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陸地和海洋單元 組織方式 團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暢游大洲大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2 見證海陸變遷 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2 年版) 》的要求,本章內容屬于“認識全 球”中主題三“地球的表層”的“陸地和海洋”部分,課標具體要求見表 1。表 1 “陸地和海洋”內容要求、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內容 要求 閱讀世界地圖,描述世界海陸分布狀況,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 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學業 要求 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觀察、描述地球表層陸地、海洋的基本 面貌,初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教學 提示 運用全球或區域資料,結合具體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用地球儀、地 圖、遙感影像、影視資料、數據可視化圖等資料,結合若干能夠反映地理環 境特點的素材, 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等,創設教學情境。(二)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2.內在邏輯“認識全球”是義務教育地理課程中的重要內容, “認識全球”有三個主 題分別為“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的運動”和“地球的表層” ,“地球的 表層”部分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部分, 其中自然環境包含“陸地和海 洋”以及“天氣與氣候”兩部分。陸地和海洋主要是使學生認識全球的海陸面 貌,以及地球表面海陸的運動和變化。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識即是世界地理的 重要基礎知識,又是學生學習世界地理所必須準備的知識,特別是七大洲、四 大洋的位置及分布,是建立全球海陸空間分布架構的基礎,海陸的變遷則著重 闡明了大陸漂移說和板塊運動的一些基本觀點,是海陸分布的延續和深化。強 調讀圖、填圖和繪圖訓練,力求使學生能夠把海陸分布架構具體落實在地圖 上,注重科學史教育和科學精神的培養。(三)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緯網、五帶的劃分和地圖等 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課的內容,尤其是前幾節中出現的地 球人造衛星照片、半球圖等,使學生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于調動學生的 學習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總之,只要加以適當的 情景創設、問題引導和學法指導,就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達到預期的效果。由于初一的學生在小學中已學過一部分地理知識,所以對本 節課的內容并不陌生,但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認識等方面都存在著欠 缺與不足,針對這些情況,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讀圖分 析能力。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依據課標,制定的本單元作業目標如下1.通過暢游大洲大洋確立空間概念,建立全球海陸分布的架構, 發展區域 認知核心素養,初步具備全球視野從而理解重大國家戰略, 初步形成關心世界 的態度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通過見證海陸變遷認識地球面貌的變化發展過程,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養成動態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提高綜合思維能力。3.通過單元作業,加強單元學習的整體性,構建單元內各課時的聯系,強 化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讓核心素養落地。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本單元選取的主題是“陸地和海洋” ,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2 年 版) 》 “陸地和海洋”相關課標為基礎,本單元作業由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 測作業組成,本單元課時作業為兩課時,作業類型有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書 面作業有選擇、填空、繪圖等題型,重在考察讀圖、填圖、析圖、繪圖能力。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由2組題組成,重在考察知識的運用遷移能力和學生的綜合素 養。表 2 “陸地和海洋”單元作業體例課時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題量 暢游大洲大洋 鞏固性1組 拓展性1組 實踐性1組 游戲類 1 組 探究類 1 組見證海陸變遷題型 書面作業、實踐性作業繪圖、填圖、選擇題、綜合題、活動題等時間 鞏固性、拓展性作業各5分鐘 實踐性作業10分鐘 合計20分鐘 游戲類作業20分鐘 探究類作業10分鐘 合計30 分鐘本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為: 梳理單元內容目標、制定作業目標、 規劃作業 內容、確定作業形式、明確作業屬性。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暢游大洲大洋一、作業內容◆鞏固性作業1.讀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圖,完成表格。大洲大洋名稱 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面積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拓展性作業2.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 幕式上發表題為《齊心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的主旨演講,推動共 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下圖示意“東、西半球”,讀 圖完成下列各題。(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地理事物的名稱:A._________ 洋 B._________ 洲 C.__________洋G.__________洲 F._________運河(2)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________洲;距離南極洲最近的是______ 洲;位于東半球,且赤道橫穿中部的是__________洲。(3)四大洋中緯度最高的洋是__________洋;形狀呈“S”形的洋是 ___________洋;全部位于東半球的大洋是__________洋。(4)從東西半球來看,陸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半球;從南北半球來 看,陸地主要分布在_____半球。(5)圖中看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路線,以我國福建省泉州市為起點,經過南海→穿越馬六甲海峽→進入D__________洋→紅海→E___________運 河→地中海→到達G大洲各地。◆實踐性作業 3.制作七大洲四大洋拼圖板。 具體步驟如下:(1) 用剪刀剪出各大洲輪廓圖。(2) 用紅、藍鉛筆在硬紙板上繪制經緯網:赤道用紅色、其他用藍色。(3) 根據圖板中的經緯網,將各大洲粘貼在適應的位置上,并標注名 稱。二、時間要求:鞏固性作業 5 分鐘、拓展性作業 5 分鐘、實踐性作業 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正確歸納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特征建立全球海陸分布的架構規范作圖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鞏固性作業立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世界地理在整個中學地理學 習階段是極為重要的,關于海陸分布中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識,是建立全球 海陸空間分布架構的基礎。因此,鞏固性作業通過表格要求學生填寫七大洲四 大洋的分布特點, 引導學生通過讀圖觀察和比較歸納,掌握七大洲四大洋分布 的基礎知識和觀察地圖的基本技能, 從而發展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拓展性作業注重對基礎性內容的提升。作業設計從時事熱點出發,以“一 帶一路”為情境,拓寬學生視野,注重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將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落到實 處。用所學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學以致用,培 養學生從地理視角理解重大國家戰略,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習慣。實踐性作業以制作拼圖設計立意,融合美術學科,以輕松的方式提升學生 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整體認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在繪制各大洲輪廓過程 中,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盡快熟悉各大洲輪廓,在粘貼各大洲的時 候,有利于逐步確立空間概念,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核心 素養。第二課時 見證海陸變遷一、 作業內容◆鞏固性作業1. 思維導圖設計(本節內容知識點梳理),具體形式, 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自由選擇。◆拓展性作業2.1960年智利大地震發生在1960年5月22日,這也是人類地震觀測史上記錄 到規模最大的地震。這場地震也引發了浪高高度為25米的巨大海嘯,侵襲了智 利、夏威夷、日本、菲律賓、澳洲東南部與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下圖為該 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 地震發生在 ( ) 之間A.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 B.南極洲板塊與歐亞板塊C.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 D.印度洋板塊與美洲板塊(2) 這兩個板塊在該處碰撞擠壓,還形成了( )A.落基山脈 B.安第斯山脈 C.喜馬拉雅山脈 D.阿爾卑斯山脈(3) 地震主要在( )引發海嘯A.印度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大西洋◆實踐性作業3. 收集查閱海陸變遷的有關例證并加以說明。二、 時間要求:鞏固性作業 5 分鐘、拓展性作業 5 分鐘、實踐性作業 10 分鐘。三、 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梳理知識的能力(知識點全面、美觀、整齊)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地震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具備收集并正確分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點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鞏固性作業立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鞏固。海陸的變遷則著重闡明了大 陸漂移說和板塊運動的一些基本觀點,是海陸分布的延續和深化,知識點多雜 且富有難度,所以注重課本知識點的梳理、落實。 因此,鞏固性作業通過思維 導圖的形式能幫助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發展綜合思維。拓展性作業注重對基礎性內容的提升。突破學習難點,注重能力培養。實踐性作業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收集分析處理的能力,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區域認知核心素養。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猜一猜1.全班分為4組,每組自選角色完成讀圖訓練(案例:我是歐洲,我的北面 是北冰洋,西面是大西洋,東面有亞洲,南面隔著地中海與非洲相鄰。)隨機每兩組間進行pk:聽錄音讀圖答題。獲勝的兩小組進行終極pk:為對手選擇4個大洲或大洋的圖片為題目,組內 選擇一位同學看圖對題目進行描述(描述時不能說出該大洲和大洋的的名稱, 描述時間為20秒),組內選擇另一名同學猜題(猜題時間為10秒,猜不出則無 效跳過進入下一題)。想一想2.根據圖文材料,選擇兩題中的其一作答:(1) 說出鳥蛋孵化的熱量來源。(2) 分析鳥蛋孵化的熱量來源的成因。(小提示:查找地圖以及相關資料,確定蘇拉冢雉的棲息地的位置)在印尼生活著一種特有的大型地棲鳥類,名叫蘇拉冢雉。它體長55-60厘 米。生來就有一雙巨大的腿腳強健而有力,與家雞相似,但后爪更長,非常適 合挖洞和推土填穴的工作,所以又有“巨腳鳥”之稱。在繁殖季節里,蘇拉冢 雉只產卵,不孵卵,這種繁殖行為十分特殊,與絕大多數鳥類大不相同。雌鳥 會在受到陽光曝曬的沙土上挖一個洞,然后將卵產在洞中,再用沙土把洞封 上,形成一座像墓穴一樣的大土冢。卵就依靠土冢內保持的溫度進行孵化。雛 鳥孵化后會鉆出沙地,并躲在森林中。幼鳥能夠飛行,完全獨立于父母。它們 會自行覓食及保護自己,免受蜥蜴、蟒蛇、 野豬或野貓等捕食者的襲擊。(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 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游戲類 1,3 √ 中 原創 30 分鐘2 (1) 探究類 2,3 √ 中 原創2 (2) 探究類 2,3 √ 難 原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