教學重點:大氣壓強的存在和定義。托里拆利實驗的原理和操作。2. 教學難點:理解大氣壓強與海拔高度的關系。解釋生活中與大氣壓強相關的現象。三、教學器材馬德堡半球托里拆利實驗裝置(包括長玻璃管、水銀、燒杯、橡膠塞等)注射器吸管紙片水杯氣球塑料吸盤刻度尺繩子四、教學過程1. 導入(5分鐘)演示馬德堡半球實驗,引導學生感受大氣壓強的存在。提問: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開兩個緊密貼合的半球?2. 新課講解(10分鐘)定義大氣壓強:大氣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或氣壓。講述托里拆利實驗的歷史背景和實驗原理。強調大氣壓強與海拔高度的關系:大氣壓強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小。3. 實驗探究(20分鐘)實驗一:托里拆利實驗步驟:1. 在長玻璃管中注滿水銀,用手指堵住管口,將玻璃管倒插在水銀槽中。2. 放開手指,觀察水銀面的變化,直到水銀面穩定。3. 測量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度,并記錄。4. 分析實驗結果,計算大氣壓強的值。實驗二:利用注射器感受大氣壓強步驟:1. 拔掉注射器的活塞,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2. 用力推活塞,感受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推動。3. 分析實驗結果,討論大氣壓強對活塞的作用。實驗三:吸盤實驗步驟:1. 將塑料吸盤壓在光滑平面上,如玻璃或瓷磚。2. 用力拉吸盤,觀察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拉開。3. 分析實驗結果,討論大氣壓強對吸盤的作用。4. 課堂小結(5分鐘)總結大氣壓強的定義、測量方法和相關現象。強調大氣壓強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和重要性。五、學生討論分組討論生活中與大氣壓強相關的現象,并嘗試用所學知識解釋。討論大氣壓強對高原地區居民生活的影響。思考并討論如何利用大氣壓強設計一些有趣的實驗或應用。六、鞏固練習1. 選擇題下列現象中,能表明大氣壓存在的是( )A. 用手捏橡皮泥,橡皮泥發生形變B. 醫生用注射器給病人注射藥液C. 塑料吸盤緊貼在光滑平面上,很難被拉開D. 水往低處流關于托里拆利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玻璃管內徑越大,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越小B. 往水銀槽內多倒些水銀,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增大C. 玻璃管傾斜,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不變,水銀柱變長D. 玻璃管內頂部進入一些空氣,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不變2. 填空題大氣壓強的定義是:__________對浸在它里面的物體的壓強。托里拆利實驗中,玻璃管內水銀柱的高度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大氣壓強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七、課后反思本節課通過豐富的實驗和討論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大氣壓強的概念和相關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探究能力,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合作學習。在實驗探究環節,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和積極性。他們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并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通過實驗探究,學生親身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加深了對大氣壓強概念的理解。然而,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實驗操作中,有些學生可能沒有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導致實驗結果出現偏差。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加強對學生實驗操作的指導和監督,確保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其次,在討論環節,我發現有些學生對大氣壓強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不夠深入。他們可能只是機械地記憶了大氣壓強的定義和測量方法,而沒有真正理解其應用價值。針對這一問題,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對大氣壓強應用的講解和引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物理觀念。此外,我還注意到有些學生在鞏固練習環節表現得比較被動。他們可能對自己的答案缺乏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的來說,本節課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討論交流,對大氣壓強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同時,我也將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物理學習中取得進步和成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