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實戰高考2024年一輪復習全考點突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實戰高考2024年一輪復習全考點突破

資源簡介

綱要上第1課-實戰高考2024年一輪復習全考點突破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一部分 單元視角
【單元主題】
本單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唯物史觀、時空觀念為依托,主要講述古代中國從原始社會時期到奴隸社會時期,再到秦漢大一統的封建時代的發展演變的過程。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闡述了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在古代中國歷史發展、進步過程中的根本作用,從時空觀念的角度闡釋了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以及大一統歷史趨勢演進的必然性等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本單元旨在通過早期中國歷史發展的過程,引導學生理解中國歷史獨特的發展演進道路,理解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以及秦漢王朝在中國大一統格局演變過程中重要的奠基作用。
【單元概覽】
【單元目標】
課時內容 專題模塊 課標要求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 國家 1.1早期中華文明 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第 2 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1.2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社會及思想變動 通過了解舂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1.3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
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單元坐標】
第二部分 課時視角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考向分析】
重點 難點 真題歸納
1.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2.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 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的產生,文明時代的到來。 2021·遼寧卷·1;2021·福建卷·1;2022·全國乙卷·24;2021·全國乙卷·24;2021·浙江卷·1;2021·廣東卷·1;2021·北京卷·16。
【復習主題】
在唯物史觀指導下,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點與夏商西周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
【階段特征】
1.政治方面:隨著原始社會后期私有制的不斷出現,早期奴隸制國家逐步建立,中國歷史進入文明時代,在早期國家治理中逐漸形成了以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為基礎的分權體制和早期奴隸制國家治理模式。
2.經濟方面: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原始農業、畜牧業不斷發展,社會分工日漸擴大,西周井田制度成為奴隸主統治的經濟基礎,早期中國由石器時代進入到金石并用時代。
3.文化方面:早期文字出現,青銅器制作工藝精良,中國歷史逐漸進入文明時代。
【必備知識】
一、石器時代的古代問了與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
(1)石器時代分期:原始社會因石器制作技術的不同而被區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新時期時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包括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的北京人,他們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
2.新時期時代:
(1)新時期時代早期(距今約1萬年——7000年):
①勞動工具:當時人們已經大量使用陶器。
②生產狀態: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③歷史地位: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
(2)新時期時代中期(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①文化遺存:黃河中游地區進入,黃河下游出現了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
②文明成就:仰韶文化時期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作物。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蠶巢絲技術。
(3)新時期時代晚期(距今約5000年的)
①文化遺存:在北方遼河上游有紅山文化,長江下游有良潔文化。
②文明成就: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球如蛋殼,被稱為“蛋殼”。它們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
3.私有制的出現:人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考古發現表明,這時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他們通過戰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中國即將邁人階級社會的門檻。
二、從部落到國家:
(1)夏朝的建立(前2070—前1600):
①王位產生:禹傳啟,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②治理模式: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夏朝,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③生活方式:聚族而居。
④文化遺存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
(2)商的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領湯的率領下,發兵討桀,夏朝滅亡。
三、商朝和西周:
(1)商代政治: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2)西周政治:西周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2)商周經濟:
①經濟性質: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
②主要部門:農業生產是主要經濟部門。
③勞動工具: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
④土地制度:商和西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隨意買賣。歷史文獻中所說的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
⑤手工業部門: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
【重難突破】
視角1: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
[1] 知識闡述:
原始社會后期, 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社會剩余產品逐漸增加,社會貧富分化和不平等現象開始出現,較大規模的部落或者部落聯盟產生,部落或部落聯盟內部私有制不斷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權貴階層日漸壯大。部落與部落聯盟在戰爭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為了鞏固即得財富和既得權力,部落聯盟首領通過一些暴力工具維持自己的地位、權力和財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對立日益明顯。公元前2070年,部落聯盟首領禹建立夏王朝及其統治機構,結束了原始部落階段,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產生。
[2]典例實證:
1.材料一 五帝時期是中國從原始時代到上古時代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尚未形成國家,也不是部落聯盟,而是“部落聯合體”或“酋邦”,并產生了一個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它代表整個部落聯合體的利益和秩序,其首領被稱為帝或后。部族對部族的統治是血緣對血緣的統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對地居住在一個固定的區域之內,因而這種統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緣成分。相傳,顓頊時期“絕地天通”,禁止民間的通靈者隨意與天神溝通,改為由專門的祭祀官員負責與天神的溝通。
——摘編自張榮明《中國的國教:從上古到東漢》
材料二 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時,強調“德治”。這個“德”包括君臣的品德和安民思想在內,含有氏族社會的傳統。……夏王朝與堯、舜時代一樣,有濃厚的敬天思想,包括敬神和敬祖在內。這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發展而來的,只是更具政治色彩,把政權與天命聯系在一起。他們認為自己執行的統治權力,是實施上天和神靈的意志。
——黃崇岳:《中國歷朝行政管理》
(1)根據材料一,概括五帝時期作為過渡階段的特征。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夏王朝統治的特點,指出其成因。
視角2:西周國家治理與中華民族認同感的關系。
[1]知識闡述:
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在國家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西周王室所確立的分封制、宗法制兩大互為表里的制度,一方面維系了西周奴隸主政治秩序的穩定,另一方面也對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分封制從政治的角度加強了周王室對邊疆地區的治理與開發,促進了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強了邊疆民族對周王室的政治認同。宗法制從血緣的角度加強了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強化了諸侯等地方力量對周天子的血緣認同。它們與禮樂制對所構建的奴隸制社會政治秩序共同維護了周王室的統治,鞏固了周天子的地位,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感。
[2]典例實證:
2.材料一 西周王朝分封諸侯的宗旨在于鞏固并開拓周人統治的疆土,并讓四方的諸侯藩屏王室。西周歷史上分封諸侯并非集中在某一個王世,也不是分散于各個王世,而是根據政治、軍事的形勢,鞏固和開拓疆土的需要,把已經占領的土地分封給子弟與姻親,使之擔當藩屏王室的職責。
——摘編自任偉《西周封國考疑》
材料二 三代時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個以華夏為中心的政治共同體。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出現了多個政治實體并存的格局,身處亂像時代的孔子并未動搖對“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規劃并指點著中國歷史如何重新邁向大一統。
——摘編自閭小波《共識依賴:中華政治共識之傳承與更張》
(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點。結合所學,指出西周推行分封制對當時文化傳播和發展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指出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并結合所學指出孔子“規劃并指點著中國歷史如何重新邁向大一統”的政治主張及其實踐效果。
【深度探究】
探究1:中華文化的多元性與統一性。
與印度文明的分裂和間斷相反,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與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美國人到來之后所發生的文化突變不同,中國的發展史上沒有明顯的突然停頓。雖然也首有許多游牧郟族侵入中國,甚至還建立了某些三朝;但是最后的情況不是中國人被迫接受八侵者的語言、習俗或游軟經濟,而是八便者自己被迅速而徹底地中國化。……r中國,與文化月一性一樣重要的是,各時期之間存在著驚人的政治統一性。這種政治統一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可歸因于中國文明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
——新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探究2:夏、商、西周的發展與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
從夏后氏比較籠統的霸權,經過商人同心固布局的統治機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網绔,這三個階段的發展促使“中原”戲為中央政權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圓的方式擴教其勢力于務處。整個中國是一個“天下”?!疤煜隆睕]有邊。也沒有界線,有向這處擴教而逐漸淡化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不一定是統治的權力,而是通過文化交觸而構成的一個新文化,英中包含了各種地方文化。將各種地方文化吸納入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謝變,共存而不排他。這樣一個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響力,終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國”。
——摘編囪許倬云《說中國》
【考點真題】
考點1: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與文明成就。
(2021·遼寧卷·1)
3.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了
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 B.社會組織的復雜
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 D.等級秩序的確立
(2020·上海卷·1)
4.原始農業生產提供了可以持續供給的食物來源,于是人民開始
A.聚族定居 B.建立國家 C.冶煉青銅 D.創造文字
考點2:夏、商、西周的國家治理模式。
(2021·福建卷·1)
5.關于夏朝,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紀50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這反映了
A.先秦文獻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關鍵性
C.考古發掘的重要性 D.文獻與實物互補的必要性
(2021·全國乙卷·24)
6.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
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
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
(2021·浙江卷·1)
7.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
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
C.“天下為公” D.“郡”“國”并行
(2018·全國2卷·24)
8.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
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
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考點3: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2022·全國乙卷·24)
9.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
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
(2021·廣東卷·1)
10.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
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
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知識結構】
【課時檢測】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24分)
(2023·浙江寧波·統考二模)
11.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探明:陶寺大墓的隨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繪(漆)木器、彩繪陶器及玉石器組成的成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貯器、武器、工具、樂器和裝飾品以及以豬為主的牲體等等。這些隨葬品的出土可以佐證陶寺遺址( )
①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
②存在體現“尊卑貴賤”的現象
③最早出現了原始手工業
④隨農耕和定居生活出現畜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福建漳州·統考二模)
12.2021年10月,中國考古學會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表1為入選該名單的38項石器時代遺址地域分布情況。
“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石器時代遺址地域分布表
區域 東北 華北 西北 華東 華中 華南 西南
遺址數 3 6 7 9 9 2 2
依據上表,可以推知( )
A.早期中華文明各自獨立發展 B.南方與北方經濟文化交流活躍
C.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中心 D.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
(2023·遼寧鞍山·統考一模)
13.五帝時代指的是古史傳說中夏代以前的中國上古時代。根據文獻記載,“五帝”的提法當始于西周或春秋時期,目前所見關于五帝時代的文獻都在晚商以后。東漢的《越絕書·寶劍篇》記載:“赫胥(黃帝之孫)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官室。”這表明( )
A.先民對遠古時期記載豐富 B.五帝時代與考古學發現已經相互印證
C.古史記錄系統的周密完備 D.傳世文獻提供了五帝時代存在的可能
(2019·河南南陽·??寄M預測)
14.《史記》記載,禹死前禪位給伯益,后來伯益將天下讓給了啟。戰國時期的《竹書紀年》卻記載,啟在禹死后立即討伐伯益,奪取了天下。上述記載表明
A.對先秦史的研究應更注重實物史料
B.成書于西漢的《史記》敘述更加客觀
C.兩書相互印證更為接近歷史的真相
D.明辨史料的可信度是研究歷史的前提
(2023·北京·模擬預測)
15.歷史地圖可以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觀察下面示意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夏、商、周時期( )
A.政治的中心主要是在南方 B.統治區域到達了珠江流域
C.青銅原料分布在黃河流域 D.諸侯國都集中在都城附近
(2023·湖北恩施·恩施土家族苗族高中校考模擬預測)
16.下圖為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鳳。該玉鳳形象生動 ,體態輕盈,飄逸秀麗,與殷商玉器所特有的凝重厚實風格迥然有別,卻與石家河(江漢地區)玉鳳在風格和造型以及雕琢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處,與山東龍山文化晚期的某些玉器在雕琢技法上也頗為相似,可能存在“同源”關系。由此可知( )
A.殷商時代已出現統一的圖騰崇拜 B.中華文化同宗同源、多元一體
C.山東和楚地都已成為商朝的臣屬 D.殷商時代鳳文化已初步形成
(2023·河北·模擬預測)
17.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豐年和降雨的卜辭,但奇怪的是他們不是直接向他們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請求,而是托祖先轉達。據此我們可以斷定商代( )
A.王權地位高于神權 B.神權地位高于王權
C.王權與神權相結合 D.已形成祭祖的觀念
(2023·山西·校聯考模擬預測)
18.如表為西周初年齊魯兩國的受封情況。據此可知,分封制( )
齊國 姜尚受封,在營丘(今山東淄博)建立齊國,對于違抗王室的伯侯之國,齊國有討伐的特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文化政策
魯國 周公自己受封,命長子伯禽前往,在曲阜建立魯國,附近的若干小國,都是它的附庸。受封時,分有“祝、宗、卜、史,備物典策,官司彝器”
A.以同姓宗族為受封主體 B.傳承周朝完備禮儀典制
C.維護了周朝的統治秩序 D.內政為周天子直接控制
(2023·廣東深圳·統考一模)
19.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材料 結論
A 蒙古高原北部的匈奴遺址中出土鋤頭與鐮刀 匈奴文化具有濃厚的農耕色彩
B 西周早期的何尊銘文中有“宅茲中國”的記錄 遲至西周,早期華夏認同已經形成
C 孟子提及井田制時認為“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孟子描繪了小農經濟生產的典型模式
D 周代多用“公、伯、子、男”等親屬稱謂標識爵位 等級制度與血緣關系有深厚淵源
A.A B.B C.C D.D
(2023·黑龍江·校聯考一模)
20.《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晉國的卻至與周天子爭田,周天子命屬下訟諸晉國?!蹲髠鳌べ夜四辍酚涊d,“衛侯與元咺訟”于晉。衛國大夫元咺告衛侯殺人而發生訴訟,周襄王派王子虎審理此案,最后衛侯敗訴。這樣的案例在《左傳》中有很多。這說明( )
A.土地國有制已瓦解 B.統治秩序受到沖擊
C.以法治國成為主流 D.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2023·四川成都·統考二模)
21.西周時期,青銅銘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產工具;雅頌之樂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禮制中也頻繁出現“稻人、草人、倉人、廩人”等職官。這反映出( )
A.農耕生活浸潤禮樂文明 B.文藝創作植根于勞動實踐
C.社會轉型推動農業發展 D.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形成
(2022·江西南昌·統考三模)
22.如圖為西周晚期的散氏盤。其內底銘文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了矢(cè)國攻打散國,周天子應散國之請派人調解,并見證矢人賠付給散氏田地、劃定賠付的田地及封界,最后舉行盟誓之事。這表明當時
A.青銅器的功用發生改變 B.盟誓活動強化了宗法制
C.舊的井田制度已經瓦解 D.傳統規制出現重要變化
(2023·重慶·統考模擬預測)
23.西周時期,天子率領百官扶犁親耕成為國家大典,所謂“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周人允許殷商遺民經商,但周人子弟絕對不行,只能進行農耕。這表明西周時期( )
A.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B.以農業為立國之本
C.注意籠絡殷商遺民 D.神權政治色彩濃厚
(2023·天津南開·統考二模)
24.甲骨文中有“蜀受年”“蜀不受年”等記載,這里的“年”是農業豐收之意。到伐紂時,古蜀和西南地區的庸、羌等民族,一起參加了伐紂滅商的戰爭。這些記載表明古蜀地區( )
A.戰爭頻繁發生 B.和中原地區早有聯系
C.民族雜居生活 D.受中原王朝直接管轄
(2023·海南·統考模擬預測)
25.如圖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晉候鳥尊及銘文,器物的主人是第一代晉侯燮父,它以仁立回首的鳳鳥為造型,構思奇特,制作精細,器物鑄銘為“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該文物可用來研究( )

A.商周存在尊崇婦女的習俗 B.晉國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C.東周燦爛的黃河流域文明 D.西周青銅藝術和祭祀文化
二、材料題:(共52分)
(2022·河北衡水·河北衡水中學??家荒#?br/>26.武王伐紂
材料一
出處 內容
《史記·周本紀》 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薄ㄎ渫酰╆悗熌烈啊q師皆倒兵以戰……甲子日,紂兵敗
《尚書·武成》 甲子日昧爽(黎明)……會于牧野,(敵)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白虎通·禮樂》 紂為惡日久,殘賊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
材料二 圖是1976年陜西臨潼出土的青銅器利簋,簋腹內底鑄銘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官職)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寶尊彝。”譯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紂,在甲子那天歲星(木星)正當其位的早晨滅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軍隊駐地賞賜青銅給隨從武王參加戰爭的利。利覺得很榮耀,為此鑄造了這個青銅簋以作紀念。
材料三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專家采取碳14測年法,用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炭樣作了測年,框定武王伐紂之役發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圍。天文學家依據銘文中所記“甲子”日“歲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表》,參照《國語·周語下》等文獻記載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記錄,結合文獻、考古信息和天文條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幾個時間中,最終選定武王伐紂的最優時間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日)。
(1)依據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簡要介紹“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內容全面,邏輯清晰。
(2)結合材料三,談談你對“武王伐紂”時間界定研究過程的認識。
(2023·廣東江門·統考一模)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尹曾輔佐商湯滅夏,建立商朝。湯死后,伊尹繼續相輔佐湯之孫太甲。表4為有關伊尹的歷史敘述。
材料1 因太甲不能施行仁義,伊尹放之于桐宮。后太甲悔過自責,于是伊尹迎回太甲。重新當政的太甲注重德行,使國泰民安。 (漢)《史記·殷本紀》
材料2 商湯死后,伊尹囚禁太甲于桐宮,自立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殺死伊尹,奪回王位。 (戰國)《竹書紀年》
材料3 辛亥卜,至伊尹,有一牛。甲戌卜,其執伊,侑,歲。(甲骨文記錄顯示,伊尹死后的 300 余年間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 位介于殷先王與先公之間) (商)甲骨卜辭
提取材料中的一個或多個信息,得出一個結論,并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予以闡釋。(要求:結論源自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參考答案:
1.(1)特征:國家尚未形成;部族地位不平等;血緣政治與地緣政治相結合;神權色彩濃厚。
(2)特點:①奉“天命”的同時,強調“德治”;②具有原始氏族社會的傳統;③政權與天命相結合。成因:①受制于生產力發展水平;②歷史發展的延續性;③社會形態與政治制度的變革。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三皇五帝時期(中國)。據材料一“這個時期尚未形成國家”可以得出國家尚未形成;據材料一“產生了一個超然于各部族之上的部族”可以得出部族地位不平等;據材料一“部族對部族的統治是血緣對血緣的統治,但是各部族往往相對地居住在一個固定的區域之內,因而這種統治也具有一定的地緣成分”可以得出血緣政治與地緣政治相結合;據材料一“禁止民間的通靈者隨意與天神溝通,改為由專門的祭祀官員負責與天神的溝通”可以得出神權色彩濃厚。
(2)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夏朝時期(中國)。
特點:據材料二“夏王朝在信奉‘天命’的同時,強調‘德治’”可以得出奉“天命”的同時,強調“德治”;據材料二“含有氏族社會的傳統”可以得出具有原始氏族社會的傳統;據材料二“把政權與天命聯系在一起”可以得出政權與天命相結合。
成因:結合所學可知,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比較低,無法科學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就歸功于神靈;據材料二“含有氏族社會的傳統”“這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發展而來的”可以得出歷史發展的延續性;據材料二“夏王朝與堯、舜時代一樣……只是更具政治色彩”并結合所學可知,夏朝是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社會形態與政治制度的變革發展的需要。
2.(1)特點: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拱衛周王室為目的;分封過程貫穿王朝統治時期。
作用:周的文化形式覆蓋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2)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主張:道德教化(或德治)。效果:儒家思想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對重視富國強兵的君主來說難以落到實處。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西周時期的中國。
特點:據材料一“把已經占領的土地分封給子弟與姻親,使之擔當藩屏王室的職責”可以得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拱衛周王室為目的;據材料一“西周歷史上分封諸侯并非集中在某一個王世,也不是分散于各個王世,而是根據政治、軍事的形勢”可以得出分封過程貫穿王朝統治時期。
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對文化本身而言,促進了文化的傳播,使周的文化形式覆蓋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文化輸入地而言,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對周朝統治而言,西周時期通過分封制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維護周王室統治,使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2)本題是列舉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先秦時期的中國。
制度: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推行分封制,將土地和人口以分封的形式分配給王族、功臣等,讓其建立諸侯國,逐漸形成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因此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局面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
主張: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主張道德教化,即強調德治。
效果: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正值禮崩樂壞、諸侯紛爭時期,諸侯國都想快速實現富國強兵,而儒家思想主張“仁”“禮”“為政以德國”等不適用于爭霸戰爭和兼并戰爭激烈的春秋戰國時期,對重視富國強兵的君主來說難以落到實處,所以儒學沒有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
3.C
【詳解】雙錢結藤編殘件一方面體現了勞動過程中結繩技能,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品,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C項正確;歷史傳承在雙錢結藤編殘件中無法體現,排除A項;通過雙錢結藤編殘件無法證實當時社會組織情況,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提及雙錢結藤編的使用群體,無法得出社會等級秩序確立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4.A
【詳解】根據題意可知,農業生產為人們提供了可以持續供給的食物來源,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們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農耕聚落,A項正確;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排除B項;冶煉青銅、創造文字和糧食來源穩定之間并未有直接因果聯系,排除C、D。故選A項。
5.D
【詳解】材料“先秦文獻多次言及‘夏’‘有夏’”“學者們開展了一系列考古實踐,以探索‘夏墟’的存在”體現了文獻和實物相互補充以研究歷史的的特點,說明研究歷史需要文獻與實物互相補充,故D項正確;A項只提及文獻,較片面,而且“先秦文獻的可靠性”的說法也不符合史實和材料,排除;BC兩項只涉及出土實物和考古發掘,說法片面,排除。故選D項。
6.D
【詳解】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諸侯國接受天子分封并進行世襲統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不斷發展,墾田數量增多,推動了諸侯國內部分封規模的擴大,D項正確;井田制在戰國改革變法中被廢除,排除A項;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實力增強,傳統分封體制受到沖擊,天子權威日益削弱,排除B項;諸侯國大夫的采邑不斷增多,實力逐漸增強,將會危及諸侯國君權力,排除C項。故選D。
7.A
【詳解】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周王又稱“天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特點,故A正確;西周嫡長子孫為天下大宗,故B錯誤;“天下為公”指的是禪讓制,故C錯誤;“郡”“國”并行是在漢初,故D錯誤。
8.A
【詳解】商湯認為野外捕鳥之人設的四面密實的網會將鳥獸殺絕,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這表面看是對鳥獸的仁慈,不趕盡殺絕,實際上《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有意在說商湯能夠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結果,故選A;夏商時期我國華夏族居民大多已經過上定居的生活,所以農耕應該是主要的經濟活動,故B不符合史實;保護生態環境不是題目的主旨,而且題干沒有說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題干提到的是商湯的舉動與夏商更替的關系,而不是資源爭奪,故排除D。
名師點睛:這一題主要考查考生全面準確解讀材料和審題的能力,試題以熱點隱性切入,題干以商湯仁慈能最終推翻暴虐無道的夏桀這一《史記》記載為載體,考查以德治國這一時政熱點(十九大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問題,同時這一題也在聚焦立德樹人、彰顯了歷史學科積極育人的導向??忌谧鞔饡r需要注意審題干中的“意在說明”,這是提示思考《史記》作者這樣記載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方能得出正確答案。
9.C
【詳解】依據圖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黃河流域,而重要銅礦位于長江流域,長途運輸成為必要,南北方聯系由此加強,C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比較珍貴且堅韌度不夠好,未廣泛用于農業,A排除;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B排除;地圖未標示統治區域,無法得出擴大到江南,且青銅鑄造的繁榮主要緣于技術進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選C項。
【點睛】本題以商周青銅器為切入點,揭示了商周青銅文明與長江流域銅礦開發的關系,引導學生得出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華夏文明的結論,深化學生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的歷史認知。
10.D
【詳解】根據材料河南、陜西出土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結合史實河南、陜西屬于黃河流域,屬于北方,北方發現南方風格的青銅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確;材料的內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響,故A錯誤;材料與各諸侯國維護周禮無關,故B錯誤;材料與宗法制度無關,故C錯誤。
11.B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依據材料得出結論:陶寺遺址中大墓的隨葬品種類和數量都較多,與普通墓葬形成鮮明對比,說明此時期已經存在體現“尊卑貴賤”的現象,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且“成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貯器……以豬為主的牲體”體現了此時期隨農耕和定居出現畜牧,①②④正確,③錯在“最早”,材料沒有與其他考古遺存進行對比,不能得知最早,故本題選B項。
12.D
【詳解】通過觀察表格數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的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廣泛,反映出中華文明起源具有多元化特征,D項正確;早期中華文明之間存在著區域性文化交流,排除A項;表格僅涉及石器時代遺址地域分布情況,沒有明確各地區間的交流程度,體現不出南北交流活躍,并且受自然條件和生產力水平限制,當時南北方之間不存在非?;钴S的經濟文化交流,排除B項;表格不足以說明長江流域處于中華文明的中心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
13.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五帝”的提法出現在西周或春秋,關于五帝時代的記載在晚商之后,東漢時也出現了對黃帝之孫赫胥的記載,說明并未有五帝時代相關史料的記載,故傳世文獻只是提供了五帝時代有真實歷史背景的可能性,D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先民對遠古時期記載豐富,排除A項;材料無法得出五帝時代與考古學發現已經相互印證,排除B項;“周密完備”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
14.D
【詳解】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對于啟取得天下的方式,兩部史書記載是不同的,這表明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要明辨史料的可信度,故D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錯在“更注重”;《史記》是史書,加上作者的主觀意志,故B項錯誤;C項說法錯誤,錯在“更為接近”。
15.C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夏商周時期都城、銅礦和錫礦的分布情況,由圖中可得出的信息是青銅原料分布在黃河流域,C項正確;夏朝的都城在陽城,商王盤庚遷都于殷,西周都城是鎬京,東周是洛邑,排除A項;統治區域到達了珠江流域是在秦朝之后,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諸侯國都的分布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
16.D
【詳解】從材料可知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鳳,江漢地區、山東地區都流行玉鳳,而且“與山東龍山文化晚期的某些玉器在雕琢技法上也頗為相似”,綜合可知鳳文化初步形成,D項正確;材料只說了三處玉鳳風格和造型相似,不能體現“統一”的圖騰崇拜,排除A項;材料只說了三處玉鳳風格和造型相似,“可能存在同源關系”,不能體現整個中華文化“同宗同源”,排除B項;材料僅憑玉鳳的風格相似,不能說明山東和楚地都已成為商朝的臣屬,排除C項。故選D項。
17.D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商人已經意識到祖先有靈,會關照子孫,說明祖先在商代統治者心目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托祖先轉達對“帝”的請求,體現了崇拜祭祀祖先的觀念已經形成,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商人敬祖畏神,但沒有體現王權與神權地位的高低問題,排除A項、B項;材料未體現王權與神權相結合,排除C項。故選D項。
18.C
【詳解】根據材料,齊國“對于違抗王室的伯侯之國,齊國有討伐的特權”,魯國“附近的若干小國,都是它的附庸”,可知分封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維護了周朝的統治秩序,C項正確;齊國的受封對象是功臣,魯國的受封對象是同姓宗族,僅憑此不能得出以同姓宗族為受封主體,排除A項;根據材料,魯國在受封時繼承了周朝禮儀典制,但看不出“完備”和后來的“傳承”情況,排除B項;周天子通過諸侯國管理地方,排除D項。故選C項。
19.D
【詳解】根據材料“周代多用‘公、伯、子、男’等親屬稱謂標識爵位”可知,周代的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多用“公、伯、子、男”等親屬稱謂標識爵位,說明等級制度與血緣關系有深厚淵源,D項正確;蒙古高原北部的匈奴遺址中出土鋤頭與鐮刀,說明匈奴文化具有中原農耕文化有交流,無法確定是否具有濃厚的農耕色彩,排除A項;西周早期的何尊銘文中有“宅茲中國”的記錄,記載的是周文王受命、周武王滅商、周成王完成周武王遺愿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歷史事件,與華夏認同的形成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是對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的描述,此時小農經濟生產模式尚未確立,排除C項。故選D項。
20.B
【詳解】據材料“《左傳·成公十一年》記載,晉國的卻至與周天子爭田,周天子命屬下訟諸晉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衛侯與元咺訟’于晉。衛國大夫元咺告衛侯殺人而發生訴訟,周襄王派王子虎審理此案,最后衛侯敗訴”并結合所學可知,“晉國的卻至與周天子爭田”,這反映了周天子勢力衰微,而且“衛侯與元咺訟”于晉,衛國大夫元咺告衛侯殺人而發生訴訟,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秩序混亂,兩則案例均說明統治秩序受到沖擊,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井田制瓦解”,而是強調訴訟案件發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治國理論”問題,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強調當時社會訴訟案件發生,尤其是涉及到與“周天子爭田”問題,而不是社會矛盾尖銳,排除D項。故選B項。
21.A
【詳解】結合所學,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根據材料“青銅銘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產工具;雅頌之樂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禮制中也頻繁出現‘稻人、草人、倉人、廩人’等職官。”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銘文”“雅頌之樂”“禮制”體現了西周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情況,所以材料可以反映出西周政治、文化受到農耕經濟的影響,即農耕生活浸潤禮樂文明,A項正確;禮制屬于政治方面,不屬于文藝創作,B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項;西周時期尚未出現社會轉型,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農耕對西周政治、文化等的影響,不僅僅是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D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另外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也不是形成于西周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
22.D
【詳解】 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實行的土地制度是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井田制,而材料中的現象反映了西周晚期出現了土地買賣現象,這對井田制度是嚴重的破壞,這反映了新的經濟因素已經出現,開始沖擊傳統的經濟體制,D項正確;青銅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使用,主要功能并未發生改變,排除A項;材料并未反映盟誓活動強化了宗法制,排除B項;材料并未反映井田制度瓦解了,排除C項。故選D項。
23.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據材料“周人允許殷商遺民經商,但周人子弟絕對不行,只能進行農耕”,可知西周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生產,甚至禁止周人子弟經商,表明西周以農業為立國之本,B項正確;重農抑商形成于戰國,排除A項;材料強調對農業的重視,并不是籠絡殷商移民,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神權政治濃厚,排除D項。故選B項。
24.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甲骨文中有關于古蜀地區的記載,說明當時商朝和古蜀已有經濟聯系,并且農業在古蜀地區占有重要的位置。周武王伐紂時,古蜀和西南地區的民族,一起參加了伐紂滅商的戰爭,說明古蜀和周朝有政治聯系,B項正確;材料僅提到伐紂,無法得出戰亂頻繁,排除A項;材料提到了古蜀和西南地區的庸、羌等民族支持伐紂,沒有涉及到民族雜居的信息,排除C項;“直接管轄”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25.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晉候鳥尊造型奇特,制作精細,器物鑄銘為“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說明其用于祭祀,因此該文物可用來研究西周青銅藝術和祭祀文化,D項正確;材料只提到晉候鳥尊以鳳鳥為造型,無法說明尊崇婦女,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進過特殊的政治地位,排除B項;西周晉候鳥尊年代為西周中期偏早,不屬于東周文物,排除C項。故選D項。
26.(1)示例: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為反抗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周武王帶軍起兵討伐商紂,雙方的軍隊在牧野進行了決戰,商紂的軍隊在戰場上臨陣倒戈,商朝大敗,武王滅商,建立周朝,開始西周的統治。
(2)需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等要素。表述邏輯清晰認識:在武王伐紂時間的界定過程中,專家結合古典文獻、考古發現,利用碳14測年法和天文推算測年的科技手段,綜合研究,最終選定了周武王滅商的最優時間??梢?,研究歷史事件,要綜合不同類型史料,進行交叉互證并運用現代科技等多種方法,去偽存真,以重現歷史真實;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對武王伐紂的時間研究來說,只是一個最優解,不一定是最終結果。隨著對古文獻的進一步整理和出土文獻的不斷發掘,對歷史事件的研究會越來越接近歷史的真相。
【詳解】(1)示例:根據“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薄ㄎ渫酰╆悗熌烈啊q師皆倒兵以戰……甲子日,紂兵敗”“紂為惡日久,殘賊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艘笾螅袢舜笙病辈⒔Y合所學可概括得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為反抗商紂王的殘暴統治,周武王帶軍起兵討伐商紂,雙方的軍隊在牧野進行了決戰,商紂的軍隊在戰場上臨陣倒戈,商朝大敗,武王滅商,建立周朝,開始西周的統治。言之有理即可,表述清楚事件的時間、地點、主要經歷等。
(2)根據“專家采取碳14測年法,用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炭樣作了測年,框定武王伐紂之役發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圍?!笨傻贸鰰r間的界定需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等要素。表述邏輯清晰。認識:根據“天文學家依據銘文中所記“甲子”日“歲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歷日天象表》,參照《國語·周語下》等文獻記載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記錄,結合文獻、考古信息和天文條件的密合程度”可概括得出在武王伐紂時間的界定過程中,專家結合古典文獻、考古發現,利用碳14測年法和天文推算測年的科技手段,綜合研究,最終選定了周武王滅商的最優時間。可見,研究歷史事件,要綜合不同類型史料,進行交叉互證并運用現代科技等多種方法,去偽存真,以重現歷史真實;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對武王伐紂的時間研究來說,只是一個最優解,不一定是最終結果。隨著對古文獻的進一步整理和出土文獻的不斷發掘,對歷史事件的研究會越來越接近歷史的真相。言之有理即可。
27.參考答案1:
結論:商朝時期相的權力比較大,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闡釋:依據材料可知,伊尹是開國功臣。在湯滅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湯死后,伊尹繼續為相,輔佐了湯的孫子太甲。從材料1的“伊尹將太甲放逐,令其閉門思過。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來執政。”和材料2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兩則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權力很大,包括參定政制、主持政務、輔佐商王等,甚至有時可廢立君王。
因此,商朝時期最高權力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權很大,對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約作用。
參考答案2:
結論:商朝時期的伊尹并未自立為王。
闡釋:據材料一的《史記》記載,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義”,伊尹為了教育君王將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過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書紀年》則記載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為王,后“太甲逃出,殺死伊尹,奪回王位”,兩本古書對伊尹的記載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則是篡位者。《史記》和《竹書紀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應注意對其進行辨別并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辭是地下出土文物,作為研究商史的實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可信度更高。甲骨文記錄顯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間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說明伊尹生前勞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
因此,對三則材料進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結論,商朝時期的伊尹并未自立為王,《竹書紀年》中有關伊尹篡權的記載應是戰國紛爭的時代產物。
參考答案3:
結論:歷史敘述會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
闡釋:據材料一的《史記》記載,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義”,伊尹為了教育君王將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過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書紀年》則記載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為王,后“太甲逃出,殺死伊尹,奪回王位”,兩本古書對伊尹的記載截然相反?!吨駮o年》傾向于直接陳述事實,并且認為伊尹自立為王后被太甲殺死?!吨駮o年》成書于戰國,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曾出現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禮崩樂壞的現象,《竹書紀年》對伊尹的記載可能是假托古人之舉,影射當時的社會亂象。而《史記》認為太甲沒有施行仁義才被放于桐宮,司馬遷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帶有主觀色彩,有作者本人對該事件的評價?!妒酚洝烦蓵跐h代,而漢代儒學居于正統地位,因此司馬遷的《史記》以儒家歷史觀為宗旨,在表述的時候更側重于從儒學的角度去進行敘述。
由此可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的時代環境會導致不同的歷史敘述。
【詳解】本題為觀點闡述類題目,要求觀點(結論)明確,史論結合,結論明確。
首先,提煉觀點(結論)信息,根據材料“因太甲不能施行仁義,伊尹放之于桐宮。后太甲悔過自責,于是伊尹迎回太甲?!笨商釤捰^點:商朝時期相的權力比較大,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根據材料“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間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祭祀地位介于殷先王與先公之間”可以提煉觀點:商朝時期的伊尹并未自立為王;根據材料“《史記·殷本紀》......(戰國)《竹書紀年》......(商)甲骨卜辭”可以提煉觀點:歷史敘述會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
其次,根據提煉的觀點,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進行詳細的闡釋,如:商朝時期相的權力比較大,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依據材料可知,伊尹是開國功臣。在湯滅夏和制)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湯死后,伊尹繼續為相,輔佐了湯的孫子太甲。從材料1的“伊尹將太甲放逐,令其閉門思過。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來執政?!焙筒牧?中的“商相伊尹流放太甲”兩則材料可以得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權力很大,包括參定政制、主持政務、輔佐商王等,甚至有時可廢立君王。或者,商朝時期的伊尹并未自立為王。據材料一的《史記》記載,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義”,伊尹為了教育君王將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過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書紀年》則記載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為王,后“太甲逃出,殺死伊尹,奪回王位”,兩本古書對伊尹的記載截然相反,前者的伊尹是忠臣的形象,后者則是篡位者?!妒酚洝泛汀吨駮o年》均是研究商史的二手史料,應注意對其進行辨別并需要與其他史料相互印證。材料3中的殷墟甲骨卜辭是地下出土文物,作為研究商史的實物史料,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可信度更高。甲骨文記錄顯示,伊尹死后的300余年間一直受到商王的尊崇,說明伊尹生前勞苦功高,德高望重,死后才得到商朝帝王高度尊重,因此伊尹不太可能篡位自立?;蛘撸瑲v史敘述會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據材料一的《史記》記載,伊尹因太甲“不能施行仁義”,伊尹為了教育君王將太甲流放,后因太甲改過自新便重新迎回。材料二《竹書紀年》則記載伊尹流放囚禁了君王太甲后自立為王,后“太甲逃出,殺死伊尹,奪回王位”,兩本古書對伊尹的記載截然相反?!吨駮o年》傾向于直接陳述事實,并且認為伊尹自立為王后被太甲殺死。《竹書紀年》成書于戰國,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曾出現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禮崩樂壞的現象,《竹書紀年》對伊尹的記載可能是假托古人之舉,影射當時的社會亂象。而《史記》認為太甲沒有施行仁義才被放于桐宮,司馬遷在陳述事實的同時帶有主觀色彩,有作者本人對該事件的評價?!妒酚洝烦蓵跐h代,而漢代儒學居于正統地位,因此司馬遷的《史記》以儒家歷史觀為宗旨,在表述的時候更側重于從儒學的角度去進行敘述。
最后,對觀點(結論)進行總結升華,再次明確觀點(結論)的正確性,如:因此,商朝時期最高權力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而相作為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權很大,對商朝的君王有一定的制約作用?;蛘?,因此,對三則材料進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結論,商朝時期的伊尹并未自立為王,《竹書紀年》中有關伊尹篡權的記載應是戰國紛爭的時代產物?;蛘撸纱丝芍鐣嬖跊Q定社會意識,不同的時代環境會導致不同的歷史敘述。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化| 台江县| 日照市| 新疆| 海伦市| 柳州市| 肥乡县| 合肥市| 云浮市| 河北区| 广饶县| 宜昌市| 儋州市| 桂林市| 滕州市| 吉林市| 收藏| 梁河县| 遂溪县| 黎川县| 谢通门县| 那曲县| 南汇区| 石狮市| 册亨县| 二连浩特市| 绥芬河市| 张家口市| 杭州市| 额尔古纳市| 卢氏县| 莱阳市| 通河县| 揭阳市| 老河口市| 潼南县| 巴彦淖尔市| 延庆县| 缙云县| 从化市| 济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