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單元作業設計一、 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陸地和海洋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大洲和大洋 “陸地和海洋”第一節2 海陸的變遷 “陸地和海洋”第二節二、 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 》的要求,本章內容屬于“認識全球 —地球的表層— 自然環境”中“陸地和海洋”部分,課標具體要求見表 1。表1 “陸地與海洋”內容標準標 準 活 動 建 議●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 大洋的分布。 ●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地形模型或 實地考察等,區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 征。 ● 在世界地形 圖上指 出 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 的分 布, 觀察地形分布大勢。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說出 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 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開展拼圖游戲、 模 擬 演 示 等 活 動。例如,開展 七大洲、四大洋 拼圖游戲;自選 實 驗 材 料 或 使 用計算機,設計 實驗,模擬海底 擴 張 、 大 陸 漂 移。(海陸分布) (七大洲和四大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陸變遷) (海陸的變遷) (大陸漂移學說)(二)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陸 地 和 海 洋板塊構造學說2.內在邏輯本章包括第一節《大洲和大洋》, 第二節《海陸變遷》兩節內容。這一章內 容是學生進入世界地理學習的起點, 它既是學習地理的基礎, 又是學習地理所必 備的知識, 無論是在知識體系上, 還是在內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統領全局的 作用。(三)學情分析對于剛由小學過渡到初中的七年級學生來說,在學習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的基礎之上, 再來學習第二章《陸地與海洋》, 相對來說有了一定空間感, 而且 第二章《陸地與海洋》相比較第一章的學習要更具體化一些, 所以相對來說, 學 生學起來感覺輕松一些, 但在地理技能上, 學生讀圖、繪圖填圖和用圖的方法還 有待于進一步的培養。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依據課標,制定的本單元作業目標如下 1.通過完成作業,同學們會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面積的比例。 2.通過作業設置, 要求學生能在世界地圖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以及相對位 置。3.要求學生能通過作業在相關地圖上判斷出六大板塊的名稱以及世界著名的山 系、火山地震帶的名稱。 4.通過作業學生能夠把本單元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在雙減政策之下,既要保證學生課后能及時通過作業掌握當堂所講的知識重 點, 又要保證學生不要花太多時間, 為此在作業設計上面就要求既精又簡。本單 元作業由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組成。表2 “陸地和海洋”單元作業課時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題量 大洲和大洋 2組 選擇題 2 組 綜合題 1 組 活動題 1 組海陸的變遷 2組題型 書面作業選擇題、填空題、綜合題、 材料分析題等時間 15 分鐘以內 25分鐘以內本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為: 明確作業目標、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任 務、評價標準和方式設計。五、課時作業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作業 1一、作業內容1. (基礎題) 2022 年 4 月 16 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預 定區域成功著陸。宇航員在太空中觀察的地球,是一顆藍色星球, 這是因為( )A. 地球上有生命,水是生命之源B. 從太空看地球,只能看到海洋,看不到陸地C. 海洋生物比陸地生物多D. 地球表面有 71%是海洋2.(基礎題)關于地球上海陸分布敘述正確的是( )A. 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和北半球B. 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和北半球C. 北極地區主要是陸地,南極地區主要是海洋D. 任一半球陸地面積都大于海洋面積讀北半球圖完成 3——4 題3.(提升題)右圖中A 大洲和 B 大洲的分界線是( )A. 蘇伊士運河B. 巴拿馬運河C. 馬六甲海峽D. 白令海峽4. (基礎題) 跨經度最廣的洋是( )A. ① B.② C.③ D. ④5. (提升題) 1519 年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為人類海上研究提供重要的方向,該 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途中依次經過的大洋是( )A.印度洋 大西洋 太平洋B.太平洋 印度洋 大西洋C.大西洋 印度洋 太平洋D.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參考答案: 1.D 2.A 3.D 4. ③ 5.D二、時間要求: 三、評價設計 6 分鐘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總結能力掌握世界海陸分布及特點會簡單方法估算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的比例掌握各大洲分界線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該題作業,難易適中,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第 1 題是基礎性題目, 通過本題的練習了解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能夠 使學生很好的達到作業目標。第 2 題是基礎性題目, 該題設計凸顯教學重點, 符合課程標準要求, 培養學 生正確的海陸分布觀念。第 3 題是提升性題目, 該題設計內容和形式新穎, 作業目的是讓學生從不同 的角度來觀察地球,明辨事物,具有一定的獨到見解。第 4 題是基礎性遞進題, 該題涉及到經度和大洋, 設計意圖為新舊知識的承 接,更是知識能力的一種轉化,實現融會貫通。第 5 題是提升性題目, 是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 具有探究性, 把麥哲倫的環 球航行的路線與大洲大洋知識點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作業 2一、作業內容6.讀世界海陸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1) A 是________________洋, C 是________________洋(2) 數字⑥是________________洲,⑦是________________洲(3)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數字和名稱)(4) 甲地位于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上,赤道穿過甲地,請寫出甲地的地理坐標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 (1)北冰洋 印度洋 (2)南美洲 南極洲(3)③歐洲 ⑤北美洲 (4) 20°W 0°二、 時間要求: 8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答題準確率分析問題能力讀圖能力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通過讀世界全圖認識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和分布特點, 讓學生能從全 圖上辨別地理事物,以“點”去辨析全圖的“面”,培養學生讀圖、從圖中獲取 信息的能力。第(1)(2)(3) 題是基礎題, 考慮到學生認知能力, 展示出海陸分布全圖, 作業便于完成, 同時也體現作業的層次性和遞進性, 凸顯地理學科特點, 完成教 學重點。第(4)題是提升性題目, 具有探究性, 是新舊知識的融合, 承上啟下的作用。 設計意圖是復習經緯度,同時培養學生讀圖能力,辨析各大洲所在的半球位置。 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具有可行性。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作業 1一、作業內容材料:“滄海桑田”這個成語故事,出自我國古書《神仙傳.麻姑》。傳說古代有 個叫麻姑的仙女, 自稱曾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后人以“滄海桑田”來比喻 世事變化很大。 1. (基礎題)根據“滄海桑田”的故事,這個成語原意指的是_________。 2. (基礎題)根據這個故事, 試從我們身邊找出兩個證據證明海陸是可以變遷的。 A(B)3. (基礎題)海洋和陸地是不斷變化的,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有人為原因和自 然原因,請把各自原因填在相應的橫線上。(海陸變遷)①人為原因:_________②自然原因 ________ ________參考答案:1.海陸變遷 2.喜馬拉雅山巖石中發現有魚、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等人類活動的遺跡或者荷蘭填海造陸 3.填海造陸、地 殼的變動、海平面的升降二、時間要求: 5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書寫整潔美觀情況總結能力知道海陸變遷的實例知道海陸變遷的原因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該大題作業由3小題構成,難易度適中,容量適中,不過分加重學生負擔。 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完成。第1小題通過設計首先要學生知道海陸變遷的這個地理事物,另一方面也讓 學生了解一些成語的古今義各是什么意思,拓展學生知識面。第2小題考查本節教學目標之一是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 運動和變化之中。要求從海變陸和陸變海兩個方面, 至少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明現 在的海陸仍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第3小題考查重點知識海陸變遷的原因。在掌握基本知識時引導學生綜合分 析問題和總結問題的能力。了解人類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撓尋求海陸變遷的原因, 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作業 2一、作業內容材料一: 2022 年 1 月 14 日上午開始,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嶼國家湯加發生了劇烈 的火山噴發,此次發生噴發的火山是位于洪阿哈阿帕伊島的海底火山。材料二: 2022 年 3 月 16 日, 日本當地時間 23 時 36 分, 在日本本州東岸海域發 生里氏 7.4 級地震。材料三: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時 28 分,我國四川汶川發生里氏 8 級特大地震, 最大烈度達 11 度。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1. (基礎題) 材料一、材料二中提到的地方發生的火山地震情況, 這兩個地方都 應該位于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中的_________ 火山、地震帶, 材料三中的地方 位于另一個世界火山、地震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帶。2. (基礎題)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根據圖觀察,日本位于七大洲的________洲, 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_________板塊和 _________板塊交界處。3. (提升題) 觀察圖世界六大板塊中,_________板塊幾乎全位于海洋中;澳大 利亞大陸位于_________板塊。同時把這兩個板塊名稱填在上圖相應的位置。 4. (提升題)觀察板塊運動的方向,回答下面問題:(1)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 )A 海洋 B.湖泊 C.山脈 D.裂谷(2) 紅海面積不斷擴大,原因是板塊與板塊之間的 ( )A.碰撞 B.隆起 C.分裂 D.張裂5. (拓展題) 你知道世界最高峰是哪座山峰?它的海拔是不斷升高的, 為什么它 的海拔不斷升高?(建議課后有時間有條件的觀看電影《攀登者》) 6. (拓展題)如果你在四川旅游,正在酒店的 10 樓休息,此時發生了地震,那 么你的避災逃生行為正確的是( )A.迅速乘坐電梯逃生 B.從窗戶跳下逃生C.將枕頭抱在頭上,躲進衛生間 D.順著樓梯往下跑參考答案:1.環太平洋 地中海-喜馬拉雅山 2.亞 亞歐 太平洋 3.太平洋 印度洋 4. (1) C (2) C 5.珠穆朗瑪峰 因為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擠 壓 6.C二、時間要求: 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書寫整潔美觀情況答題準確率分析問題能力讀圖填圖能力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該題由 6 個小題組成, 根據教學目標、學科特點及學生能力情況按比例設計 基礎性、提升性、拓展性作業, 體現分層, 便于選擇。作業由材料引出也是希望 學生能關注時事, 發現生活中的地理事物。作業內容和形式能體現正確的教學理 念,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思維品質的全面發展。第 1 小題是基礎性作業, 根據教材分析是本節教學重點, 考查學生基本知識 能力。第 2 小題是基礎性作業, 日本位于亞洲, 考查新舊知識的承接。位于亞歐板 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 考查本節另一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知道板塊的交界地帶是 地殼的比較活躍地帶, 要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第 3 小題是根據地理學科特點及學生能力特點設計的讀圖、填圖提升題。考 查六大板塊分布和名稱。第 4 小題是根據地理學科特點及學生能力特點設計的考查讀圖分析能力的 提升題。考查本節另一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知道板塊的交界地帶是地殼的比較活 躍地帶, 要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根據板塊運 動的關系, 在板塊的交界處, 兩個板塊發生張裂, 常常形成裂谷和海洋; 兩個板 塊發生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本題都選 C。第 5 小題考查本節另一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知道板塊的交界地帶是地殼的 比較活躍地帶,要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根據 分析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原因是因為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互擠壓。建議學生觀看電影《攀登者》,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第 6 小題拓展題。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真實的問題。體現教學宗旨不僅是掌 握書本知識,更重要培養學生思維應變能力,樹立安全意識。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1. (基礎題):2021 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 8 周年,也是共建“一帶 一路”不平凡的一年。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沒有因為疫情沖擊而停滯, 反而成 為提高韌性、傳遞信心的希望之路。下圖示意“東、西半球”,讀圖完成下列各 題。(AG)(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稱:A.__________洲 B._________ 洲 C.__________洋G._________ 洋 F._________運河 (2)七大洲中距離南極洲最近的是__________洲;位于東半球, 且赤道橫穿中 部的是__________洲。 (3)四大洋中緯度最高的洋是________洋;形狀呈“S”形的洋是_______洋。 (4)圖中看出,“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路線,以我國福建省泉州市為起點, 經過南海→ 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 D__________洋→紅海→E___________運河 →地中海→到達 A 大洲各地。2. (提升題):材料一: "地球一小時"也稱"關燈一小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向全 球發出的一項倡議:呼吁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個星期六 20:30-21:30期間熄燈一小時,以此來激發人們對保護地球的責任感,以及對氣 候變化等環境問題的思考, 表明對全球共同抵御氣候變暖行動的支持。這是一項 全球性的活動。材料二: 2022年 “地球一小時活動”于3月26日晚8:30拉開序幕,全球有143個 國家的城市當地時間晚8:30~9:30順次參與了熄燈接力活動。 本次地球一小時 的全球的口號為“關上燈,點亮希望”,落點在點亮希望,號召大家行動起來, 共創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未來。受氣候變化、自然衰退和全球疫情的影響, 以人為本、以地球為先需要成為“新常態”,我們需要建設一個公平的、碳中和 的、自然向好的未來。(丁甲乙丙)(1)結合順序圖判斷關于這一活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A.線路順次經過大洋洲、亞洲、歐洲、美洲、非洲B.熄燈的順序自東向西,與地球自轉方向一致C.亞洲的國家比美洲的國家更早迎來“熄燈活動”D. “地球一小時活動”進行時,各國會同時熄燈(2) 如圖所示的甲乙丙丁四個大洲中說法正確的是( )A. 甲、 丁兩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B. 乙大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C. 七大洲中,丙大洲的面積最大D. 丁大洲完全位于北半球3. (拓展題)通過下述材料, 探究總結出黃山在不同時期滄海桑田的變化。材料: 在距今6億年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地殼處于引張的高潮時期,導致了 海平面的最大上升,在長達1.6億年的時期里,黃山地區基本穩定,但仍是一片 汪洋。到距今約4.05億年的志留紀末期, 地殼活動加劇, 晚加里東運動使黃山地區 上升而成為陸地, 海水全部退去, 這是黃山地區在地質歷史上首次露出海面。在 經歷了5000萬年的相對穩定后, 到了石炭紀, 柳江運動又引海水卷土重來, 黃山 地區又重新沉入海平面以下。地質專家曾在黃山腳下譚家橋等地發現三葉蟲化石, 證明黃山地區4億年前確為海洋。在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末期,劃時代的印支運動使地殼隆起而成為陸地, 海水退出安徽境內, 最終結束了黃山地區漫長的海侵歷史和海相沉積, 從而進入 了陸相地史發展的新階段。 隨著時間的流逝, 黃山經歷了漫長的造山運動和地殼 抬升, 以及冰川的洗禮和自然風化作用, 在大自然千百萬年的天然雕鑿下,終于 形成了今天這樣氣勢磅礴、雄偉壯麗的自然奇觀。(1) 把你認為的不同時期黃山的變化,是滄海變桑田還是桑田變滄海填在 下面的橫線上:志留紀末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炭紀時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疊紀末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同學們根據材料了解到了黃山的形成歷史,那么結合海陸的變遷的知 識發揮想象,暢想未來黃山會變成什么樣呢?參考答案:第1題: (1)太平 北美 大西 歐 巴拿馬 ; (2)南美 非 ;(3)北冰 大西 ; (4)印度 蘇伊士。第2題: (1) C ;(2) D。第3題:(1)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滄海變桑田。(2) 開放性答案。黃山可能在千萬年之后變回海洋;或者黃山可能一直不變等。【設計意圖】:第1題:本題為基礎題,結合時事,共建“一帶一路”考查大洲大洋及海陸分布 的知識。旨在考查從圖中獲得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第2題: 本題為提升題(1) 通過“地球一小時”活動各個國家相繼熄燈的路線圖 來考查學生對大洲和大洋的輪廓和相對位置的認識, 銜接前一章地球的自轉產生 時間差異內容共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掌握能力。 (2)本題考查學生對大洲大洋的分界線、跨緯度經度、面積大小以及地理位置 知識點的掌握。第3題:本題為拓展題,結合鄉土地理設計,黃山是本地最為重要的景區, 第一 小題通過了解黃山的形成進行探究設置, 使學生對黃山鄉土地理展開進一步了解, 加強對家鄉的榮譽感, 進而激發學生對本節地理內容的學習興趣。 第二小題, 設 置了一個開放性題目, 意在激發同學們的想象力, 把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暢想黃山未來的變化。(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 解 理 解 應 用1 (1) 基礎題 1.2 √ 易 原創 25分鐘1 (2) 基礎題 2 √ 中 原創1 (3) 基礎題 2 ,3 √ 易 原創1 (4) 提升題 2 √ 難 原創2 (1) 提升題 1,2 √ 中 原創2 (2) 提升題 1,4 √ 易 原創3 (1) 拓展題 4 √ 中 原創3 (2) 拓展題 4 √ 易 原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