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作業設計目 錄一、單元信息 1二、 單元分析 1(一) 、課程內容 1(二) 、單元內容 2(三) 、教材分析 3(四) 、學情分析 3三、 單元學習目標與作業目標 4(一) 、單元學習目標 4(二) 、單元作業目標 4四、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思路 5(一) 、依據課標要求,嚴把作業設計基準 5(二) 、優化作業設計,分層分類進行設置 5(三) 、拓寬學生視野,增強認識世界能力 5五、課時作業 6(一) 、《大洲和大洋》 6(二) 、《海陸的變遷》 12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19(一) 、選擇題 19(二) 、簡答題 22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陸地和海洋》單元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2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二、單元分析( 一) 、課程內容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的要求,本章內容屬于“認 識全球”中“地球的表層”部分,具體要求包括:【內容要求】陸地和海洋.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地形模型或實地考察等,區 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征。.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觀察地形分布 大勢。.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 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學業要求】學習本主題后,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觀察、描述地球表層陸 地、海洋的基本面貌,說出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要素的基本狀況,以及自然環 境要素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能夠觀察、描述地球上人口、城鄉、文化等人文 環境要素的基本狀況,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能夠比較不同地區與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認識全球經濟合作的重要意義,初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 識。【教學提示】本主題包括全球陸地與海洋、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以及人口、城鄉、 文化、經濟發展等人文地理內容,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全球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基本 狀況,提高學生對有關全球議題的理解能力。運用全球或區域資料,結合具體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用地球儀、地 圖、遙感影像、影視資料、數據可視化圖等資料,結合若干能夠反映地理環境特 點的素材,如世界的三極(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世界地形之最、世界氣候之 最、世界旅游攻略、反映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差異的統計數據、中國的“一帶一路” 倡議等,創設教學情境。(二) 、單元內容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第一部分內容用“地球?水球? ”二個問號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其目的不是 為了讓學生爭議地球名稱是否正確,也不是讓學生為它改名,而是為了激發學生 的興趣,通過讓學生自主討論 (可采用 31 頁上的“活動”去進行) ,運用地圖 和數據去求證 (讓學生自主劃分半球) ,從而加深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第二部分內容是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這里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大陸、島嶼、 大洲、半島的基本概念,不是讓他們死記硬背,主要還是能在地圖上識別;其次 說明通常情況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第三部分內容是關于各大洲的分界線,這部分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的, 但并不表示這個知識點不重要,對學生更應該加以提醒,利用圖片 2.7 認識亞歐、 歐非的分界線。再用世界地圖認識其他大洲的分界線,了解哪些大洲是相連的, 哪些是以海峽分隔的。并要求對相應的地理事物名稱加以記憶。第二節《海陸的變遷》第一部分內容以“滄海桑田”的成語故事切入。其實,滄海桑田本身就反映 了一種地理現象。圖 2.13、圖 2.14 和圖 2.15 是海陸變遷的實例舉證, 目的是 使學生對海陸的變遷先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第二部分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教材以發生在 20 世紀上半葉的學科史 上的一場爭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局部的海陸變化轉入宏觀的、全球 的海陸輪廓形成的探討,使學生從更深層次、更大尺度上認識海陸的變遷。第三部分板塊的運動,教材用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 層并不是整體一塊”一句話,這樣的表述,雖不精確,但卻回避了地殼、巖石圈 等地理術語,還不失科學性。(三) 、教材分析本章選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章內容主要 使學生認識全球的海陸面貌以及地球表面海陸的運動和變化。從自然地理的角度 讓學生認識世界地理,建立初步的世界地理知識,為學習更多的地理知識做好必 需的準備。其中第一節,可以說是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與鋪墊。內容包括海 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二部分,但事實上它還包括了各大洲的分界線的內容,只 不過是以“活動”的形式出現的。從傳統意義上講,全書從本節開始進入了世界 地理內容的學習。第二節包括滄海桑田、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板塊的運動 三部分內容。該節的重點是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表形態的變化。該節是第二 章的最后一節內容,對于地球面貌的形成起到總結的作用,又是對前面所學知識 的概括和鞏固,如地球上的大洲、大 洋、地表形態等的形成并不是自古不變的, 是地球的不斷運動變化形成的,今天海陸的分布及地表形態,只是地球發展史中 的一幕。這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教育是很好的題材。因此,第二節 教材可以視為第一節的延續和深化。(四) 、學情分析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七年級的學生,本年級的學生屬于剛開始接觸地理這個 學科,但是在小學階段科學課程的學習中接觸到了有關大洲大洋等地理知識,并 且有了第一單元地球和地圖的基礎,因此在學習上難度不大。根據本學期前幾個課時的觀察和以往的教學經驗,了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在這 個階段地理思維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且讀圖能力尚待提高,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 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第一單元的學習和練習情況看,本階段的學生學習積極性大,但是學習專注度不高,容易出現由于粗心而導致的知識點把握不 準,需要實時關注學生的情況。三、單元學習目標與作業目標( 一) 、單元學習目標1.能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2.可以判別大洲、大陸、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能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并能在地圖上識別; 4.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并能夠從海變陸和陸變 海兩個方面舉例說明;5.能夠在地圖上指出六大板塊的劃分及名稱,知道板塊交界地帶是地殼比較活躍 的地帶;6.知道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它們是板塊運動 的例證。(二) 、單元作業目標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3.能根據信息判斷海陸變遷的類型,并分析原因;4.可以結合材料,描述大陸漂移學說理論; 5.能在世界地圖上分辨六大板塊的位置,并能據此判斷某地的地質概況; 6.進一步增加對世界的認識和了解; 7.能夠在具體問題解決中熟練運用相關資料,形成基本的信息搜集、處理能力和 信息意識;8.運用真實情境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為探索真 理百折不撓的精神。四、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思路( 一) 、依據課標要求,嚴把作業設計基準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 實施都有明確要求,是整個義務教育地理課程實施的“基點”,為地理教學提供 了方向指南和設計框架。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明晰初中階段地理學科課程內容 的整體結構,明確核心概念及其之間的關系,縱向銜接,橫向關聯,并結合教學 內容、學生特點、社會生活、鄉土特色等靈活設計作業,做到因地因時制宜,真 正發揮地理作業的育人功能。(二) 、優化作業設計,分層分類進行設置作業設計的內容精煉、形式多樣,通過作業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求 知、學會探究、學會合作。課堂作業的設計難易結合,設計分層作業,讓學生有 選擇的機會。設計合理、高效的作業,把握作業的量與度。絕大部分作業應在課 堂上布置并由學生當堂完成,一些綜合實踐類的作業可安排學生利用周末、節假 日或寒暑假期間完成。(三) 、拓寬學生視野,增強認識世界能力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按照“宇宙——地球——地表——世界—— 中國”的 空間尺度順序,引導學生認識人類的地球家園。在前面的第一章中,將地球整體 作為學習對象,第二章開始認識地球表層的具體地理事物。這是跨出了認識世界 具體情況的第一步,所以在作業設計時,以“拓寬學生視野,增強認識世界能力” 為線索,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作業的材料信息,展示世界各地不同的地理 環境,增加學生對世界的認識,開拓視野。五、課時作業( 一) 、《大洲和大洋》【學習目標】1.能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2.可以判別大洲、大陸、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3.能說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并能在地圖上識別。基礎型作業【作業目標】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 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必做題】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一個蔚藍的星球,他認為這顆星球應該叫做“水球” 。根據材料完成 1-2 題。1.這顆星球是指 ( )A.水星 B.金星 C.地球D.木星2. 請用數據說明為什么加加林認為這顆星球應該叫做“水球”。【參考答案】1.C【詳解】地球上陸地面積占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9%,其余 71%部分都是海洋。 2.世界海陸分布的特點為:概括的說地球上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陸地面積僅占29%,所以看上去更像“水球”。【設計意圖】認識地球上海陸所占比例,達到課標要求的“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第 1 題是進行再認,第 2 題需要進行詳細描述,這樣能更好的判斷學生對 這一知識的掌握程度。3.請在圖中對應的位置寫上大洲和大洋的名稱。【參考答案】3.【設計意圖】本題主要考察對七大洲、四大洋的識別。地圖是地理學習必不可少 的工具,學生不只是知道七大洲、四大洋,還要能在地圖上進行識別。課標要求 “閱讀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在識別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描述。【選做題】4.事先準備好“世界海陸分布圖”,將全球陸地和海洋剪下來分成七大洲和四大 洋,分別對比大洲和大洋的面積,并將它們按由大到小的順序寫下來。【參考答案】4.大洲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 洋洲;大洋面積由大到小的順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設計意圖】本題需要學生動手剪裁,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剪裁的過程中 可以對大洲和大洋的輪廓進行識記;然后對比得到各大洲和大洋面積大小的關 系。通過實踐可以獲得直觀經驗,相對于間接經驗而言,印象更加的深刻。【訂正和反思】題目錯解/正解/同類例題(可粘貼)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心得:今日不足:【操作說明】必做題,建議當堂完成,完成時間預計為 5 分鐘,選做內容建議 課后完成。【評價】作業目標 1 的評價水平 表現 評價水平 1 正確完成第 1 題,了解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大于陸地。水平 2 正確完成第 2 題,能描述海洋占地球表面的 71%,陸地占地球 表面的 29%。作業目標 2 的評價水平 表現 評價水平 1 知道七大洲、四大洋,能正確寫出它們的名稱。水平 2 正確完成第 3 題,能根據位置或輪廓再認七大洲、四大洋;正 確將陸地和海洋分成七大洲和四大洋,能再認大洲大洋的分界。水平 3 完成第4 題,通過實踐分別比較七大洲和的四大洋面積,知道 七大洲、大洋面積由大到小的排序。拓展型作業【作業目標】1.培養學生閱讀圖文材料,獲取信息的能力;2.并通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必做題】中俄兩國提出了開展北極航道 (東北航道) 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的倡議。業內人士認為,北極航道一旦開通,將改變長期以來巴拿馬運河和蘇伊 士運河作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要道的局面,使航程大大縮短,不僅能減少運輸 成本,而且可以避開索馬里海盜和印度洋海盜的威脅。讀“海上和冰上絲綢之路 示意圖” ,結合材料,完成 1—2 題。1.“冰上絲綢之路”經過的大洋有 (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B.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C.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D.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2.“海上絲綢之路”經過了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其名稱是 ( )A. 白令海峽 B.土耳其海峽 C.馬六甲海峽 D.蘇伊士運河【參考答案】1.D 2.D【詳解】1.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 :“冰上絲綢之路”經過的大洋,讀材料和圖可知: “冰上絲綢之路”經過的大洋有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故 D 正確。2. 本題考查的主要知識點為:亞非分界線,圖中 B 海域為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其名稱是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和地中海,故 D 正確。【設計意圖】本題主要考察學生能否在以北極為中心的俯視圖中識別大洲和大 洋。不同投影圖中的海陸形狀可能有一些形變,但是本質特征是不變的。培養學 生識別不同的投影圖中的地理事物的能力。通過材料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 強對世界的認識。【選做題】3.第 24 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 2022 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于 2022 年 2 月 4 日星期五開幕。在英國的艾米計劃乘坐輪船到北京觀看冬奧會,而且可以欣賞沿 途風光。請你為她設計一條合理的最短航行線,在圖中標出來。并依次寫出她要 經過的海洋。【參考答案】3.依次經過:大西洋、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東 海、黃海、渤海【設計意圖】本題主要考察學生能否把對大洲和大洋的識別運用到具體問題的解 決中,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可能對海的分布還不太了解,可以引導 學生查閱資料,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認識世界的主動性, 感興趣的學生還可以引導他們查閱資料認識沿線地區的風土人情,為學習世界地 理埋下伏筆。【訂正和反思】題目錯解/正解/同類例題(可粘貼)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心得:今日不足:【操作說明】該作業建議在完成“大洲和大洋”學習內容后完成,必做題,建議 當堂完成,完成時間預計為 5 分鐘。選做題為家庭作業。【評價】作業目標的評價水平 表現 評價水平 1 正確完成第 1、2 題,能掌握所學知識,并進行再認。水平 2 正確完成第 3 題,能正確獲取地圖信息,并根據信息完成問題。(二) 、《海陸的變遷》【學習目標】1.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陸變遷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并能夠從海變陸和陸變 海兩個方面舉例說明;2.能夠在地圖上指出六大板塊的劃分及名稱,知道板塊交界地帶是地殼比較活躍 的地帶;3.知道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它們是板塊運動 的例證。基礎型作業【作業目標】1.能根據信息判別海陸變遷;2.可以描述大陸漂移學說理論;3.能在世界地圖上分辨六大板塊的位置;4.能夠在具體問題解決中熟練運用相關資料,形成基本的信息搜集、處理能力和 信息意識。【必做題】1.下列現象能說明海陸變遷的是 ( )A. 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B.臺灣海峽發現古森林遺跡C.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D.南極洲分布的緯度最高【參考答案】1.B【詳解】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轉造成的,與海陸變遷無關,所以 A 項不符合題意; 臺灣海峽發現古森林遺跡說明臺灣海峽原來是陸地,屬于海陸 變遷,B 符合題意;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是海陸分布概況,與海陸變遷無關,C 不符合題意;南極洲分布的緯度最高,是大陸漂移造成的,與海陸變遷無關。【設計意圖】本題目的是考察學生對于海陸變遷的現象的認識。通過實例加強學 生對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變化中的認識。2.安徽省屬于以下哪個板塊 ( )A. 亞歐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 印度洋板塊 D. 美洲板塊【參考答案】2.A【詳解】根據教材中六大板塊分布圖可知安徽省屬于亞歐板塊,所以 A 項正確。【設計意圖】本題考察考察學生對于板塊構造學說的認識。結合鄉土地理,鞏固 六大板塊的分布。增強學生對家鄉的認識。3.快速填出下圖中六大板塊A.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3. A 亞歐板塊;B 非洲板塊;C 太平洋板塊;D 美洲板塊;E 印度洋板塊;F 南極 洲板塊。【設計意圖】考察學生對于六大板塊分布的認識。在填圖過程中加強對六大板塊 范圍和邊界的了解,有利于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選做題】4. 用書本和紙張進行實驗,模擬板塊運動。【設計意圖】板塊運動是日常生活中難以體會到的,利用書本和紙張進行模擬非 常生動形象。在模擬過程中調整用力的方向和大小可以的模擬出板塊運動帶來的 不同影響。【訂正和反思】題目錯解/正解/同類例題(可粘貼)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心得:今日不足:【操作說明】必做題,建議當堂完成,完成時間預計為 5 分鐘,作業也在對學 情認知基礎上,設計了不同層級要求的題目,便于學生選擇。選做部分建議課下 完成。【評價】水平 表現 評價水平 1 正確完成第 1 題,知道海陸變遷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礎知識。水平 2 正確完成第 2、3 題,結合實例,認識六大板塊的分布。水平 3 完成第4 題,理解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并通過實驗 進行演示。拓展型作業【作業目標】1.能根據信息判斷海陸變遷的類型,并分析原因; 2.能夠指出六大板塊的劃分及名稱,知道板塊交界地帶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 3.運用真實情境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鉆研問題的主動學習精神和為探索真 理百折不撓的精神;【必做題】1.在非洲和南美洲緯度位置較低,但都分布有二疊紀的舌羊齒植物化石 (這類植 物主要生長于寒冷氣候條件下) ,請結合大陸漂移學說的知識進行合理的解釋。【參考答案】1.非洲和南美洲都與舌羊齒植物化石可能是因為這兩個大洲在二疊紀時期是連 在一起的,所以有共同的植物化石。而這類植物生長于寒冷氣候條件下,則說明 這兩個大洲曾經緯度位置較高,氣候寒冷。在之后才漂移分離到達現如今的位置。【設計意圖】鞏固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論知識,運用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論解決實際 問題。認識大陸漂移不只是兩者相對位置的變化,也是絕對位置的變化,會對地 理環境造成深刻的影響。2.讀圖完成下列各小題(1) 全球六大板塊,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________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2) 幾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塊是________,序號是________。(3) 根據測量,A 紅海面積不斷________,B 地中海的面積在逐漸________。(4)世界上著名的兩大火山、地震帶有 。【參考答案】2. (1) 板塊交界 (2) 太平洋板塊;④ (3) 擴大;縮小(4)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詳解】 (1) 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 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地震。(2) 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④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 括大陸有包括海洋。(3) A 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之間, 因為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正不斷發生張裂運動,因此紅海面積不斷擴大;B 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之 間,兩大板塊發生碰撞擠壓,面積不斷縮小。(4) 世界上火山與地震活動最劇烈的地方,主要位于兩大地帶:環太平洋火山 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設計意圖】本題考察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認識。鞏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理 論,加強對六大板塊范圍的認識,理解板塊運動與火山、地震的關系。【選做題】3.2022 年 5 月 12 日是“5.12”汶川地震的 14 周年紀念日,也是第 14 個全國防 災減災日。四川省是我國地震多發省份,在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汶川發生 8.0 級地震,導致近 7 萬人遇難,1.8 萬人失蹤。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 自 2009 年起,每年 5 月 12 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為什么四川省是我國地震多發省份?請運用所學的板塊構造理論分析我國 哪些地區發生地震可能性大?【參考答案】3.四川省處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災害。我國東部 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發生地理的可能性大。東部沿海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的交界處;西南地區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躍,多地震。【設計意圖】本題考察學生對板塊運動與地震關系的理解。結合時事,分析我國 地震災害的多發區的分布,對于地震災害的預防具有實際意義。在了解汶川地震 和防災減災日的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訂正和反思】題目錯解/正解/同類例題(可粘貼)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心得:今日不足:【操作說明】該作業建議在完成“海陸的變遷”學習內容后完成,書面作業預計 5 分鐘完成。【評價】水平 表現 評價水平 1 正確完成第 2 題,能結合地圖再認板塊構造學說。水平 2 正確完成第 1 題,能結合實例,判別海陸變遷和描述大陸漂移學說。水平 3 完成第 3 題,可以鍛煉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如信息的搜集及數據處 理能力等。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第 I 卷 (選擇題)( 一) 、選擇題 (本大題共 5 小題,每小題 4 分,共 20 分。)下圖為不同半球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所占比例圖。根據所學完成下面小題。1.四個半球中陸地面積所占比例較大的是 ( )A.南半球、東半球 B.北半球、東半球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2.圖中數碼表示太平洋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讀下列大洲輪廓圖,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 甲為亞洲,乙為非洲,丙為大洋洲,丁為北美洲B.蘇伊士運河是乙、丁兩洲的分界線C. 甲、乙兩洲的界線是巴拿馬運河D.丙、丁兩洲的界線是地中海下圖是依據“大陸漂移假說”繪制的不同地質年代海陸分布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4.根據大陸漂移說,陸地海洋變化的過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5.下列事例能夠為上面海陸變化過程提供證據的是 ( )①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資源②荷蘭國土的 20%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③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④大陸的形狀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 B.②① C.①② D.③④【參考答案】1.B 2.C【詳解】1.由圖可以看出,東、南、西、北四個半球的海洋面積都大于陸地面積,只 是東半球和北半球的陸地占比例更大些,南半球和西半球的海洋面積占了絕大部 分,故選 B。2.圖中四個數碼中,位于亞洲東部的①和位于美洲西部的③是太平洋,是世 界上面積最大的海洋,約占世界海洋的一半,②和④都是印度洋,故選 C。3.B【詳解】由圖可知,甲為北美洲,乙為非洲,丙為歐洲,丁為亞洲,故 A 錯誤。乙非 洲與丁亞洲兩洲的界線是蘇伊士運河,該運河溝通了紅海與地中海,故 B 正確。 甲北美洲和乙非洲隔著遼闊的大西洋,沒有分界線,巴拿馬運河是南北美洲的分 界線,故 C 錯誤。丙歐洲和丁亞洲兩洲的界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 索山脈和土耳其海峽,地中海是歐洲與非洲的分界線,故 D 錯誤。故選 B。4.C 5.A【詳解】4.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 2 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 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 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根據大陸源移假說,陸地海洋變化的 過程是③→②→①,C 正確,ABD 錯誤。故選 C。5.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 色的腐植質,由于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并在高溫高壓 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物質。南極大陸是 地球上最冷的大陸,緯度高,不適合植物的生長,南極大陸煤炭資源豐富,說明 南極大陸之前所處的緯度較低,植物茂密,反映了大陸漂移學說的海陸變化的過 程,①正確。“荷蘭國土的20%是人工境海造出來的”反映的是人類活動,不能 為大陸漂移學說的海陸變化過程提供證據,②錯誤。“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 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說明南美洲與非洲之前是連接在一起的,能 夠為大陸漂移學說的海陸變化過程提供證據,③正確;大陸的形狀大多是三角形 與海陸變化無關,不能為大陸漂移學說的海陸變化過程提供證據,④錯誤。根據 以上分析可知,能夠為大陸漂移學說的海陸變化過程提供證據的是①和③,對應 的選項是 A,A 正確,BDC 錯誤。故選 A。【設計意圖】展示世界地圖,學生在閱讀世界地圖中,加強對世界海陸分布和大 洲大洋分布的認識。符合課標要求的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 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認識到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第 I I 卷 (非選擇題)(二) 、簡答題 (本大題共 2 小題,共 20 分)6.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20 分)(1) 圖中D 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 ______ 海峽;(2) 從海陸位置看,亞洲三面臨海,其中東臨_______,北臨______;(3) 圖中位于北美洲的山脈屬于_________山系,位于________火山地震帶。【參考答案】6. (1) 白令; (2) 太平洋,北冰洋; (3) 科迪勒拉,環太平洋【詳解】本題組主要以世界地圖為材料,考查世界主要的畜牧業區、大洲分界線、 北美洲的位置、山脈和人口分布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綜合運用課本知識的能力 和區域認知的地理素養。(1) 圖中D 是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溝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2) 從海陸位置看,亞洲三面臨海,其中東臨太平洋,南鄰印度洋,北鄰北冰 洋。(3) 圖中山脈屬于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其位于環太平洋火山 地震帶上,多火山地震。【設計意圖】展示亞洲地圖,描述大洲分界和瀕臨的海洋,目的是為了達成課標 要求的閱讀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其中第 (3) 題還涉及了火 山地震帶的分布,相同材料考察不同知識點,既能培養綜合思維,也能達到減負 的要求。7.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及材料,回答問題。 (10 分)材料一:2020 年 12 月 9 日,中尼兩國聯合對珠穆朗瑪峰的新高程做了官宣, 新高度為 8848.86 米,比石碑上的高度 8844.43 要高出 4.43 米。材料二:歐洲的荷蘭是世界上著名的“低地國”,全國 1/4 的陸地低于海平 面,但是在過去的百年中隨著人工填海,國土面積在不斷擴大。(1) 圖中數字①代表的山脈是________,荷蘭瀕臨圖中 B________洋。(2) 就板塊而言,甲地屬于________板塊;就大洲而言,甲地屬于________洲。 ( 3 ) 運 用 所 學 知 識 , 分 析 材 料 一 : 珠 穆 朗 瑪 峰 高 度 在 變 高 的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7. (1) 喜馬拉雅山脈 大西 (2) 印度洋 亞(3) 由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的相互碰撞擠壓導致的【詳解】本題組主要以六大板塊示意圖為材料,考查海陸變遷的原因和板塊運動 等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掌握課本知識的能力和區域認知的地理素養。(1) 依據位置,圖中數字①代表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是世界最高大的 山脈;荷蘭瀕臨圖中 B 大西洋,深受大西洋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2) 全球共有六大板塊,就板塊而言, 甲地屬于印度洋板塊。全球共有七 大洲,就大洲而言, 甲地位于印度半島, 甲地屬于亞洲。(3) 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由于亞歐板塊和印 度洋板塊不斷的碰撞擠壓,導致珠穆朗瑪峰高度在變高。【設計意圖】通過六大板塊的分布圖,鞏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通過對珠 穆朗瑪峰高度變化的認知,加強對板塊運動影響的認識。【訂正和反思】題目錯解/正解/同類例題(可粘貼)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心得:今日不足:【操作說明】該作業建議在完成“陸地和海洋”全部學習內容后完成,必做題預 計 15 分鐘完成。【評價】題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題 2 √ 易2 選擇題 2 √ 易3 選擇題 2 √ 易4 選擇題 4 、6 √ 中5 選擇題 3 √ 中6 (1) 解答題 2 √ 易6 (2) 解答題 2 √ 易6 (3) 解答題 5 √ 中7 (1) 解答題 2 √ 易7 (2) 解答題 2 、5 √ 中7 (3) 解答題 5 、6 、7 √ 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