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十單元《極地地區》) (地理學科單元作業設計)1目錄一、 單元信息 2二、 單元分析 2(一) 課標要求 2(二) 教材分析 3(三) 學情分析 4三、 單元作業目標 5四、 單元作業設計及思路 5五、課時作業 6第一課時 獨特的自然環境 6第二課時 科考寶地和極地環境保護 7六、單元質量檢測 11(一) 單元質量檢測內容 11(二) 單元質量檢測質量屬性表 14附:參考答案 15《極地地區》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二學期 人教版 極地地區單元 組織 方式 團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 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獨特的自然環境 “極地地區”第一課時2 科考寶地與環境保護 “極地地區”第二課時二、單元分析(一) 課標要求“極地地區”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十章的內容,它從屬于課 程標準“認識區域”中的“認識地區”,是“認識地區”的最后一個區域,也是 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必學區域。表 1 “極地地區”課程標準和教學提示課程標準 教學提示. 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某 1. 本主題要通過創設一定的情景、問題地區的地理位置,簡要歸納自 和人物開展教學活動。在情境創設上,然地理特征。說明該特征對當 要關注地區差異,側重空間聯系與相地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互作用。選擇當前社會熱點和世界各 地富有特色的生產生活活動,作為情. 以某一地區的一種自然資源為 境創設的基本素材。創設情境要契合例,說出該資源在該地的分布 學生認知發展水平,與地理問題、任狀況、對外輸出地區以及對當 務有較強的關聯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地乃至世界的重要意義。 對地方、區域和全球的好奇心。結合實例,說明某地發展旅游 業的優勢。 根據南極、北極地區自然地理 環境的特殊性,說明開展極地 科學考察和保護基地環境的重 要性。 2. 在問題與任務的設計上,可以從世界 某個事件在何處發生、為何發生為起 點,提出問題,設計任務。然后引導 學生運用地圖、圖像、數字資源以及 地理信息技術等資源,完成空間位置 辨識、地理現象觀察、區域特征歸納、 區域聯系特征等任務。 3. 總的要求是,通過創設特定情境,設 計有驅動性的地理問題和具體任務, 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同時將評價嵌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 本主題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要有重 點的設計學習活動。(二) 教材分析1. 知識框架圖 1 “極地地區”知識框架2. 內在邏輯區域地理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中重要內容,在“認識區域”中分為“認識世 界”和“認識中國”,在“認識世界”中有“認識大洲”、“認識地區”和“認 識國家”三部分內容,“認識地區”是“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內容,極地地區是“認識地區”中的最后一部分內容,也課程標準規定的必學區域。極地地區教材內容比較簡單,獨特的自然環境、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地區 的環境保護三部分的內容在編排上有一個遞進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逐漸深入地 認識極地地區。首先,極地地區氣候寒冷,終年冰封,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 使得那里人跡罕至,留下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的 實驗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但人類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里的寂靜,“極 地地區應該如何開發、利用 科學家在考察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人們應該怎樣對待這片潔凈的土地 ”引出保護環境、實現極地地區的可持續利用。圖 2 “極地地區”內在邏輯(三) 學情分析七年級下冊已經開始世界地理的學習,經過前幾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掌 握了“認識地區”所包括的知識構成,學會了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因此 在本節內容的學習過程中方法上的困難較少;同時,學生在平時生活和學習中已 經獲得了較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感性認識和零散知識,對極地地區并不陌生,欠 缺的只是將這些感性的、零散的認識變為理性的、條理化認識的過程,因此學生 對本節課程的需求更多的是趣味性和條理性。三、單元作業目標1.通過分析圖片、設計極地地區旅游攻略圖,加強學生對極地地區的位置和 獨特的自然環境的認識。2.通過對極地旅游的遇到的問題的探究以及對相關圖片的分析,了解極地的 科學考察的重要性以及科學考察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增強區域認知。3.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選擇“辯一辯”或者“查一查”或者“畫一畫” , 的方式論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總結環境保護的措施,考察學生的分析、總結、 表達的能力,增強地理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尊重與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等觀 念,滋養人文情懷,樹立人地協調觀。4.通過單元作業,加強單元學習的整體性,構建單元內各課時的聯系,強化 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區域位置——區域特征——區域差異與聯系——區域發展, 認識到極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四、單元作業設計及思路本單元作業由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組成。本單元課時作業為兩課時, 作業類型為探究作業和實踐作業兩類。第一課時為情景探究題,在此項作業中,設計了極地旅游的情景,通過讓學 生設計旅游路線、制作旅游攻略,考察學生讀圖、繪圖、總結歸納的能力。第二課時的作業 1 延續課時一的情景,重點考察學生對極地科學考察的了解, 以及讀圖、析圖、分析問題的能力。第二課時作業 2 為實踐作業,以“環境保護” 為主題設計了“辯一辯”、“查一查”和“畫一畫”三組作業,學生根據自身興 趣任選一組完成,考察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樹立人與自 然和諧發展的觀念。本單元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由 7 組題組成,5 組選擇題、1 組綜合題和 1 組論 述題,重在考查知識的整體關聯,對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力,學生的綜合素養。本 單元作業體例見下表。表 2 “極地地區”單元作業體例課時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題 量 獨特的自然環境 2-3 組 選擇題 5 組、綜合題 1 組、論述題 1 組科考寶地和與環境保護 2-3 組題 型 情境探究題、實踐性作業繪圖題、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 口語表達題、論述題、活動題時 間 15 分鐘以內 30 分鐘以內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獨特的自然環境一、作業內容(我是一名旅游愛好者,我打算去極地地區旅游,但是我對極地地區的情況不是很了解,你能幫助我制作一份旅游攻略嗎?(阿偉))1.設計旅游路線阿偉準備乘坐游輪旅行,并且希望沿途游歷 3-5 個國家,請你結合世界地形 圖和所學知識,選擇一個極地地區 (南極或北極) ,幫助阿偉設計一條從上海到 該地區的海上線路,寫出沿途經過的大洋、國家、海域和海峽名稱。極地旅游海上線路圖上海2.查閱課本和相關資料,為第 1 題中所選地區制作旅游攻略。旅游攻略簡表特色景觀所需物品注意事項二、時間要求: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了解海陸分布,合理設計路線清楚極地自然環境,合理設計攻略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本題通過設計極地旅游線路圖和旅游攻略,檢查學生對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 和自然環境的認識。設計極地旅游路線圖,培養學生的知識整合能力,制作旅游 攻略,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歸納的能力,加深學生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認 識。第二課時 科考寶地和極地環境保護作業 1:科學考察的寶地一、作業內容(阿偉)1.阿偉去南極的時間是 (1 月/7 月) ,你判斷的理由是什么?2.以下是阿偉的朋友圈,請你在評論區解答他的疑問。評論區3.以下是阿偉朋友圈里曬出的圖片,請你根據圖片,回答阿偉的疑惑。中國南極科考站分布示意圖 泰山站疑惑一:聽說五大科考站有一個沒有極晝極夜現象,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的 是 。疑惑二:泰山站的外形像一個 UFO,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疑惑三:從泰山站到中山站,應該向 (方向) 前進。二、時間要求: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了解南極極地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科學考察的意義認識自然環境對南極科學考察的影響正確判斷極地地區的方向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本題通過文字和圖片展示極地地區的一些情況,設計了相應的問題情境,培 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讀圖析圖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本題難度較小,對 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容易解決的,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 習興趣。作業 2: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一、作業內容:實踐作業: 以下三題,任選一題完成。1.辯一辯1986 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通過《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 但允許捕鯨用于科學研究。 日本利用公約這一漏洞,每年在南極洲鯨類保護 區以科研名義獵捕數百頭鯨,而這些被捕殺的鯨最后是到了餐桌上,而不是 實驗室。面對國際上的質疑, 日本辯稱: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 科研的副食品。如果你是反捕鯨人士,你會怎樣反駁日本的說法? (收集資料,總結觀點,針對日本的說法錄制一個 2-5 分鐘的反駁小視頻。)2.查一查實地調查學校或者家附近的環境污染情況,并完成調查簡報。環境污染調查簡報身邊的環境污染現象 產生的危害 我的環保建議3.畫一畫以“保護極地地區的環境”為主題,畫一幅手抄報。二、評價設計評價項目 評價指標 水平優 秀 良 好 合 格辯一辯 觀點明確,思路清晰有條理,表達準確、有說服力查一查 調查全面、真實,認識準確,建議可行畫一畫 主題突出、畫面美觀三、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本題為實踐性作業,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辯一辯”或“查一查”或“畫一畫”, 考察學生的分析、總結、表達的能力,增強地理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環 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六、單元質量檢測(一) 單元質量檢測內容1.下列關于極地地區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北極地區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B.南極地區有“白色荒漠”“風庫”之稱C.南極地區是“自然資源的大倉庫” ,北極地區沒有礦產資源D.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是企鵝2017 年 11 月俄羅斯總理訪華期間,我國領導人提出:共同開展北極航道開 發和利用合作, 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讀下圖,完成第 2 至 3 題。2.與傳統航線比,“冰上絲綢之路” ( )A. 自然地理環境優越 B.航程長,運輸成本高C.所經國家停靠港口多 D.縮短了大連至鹿特丹的航行時間3.隨著全球變暖,北極冰川加速融化,使得北極航道成為可能。讀圖,判斷 下面敘述正確的是 ( )A.傳統航道溝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其咽喉要道是土耳其海峽B.北極航道常年通航,有利于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C.商船在北極航道航行時,有可能遇到漂浮的冰山D.北極航道經過白令海峽, 白令海峽位于俄羅斯和加拿大之間4.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受到全世界的重視,對南極地區的和平利用,下面哪 一種做法是正確的 ( )A.各國加強合作,履行《南極條約》B.南極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應大力開采C.大量捕殺鯨魚,豐富食物來源D.建設居民點,大量移民2018 年 7 月 20 日至 9 月 26 日中國圓滿完成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據下 圖,完成第 5 題。5.環繞北冰洋的①②③④⑤名稱按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B.非洲、亞洲、北美洲、印度洋、大西洋C.北美洲、亞洲、歐洲、太平洋、大西洋D.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西洋、太平洋6.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都有豐富 的石油資源。石油是全球最重要的燃料,是為世界經濟提供動力的主導能源。全 球的石油需求量在不斷增長。請結合下圖回答問題。(1) 圖中甲、乙兩圖,表示北極地區的是____圖,你是根據什么信息判 斷出來的?(2) 將下列材料與南極地區對應的地理特征用直線連接起來。①98%的陸地為冰雪所覆蓋,冰層平均厚度達 2000 余米 ②平均年降水量僅為 55 毫米 ③每年約有2/3 的時間刮大風,最大風速可達 100 米/秒 ④平均年氣溫-50℃,極端最低氣溫-88.3℃ A.干旱 B.豐富的風能 C.酷寒 D.淡水資源寶庫(3) 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科考站的時間都在 2 月份,為什么?(4) 有人認為應盡快開發極地地區的石油資源,也有人認為應該永不開發 南極地區的石油資源。你認同哪種觀點?請簡要闡述理由。7.你的好朋友小亮最近準備去極地地區旅游,請你結合所學知識,給他列出 一些注意事項,幫助他完成一次完美的旅行。(極地旅游注意事項)(二) 單元質量檢測質量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 度 來源 完 成 時 間了解 理 解 應 用1 選擇題 1 √ 易 選編題 30 分 鐘2 選擇題 1、4 √ 易 選編題3 選擇題 1、4 √ 中 改編題4 選擇題 2、3 √ 易 選編題5 選擇題 1、4 √ 難 原創題6 (1) 填空題 1 √ 易 改編題6 (2) 連線題 1 √ 易 選編題6 (3) 簡答題 2 √ 易 選編題6 (4) 簡答題 3、4 √ 中 選編題7 論述題 1、2、3、4 √ 難 原創題附:參考答案課時作業:第一課時:獨特的自然環境1.答案不唯一,設計合理即可。2.略。符合所選地區的自然環境,言之有理即可。第二課時:科考寶地和極地環境保護作業 1:1.1 月,因為此時南半球為夏季,為南極地區的暖季,氣溫較高;且此時南 極圈以內有極晝現象,便于旅游。2.評論區:南極地區是自然資源的“大倉庫”。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地上儲藏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海域及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豐富的自 然資源和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地質、冰川、海洋、生物、氣象、天 文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領域廣闊的天然實驗室。3.疑惑一:長城站。解析:極圈以內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而長城站位于南 極圈以外,故而沒有極晝極夜現象。疑惑二:南極多有烈風、暴雪,泰山站外形設計采用圓環形外表、碟形結構 和高架設計,建筑架空離地,這樣可以減少風阻,防止迎風飛雪堆積,避免飛雪 掩埋。疑惑三:西北。解析:中山站和泰山站都在南極地區的科考站。從緯度看, 中山站緯度比泰山站緯度低,因此中山站在泰山站的北邊;從經度或地球自傳方 向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看,中山站位于泰山站的西邊;故中山站在泰山站的 西北方向,從泰山站去往中山站應往西北方向前進。作業 2:1.略。觀點明確,思路清晰有條理,表達準確、有說服力即可。 2.略。調查全面、真實,認識準確,建議可行即可。 3.略。主題突出、畫面美觀即可。單元質量檢測1. B。解析:南極地區年平均氣溫為-50℃,北極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18℃, 因此南極比北極更寒冷,是地球“寒極”,故 A 錯誤。北極地區有石油、天然氣、 煤、鐵等礦產資源,故 C 錯誤。企鵝是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北極地區的代表動 物為北極熊,故 D 錯誤。2. D。“冰上絲綢之路”主要途徑北冰洋地區,緯度高,氣候寒冷,結冰期長,與傳統航道相比,自然環境并不優越,故 A 錯誤。從圖示信息可知,冰上絲 綢之路比傳統航道航行時間短,總航程也較短,因此燃料、人工等成本也較低, 故 B 錯誤。“冰上絲綢之路”主要經過中、 日、韓、俄和歐洲西部的部分國家, 沒有傳統用航道經過的國家多,且北冰洋沿岸氣候寒冷,港口稀少,故 C 錯誤。 從圖示信息可知,“冰上絲綢之路”航行時間比傳統航道短 12-15 天,故 D 正確。3. C。解析:傳統航道溝通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其咽喉要道是馬六甲 海峽,故 A 錯誤。北極航道緯度高,一年中航道冰封時間長,因而通航時間較短, 故 B 錯誤。 白令海峽位于俄羅斯和美國的阿拉斯加州之間,故 D 錯誤。4. A。南極地區的礦產資源豐富,但大力開采會引發更嚴重的生態問題,故 B 錯誤。大量捕殺鯨魚,會導致南極地區生物多樣性減少,加劇生態惡化,故 C 錯誤。南極地區氣候條件惡劣,不適宜人類定居,并且人類活動增多會進一步破 壞南極地區環境,故 D 錯誤。5. C。6. (1)乙,判斷方法:①自轉方向:北極上空的地球自轉呈逆時針方向,而 南極上空地球自轉呈順時針方向,圖中乙圖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故為北極地 區。②海陸形態:北極地區中間是北冰洋,周邊為陸地,呈現“陸包洋”的形態, 而南極地區中間是南極大陸,周邊是海洋,呈現“洋包陸”的形態,故乙圖為北 極地區。③代表動物:南極地區代表動物是企鵝,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為北極熊,(A.干旱B.豐富的風能C.酷寒D.淡水資源寶庫)故乙圖為北極地區。(2) 連線如下:①98%的陸地為冰雪所覆蓋,冰層平均厚度達 2000 余米②平均年降水量僅為 55 毫米③每年約有2/3 的時間刮大風,最大風速可達 100 米/秒④平均年氣溫-50℃,極端最低氣溫-88.3℃(3) 2 月是南極地區的暖季,氣溫相對較高且白晝時間長,有利于進行科 考活動。(4) 觀點:永不開發;理由:南極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開發南極地區的石 油資源會破壞南極地區的生態壞境。7.答案不唯一,圍繞極地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