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和 海) (陸) (大洋) (地) (海陸變遷) (大陸漂移說) (洋) (板塊構造學說)《陸地和海洋》的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陸地和海洋單元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大洲和大洋 第二單元第一課(第 1 課時)2 滄海桑田、從世界 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第二單元第二課(第 2 課時)3 板塊的運動 第二單元第二課(第 3 課時)二、單元分析(一) 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 》的要求, 本章內容屬于認識全球中主題三 地 球的表層, 課標具體要求見表標準 學業要求主題三:地球的表層 【內容要求】 自然環境中“陸地和海洋” · 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大洋 的分布。 ·通過閱讀她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塏形模型或實地 考察等,區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征。 ·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 觀 察地形分布大勢。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說出板 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 的關系。 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及 其他地理工具, 觀察、 描述地球表層陸地、 海洋的基本面貌。(海陸分布不均: 三分陸, 七分洋陸地、島嶼、群島、半島七大洲的名稱、面積、形狀和位置洲界線) (大洲)(二) 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大洲和大洋海、洋、海峽原因: 地殼變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提出人、內容、證據六大板塊 海洋和山脈的形成 火山和地震的分布2. 內在邏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識, 既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礎知識, 又是學生學習世界地理所必需的準 備知識,特別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特點,是學生建立全球海陸空間分布架構的基礎, 因此這是本節也是本章的重點。第二節教材以海陸的變遷為主題,著重闡明了, 大陸漂移學 說和板塊運動的一些基本觀點。第二節教材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強調了以求證和探索的思 路來組織教學內容。3.教學內容分析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章內容主要是使學生認識全球的海陸面貌,以及地球表面海陸 的運動和變化。從本章開始,學生進入世界地理的學習。(三) 學情分析本節是學生進入初中后首次接觸世界內容, 系統學習地理知識的開始。課本上出現的 概念和地名大多數學生在小學, 或在生活中已有所耳聞, 加之在前幾節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知 識說以學習本節內容并不是多大難事。只是學生在學習時還以感性認識為主,因此教師要引 導在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 完成理性上的升華。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1.通過閱讀海陸分布圖和海陸面積的比較示意圖, 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了解海陸面積 比例。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峽, 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名稱,位置和分布特征以及大洲分界線。3.掌握板塊構造理論, 對照七大板塊示意圖,掌握七大板塊的名稱及其分布, 并能根據世界 火山、地震圖解釋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培養和提高學生讀圖繪 圖的能力, 達到靈活運用掌握的目的。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本單元選取的主題是“陸地和海洋”,屬于世界地理, 依據的教材和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相關課標為基礎。本單元作業由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組成,本單元課時作業為三課時, 重在考查讀 圖、填圖、繪圖、析圖、用圖能力。本單元作業類型有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書面作業有繪 圖、選擇、填空等題型, 基于雙減的背景,本著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出發點,本單元書面課 時作業由 1-2 組選擇題和 1 組綜 合題組成。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由 4-5 組題組成。選擇題 和綜合題均以題組形式 呈現,重在考查知識的整體關聯, 對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力, 學生的 綜合素養。本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為: 明確作業目標、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任務、評價標準 和方式設計。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大洲和大洋作業 1(一) 作業內容一、選擇題 1.觀察地球儀發現全球的海陸面積大致的比例是()A.七分陸地三分海洋 B.三分陸地七分海洋C.八分陸地二分海洋 D.二分陸地八分海洋2.下列關于海陸分布述說正確的是()A.北半球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小B.從圖上看,把地球稱為“水的行星”一點也不過分C.全球的陸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D.南半球海陸面積大致相等讀下面四幅圖回答 3-5 題3.2016 年 6 月 23 號,英國通過公投決定退出歐盟。上面四幅圖代表歐洲的是()A. 甲 B. 乙 C.丙 D.丁4.蘇伊士運河是圖中哪兩個大洲的分界線()A. 甲、乙 B. 乙、丙 C. 甲、丙 D. 甲、丁5. 甲、丙、丁三大洲共同瀕臨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 印度洋 D.北冰洋二、填圖題1. 在下圖適當的位置填上大陸、島嶼、半島、海峽、海和洋的名稱。2.讀下圖,按要求填空(1) 與它周圍的 合起來稱為大洲(2)七大洲:A B C D E F G(3)四大洋:① ② ③ ④3 主要的大洲分界線(1)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 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 海 峽。(2)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 運河。(3)南、北美洲的分界線是 運河。(二) 時間要求:15 分鐘(三) 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知道地表海、陸所 占百分比描述海陸分布特點七大洲、四大洋分布洲界(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整套作業注重基礎性、應用性、分層性,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作業任務指向明確, 具有基礎和思考性。通過作業設計與實施,可以引導學生關注地球, 明確海陸分布大勢。 作業 2(一) 作業內容一、探究題“傳遞地球儀” 用具: 地球儀過程: 一個學生手持地球儀傳遞給另一個學生要求: 學生在用手接到地球儀時記住左手大拇指所在的位置是陸地還是海洋,并作記錄。 統計: 左手大拇指所在的位置陸地和海洋出現的頻率思考: 如果地球儀無限次傳遞下去, 陸地和海洋出現的次數之比會接近幾比幾?二、作圖題“我來畫一畫”請參照下圖,在圖中適當位置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畫出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極洲的輪廓。(二) 時間要求:15 分鐘(三) 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勤于動手, 積極思考規范作圖(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這是一項基于素質教育導向的整體式課時作業設計,以培育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為目標。要求 學生動手和動腦,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作業以填寫“試驗和作圖”的形式呈現。教師 從“動手和動腦 ”等維度對作業進行評價,以“優秀”“良好”“合格”三 個等級呈現。通過該作 業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全面了解世界的海陸分布大勢,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第二課時 海陸變遷滄海桑田 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作業 1(一) 作業內容一、探究題:演示實驗“海陸”變遷的原因。動物園要新增一些小海龜。由于海龜是兩棲動物, 飼養員為他們準備的將是一個水池, 水池里面既有“海洋”又有“陸地”。動物專家看了以后建議將水面縮小一些。動手做做你 的改進方案。提問: 你的方案,分別是從什么角度讓“?!焙汀瓣憽卑l生變遷的?二、探究題:實踐感知大陸漂移。取一張紙裁剪出南美洲和非洲輪廓, 他們可以拼合成一個 整體。拼合大陸的古老地層(紙上的線條)也可以一一對應。(二) 時間要求:10 分鐘(三) 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實踐海洋和陸地的運動和變化動手反映大陸漂移中輪廓的相似性(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是一門具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性質的基礎課程。既然有自然學科性 質, 那么一些科學實驗是需要學生動手去做的。探究一中,學生利用學習的海陸變遷的原因 這一知識, 從板塊的運動、海平面的升降、填海造陸三方面思考解決措施。探究二中, 大西洋兩岸輪廓線相似是最直觀的說明它們曾經是同一塊陸地。作業 2(一) 作業內容材料題: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一天, 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躺在病床上看書, 看的時間長了, 他放下書本, 想活動一下身子 再看, 同時讓眼睛也休息一下。他盡力把自己的視線推的遠一些, 看看窗外,這時他的目光 落在了貼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圖上。他很有興趣的看著那奇怪形狀的陸地,看著那曲曲折折 的海岸線,那海洋, 那島嶼??粗粗l現:大西洋西岸的巴西東端呈直角的凸出部分, 與東岸非洲幾內亞灣的凹進去的部分,一邊像是:多了一塊,一邊像是少了一塊,正好能合 攏起來,再進一步對照, 巴西海岸幾乎都有凹進去的部分相對應。魏格納想:看起來就像用 手掰開的面包片一樣,難道大西洋兩岸的大陸原來是一塊,后來才分開的嗎?會不會是巧合 呢?一個個問題,在他腦海中跳躍著,這個偶然的發現使他感到十分興奮。1912 年 1 月 6 日,他在德國地質學會上作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大 陸漂移學說”。在隨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養傷期間的魏格納于 1915 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系統的闡述了“大陸漂移學說”。為了搜集大陸漂移的證據, 魏格納多次冒著嚴寒去格陵蘭島進行科學考察。 1930 年四月他率領一支探險隊,第四次登 上格陵蘭島。11 月 1 日,慶祝完 50 歲的生日后魏格納在返回西海岸基地的途中遭到暴風雪 的襲擊,倒在茫茫的雪原上,為探求科學真理付出了寶貴的生命。說一說:我們應該學習魏格納的什么?(二) 時間要求:5 分鐘(三) 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的培 養。(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科學故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實證性科學知識的發展,可以認識到科學發展的歷史動態畫面, 歷史的把握科學的本質。 地理課程堅持以育人為本, 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提高學生的科學責任擔當。第三課時 板塊的運動作業 1(一) 作業內容一、選擇題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到 2019 年底,有統計顯示臺灣及附近海域共發生四級以上地 震 237 次,讀臺灣在六大板塊分布中的位置示意圖(如圖) ,完成 1-5 題。1.六大板塊中, 靠近臺灣島以海洋為主板塊的是( )A.亞歐板塊 B.美洲板塊 C.太平洋板塊 D.印度洋板塊2.臺灣島位于哪個板塊( )A.印度洋板塊 B.太平洋板塊 C.亞歐洲板塊 D.非洲板塊3、有關臺灣島所處的板塊位置及影響敘述正確的是( )A.地處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B.地處地中?!柴R拉雅火山地震帶 C.地處板塊的交界處, 較為穩定 D.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4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 2022 年 4 月 15 日 3 時 6 分在臺灣花蓮縣發生 4.4 級地震, 震源深度 8 千米。臺灣島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地方,當地震發生時,下列自我保護的應急措施 正確的是( )A.在高樓室內迅速跳窗逃生 B.在高樓室內迅速抱頭蹲在墻角C.在室外迅速抱住電線桿 D.在室外迅速跑入建筑物內躲遵 5.臺灣多地震,在生產、生活方面都有諸多影響,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對新建宅基地建設不需要做地震危害評估B.家中要常備地震急救物資,尤其是水。C.家中要固定在地震中可能翻到的東西, 如電視等。D.學校要經常做地震逃生演練。二、 .讀圖, 完成下列問題。(1)填出圖中六大板塊的名稱:①________板塊; ②________板塊;③________板塊;④________板塊;(2)珠穆朗瑪峰(A)不斷升高是因為其位于________與________碰撞擠壓地帶。(3)我國臺灣島(B)多地震是因為臺灣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 的交界地帶。(二) 作業時間:10 分鐘(三) 作業評價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知道六大板塊的特點能根據地圖尋找某地的板 塊位置知道板塊運動帶來的影響 及及措施知道六大板塊的名稱、根 據運動特點尋找原因。(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對于學地理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看地圖還是比較陌生,通過地圖、資料料補充的信息, 可以讓學生慢慢學會讀圖,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圖,進而對地理產生興趣。板塊運動這塊知識 相對比較抽象,以具體案例入手,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地理與課本知識不可分割,激發學生 學習地理的興趣。作業 2(一) 作業內容1、推送資源:電影《龐貝末日》。2、學生周末放假時間結合下列問題, 觀看電影《龐貝末日》, 試著尋找問題的答案:(1) 龐貝古城遺址位于那兩個板塊交界處??梢岳冒俣鹊貓D查找位置,并結合課本上的 六大板塊分布圖歸納龐貝古城消失的原因。(2)歸納電影中火山噴發時帶來的破壞。(二) 作業時間: 作業時間: 10 分鐘(三) 作業評價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1.能把電子地圖與課本地 圖相結合,尋找龐貝古城 的板塊位置。2. 能根據六大板塊板塊運 動示意圖, 歸納原因。3.火山噴發時帶來的破壞。(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A.) (C.) (B.) (D.)教師通過智慧課堂的資源分享功能把電影分享到學生的平板上,七年級的學生還是很喜歡看 電影的,電影視覺的沖擊結合題目,會讓學生對六大板塊相關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也符 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探索欲,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欲望。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2021 年 9 月 1 日,在開學第一課節目之中,被網友親切稱為“太空導游”的航天員劉伯明, 這次用 Vlog 的形式, 帶著同學們漫游空間站, 激動人心。同時也展示了舷窗的風景,據此 回答下列問題 1-2 題。1、“太空導游”的航天員劉伯明在太空眺望地球, 看到地球大部分是藍色的原因是( )2、關于地球表面海陸具體分布, 正確的是( )A 、陸地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海洋都分布在南半球。B 、陸地都分布在東半球,海洋分布在西半球。C 、陸地都分布在“陸半球”,海洋分布都在“水半球”。D 、地球上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2021 年 9 月 17 日 13 時 30 分許,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動機成功點火后,安全 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東風著陸場著陸,如圖黑點所示。回答下 列問題 3-6 題。3、東風著陸場所在的大洲是( )A、歐洲 B、亞洲 C、非洲 D、北美洲4、該大洲與非洲的界限是( )A、巴拿馬運河 B、京杭運河 C、蘇伊士運河 D、伊利運河 5、當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在世界各大洲的 200 多個國家或地區蔓延,截止目前,唯一 沒有病毒傳播的大洲最可能是( )A.南極洲 B.南美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2020 年 12 月 8 日, 中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新高程 8848.86 米, 圖為某地理興趣 小組繪制的“珠峰的前世今生”漫畫圖, 據此回答下列 6-7 小題。6.漫畫中, “關系不和”的兩個板塊分別是( )A.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B.非洲板塊和亞歐板塊C.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D.美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7.漫畫中, 因兩個板塊的碰撞擠壓, 被傷及的“無辜”是指( )A.阿拉伯海擴大 B.古地中海消失C.紅海出現 D.阿爾卑斯山脈隆起8、讀圖文材料, 回答問題。“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借用古代絲綢之路 的歷史符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耙粠б宦贰笨缭絹?、非、歐、美 四大洲,涉及沿線 30 多個國家及 20 多個國內省、市、自治區。(1)讀左圖,一帶一路途經的大洲①是______洲,②是______洲, ③是______洲,圖中①③大洲的分界線是______。(2)海上絲綢之路途經的大洋甲是______洋, 乙是______洋。(3) 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地中海, 目前衛星測量技術發現地中海面積在不斷縮小,原因是其 位于______板塊和______板塊之間,兩大板塊發生______ (碰撞/張裂)。海上絲綢之路途 徑紅海,據右圖推測未來紅海的面積會不斷______ (擴大/縮小)(二)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 于 單 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題 1 √ 容易 改編2 選擇題 1 √ 容易 改編3 選擇題 2 √ 中等 改編 20 分 鐘4 選擇題 2 √ 中等 改編5 選擇題 2 √ 中等 原創6 選擇題 2 √ 中等 改編7 選擇題 3 √ 中等 改編8 綜合題 1 、2 、3 √ 較難 改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