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上《陸地和海洋》單元作業設計一、 單元內容與課時安排大任務 課時內容 指向學科核心素養 課時創設情境引發問 題,解決問題, 從 “陸地和海洋”角 度促使學生領會 和建構地球表層 的自然環境, 引領 人地協調發展 海陸的分布 區域認知 1七大洲和四大洋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1滄海桑田與大陸漂 移說 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 1板塊的運動 區域認知、 人地協調觀、 地 理實踐力 1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要求, 本章內容屬于“地球 的表層”中自然環境里“陸地與海洋”的部分,屬于“認識全球”的范疇, 課標 具體要求見表 1。表 1 “陸地和海洋”內容要求內容要求1. 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 結合實例, 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 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3. 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二)教材分析⒈知識框架2.內在邏輯本章內容是初中地理學習的第二章。從傳統意義上講, 全書從本章開始才進入了世界地理內容的教學; 從教材的編排看, 本章的開篇承接第一章行星地球的 內容, 從宇航員在太空中所看到的地球真實面貌導入, 再具體深入, 層層展開說 明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特點, 以及地球表面海陸的運動和變化; 從知識的作 用看,本章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礎知識, 是學生學習世界地理所必備的準備知識, 又是學生建立全球海陸空間分布架構的基礎。教材編寫注重指導學生認知思路的培養, 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幫助學生樹 立正確的人地觀。因此, 從新課標的任何一個維度來看, 這一部分內容都是不可 忽視的。(三)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學課堂學習中都會接觸到一些地理現象, 初步積 累了關于地理方面的基礎知識, 對于陸地和海洋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 七年級大 多數學生剛剛接觸地理新學科, 學習勁頭大, 對于地理現象的觀察、探究具有極 大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材中有關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板塊的運動等內容, 鑒于初一學生相關學 科知識鋪墊不足, 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薄弱等實際情況, 教材采取 圖文并茂的呈現形式加以展開, 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所以, 無論是平時的課 堂教學還是作業設計, 教師都應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從現實 生活入手, 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情境之中, 從生活中尋找靈感, 從而激發 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欲望, 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 從而獲得有活力 的知識, 逐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從而能夠陶冶情操和切實有效地提高 學科素養。三、單元學習 目標依據課標,制定的本單元學習 目標如下:1 .能夠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 以凃地球,填地球,繪地球等方式, 觀察、 描述地球表層陸地、海洋的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有助于加強 了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形成了關心地球的態度,培養了學生的區域認知力和綜合思 維素養。2.能夠結合具體的案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探究和評 價了海平面的上升, 幫助學生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 培養了學生的地理 實踐力。3 .創設地理情境, 結合動手實驗和動手制作等方式, 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 觀點, 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提高自身分析問題并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也能讓 學生形成了人地協調觀。4. 通過查閱資料,網絡搜集等方式, 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 響, 分析出海洋產生的利弊, 學會用辯證的思想看待問題, 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 維能力,培育了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本章作業設計選取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一)精選作業內容1. “雙減”背景下, 本章作業設計的內容基于課標, 知識點覆蓋全, 凸顯教 學重點; 基于學生學情, 難易程度適中, 分層設計作業內容, 提供基礎類作業和能力提高類作業;基于社會發展, 融合社會熱點, 實現作業的育人價值。我們團 隊堅決反對布置死記硬背、機械重復性的作業。2.有關探究性和實踐性作業, 進行選做,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啟發思 維,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過程中體驗快樂,提升綜合素養。3. 作業設計遵循教育規律,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注重對學生讀圖、 填圖、 繪圖、析圖、用圖等基本技能的訓練。(二)調控作業總量本單元作業由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兩部分組成,設置四個課時作 業,每課時作業基本采用基礎類作業、能力提升類作業和探究實踐類作業三種類 型,設置一個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合理安排作業內容, 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長, 學生可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選擇難度適當的作業完成, 其中課時作業限時 15 分鐘 內完成,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限時 25 分鐘內完成。(三)設計作業評價在作業評價方面分為達到標準、幾乎達到標準、未達到標準三個等級, 通過 等級評價,讓學生更好的感知自身學習情況。(四)作業設計基本流程:本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為: 明確作業目標、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 任務、評價標準和方式設計。五、單元作業目標依據課標,制定的本單元作業目標如下:1. 通過涂填空白地圖,開展地理辯論等實踐活動, 閱讀古詩文文本信息,認識 了地球海陸的分布大勢,增強了地理學習的趣味性, 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讓 學生能夠立足家鄉、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2. 開展手繪地圖等實踐活動, 設計對大洲大洋的簡介,航行路線等問題,學生 能夠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能夠認識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樹立學 生的空間觀念,增加了學生對區域的認知,訓練了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3 .創設海平面上升、野外研學等地理情境,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 化之中,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 激發學生的學習地理興趣, 培養地 理實踐力, 有助于學生形成尊重和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等觀念,滋養人文情懷, 增強社會責任感。 4.由動手實驗、 日本傳統民居、開展手抄小報等活動,知道了火山地震的分布, 并能夠對板塊運動進行評價和探究。增強了地理實踐力, 感悟到人與自然的協調 的重要性, 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火山地震, 要學會自我防震減災, 促使讓學生在做 中學, 獲得并積累學習經驗。5. 通過單元作業,加強單元學習整體性,建立單元內各課時的聯系,知道了地 球表層的陸地和海洋, 領會了地球的海陸變遷, 認識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要協 調發展。 同時也促使學生關心地球, 形成保護地球家園的觀念、熱愛祖國和家鄉 的情感,讓學生成為一名“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六、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海陸分布作業 1:基礎類作業一、作業內容《海行雜感》【清 ·黃遵憲】星星世界遍諸天,不計三千與大千。倘亦乘槎中有客,回頭望我地球圓。小貼士︰ 詩人星夜坐船渡海, 此情此景,令他突發奇想,乘木筏在天河中航行,回望我們所在的地球。1.詩人眺望地球,發現地球如左圖,請你幫助詩人歸納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 2.詩人遨游太空, 看見一顆隕石飛向地球如右圖,請你為詩人判斷隕石落入海洋的可能性大約多少? 3.詩人繪制了一張反映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關系的圖形, 請你仿照詩人的示 例, 采用其它的幾何形狀, 嘗試繪制一張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圖。要求圖中陰 影部分表示陸地, 淺色部分表示海洋。在此處繪制比例圖:詩人示例圖4.詩人乘船渡海, 能夠環繞地球一周航行回到出發地。現在請你從海陸分布角度 解釋詩人實現環球航行的原因。二、時間要求: 6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歸納地球面貌 的基本特征 未填寫出地球面 貌的基本特征 能夠正確填寫出 答案2. 分析海陸面積 比例 未填寫出海陸面 積比例 能夠正確填寫出 答案3. 繪制地球表面 海陸面積比例圖 未 繪制地球表面 海陸面積比例圖 繪制地球表面海 陸面積比例圖, 但 圖形不美觀, 不精 確 能夠正確 繪制地 球表面海陸面積 比例圖, 圖形美觀 精確4.解釋環球航行 的原因 未能解釋環球航 行的原因 能夠判斷環球航 行的原因,但語言 不精煉,不科學 完整的總結出環 球航行的原因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閱讀文本信息,結合教材知識,讓學生從整體感知到地球面貌的基本特征是海 陸分布,地球表面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從而遞進到動手繪制海陸面積比例 ,最 后演變為證明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特點, 有連續而廣闊的海洋, 陸地被海洋分割成 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塊。(二) 設計意圖從課本和詩句中提煉有效信息,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海陸的分布,培養學 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繪制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圖,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 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學生閱讀古文, 繪制圖形, 提高了學生的語文鑒賞力, 運用 了數學的幾何知識, 借助了美術的繪畫能力, 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形成了知 識的遷移。作業 2 能力提升類作業一、作業內容南半球北半球(陸地面積占48%)西半球東半球海洋面積占 90%材料︰我們把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稱為水半球, 把陸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稱為 陸半球。1. 現在有兩幅淺色的南半球和北半球地圖, 請你在正確的地方涂色,陸地涂上 綠色, 海洋涂上藍色。 從南北半球看, 試歸納海陸集中分布的半球,比較每個半 球的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大小。2. 現在有兩幅淺色的西半球和東半球地圖, 請你在正確的地方涂色,陸地涂上 綠色, 海洋涂上藍色。從東西半球看, 試歸納海陸集中分布的半球,比較每個半 球的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大小。3.結合提供信息和材料, 從陸半球和水半球看,比較每個半球的海洋和陸地面積 的大小。4.通過前面的歸納和比較, 關于地球表面任意相等的兩個半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 大小,請完成我們最后的結論。二、時間要求: 8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歸納并比較南 北半球海陸分布 和海陸面積大小 未填寫答案或填 寫全部錯誤 填寫出答案, 但存 在漏項, 不完整情 況 能夠正確填寫出 答案2. 歸納并比較南 北半球海陸分布 和海陸面積大小 未填寫答案或填 寫全部錯誤 填寫出答案, 但存 在漏項, 不完整情 況 能夠正確填寫出 答案3. 比較陸半球和 水半球 的海陸面 積大小 未填寫答案或填 寫全部錯誤 填寫出答案, 但存 在 部分錯誤的情 況 完整地 歸納 陸半 球和水半球 的海 陸面積大小4. 歸納任意相等 的兩個半球海陸 面積大小 未填寫答案或填 寫全部錯誤 填寫出答案, 但存 在表達不科學的 狀況 完整地得出任意 相等的兩個半球 海陸面積大小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前面兩小題通過對地球涂色, 很容易發現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東半球, 海洋 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和西半球。通過閱讀材料, 結合水陸半球和前面知識的歸納, 得出無論怎么劃分, 地球上的任何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 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 面積的結論。(二)設計意圖通過對淺色地球涂色, 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從而加深了對每一半球的海陸分 布的了解和海陸面積的大小,提高了學生的圖形觀察能力和對信息的提煉能力, 意在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作業 3 探究實踐類作業一、作業內容“辯一辯”,舉行辯論賽《地球應該叫“水球”還是“地球”》 正方觀點應該叫“地球” 反方觀點應該叫“水球”實際操作建議1.請同學們選擇自己的觀點,參加正方組或者反方組。2.同學們互相協作,利用課余時間查閱和搜集資料,支持己方的觀點。 3.每方派出四名同學作為代表參加。每方的第一名代表陳述己方觀點, 第二和第 三名代表進行自由辯論,第四名選手進行總結陳詞。二、時間要求: 6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地理辯論賽 的論據 不能支持己方的觀點 或者邏輯混亂,語言 蒼白 能支持 己方的觀 點,存在理由牽強 的現象 能支持 己方的觀 點 ,論據讓人信 服,有創新能力2. 辯論賽是否 激烈、有趣 辯論賽蒼白無趣 辯論賽有爭論,但 不激烈有趣 辯論賽激烈、有趣3.觀眾(教師、 學生等)投票 得票率在 30%以下 得票率在 30%與 60% 之間 得票率在 60%以上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舉行地理辯論賽,加深了學生對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認識。(二)設計意圖能夠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 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發展 和能力提升, 利于展示不同學生的特長、優勢, 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培養團隊合 作能力。第二課時 七大洲和四大洋作業 1:基礎類作業1.填一填: 在“東半球和西半球”中, 在圖中的適當位置, 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 的名稱,以及島嶼的名稱: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南極洲、北美洲、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洋、北冰洋、最大島嶼格陵蘭島西半球 東半球 2. 自行選擇一個大洋, 標注在上面的地圖中。查閱相關資料, 向大家介紹該大洋。 (可從面積,形狀,位置、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等方面分析)示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 面積 9300 萬平方千米, 占地球表面積的近 20%。 大西洋輪廓形狀呈"S"型 ,位于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大西洋 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淡水資源, 為人類提供了魚鹽之利和礦產資源, 還給人類帶 來了美麗的旅游資源。 曾經大西洋的北海區域由于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發生故障, 造成了原油泄漏, 導致了周邊區域生態環境惡化。二、 時間要求: 7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七大洲和四大 洋 以及島嶼 的 名 稱 不能在適當位置 填寫七大洲和四 大洋 以及島嶼 的 名稱 能夠在大概位置 填寫七大洲和四 大洋以及島嶼的 名稱 能夠準確地在適 當位置 填寫七大 洲和四大洋以及 島嶼的名稱2. 大洋 的位置和 介紹 未能標出大洋的 位置,沒有大洋的 介紹 能夠找到大洋 的 相對位置, 根據課 本內容介紹大洋 概況 能夠準確找到大 洋的位置。可以結 合其他學科知識, 從交通、軍事、文 化多方面介紹該 大洋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本題是全面考察了七大洲和四大洋, 以及重要島嶼的分布。要求學生給七大洲四大洋 “定好位”,以赤道為基準,確定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絕對位置,在地圖上填 寫它們的名稱。最后結合其他學科知識,介紹任意一個大洋的概況。(二)設計意圖七大洲和四大洋, 以及重要島嶼的分布, 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學生在讀圖、析圖、 填圖以及介紹大洋的過程中,增強地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充分體現了 “地理為 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 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 人地協調觀。作業 2 能力提升類作業一、作業內容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 從西班牙出發, 歷經千辛萬苦, 環繞地球一周, 最 終回到西班牙。設計圖例:麥哲倫船隊航行路線 →→1.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這種精神令人敬仰。我們現在追隨船隊的腳步, 描述 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路線。2.設計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運河圖例, 并在地圖中適當的位置用圖例標 出,并填寫出這兩個運河。 3.如果麥哲倫生活的時代有了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 請你為麥哲倫船隊尋找 最近的路線,模擬環球航行。二、時間要求: 8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描述麥 哲倫船 隊環球航行路線 不能正確描述麥 哲倫船隊環球航 行路線 能夠大致描述麥 哲倫船隊環球航 行路線,但不夠精 確 準確地描述麥哲 倫船隊環球航行 路線2.設計運河圖例 未能設計運河圖 例 能夠 設計運河 圖 例, 但標錯了位置 能夠 設計運河 圖 例, 且標對了位置3. 尋找最近 的環 球路線 未 能 找 到 最 近 的 環球路線 較為完整地找到 環球路線,但不是 最近的路線 能夠準確地找到 最近的環球路線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觀察分析麥哲倫船隊航行路線, 可以得出從西班牙率先進入大西洋, 然后繞過南 美洲的南端,進入太平洋。 1521 年 3 月到達亞洲菲律賓群島,橫渡印度洋。在 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最后回到西班牙。 有了兩大運河, 環球航行找出最近線路, 結合地圖可得出: 西班牙→大西洋→ 巴拿馬運河→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 →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大西洋→西班牙。(二)設計意圖創設地理情境, 引導學生描述路線, 設計圖例和尋找最近路線, 學生在動手中和 思考中增長新知。 增進了學生對大洲和大洋的理解, 加深了學生對區域的認知, 鍛煉了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作業 3 探究實踐類作業一、作業內容“繪一繪”,繪制七大洲的分布圖, 畫出七大洲簡單的輪廓, 并且在圖中適當的 位置注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實際操作建議: 1.應該引導學生抓住幾條關鍵控制線 ﹙比如赤道等 ﹚ 與有關大洲的相對位置關 系,先觀察,然后動筆。 2.繪圖內容既涉及大洲的位置和分布,也涉及大洲的輪廓。3.標注重要的經緯線, 如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 180°經 線等。4.當然對繪圖要求不能太高, 只求大致“神”似,不計細節, 這種圖宜粗不宜細, 宜簡不宜繁。二、時間要求: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畫出七大洲簡 單的輪廓 不能正確 繪制七 大洲簡單的輪廓 能夠大致 繪制七 大洲簡單的輪廓, 小部分有變形 準確地 畫 出七大 洲簡單的輪廓2. 七大洲和四大 洋的相對位置合 理 未能 畫出合理 的 七大洲和四大洋 相對位置 能夠畫出七大洲 和四大洋的相對 位置, 有不合理的 部位 能夠畫出合理 的 七大洲和四大洋 相對位置3. 注出七大洲和 四大洋的名稱 未能注 出七大洲 和四大洋的名稱 能夠大致注 出七 大洲和四大洋的 名稱, 存在遺漏的 現象 能夠完整地注出 七大洲和四大洋 的名稱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學生繪制七大洲的分布圖, 掌握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和指向標,正確畫出 七大洲簡單的輪廓,并且在圖中適當的位置注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二)設計意圖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本作業,又能促進學生學 習興趣的發展和能力提升, 利于展示不同學生的特長、優勢, 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培養地理實踐力。本作業涉及到地理、美術等學科, 促進了各學科知識、能力的 融合。第三課時 滄海桑田與大陸漂移說作業 1:基礎類作業一、作業內容2019 年舒城二中組織學生去山東進行研學旅游,同學們在山東的泰山研學 過程中發現許多海魚,海螺,河蚌殼等許多生物化石。1. 在泰山中發現許多海魚,海螺,河蚌殼等生物化石,這說明了什么現象?試 解釋原因。同學們在山東看見了波濤滾滾的黃海,無邊無際。當地的導游展示圖片后, 指著黃海對同學們說,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 人們已經發現了古河道及水井等 人類活動的痕跡。2. 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存在人類活動的痕跡,這說明了什么現象?試解釋原因。 最后一站同學們來到了青島市, 參觀了青島城市展覽館。同學們看見了青島港口未來發展規劃圖,發現了未來的海洋里要崛起一座座高大的建筑。3. 青島港口的海洋里將要建設許多高大的建筑,這又能說明了什么現象?試解 釋原因二、時間要求: 5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地殼的變動 不能正確 說 明現 象和解釋原因 能 大致 說 明現 象 和解釋原因, 但表 達不規范, 不科學 能夠準確地說明 現象和解釋原因2. 海平面的升降 不能正確 說 明現 象和解釋原因 能夠 說 明現 象和 解釋原因, 存在不 嚴謹的現象 能夠準確地說明 現象和解釋原因3. 人類的活動 不能正確 說 明現 象和解釋原因 基本上 能夠說明 現象和解釋原因, 但表達不科學 能夠準確地說明 現象和解釋原因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呈現一次學生的研學經歷, 讓學生從整體感知海陸變遷的現象,再結合海陸分布 現狀的歷史演變過程,從自然和人為原因角度分析, 學生很容易得出地殼的變動 導致了海洋變為陸地, 海平面的升降導致了陸地變為海洋,填海造陸是人類的活 動造成的。(二)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研學經歷, 學生們能夠發現問題, 解釋問題。體現了“能夠在校內、 校外 的真實環境下 ,運用所學知識和地 理工具 ,通過地理實踐活動 ,觀 察和感悟地理環境 , 嘗試解決實 際地理 問題 ”的新課程標準, 培養學生形 成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的習慣。作業 2 能力提升類作業一、作業內容公元前 2 世紀, 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曾建造了塞拉比斯神廟, 現在只保存 下來三根大理石柱, 石柱的部分已被海生動物鉆成許多小孔。下圖為三根大理石 柱升降變化示意圖。1. 公元 79 年至 18 世紀,請你判斷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運動方 向, 并且解釋三根大理石柱升降變化的主要原因。2.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部分已被海生動物鉆成許多小孔,說明 了當地歷史上出現了海平面上升的現象。查閱資料, 請你說明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指出海平面上升的危害,我們人類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么辦?二、 時間要求: 7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判斷石柱的運 動方向, 并且解釋 其主要原因 不能判斷石柱的 運動方向, 不能解 釋其主要原因 能夠 大致判斷石 柱的運動方向, 解 釋其主要原因, 但 有遺漏的現象 能夠準確地 判斷 石柱的運動方向, 并且解釋其主要 原因2. 說明海平面上 升的原因, 危害以 及提供解決辦法 不能說明海平面 上升的原因, 危害 以及提供解決辦 法 能夠 基本上說明 海平面上升的原 因, 危害以及提供 解決辦法, 但有不 科學的地方 能夠準確 說明海 平面上升的原因, 危害以及提供解 決辦法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內地的初中生對海平面的升降比較陌生, 通過材料補充的信息,可以讓學生觀察 石柱先下降后上升的運動,從而對海平面的升降有更全面形象的認識。然后過渡 到說明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指出海平面上升的危害, 最后總結出我們在生活中要 綠色出行,多植樹造林,使用清潔能源等等。(二)設計意圖創設地理情境, 引出海平面上升的現象, 指出它發生的原因和危害, 遞進到采取 措施預防海平面上升。這種做法旨在進行人地協調觀的培育, 有助于學生形成尊 重和保護自然、綠色發展等觀念,滋養人文情懷,增強社會責任感。作業 3 探究實踐類作業一、作業內容“演一演”,創作、表演“披荊斬棘的魏格納”情景劇實際操作建議:1.全班分成小組,分組收集反映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說和尋找證據的事件等素 材, 如以在病床上提出猜想的魏格納、在歐洲尋找證據的魏格納、在北極尋找證 據的魏格納等為素材。 2.各組選取其中感興趣的內容創作情景劇并分角色進行表演。(情景劇要有故事 性,便于分角色表演。 可以設立配角, 配合主角的活動,襯托主角的形象) 3.各組在全班展演創作的情景劇,分享活動感受。二、時間要求: 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地理情景劇是 否完整、合理 地理情景劇不完 整、 不合理 地理情景劇大致 完整、合理,存在 情節粗糙的現象 地理情景劇完整、 合理2. 表演是否流暢、 有趣 表演不流暢、 不有 趣 表演基本上到位, 有趣 表演流暢、有趣3. 觀眾(教師、 學生等)投票 得票率在 30%以下 得票率在 30%與 60% 之間 得票率在 60%以上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以小組為單位創作、表演情景劇。(二)設計意圖通過創作、表演情景劇, 增加了學生對地理的興趣, 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合作 能力。學生通過活動也見識了進行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觀察現象—提出猜想— 尋找證據,提高了學科的綜合素養, 在活動中也能學習了先輩們不怕困難、積極 進取的精神。第四課時 板塊的運動作業 1:基礎類作業一、作業內容【動手實驗】實驗材料:一本書和一張紙,一張桌子。實驗方法: 用手擠壓書本(如圖 1),用手向兩側撕拉紙張(如圖2)。圖 11. 如果動手實驗的紙張(書本)代表地球上的板塊,箭頭表示運動方向。我們發現如圖 1 實驗反映了板塊的哪種運動?當板塊發生這種運動時, 請歸納地 表會發生的現象。2.如圖 2 實驗反映了板塊的哪種運動?當板塊發生這種運動時, 請歸納地表會發 生的現象。二、時間要求: 5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擠壓運動以及 地表發生的現象 不能判斷擠壓運 動以及地表發生 的現象 能夠判斷擠壓運 動, 歸納地表發生 的部分現象 能夠準確地 說出 擠壓運動, 歸納地 表發生的現象2. 張裂運動以及 地表發生的現象 不能說明 張裂運 動以及地表發生 的現象 能夠判斷張裂運 動, 歸納地表發生 的部分現象 能夠準 確地說出 張裂運動, 歸納地 表發生的現象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在動手實驗過程中, 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知識的由來, 更容易說出如圖 1 實驗是擠 壓運動,地表產生山脈,高原等現象。如圖 2 實驗是張裂運動,地表產生裂谷, 海洋等現象。(二)設計意圖學生在初中階段, 往往對一些抽象的知識存在不知從何下手, 不能全面理解運用。 學生通過實際動手實驗,加強了對文本知識的掌握, 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 地理實踐力。作業 2 能力提升類作業一、 作業內容日本是個多火山,也是個多地震的國家。據說,日本是世界上地震頻率最高 的國家, 是個名副其實的地震國。全國每年平均有一萬多次地震, 有感地震平均 每天發生 4 次。圖 1 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 圖 2 日本傳統民居1.根據提供的材料和地圖,解釋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2. 日本傳統的民居, 多使用質地較輕的建筑材料。請歸納民居多使用質地較輕 建筑材料的原因 ﹙至少回答出兩點﹚。3 .查閱材料,分析日本多火山,多地震帶來的利與弊,如何趨利避害使用它們 的好處?二、時間要求: 6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解釋日本多火 山多地震的原因 未能解釋 日本 多 火山 多地震 的 原 因 解釋日本多火山 多地震的原因,但 表達不科學, 不規 范 能夠完整地解釋 日本多火山 多地 震的原因2. 歸納民居建筑 材料較輕的原因 未能 歸納 民居建 筑材料較輕的原 因 能歸納民居建筑 材料較輕的原因, 但沒有達到數量 要求 能夠完整地 歸納 民居建筑材料較 輕的原因3. 分析日本多火 山多地震帶來的 利弊,利用好處 未 能 分 析 日 本 多 火山多地震帶來 的利弊,利用好處 基本上能夠分析 日本多火山多地 震帶來的利弊,利 用好處但有遺漏 的現象 能夠完整地分析 日本多火 山 多地 震帶來的利弊,并 利用好處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通過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我們發現日本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活躍, 所以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由于日本多火山多地震,民居多使用質 地較輕的建筑材料可以減輕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 民居倒塌易于重建, 還有 日本森林資源多, 木材多, 價格便宜等。當然凡事有利有弊, 火山地震可以帶來 溫泉, 火山口周圍有肥沃的土壤, 也會影響交通出行, 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我們可以利用溫泉發展旅游業,火山口周圍種植莊稼等。(二)設計意圖創設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地理情境,發現日本民居和趨利避害使用火山地震的好 處, 都是順應環境的結果。突出強調了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要建立良好的關系, 也培養了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能力。作業 3 探究實踐類作業一、作業內容1.“賽一賽”, 制作一張 “防震減災知識”手抄小報 實際操作建議:1.同學們課余時間查閱和搜集防震知識。面對突發地震, 從室內應急、室外應急、 人員自救、人員互救等方面,任取幾個角度,收集資料。 2.同學們選取其中感興趣的內容創作,并且利用自己的繪畫和語言組織才能, 為 大家奉獻一張 “防震減災知識”手抄小報。 3.最后在班級里交流展覽,表揚一些優秀的 “防震減災知識”手抄小報。二、時間要求: 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手抄小報知識 是否合理、有趣 手抄小報知識不 合理、 無趣 手抄小報知識大 致合理、 有趣,存 在不科學的現象 手抄小報知識合 理、有趣2. 手抄小報版面 是否美觀、新穎 手抄小報版面不 美觀、新穎 手抄小報版面設 計一般, 繪畫能力 不突出 手抄小報版面美 觀、新穎3. 觀眾(教師、 學生等)投票 得票率在 30%以下 得票率在 30%與 60% 之間 得票率在 60%以上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通過制作手抄小報,讓學生知道一些防震減災,保護自己的方法。(二)設計意圖由于制作防震減災知識手抄小報, 使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參與的過程中, 知道了防震知識, 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提高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學習 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七、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作業內容豎版世界地圖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以嶄新的視野展示世界。1.從甲乙兩大洲中分辨出我們生活的亞洲, 請你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亞洲。 (可從 名稱的由來、面積大小、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緯度位置、 四周相鄰的大洲、周 圍瀕臨的大洋等方面講解)2017 年 12 月 19 日 2018 年 2 月 25 日, 中國科考船“雪龍號”圓滿完成了首 次環南極大陸考察航行任務。2.中國科考船隊此次航行從中山站出發, 按圖中航向行駛, 最終回到原地。請你 指出科考船隊沿途依次穿越的大洋。據新華社報道:在 2022 年 1 月 15 日,南太平洋的島國湯加, 一座海底火山日前連 續兩次劇烈噴發并引發海嘯, 火山噴發產生的沖擊波通過大氣傳至遠方,火山爆 發威力大約相當于 1000 顆核彈。3. 圖中 A 處國家是湯加,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 試解析湯加此次發生火 山爆發的原因。 當我們正在海邊, 突然遇到海嘯,我們正確的避險方法有哪些? (至少回答出 2 條方法)4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知道了大陸漂移的現象, 還掌握了板塊運動的規律。請你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量, 運用所學海陸分布的知識, 合理利用板塊運動的方向,構思一幅關于未來世界陸地和海洋分布格局的地圖。現在請你拿出紙筆, 撰寫 100 字左右的設計思路說明,描繪出自己的家園地 球新貌!二、時間要求: 25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 亞洲簡介 判斷大 洲錯誤或 未能介紹亞洲 判斷大洲正確, 能 夠介紹亞洲, 但有 漏項的現象 判斷大洲正確, 能 夠全面地介紹亞 洲2.歸納船隊依次穿 越的大洋 未能 歸納船隊依 次穿越的大洋 能夠歸納出大洋, 但有次序錯誤的 地方 能夠正確地歸納 船隊依 次 穿越 的 大洋3. 分析湯加火山 爆發的原因。 歸納 海嘯避險方法 未能分析 湯加火 山 爆 發 的 原 因 和 歸納海嘯避險方 法 基本上能夠分析 湯加火 山爆發 的 原因, 歸納海嘯避 險方法, 但有不完 整的現象 或分析 問題不夠清晰 能夠完整地分析 湯加火 山爆發 的 原因,歸納海嘯避 險方法4. 設計思路和描 繪地球新貌 無 設計 思路和地 球新貌地圖 設計思路 不科 學 或者地球新貌地 圖繪制無地理特 色 設計思路正確, 繪 制地球新貌地圖 符合科學規律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一)作業分析在豎版世界地圖,觀察各大洲、大洋的輪廓特征,經緯度大小和南北極點的 位置, 能夠判斷乙是亞洲, 然后分類介紹亞洲,能夠指出船隊依次印度洋, 大西 洋, 太平洋。發現湯加位于太平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地殼活動活躍, 多火 山多地震, 容易引發海嘯。 海嘯來臨時要盡可能遠離海岸線,逃往內陸和高地, 爬上高大堅固的建筑物和大樹, 如果不幸被卷走, 緊緊抓住一些較大的漂浮物等 等。 最后小題為開放性試題, 設計思路科學合理, 描繪地球新貌無原則性錯誤即 可。(二)設計意圖這份單元質量檢測作業讓學生從大洲大洋,板塊等角度認識地球的表層自然環 境, 讓學生從湯加海嘯, 展望地球新貌等角度體會人與環境的關系,意在鍛煉學 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區域認知, 使學生形成 良好的人地觀。五、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 單元 作業 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 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綜合題 2,5 √ 難 原創 25 分鐘2 問答題 1,2 √ 中 摘編3 綜合題 3,4,5 √ 中 原創4 實踐題 1,2, 5 √ 難 原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