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陸地和海洋》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統編人教版 陸地和海洋單元 組織方式 團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大洲和大洋 第二章第一節2 海陸的變遷 第二章第二節二、單元分析(一) 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1 年版) 》的要求,本章內容屬于“世 界地理”,課標具體要求見下表。“陸地和海洋”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標準 活動建議1.海陸分布 . 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外表海、 陸所占比例,描繪海陸分布特點。 . 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 的分布。 2.海陸的變遷 . 舉例說明地球外表海洋和陸地處在 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 . 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根本觀點,說 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 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開展拼圖游戲、模擬演示等活動。例如, 開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游戲;自選實 驗材料或使用計算機,設計實驗,模擬 海底擴張、大陸漂移。(二) 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2.教材內容分析本單元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單元《陸地和海洋》, 分為兩節,第一節大洲和大洋,主要講述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即海陸比例、海 陸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對位置、輪廓及各州分界線。第二節海陸的變遷, 主要講述海陸的變遷及海陸變遷的實例,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這一章內容是學生進入世界地理學習的起點。它既是學習世界地理的基礎, 又是學習地理所必備的知識,也是第一單元《地球和地圖》的延伸。無論是在知 識體系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統領全局的作用。本章了解地球的構 造及形成過程是一個很大的難點,要求空間想象力、讀圖分析能力都很高,因此 教學任務的完成關鍵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地理,對地理 課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積極性很高,熱衷參與課堂活動并喜歡表現自己,學習 興趣非常高,對本課的學習非常有利。(三)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剛接觸地理這門學科,也是首次接觸世界地理的知識,大部分學 生有一定的好奇心,會產生一定的學習興趣;本單元的學習重在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因此,作業設計應該體現趣味性。三、單元學習和作業目標1、夯實基礎,直接讀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直接閱讀地圖,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的地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逐 步的開始熟悉閱讀地圖的能力,鍛煉學生對地圖的觀察能力,也能增強學生學習 地理的自信心和學習的主動性。2、分析地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對讀圖的進一步分析,不局限于獲取地圖上的表層信息,還應該在讀圖 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找出各地理要素直接的關聯,能簡單闡述相關的地理成因, 地理規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3、學會繪圖,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作為一個地理學科,學會繪圖是一個基本技能,初步學習地圖的繪制,不僅 能更深的鞏固知識,也能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而且,繪圖的學習,充滿了 樂趣和成就感,這極利于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本單元的學習離不開地圖,各種地理知識的獲取都是建立在地圖的閱讀基礎 上的,學生剛剛結束第一單元的學習,對地球的了解非常有限,地理空間思維還 沒有建立,基礎知識也掌握的不夠牢靠,地圖的閱讀也僅僅停留在課本知識,而 本章節難度不大,正是學生初步運用閱讀地圖這項技能的最好的考驗。是以,本 單元的作業練習必然圍繞這地圖的閱讀做文章。同時應努力使的作業充滿趣味 性,便于培養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五、課時作業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作業 1、開展辯論賽,辯題:水球?地球?時間要求:5 分鐘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這個活動需要學生做好提前準備,首先要讓學生選擇好正方兩方,然后學生 不僅需要做好提前預習,還要多多的查閱課外相關知識。否則,本次辯論賽就難 以開展下去。本次活動能讓孩子們直觀的知道地球表面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世界海陸分 布不均的事實。了解無論怎樣劃分,只要平均的將地球分為兩半,海洋面積總是 大于陸地面積的海陸分布規律。能更深入的感悟人類探索地球奧妙的歷程。作業評價:評價標準 正方 反方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辯駁能力臨場反應整體思維綜合印象注:每欄按 1、2、3、4、5 進行打分。作業 2、繪制世界地圖。在課本的最后頁面有一張世界地形圖,要求學生課后進行臨摹繪制,然后進 行班級展覽,共同評出優秀作品。時間要求:15 分鐘作業分析:簡單的臨摹繪制地圖,并不會給學生帶來困擾,也能避免機械的 記憶給學生帶來的無趣感,又能有效地鞏固學生剛學習的七大洲、四大洋相應的 知識,培養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地理空間概念只是本設計的一個基本要求, 更深的原因是繪制世界地圖充滿了樂趣,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而 繪制成功后,眾多的世界地圖的展覽,能激發學生的成就感,進一步加深學習地 理的氛圍。作業評價:評價標準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地圖完整度地圖辨識度地圖美觀度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作業內容:2021 年 7 月 29 日,美國阿拉斯加以南海域發生 8.2 級地震,這 是 2021 年以來全球爆發的最強地震。試分析地震發生的原因。時間要求:5 分鐘作業分析:學生不僅要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到美國的位置,還要參照課本中的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及主要山系分布圖”進行對 比才能做好這一題。設計意圖:學生不僅需要獲取地圖上的表層信息,還應該在讀圖的基礎上深 入分析,能簡單闡述地震地理成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作業評價: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僅能在世界政區圖中準確的找到阿拉斯加的位置,還能 在“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及主要山系分布圖”中找 到對應的位置。更進一步的要求是了解了阿拉斯加的位置后,能夠分析得出地震 發生的原因是;阿拉斯加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位 于環太平洋火山地帶,火山地震頻發。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一、選擇題。讀我國海軍赴索馬里附近海域護航路線圖(如圖),回答 1—3 小題:1.圖中① ( ) 是這兩大洲的分界線A.土耳其海峽 B.蘇伊士運河C.烏拉爾河 D.巴拿馬運河2.圖中④大洲為 ( ) 。A.非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3.途中經過的⑤大洋為 ( )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 4—5 小題4.在六大板塊中,其范圍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 )A.太平洋板塊 B.亞歐板塊C.非洲板塊 D.印度洋板塊 5.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據測 量,它現在仍在以每年 1 厘米的速度升 高。造成它不斷升高的原因是 ( )A.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B.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不斷張裂C.印度洋板塊不斷擠壓亞歐板塊D.非洲板塊不斷擠壓印度洋板塊二、填空題。6.公元 1519— 1522 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首次完成環 球航行,用事實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讀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回答下列問題。(1) 麥哲倫環球航行出發地西班牙屬于________洲,西臨________洋。(2) 圖中①運河既是北美洲和________洲的洲界又溝通了________洋和大 西洋。(3) 從圖中看出麥哲倫的船隊沒有經過________洋,該大洋是四大洋中 ________最高,并跨________最廣 (填“緯度”或“經度”) 的大洋。 7.讀圖“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圖”,完成下列問題。(1) 請將字母 A(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 B(地中海一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標注在圖中相應的位置上。(2)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位于太平洋板塊、 板塊、 板 塊、 板塊、 板塊的接觸地帶。(3) 日本地震頻發,而緯度相差不大的英國發生地震的概率非常小,試分 析原因。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題 1 √ 易 選編 20 分鐘2 選擇題 1 √ 易 選編3 選擇題 1 √ 易 選編4 選擇題 1 √ 易 選編5 選擇題 1,2 √ 中 選編6(1) 填空題 1 √ 易 選編6(2) 填空題 1 √ 易 選編6(3) 填空題 1,2 √ 中 選編7(1) 填圖題 1,3 √ 中 選編7(2) 填空題 1 √ 易 選編7(3) 問答題 2 √ 難 原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