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單元作業設計目 錄一、單元信息 1二、單元分析 1(一)課標要求 1(二)教材分析 2(三)學情分析 2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 3四、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思路 3(一)設計思路 3(二)作業體例 4五、課時作業 4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 4第二節 眾多的人口 9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13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16(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 16(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 23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八年級 第一學期 商務星球版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單元 組織方式 團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遼闊的疆域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一節2 眾多的人口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二節3 多民族的大家庭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第三節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 》的要求,本章屬于“認識區 域”中“認識中國”部分, 屬于“認識中國全貌”的范疇。結合本章“中國的 疆域與人口”具體內容,其對應課標內容要求見表 1。表 1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內容要求內容要求 運用地圖, 描述中國的地理位置與疆域特征, 說明南海諸島是中 國領土的組成部分,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 增強 國家版圖意識與海洋權益意識。 運用中國行政區劃圖,識別 34 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 和行政中心。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和變化。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 簡要歸納中國的民族分布特點, 樹立中華 民族共同體意識。(二)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2.內在邏輯本章內容主要包括“遼闊的疆域”“眾多的人口”和“多民族的大家庭”三 大部分。祖國遼闊的疆域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眾多人口提供了生存繁衍的基礎, 世代生活在祖國遼闊疆域上不同的民族交錯雜居在一起, 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 —— 中華民族,從此孕育了多彩燦爛、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認識中國全貌” 從宏觀角度“認識中國”疆域、人口和民族部分, 由自然向人文延伸, 重在引導 學生認識中國遼闊的疆域、優越的地理位置, 強化國家領土主權、國土安全意識,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人們生產生活的豐富多彩, 培育學生熱愛祖國的濃濃情感。(認識區域認識中國認識中國全貌多民族的大家庭眾多的人口遼闊的疆域認識世界)(三)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在 “認識區域”中已經學習了“認識世界”的全部內容, 已經 具備一定的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和分析能力, 并能夠運用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來 “認識中國全貌”。在技能上, 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讀圖、繪圖、析圖、用圖的 方法。學習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 可以幫助學生從世界的角度宏觀上認識中國, 理解當前若干國內熱點問題。這些內容不僅是認識中國的基礎, 而且 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等方面具有很高價值。同時, 本章內容 對學生空間認知能力要求較高,要求記憶的知識點較多,需要理解的難點較多。 基于初中生的社會經驗和生活經驗的不足,學生對于問題的理解還有一定的難 度。教師可以結合實際, 通過組織學生收看新聞專題片、進行社會調查、開展專 題研討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1 .通過地圖上的邊疆行和沿海行,認識中國的地理位置與疆域特征, 識別 省級行政區, 知道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明確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增強國家版圖意識與海洋權益意識。2 .通過近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和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 “胡煥庸線” 資料,認識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和變化, 在地理調查和辯論活動中增強核心素養。3 .通過跟隨 “驢友”漫步中國, 感受多彩民族風,認識中國的民族分布特 點,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 .通過中國共產黨人百年精神譜系憶往昔、看今朝,重走長征路線,致敬 最可愛的人, 認識中國遼闊的疆域, 強化國家領土主權、國土安全意識, 感受中 華民族大團結, 傳承偉大民族精神,初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四、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思路(一)設計思路(二)作業體例表 2 “中國的疆域與人口”單元作業體例課時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題量 遼闊的疆域 6 組(含 2 組選做) 10 組(含 2 組選做)眾多的人口 6 組(含 3 組選做)多民族的大家庭 6 組(含 2 組選做)題型 書面作業、實踐性作業、跨學科作業選擇題、填空題、繪圖題、綜合題、地理調查、地理實踐等時間 10 分鐘內 20 分鐘內本單元作業的基本流程為:明確作業目標、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任務、 設計評價標準和方式。五、課時作業第一節 遼闊的疆域一、作業內容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任務。材料一 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欄目推出大型系列特別節目《邊疆行》和 《沿海行》, 以新聞紀實的手法,用邊行走邊觀察的方式, 分別以廣西防城港市 和遼寧丹東為起點順時針勾勒中國版圖。 下圖示意 《邊疆行》和《沿海行》的路線。材料二 編導小楊手記《邊疆行 家國情》中有這樣一段話: “從西南邊陲 的中越、中老、中緬邊界到北部的中蒙、中俄邊界, 一路上, 我們看到了小學生 跨國上學、邊境貿易、跨國婚姻,這些內容出現在我們的節目中……”。(1) 在新疆采訪的記者小梅與家住山東的侄女視頻時被問道:“我這邊天都黑 了,姑姑你那里為什么還是白天呢?”這是由于我國( )。A .海陸兼備 B .領海面積廣大 C .南北跨緯度廣 D .東西跨經度廣(2) 《邊疆行》 專題片中有兩集標題是:尋找藏文化起源、 滇南明珠河口。這 里的“藏”是 (序號): (省級行政區域單位全稱) 的簡稱, “滇”是 (序號) : (省級行政區域單位全稱) 的簡 稱。(3) 《沿海行》 旅程的終點在④省,其南部瀕臨我國的 海,其西南部與東 南亞國家 海岸相鄰。(4) 我國陸地面積約 平方千米。 結合材料二信息, 簡述我國疆域遼闊的 優勢。(5) 【選做】畫一畫:美麗中國,來一場地圖上的旅行。在 A3 紙上手繪中國 地圖。下面是玲玲和貝貝繪制中國輪廓圖的幾個步驟, 請借鑒他們的方法, 或嘗試 其他方法,手繪一幅中國地圖。第一步:繪出 3 個大小一樣的正方形,再將其中一個正方形截去 1/4。第二步: 確定特殊地點的位置和形狀。如中國最東、最西、最北三個端點的 位置, 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雷州半島、臺灣島、海南島和南海諸島 的位置和形狀。第三步:繪出中國輪廓圖, 并將北京、黃河、長江等重要地理事物標示在圖 上。(6) 【選做】拼一拼:美麗中國,來一場地圖上的比拼。制作省級行政區的地 圖名片,開展中國行政區劃拼圖游戲。按照下列步驟,制作省級行政區的地圖名片,開展中國行政區劃拼圖游戲。第一步: 將透明紙覆蓋在課本“中國行政區劃”圖上, 用鉛筆描繪出省級行 政區域單位輪廓。第二步: 將描繪在透明紙上的“中國行政區劃”粘貼在白色硬紙板上, 沿著 省級行政區域單位輪廓線剪下(北京、天津、上海 3 個直轄市,香港、澳門 2 個特別行政區與相鄰的省連在一起) ,揭去透明紙, 得到分省(自治區、直轄市) 的 29 張小卡片。第三步: 制作省級行政區的地圖名片。在省級行政區空白圖相應位置上, 標 出省級行政中心并注明其名稱; 選擇該省級行政區的一個典型或標志性事物, 如 革命紀念地、文化遺產地等, 設計該事物的圖形標識, 并繪制在省級行政區空白 圖中;在空白圖背面寫上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地理事物的名稱。第四步: 展示自己制作的省級行政區的地圖名片, 利用名片介紹該省級行政 區的地理特色。(名片上至少包括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行政中心和圖形標 識表示的典型事物及特色。)第五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中國行政區劃拼圖游戲。二、時間要求: 8 分鐘(選做部分建議在周末、節假日或寒暑假期間完成)三、評價設計1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選做題評價主體包括師生)2 評價標準:(1) D(2) ②:西藏自治區; ③ :云南省。(3) 南海;越南。(4) 960 萬。 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 ①有利于對外交往; ②有利于發展陸上 和海上貿易; ③領土面積大,生存空間大等。 (言之有理即可)(5) 手繪中國地圖按照評價表評價等級:評價指標 權重 自我/小組評價 教師評價地圖科學性 40地圖美觀性 20地圖創新性 20地圖實用性 20等級評定 80- 100:優秀(金鐘獎); 50-79:良好(銀鈴獎); 40-49 :合格(銅鼓獎)。注:將“金鐘獎”地圖作品集中在班級宣傳欄進行展示。(6) 制作省級行政區地圖名片,開展中國行政區劃拼圖游戲。按照評價表評價等級:評價指標 權重 自我/小組評價 教師評價地圖名片科學性 25地圖名片美觀性 25介紹名片準確性 25拼圖過程流暢性 25等級評定 76- 100:優秀( “全能精英” ); 50-75:良好( “講繪達人” ); 25-49:合格( “繪圖能手” )。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要求為 “運用地圖,描述中國的地理位置與疆域特征, 說明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分,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 增 強國家版圖意識與海洋權益意識。”及“運用中國行政區劃圖,識別 34 個省級 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本節課時作業以央視節目《遠方的家》系列節目一境到底,創設學習情境, 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學科核心素養, 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第 (1) 題以記者與侄女視頻通話被問問題設計題目, 考察課標“運用地圖, 描述中國的地理位置”,引導學生調用我國地理位置知識進行現象分析, 學習生 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落實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第(2) 題從《邊疆行》專題片標題切入,落實課程標準要求 “運用中國行 政區劃圖,識別 34 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凸顯作業內 容的針對性和增加作業效度,落實區域認知核心素養。第(3) 題從《沿海行》行進終點省區切入, 落實課程標準“運用地圖,描 述中國的疆域特征”要求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等知識, 考察學 生的國情了解和區域認知。第(4)題考察課標“運用地圖,描述中國的疆域特征”, 落實學生對我國 領土面積基本國情的認知。結合編導手記文字材料, 引發學生思考我國疆域遼闊 的優勢, 加深對我國遼闊疆域的認識, 密切我國作為陸地大國與海洋大國的國情 和生活間的聯系,落實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第(5) 題選做題,對學生要求較高, 適合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課程標準 要求“運用地圖, 描述中國的地理位置與疆域特征, 說明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的 組成部分,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 增強國家版圖意識與海洋權益 意識。”文圖材料對中國地圖繪制的學法指導加深了學生對 “南海諸島是中國領 土的組成部分,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的認識,學生通過手繪地 圖及后期作品評價反饋可以激發學生地理興趣, 增強國家版圖意識與海洋權益意 識,增加愛國意識和情懷,落實學生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第 (6) 題選做題,實踐性較強,鼓勵學生從做中學。課程標準要求 “運用中國行政區劃圖,識別 34 個省級行政區, 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本題 通過組織制作省級行政區的地圖名片, 開展中國行政區劃拼圖游戲, 旨在引導孩 子了解省級行政區的某些地理特色, 增加熱愛祖國的情感, 落實課標和地理實踐 力核心素養。第二節 眾多的人口一、作業內容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任務。材料一 家是最小國, 國是千萬家,大國點名,沒你不行。下表為我國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數據。人口總數 (億人) 人口年 平均增 長率 60 歲及以上 人口占總人口 的比重 受高等教育人 口占總人口的 比重 城市人口 占總人口 的比重第六次 13.3972 0.57% 13.26% 8.93% 49.68%第七次 14. 1178 0.53% 18.70% 15.46% 63.89%材料二 在中國地理學會發起的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活動中, “胡 煥庸線”在 30 項地理大發現中位列第七位。“胡煥庸線”是由我國地理學家胡 煥庸在 1935 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分界線,即下圖中①—②線。下圖示意我國人口密度分布。(1)根據材料一中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對比,我們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A .總人口數量在不斷減少 B .城市人口數量不斷降低C .人口文化素質不斷提高 D .人口增長速度變快(2) 2021 年 5 月 31 日,為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針對材料一中所反映的現階段 的人口問題,我國積極 優化生育政策,正式開放“三孩政策”。(3)材料二反映出我國人口分布 (均勻或不均),人口地理分界線為① ——② 一線,此線以東人口 (稠密或稀疏), 以西 人口 (稠密或稀疏)。(4) 【選做】 小小預言家:結合中國人口增長趨勢, 估計到 2030 年中國人口總 數。①畫一畫:利用下表中提供的中國人口數據 (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 ,繪制出 1949 年以來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年份 (年) 人口 (億人)1949 5.41950 5.51955 6.11960 6.61965 7.31970 8.51975 9.21980 9.91985 10.61990 11.41995 12.12000 12.72005 13.12010 13.42020 14.1②算一算:從 1949 年到 2020 年,中國每間隔 10 年各增加多少人口?分析 計算結果,你可以獲得哪些結論?③說一說:按照中國的這種人口增長趨勢,估計到 2030 年中國人口總數大 概是多少。(5) 【選做】地理小調查:家庭人口調查與分析。①調查家庭中近幾代人口狀況,完成下表。出生地 (農村/城市) 同輩兄弟姐妹人數 同輩平均人數爺爺(或外公)奶奶(或外婆)爸爸媽媽我②以小組為單位, 交流調查表, 分析表中所反映的人口信息。議一議, 人口 的這種變化會對我們產生那些影響? 說出家人出生地與“胡煥庸線”的位置關系。 (6) 【選做】 辯論我參與:圍繞“人口多好,還是人口少好”辯題,你能否提出自己的觀點及理由?選擇加入一方代表隊參與班級辯論活動。二、時間要求: 8 分鐘(選做部分建議放在周末完成)三、評價設計1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選做題評價主體包括師生)2 評價標準:(1) C(2)人口老齡化(3)不均 ;黑河——騰沖;稠密;稀疏。(4) 結合中國從 1949 年到 2020 年人口總數, 繪制出 1949 年以來中國人口增長 曲線圖,加深對我國人口增長趨勢的理解,估計到 2030 年中國人口總數,學以 致用。(5) 調查家庭中近幾代人口狀況,加深對我國人口增長放緩的認識。統計家人 出生地在城市和農村的比重, 引導加深認識我國現階段人口空間流動趨勢——城 市化和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特點。(6) 辯論活動按照評價表對團體和個人進行評價。團隊評價 個人評價評價內容 權重 團隊 評價內容 權重 辯手立論陳詞 20 邏輯思維 20自由辯論 20 辯駁能力 20總結陳詞 20 語言表達 20語言表達 20 臨場反應 20團隊配合 20 整體意識 20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要求為“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 描述中國人口的基本狀 況和變化”。本節課時作業以兩則材料“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和“胡煥庸線”為主題, 構建問題鏈, 引導學生根據普查數據了解我國現階段主要的人口形勢和人口問題 及政策, 認識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和變化, 體現地理學科的時代性。同時由中國 人口密度分布圖描述我國人口分布特點, 增加對“胡煥庸線”這一地理大發現的 認識,加深對“胡煥庸線”重大意義的理解。第 (1) 題運用我國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數據對照表,加深學生對 我國人口增長趨勢的了解, 考察學生的信息解讀能力, 引導學生由數據解讀我國 人口國情,增加國情認識。第(2) 題結合“60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數據加深學生對我國現 階段人口老齡化這一人口問題的認識,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我國生育政策的調整。第(3) 題由中國人口密度分布圖引導學生描述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特點,落 實課標“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 描述中國人口基本狀況”要求, 同時文字材料地理大發現加深學生對“胡煥庸線”地位的理解。第(4)題通過組織學生繪制 1949 年以來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估計到 2030 年中國人口總數活動, 讓學生在做中學, 增加對課標“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 描 述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和變化”的體驗及理解。第(5)題地理小調查,指導學生調查家庭中近幾代人口狀況,引導學生學 習生活中的地理, 發現規律, 認識我國現階段人口增長放慢、 由鄉村向城市流動 的城市化現象和我國人口空間分布規律。 落實課標“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 描述 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和變化”,踐行地理實踐力。第(6) 題選做題辯論活動有一定難度,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 準備觀點自行組隊并安排在班級開展辯論, 加深學生對人口多和少的認識, 旨在 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 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營造良好探究氛圍, 在活動中 培養人地協調觀核心素養。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一、作業內容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任務。最美的風景在路上,“驢友”漫步中國已成為一股潮流。“驢友”徽徽設計 了漫步中國旅行路線圖, 并在旅行過程中通過拍攝照片、寫日記的形式記錄了旅行經歷。圖 1 示意漫步中國旅行路線, 圖 2 為徽徽在旅途中拍攝的一組照片, 圖3 示意我國民族分布。圖 1圖 2圖 3(1)徽徽在路線 1 旅行過程中遇到的當地少數民族同胞最有可能來自于( ),遇到的圖 2 少數民族同胞可能來自于( )。A. 朝鮮族 B. 藏族 C. 傣族 D. 哈薩克族(2)圖 2 照片可能拍攝于( )。A. 路線 1 B. 路線 2 C. 路線 3 D. 路線 4(3) 徽徽在路線 3 的旅行日記中記錄到:“節日里可熱鬧了,大家從四面八方 聚集在草原上,賽馬、摔跤、射箭 ”,由此推斷這可能描述的是 (少數民族)生活地區的場景, 當地正在進行的傳統節日是 。(4)由于我國民族空間分布具有 特點, 所以在漫步中國的旅行中,徽徽通過與不同少數民族同胞的交往, 感受到了“各 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民族情感。(5)【選做】結合我國行政區劃和民族分布圖,查閱資料, 小組合作為徽徽設 計一條“多彩民族風”的旅行路線,并對該旅行路線加以簡單介紹。(6)【選做】 地理小調查:尋找身邊的少數民族同胞。班級中有哪些同學是少數民族?請他們介紹各自的祖籍地, 以及那里的民俗 風情和近年來生活的變化。二、時間要求: 5 分鐘(選做部分設計旅行路線建議在周末或節假日完成)三、評價設計1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選做題評價主體包括學生互評和師評)2 評價標準:(1) D;B(2) B(3)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4) 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5) “多彩民族風”旅行路線設計評價表:評價內容 權重 小組評價 教師評價設計 構思 路線設計合理,反映民族分布和民俗正確 20路線在地圖上繪制,地圖科學美觀 20路線設計富有創意 20介紹 過程 組員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度高 10介紹語言流暢清晰,提問講解清楚明白 10目標 達成 符合任務要求,整體真實性強 20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要求為“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 簡要歸納中國的民族分 布特點,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節課時作業以“驢友”徽徽漫步中國旅行經歷為切入點, 通過旅行線路過 程中所見所聞多次考察學生對我國民族分布特征的了解, 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學 科素養, 感受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 在一起”的民族情感,引導學生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 (1) 題以在旅途中,“驢友”徽徽可能遇到的當地少數民族同胞設問, 考察學生對常見少數民族哈薩克族、傣族、朝鮮族和藏族分布和服飾、建筑的了 解,突顯地圖語言功能,體現新課標對地理工具——地圖的應用。第 (2) 題以旅行路線和旅行照片拍攝地匹配活動設計題目,考察學生對藏 族分布和民俗的了解,體現地理的生活性。第 (3) 題結合旅行日記的語言描述,引導學生調用民族分布、民俗活動知 識,考察學生對蒙古族的分布及民俗活動了解,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第 (4) 題結合“驢友”徽徽旅行感受,引導學生思考我國民族空間分布與濃厚民族情感之間的關系,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現作業育人功能。第 (5) 題結合我國行政區劃和民族分布圖引導學生設計一條 “多彩民族風” 的旅行路線, 有一定難度, 適合綜合素養較高的學生完成。設計路線要求熟悉中 國民族分布, 查閱資料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介紹路線培養學生 語言表達能力。因有一定難度,建議放在周末和節假日開展探究。第 (6) 題地理調查尋找身邊的少數民族同胞,活動本身利于激發學生學習 興趣。介紹祖籍地是對行政區劃知識的溫故知新和學以致用,民俗風情含生產、 生活、藝術、節慶、宗教等方面的民間風俗, 生活變化包括日常生活、經濟生活、 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等的變化。介紹活動鍛煉了介紹者的綜合素質, 聽眾感受多 彩文化,利于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一、作業內容百年風雨兼程,世紀滄桑巨變。2022 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建團百年之際, 安徽省共青團組織中國共產黨人百年精神譜系專題學習活動。其中, 長征精神和 抗美援朝精神是偉大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任務。【重走長征路線 弘揚長征精神】材料一 1936 年 10 月, 主力紅軍征戰萬里, 勝利會師陜北延安, 為中華民 族開啟了一條復興之路。從廣西興安到四川瀘定,如果在地圖上連成一條直線, 中點恰是貴州重鎮——遵義。從失敗走向勝利, 遵義會議不啻為中國革命的轉折 點……一支支紅色大軍從贛南、湘西、川北、豫南,跋山涉水, 不畏艱難, 向著 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匯聚而來。—— 選自《不朽的豐碑 偉大的征程——獻給紅軍長征勝利 80 周年》材料二 下圖示意中央紅軍長征路線圖。(1) 延安所在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是材料二圖中的________ (填序號);遵義 會議召開地所在省級行政區域單位的簡稱是________。(2) 材料一文本下劃線部分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區,請在材料二圖中用斜線 ( )將這些省級行政區域單位涂滿。(3) 紅軍在長征途中得到了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的熱情幫助,根據圖文資料判斷 這些少數民族可能是________ (選擇填空) 。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我國的 _____、_____、_____部地區。A.哈薩克族、藏族 B.維吾爾族、藏族C.土家族、維吾爾族 D.苗族、 彝族(4) 【選做】材料二圖中人口地理界線即“ ”, 是我國重要的地理 分界線。從圖中可知, 紅軍長征起點江西瑞金位于人口地理界線以東, 終點甘肅 會寧位于人口地理界線以西。請嘗試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分析長征期間紅軍由東南 向西北流動的原因。【致敬最可愛的人 傳承抗美援朝精神】材料三 2021 年 10 月 19 日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加“抗美援朝、保家 衛國”戰爭的 70 周年紀念日。電影《長津湖》以發生在朝鮮半島長津湖戰役為 背景, 重現了那場殘酷的“立國之戰”。正是那些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英雄人物,中國人民志愿軍才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下圖示意東亞局部地區位置。(5) 70 年前, 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進行 抗美援朝作戰,材料三圖中乙和丙分別代表( ) 。A.朝鮮、日本 B.朝鮮、美國 C.朝鮮、韓國 D.韓國、日本(6)朝鮮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其中材料三圖中①表示的海域是( ) 。A.渤海 B.黃海 C.東海 D .南海材料四 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投身衛國戍邊大 潮。開山島面積僅兩個足球場大小, 島上無人無電無淡水, 卻是我國國防戰略島。 電影《守島人》真實還原了王繼才夫婦 32 年守護祖國邊陲小島開山島的故事。 其實, 無論是祖國東北角的黑瞎子島, 還是南沙南端的華陽礁, 抑或莽莽高原的 “雪域孤島”,大漠戈壁的“沙海孤島”,都有王繼才這樣忠誠奉獻的“守島人”。 下圖示意我國部分哨所分布。(7) 開山島位于我國________海域, 距離該島最近的省級行政區域是________。(8)“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讓戍邊戰士艱苦的生活場景走進人們視野。生活 在祖國西部喀喇昆侖高原和東部南沙群島南端華陽礁上的“守島人”經常要面臨 的氣象災害可能分別是 ( ) 。A .沙塵暴;霜凍 B .臺風; 干旱 C .暴雪;臺風 D .干旱;暴雪(9)當黑瞎子島旭日東升時,詹娘舍哨所還是滿天繁星;當黑瞎子島銀裝素裹 時,華陽礁早已到處洋溢著盎然的春色。造成上述兩種地理現象的原因分別是 ______ 因素和______ 因素 (選填“緯度”“經度”“地形”或“海陸”)。(10) 【選做】 從“誰是最可愛的人”到“清澈的愛,只為中國”到“用一生, 守一島”,新時代的中國公民同樣守土有責。守土從識圖開始, 中國雖大一點也 不能少, 地圖雖小一點也不能錯。 請以“規范使用地圖, 一點也不能錯”為主題 用 A3 紙制作一期手抄報,科普國家版圖知識。提示: 登錄“標準地圖服務系統”網頁, 進入 “國家版圖知識”模塊,即可 查詢國家版圖知識。二、 時間要求:20 分鐘(選做手抄報部分建議在周末或節假日完成)三、評價設計1 評價實施主體:教師(選做題評價主體包括學生互評和師評)2 評價標準:(1) ②;貴或黔(2)在材料二圖中用斜線()將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河南省涂滿。(3) D;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4) “胡煥庸線”;長征期間紅軍由東南向西北流動原因分析能力的不同層級具體表現:水平層級 表現 樣例0 不理解,用零散或錯 誤知識作答 答非所問1 只能說出地理要素 的名稱 從地形、氣候等單一角度作答2 能準確說出某一地 理要素,并具體分析 其與問題現象關系 只從人口地理界線東部地區地形平坦、氣候溫 暖濕潤等某一個角度進行闡述3 能對多個地理要素 進行分析,但缺乏將 不同要素相互聯系 的意識 人口地理界線東部地區地形平坦、氣候適宜、 土壤肥沃,自然條件較為優越4 能結合東西部區域 特征,從多角度全面 思考問題,論述清晰 有條理 我國人口地理界線東部地區地形平坦、氣候適 宜、土壤肥沃, 自然條件較為優越, 國民黨軍 隊力量較為強大。而人口地理界線西部地區氣 候較為干旱, 自然條件較差, 國民黨軍隊力量 較為薄弱。紅軍長征由東南向西北流動, 可減 少與國民黨軍隊沖突, 修養生息保存力量, 這 也體現了紅軍不畏困難、艱苦奮斗的精神。(5) C(6) A(7)黃海;江蘇省(8) C(9)經度;緯度(10) “規范使用地圖,一點也不能錯”主題手抄報評價表:評價內容 權重 小組評價 教師評價內容 契合主題,反映國家版圖知識正確 20生動活潑,地圖科學美觀 20創造 內容有創意,含標題和文章等內容 15設計有創意,含版面美術設計 15表達 版面美觀,圖文并茂 15書寫工整,字跡清晰 15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該作業設計綜合考慮本模塊課程標準和學科核心素養要求,落實我國位置、 疆域、行政區劃、人口和民族等地理學科核心知識,根據課程標準中相應課標內 容進行整體作業設計。以中國共產黨人百年精神譜系為背景, 以長征精神和抗美 援朝精神作為線索, 串聯本章節課標要求掌握的知識和能力。知識背景協調共生, 連接地理與歷史跨學科開展設計, 體現育人的連續性, 減少作業量, 提高學生對 學科的認識, 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 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核心素養。【重走長征路線 弘揚長征精神】模塊,以紅軍長征路線為依托,設計問題 鏈,引導學生用地理的眼光認識和分析自然和人文現象。第 (1) 、(2) 題結合延安、遵義和紅軍長征經過的省區圖文資料, 考察學 生對省級行政單位名稱、簡稱和分布的熟悉度, 落實課標“運用中國行政區劃圖, 識別 34 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有關內容。第 (3) 題介紹紅軍在長征途中得到了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熱情幫助的背景, 引導學生結合地圖推測當地的少數民族, 落實課標“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 簡要 歸納中國的民族分布特點, 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考察知識與育人相結合, 落實知識和情感目標。第 (4) 題從紅軍長征路線圖切入,結合“胡煥庸線”引導學生從自然環境的角度分析紅軍由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原因, 是對課標“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 描 述中國人口的基本狀況和變化”的延伸考察。軍事歷史與地理結合對學生有一定 難度, 故設置為選做題, 旨在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與綜合思維核心素養。正是紅 軍戰士們發揮了艱苦奮斗的精神才最終克服了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實現了長征 的偉大勝利,偉大的長征精神在活動中得以體會和弘揚。【致敬最可愛的人 傳承抗美援朝精神】模塊基于抗美援朝大背景和新時代 戍邊衛國典型事跡, 考察學生對我國地理位置和疆域特征的認識, 落實課程標準 對相應模塊的要求。第 (5) 題以志愿軍戰士援朝史實,落實課標描述中國疆域特征要求。空間 上加深對中國參加援朝戰爭的理解, 正是由于中朝兩國地緣關系親近, 所以抗美 援朝戰爭是先輩為后世打的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第 (6) 題基于抗美援朝主戰場位于朝鮮半島,考查我國東部海域,落實課 標描述中國疆域特征要求。第 (7) 題從開山島切入,考查我國東部海域和省級行政區劃,落實課標描 述中國疆域特征和識別34 個省級行政區的要求。第 (8) 題定位祖國西部邊陲喀喇昆侖高原“雪域孤島”和東部南沙群島南 端的華陽礁, 考查生活在兩地的“守島人”經常要面臨的氣象災害, 落實課標描 述中國的疆域特征要求, 旨在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核心素養, 側面反映戍邊戰士 艱苦奮斗的精神。第 (9) 題對比分析造成黑瞎子島和詹娘舍哨所及華陽礁的兩種不同地理現 象的原因, 由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切入, 旨在考察學生對我國地理位置和疆域特征 的掌握,落實課標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第 (10) 題從守土談規范使用地圖的重要性, 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制作手 抄報活動,拓展國家版圖知識面, 旨在落實課標“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的組成部 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增強國家版圖意識與海洋權益意識” 要求,傳承愛國情懷。(二)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 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填空 1 ,4 易 原創 20 分鐘(2) 繪圖 1 ,4 易 原創(3) 選擇 填空 3 ,4 中 原創(4) 填空 簡答 2 ,4 難 原創(5) 選擇 1 ,4 易 原創(6) 選擇 1 ,4 易 原創(7) 填空 1 ,4 易 原創(8) 選擇 1 ,4 中 原創(9) 填空 1 ,4 中 原創(10) 活動 1 ,4 難 原創基于課程標準堅持立德樹人中國的疆域與人口 單元作業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