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目標】6.2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目標】6.2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資源簡介

第二框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一、理論基礎和依據
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采取什么樣的國家結構形式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運。1945年10月,黨中央在《關于內蒙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在內蒙古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經過內蒙古的成功實踐,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正式確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這標志著我們黨最終作出了在單一制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正確抉擇,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運用和發展。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都為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創造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進步,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重要優勢。中國共產黨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和政權建設的總原則,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創造性地在單一制國家內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使馬克思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構想變成生動現實。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使民族自治和區域自治有機結合起來,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堅持和運用,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極大豐富和發展。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和完善包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在新形勢下,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決策和部署,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不斷加快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貢獻。
黨的十九大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評價和總結了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必須以制度為保障,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優勢。
實踐證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扎根中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創立的最可靠也是最管用的辦法,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采取民族區域自治這個新辦法,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國國情,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新時代,要繼續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巨大優勢轉化為激發全民族團結奮斗的磅礴偉力。
我國有多種宗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宗教問題始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系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關系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關系國家安全和祖國統一。
做好宗教工作,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對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規律,深入研究和妥善處理宗教領域各種問題。必須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從我國國情和宗教具體實際出發,汲取正反兩方面經驗制定出來的。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最大限度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團結起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引導信教群眾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維護祖國統一,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服從服務于國家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文化,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接受國家依法管理;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二、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2.3闡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基本政治制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解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含義。
教學提示:以“我國各族人民怎樣和睦相處”為議題,探究我國處理民族關系基本原則的意義,認同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可參觀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建設成就展覽;或搜集有關材料,制作反映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展板。可閱讀民族文學作品,組織觀賞民族歌舞,領略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可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各民族杰出人物的故事。
三、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及日常見聞,高一學生已經了解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知道應該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明白我國各民族之間形成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對于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學習到
的內容相對比較零散,對于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優越性等方面理解不夠全面到位,對于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認同。這也是本節課教學需要著重關注和提升之處。
四、教學目標
(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1.政治認同
引導學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探究過程中感知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通過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節選內容,概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含義、內容;在對“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必然性”的深人探究中,引導學生從我國的歷史傳統、基本國情等方面歸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闡明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方針;以西藏自治區為例,引導學生感受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國對口支援的幫助下,西藏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體會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擁護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2.科學精神
通過分析促進民族團結的典型模范事例,引導學生探討交流如何承擔鞏固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職責和使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引導學生在樹立各族人民榮辱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自覺做民族團結進步的促進者,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定擁護者。
3.法治意識
列舉我國宗教界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實例,闡釋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的有關規定,以及妥善處理宗教問題的意義,明白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
(二)學科能力目標
1.學習理解
描述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說明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
2.實踐應用
能結合具體材料歸納概括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含義、內容、意義,闡述論證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3.遷移創新
能夠用所學知識對黨和國家的民族與宗教政策進行分析,能夠對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明白新時代我們必須一以貫之地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并在實踐中堅定不移地用實際行動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正確理解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都服從國務院。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中,除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區域內的民族也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組成人員,應當合理配備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人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實行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負責制。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分別主持本級人民政府工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憲法規定的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大制度安排。我們黨經過長期探索和反復比較,采取并實行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下的民族區域自治,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做到了承續歷史傳統與符合民族國情的統一,維護國家集中統一與照顧民族地區差異的統一,體現中華民族一體性與尊重各民族多元性的統一,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安排。
講清以上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形成對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確價值判斷,堅定對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政治自信。
2.教學難點: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踐探索取得的制度創新的重大成果,是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民意的正確選擇,是我們黨經過長期探索、反復比較而作出的偉大創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有利于增強中華民
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從歷史和現實角度全面理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這些內容比較宏大抽象,對高一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六、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學生加深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認同,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宏觀,離學生的生活和實踐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采用情境教學方法,通過精選案例,設計多樣化的真實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成核心素養目標。
2.講授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堅持講授法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含義、內容等重要核心內容,由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打下知識基礎。通過設置具體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各抒己見,充分討論參與活動,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深化學科核心素養。
3.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
將價值觀引導和塑造滲透于知識傳授之中。本節課引導學生在了解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礎上,探究什么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何優越性,在對知識探究的同時引導學生對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明白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選擇,并能堅定不移擁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用實際行動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七、教學流程
(一)課堂導入
教師:播放視頻“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群眾游行-民族團結方陣”。
56個民族,56支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民族團結方陣的各族群眾手拉手載歌載舞,彩車上石榴瓶光彩奪目,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血脈相連,風雨同舟。民族團結方陣歡愉活潑的姿態,展現著新時代56個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面貌。那么,我國各族人民是怎樣和睦相處的呢?又是如何實現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開展本節課的探究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播放民族團結方陣視頻,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課題,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為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打下基礎。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設計,政治與法治
(二)講授新課
環節一:感知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明晰中華民族共同體之根本
教師:展示探究情境,設置探究問題。
材料一 王醫生所在的醫院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家醫院建立了對口支援關系,他經常到內蒙古出差。
一個仫佬族自治縣的小村寨居住著仫佬、壯、苗、漢等六個民族,有林、彭、周、鄭等十個姓氏,講著不同語言的七十多戶鄉親和睦相處。
一場名為“多彩中華”的中國56個民族服飾表演在法國巴黎盧浮宮上演。絢麗多彩的中國民族服飾,令巴黎觀眾贊嘆不已。一位觀眾說,過去我們了解京劇、武術等中國文化,但沒想到中國有那么多民族、那么豐富多彩的文化。
-摘自教育部組織編寫:《政治與法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第59頁
探究問題:
(1)選擇一個你了解的少數民族,可從該民族的聚居地區、風俗人情、民族習慣、杰出人物故事或傳統節日等方面向大家做簡要介紹。
(2)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形象地說,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一論斷的理解。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學生1:回族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白色的圓帽,回族婦女常戴蓋頭。因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圣紀節。抗日戰爭期間,著名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領導的一支以回族青年為主力的回民支隊,共進行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日偽軍3.6萬人,讓敵人聞風喪膽,被毛澤東主席譽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學生2:中國的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國內蒙古、東北,在新疆、河北、青海都有分布,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蒙古族是一個酷愛音樂、能歌善舞的民族,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蒙古族的傳統樂器主要有馬頭琴、蒙古琵琶等。《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該民族抗日英雄賈力更,建立了第一支蒙古抗日游擊隊,配合大青山八路軍支隊與敵人展開浴血奮戰,領導蒙漢人民,團結戰斗,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
學生3:我國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歷史文化特點,但它們都為保家衛國、促進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各民族都凝聚在一個統一的命運共同體中,各個民族都是這個統一大家庭的一員。
教師總結:中華民族是我國所有民族凝聚形成的命運共同體,各民族是祖國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員。多元一體是我國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點,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民族,近當代中國遭遇外敵入侵時,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誓死捍衛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
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今天,各族人民團結協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進。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一部憲法、一個中央政府,我國的國家主權由中央政府統一行使。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都必須接受中央政府統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歷史文化特點,各個民族都為保家衛國、促進民族繁榮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此基礎上認識56個家庭成員凝聚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感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環節二:堅持民族區域自治 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探究1:概括民族區域自治的內涵
教師: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部分條文:
材料二
第二條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第三條 民族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自治機關是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第十五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都服從國務院。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組織和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或者單行條例規定。
第十九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并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第二十條 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準,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該上級國家機關應當在收到報告之日起六十日內給予答復。
第二十一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
--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設計·政治與法治
問題: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相關規定,談談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認識。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小組發言人負責記錄,為發言分享作準備。
學生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學生2:我國民族自治的地方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三級。自治機關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
學生3:自治機關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行使自治權。
教師;自治機關行使的自治權與由中央政府統一行使的主權有什么不同?
學生4:自治地方的自治權不同于國家主權。中央政府行使的主權,指的是一個國家在所轄領土范圍內獨立處置內政、外交事務而不受他國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權力。主權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對外的獨立性和對內的最高性。自治機關的職權是指自治機關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結合本地區的實際特點依法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依法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教育、文化、科學、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
教師總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以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的職權具有兩重性:自治地方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地方政權,必須服從中央的統一領導;在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職權的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在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部分內容過程中,歸納民族區域自治的含義,深入理解民族區域自治的內容,為認同擁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基礎。
探究2:剖析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
材料三 蘇聯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他們實行加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的辦法。有些人想援引蘇聯的辦法,在中國成立加盟共和國或自治共和國,這是不對的。
-摘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民委編:《毛澤東民族工作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第273頁
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我們有很多優越的東西,這是我們社會制度的優勢,不能放棄。
-摘自:《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7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源頭,我們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來、依此而存。這個源頭變了,根基就動搖了,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等問題上就會產生多米諾效應。
-摘自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76-77頁
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材料四一個國家在解決民族問題上選擇什么樣的道路、采取什么樣的模式,是基本國情、歷史演進、經濟社會狀況、文化傳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在政治方向上,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制度設計上,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工作主題上,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在精神紐帶上,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在民族關系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摘編自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解放軍報》,2021年9月13日
問題:結合材料分析;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方針是什么?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分析問題。
學生1: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都不一樣,選擇解決民族問題的方案時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國家,應該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根據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和“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民族分布特點,以及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學生2: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教師總結: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進行制度創新的偉大成果,它符合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傳統,適應我國人口、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不均衡的實際情況,有各民族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作為基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歷史傳統、民族分布特點及發展狀況和我國民族關系特點等因素決定的,從而認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選擇。
探究3:感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
材料五 全國對口支援西藏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藏工作,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決定,由北京、上海等9省市和原水電部等有關部門幫助西藏建設43個迫切需要的中小型工程項目。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召開,提出“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方針和“長期支援、自行輪換”的干部援助方式,自此開啟了中央與全國兄弟省市長期對口支援西藏發展的歷程。
對口援藏機制的建立,是中央支持西藏的一項創舉,凝聚著中華民族守望相助、手足相親的深情厚誼。
2015年和2016年,醫療人才和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也先后開展,援藏機制不斷完善。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中央支持西藏、全國支援西藏,是黨中央的一貫政策,必須長期堅持,認真總結經驗,開創援藏工作新局面。這為做好新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設計,政治與法治
時代對口支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下,承擔支援任務的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對口援藏省市、中央企業在對口支援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讓西藏各族人民得實惠。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5年召開深化對口援藏扶貧工作會議,創新開展“央企助力富民興藏”等活動,通過精準施策、精準幫扶,西藏打贏脫貧攻堅戰,各族人民實現了不愁吃、不愁穿和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隨著援藏工作的不斷深入,各援藏工作隊在做好“輸血”援藏的同時,更加注重“造血”援藏,不斷增強受援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近年來,各援藏工作隊重視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引進技術,培訓農牧科技人員,培養了一大批思想好、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同時,在援藏干部的“牽線搭橋”下,各省市與西藏頻繁展開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合作,大批受援地群眾赴各省市考察學習經濟建設、旅游業發展、工業園區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摘編自:《無私支援:祖國大家庭無比溫暖》,中國西藏新聞網,2021年8月19日探究問題:
(1)國家政策為何要向民族自治地方傾斜?
(2)查閱資料,說說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對口支援形式。
(3)簡析全國對口支援西藏的意義。
學生1:民族平等指的是各民族無優劣之分,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我國資源分布和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不均衡,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相對落后,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給予經濟優惠政策,有利于縮小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同其他地方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確保各民族實質平等的體現,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學生2:對口支援形式有經濟援助、醫療援助、教育援助等。
學生3:全國對口支援拉薩是中央政府協調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能夠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推動拉薩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推動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它能有效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教師總結: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它是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它能有效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更加自覺地擔負起捍衛祖國統一、保衛邊疆的光榮職責。我們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受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擁護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增強政治認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環節三: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 守好中華民族共同體防線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
材料六 我國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千百年來,各宗教和睦相處。
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
我國宗教界人士積極參與國際宗教間的交往與合作,用親身經歷向世界人民介紹我國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增進了各國宗教界對我國的了解,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
-摘自教育部組織編寫:《政治與法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3頁探究問題:
(1)列舉實例,說明我國宗教界都有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傳統。
(2)談談你對我國宗教政策的理解。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分享。
學生1: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期間,南京市宗教界開展“勿忘國恥、圓夢中華”等主題紀念活動和講經講道、彌撒活動等,寄托哀思、祈禱和平。
學生2: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期間,多地宗教團體積極響應黨委政府號召和決策部署,加強疫情防控知識宣傳普及;號召各宗教發揮“扶危濟困、利益人群”的優良傳統,積極參與慈善事業,自發捐款捐物超過億元。
學生3:我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而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而現在不信教的自由。
教師總結:我國宗教界人士有愛國愛教、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他們積極參與國際宗教間的交往與合作,為增進世界各國宗教界對我國的了解,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了貢獻。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對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以此努力加強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團結,增進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群眾之間的聯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群眾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目標上來。
【設計意圖】通過列舉我國宗教界愛國愛教、團結進步、服務社會的實例,引導學生明白妥善處理宗教問題對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在闡釋我國的宗教政策與法律的有關規定的過程中,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義,明白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增強法治意識。
環節四:履行使命擔當重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
材料七 楊義舒,云南大理州鶴慶縣土生土長的白族居民,年近六旬的他是有著近40年黨齡的老黨員,退伍回鄉后一直為家鄉建設盡心盡力做著貢獻。他用民族團結無小事的信念、以促進民族團結為原則的工作日常,一點一滴地在這個古樸、美麗的村莊澆灌出民族團結之花。
-摘編自云南省大理州民宗局監督檢查司:《發揚革命軍人本色 譜寫民族團結篇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楊義舒》,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站,2020年9月27日
柳州市魚峰區大龍潭社區是一個多民族群眾聚居的混合型社區,生活著壯、漢、苗、瑤等14個少數民族的1500多名居民,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文化信仰,為促進各民族和諧相處,每年春節、國慶節、“壯族三月三”等重大節慶日,社區都會組織開展各種活動,把各民族的居民聯系在一起,加深了解、增進團結。對生活困難的群眾我們入戶走訪,聯系有能力的居民幫扶,讓大家感到大家庭的溫暖。
-摘編自國家民委政策法規司:《多民族群眾共奏和諧曲--柳州市魚峰區大龍潭社區民族團結小記》,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網站,2018年10月8日
探究問題:
結合促進民族團結的典型事例說明,中學生應如何履行鞏固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職責和使命?
學生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是每位公民的神圣義務,我們要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方針,積極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維護鞏固民族團結貢獻自己的力量。
學生2;我們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增進相互理解,敢于同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行為作斗爭。
學生3:今天的中學生明天的建設者,我們要時刻堅持民族團結無小事的信念,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同時熱心社會公益活動,積極回報社會,幫扶少數民族家庭,實現共同富裕。
教師總結: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3月5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要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建設偉大祖國,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設計意圖】促進民族團結的典型事例,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對青年學生如何承擔鞏固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使命和責任的交流與分享,引導學生在思想認識的基礎上逐步遷移到自己的行為傾向上來,能在實踐中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敢于同分裂祖國、破壞民族團結的行為作斗爭。
(三)課堂總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民族問題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實踐探索取得的制度創新的偉大成果,是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民意的正確選擇。實踐證明,它在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無比的優越性。我們要堅定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堅持好、完善好、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把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巨大優勢轉化為激發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磅礴偉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設計意圖】概括教學的核心內容,增進學生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理性認識,增強政治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阿合奇县| 大厂| 曲周县| 台湾省| 潼关县| 靖安县| 繁昌县| 德清县| 台东市| 景泰县| 呈贡县| 五莲县| 来安县| 曲水县| 合肥市| 郁南县| 南投县| 敖汉旗| 苍溪县| 宝坻区| 石家庄市| 凌海市| 龙游县| 漳平市| 枣庄市| 方山县| 阿拉尔市| 北辰区| 双桥区| 惠来县| 五指山市| 玉山县| 磴口县| 涪陵区| 行唐县| 四平市| 鹰潭市| 始兴县| 湟中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