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版本學科:人教版初中地理單元內容:七年級上冊第二章·地理學科第二章單元作業一、 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陸地和海洋單元 組織方式 團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第二章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2 第二章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二、 單元分析(一) 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21 年版) 》的要求,本章內容屬于“世 界地理”的內范疇,課標具體要求見下表。教學內容 活動建議1.海陸分布 開展拼圖游戲、模擬演示實 驗等活動。如開展七大洲、四 大洋拼圖游戲。(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地球表面海、陸所占 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特點。(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3)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2.海陸變遷 自選實驗材料或使用計算 機,模擬海底擴張、大陸漂移。(1)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 動和變化之中。(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 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大洲和大洋)·(二) 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七大洲 四大洋 名稱、大小、輪廓、位置、分界線陸地和海洋原因(大陸漂移說)海陸的變遷板塊構造理論2. 內在邏輯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章內容主要是使學生認識全球的海陸面貌,以及地 球表面海陸的運動和變化。第一節“大洲和大洋”介紹了世界的海陸分布,從地球衛星照片導入,使學 生對全球的海陸面積比例和海陸分布大勢形成初步認識;再具體深入,層層展開, 重點說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特點,包括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分界、形狀和 輪廓、面積和大小等。這些知識既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礎知識,又是學生學習世 界地理必備知識,是本章教學的重點。教材的編寫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強 調填圖繪圖的訓練。第二節“海陸的變遷”是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的延續和深化,針對學生提 出的問題:“七大洲、四大洋的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是固定不變的嗎? ”展開談 論,著重闡明了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理論的一些基本觀點。教材的編寫有兩個 顯著特點,一是在教學內容中貫穿科學史教育及科學精神的培養,二是強調了以 求證和探索的思路來組織教學內容。(三) 學情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知識上展開的,學生對大洲大洋的分布已有一 定的感性認識,但本節課需要記憶的知識點較多,方位感較強,加上七年級學生 好動的特點,教學過程力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各種手段,充 分發揮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抄做能力、讀圖分析能力,以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本單元作業是七年級學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表層陸地與海洋的基礎上進行的 探究練習,進一步幫助學生認識全球自然環境的基本狀況,提高學生對有關全球 議題的理解能力。故本單元的作業設計目標如下:1. 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觀察、描述地球表層陸地、海洋的基本面貌。2. 結合實例,說出海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3. 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 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作業是教學過程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學習的知識技能及時鞏固的 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 結合本學科特點以及 “雙減”政策,要想解放學生,第一,作業時間不是越長 越好;第二,作業布置要考慮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第三,避免重復作業增加學 生負擔;第四,根據作業內容的難易程度,作業完成的時間可以自由調節。同時 以一個單元為整體進行作業,有助于學生整體把握學習內容,形成大概念。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大洲和大洋1. 作業內容:所需學科工具:地球儀、世界地圖作業 1:在地球儀上觀察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和輪廓,并借助智慧課堂完成全 球海陸分布、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練習活動。作業 2:(1) 仿照教材 P36 活動題 4,用幾何圖形繪制一幅簡單的七大洲分布圖, 并在圖中標明各大洲大洋的名稱。(2) 繪制基本經緯線輔助定位,勾勒出各大洲的輪廓形狀,繪制詳細版世 界地圖。作業 3: 自制世界地圖拼圖,并完成拼圖任務。·注:本節課時作業,根據學生學情,分層完成。作業 1 和作業 2 (1) 由全 體學生完成,作業 2 (2) 和作業 3 由部分掌握較好的學生選做。2. 時間要求:作業 1;10 分鐘作業 2: (1) 15 分鐘 (2) 20 分鐘作業 3:30 分鐘3. 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輪廓、位置和分布特征。通過讀圖填圖訓練,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遷移能力以 及填圖繪圖的技能,學會在地圖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 法。4.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借助地理學科工具和智慧課堂,分層完成三項作 業。三項作業對應的學習目標有:作業 1:通過觀察地球儀和完成智慧課堂的活動,掌握七大洲的名稱、輪廓、 位置和分布特點。作業 2:通過繪制世界地圖,勾勒出大洲大洋的輪廓,認識大洲大洋的位置 和分布,并在繪制的世界地圖上準確、規范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加深學 生對地球表層陸地、海洋的基本面貌的認識。作業 3:通過自制世界地圖的拼圖,完成拼圖任務,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七大 洲和四大洋的名稱、輪廓、位置和分布特征的掌握。本節課時 3 個作業,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作輔助,充分利用地理學科工具, 通過分層探究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腦海中初步建立世界地圖的位置和輪廓。第二課時 海陸的變遷1. 作業內容:所需學科工具:世界海陸輪廓圖·作業 1:在世界海陸輪廓圖上畫出六大板塊的分界線,并在相應位置寫出六 大板塊的名稱。作業 2:對照世界地形圖,在世界海陸輪廓圖上標出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 斯山脈、紅海、落基山脈的位置,解釋它們的形成原因。作業 3:2022 年 1 月 15 日,太平洋島國湯加 ( 21°S,175°W) 火山大噴發。 對照世界地形圖找到湯加的位置,并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湯加火 山形成的原因。注:本節課時作業共三項,根據學生學情,分層完成。作業 1 由全體學生完成,作業 2 和作業 3 由部分掌握較好的學生完成。2.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讀圖、繪圖、填圖技能讀圖能力、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 處理問題的能力3.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學情,分層完成老師給出的世界海陸輪廓圖上完成三項任務。任務 一由全體學生完成,任務二和三由部分掌握較好的學生完成。作業 1:在世界海陸輪廓圖上繪制六大板塊的分界線。作業 2:對照世界地形圖,在世界海陸輪廓圖上標出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 斯山脈、紅海、落基山脈的位置,解釋它們的形成原因。作業 3:對照世界地形圖找到湯加的位置,并運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湯加 火山形成的原因。三個作業對應的學習目標有:理解“板塊構造說”的基本觀點、運用地圖解 釋世界著名山系、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及培養讀圖繪 圖能力和從圖上獲取地理信息及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本節課時 3 個作業,從基礎知識到基本技能和關鍵能力,由淺入深,層層遞 進。學生通過完成本課時作業,鞏固本節所學內容,把基礎知識逐漸內化為學科(A) (圖2) (圖1)·基本技能和關鍵能力。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一)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1.由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 (既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是世界上最具 發展潛力的經濟帶,對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讀圖1“一帶一路”線路圖,回答問題。AB(洲和) (洲,A處為這兩大洲的分界線)(1) 陸上絲綢之路經過了。((2)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經過) (洋,B處為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洋和。2.圖2是微信啟動畫面,它源自1972年阿波羅載人飛船上拍攝的照片“藍色彈珠”,圖3是對圖2處理以后圖片。(A圖3)·(1) 這張照片被命名為“藍色彈珠” ,反映了地球上的海陸分布特點是。(2) A處所在的大洲是 。3.圖4是豎版世界地圖,讀圖回答問題。(A)(1) 在豎版世界地圖上能看到全貌的大洋是 洋和 洋。(2) 圖中山脈A是 山脈,它是由亞歐板塊和(圖中虛線區域) 板塊碰撞擠壓形成。4.冰島是世界上溫泉最多的國家,被稱為“冰火之國” 。圖5是冰島的所在的地理 圖 4位置,讀圖完成(1)(2)小題。(1)冰島多溫泉的原因是 ( )A.位于太平洋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B.位于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C.位于非洲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D.位于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2)推測當地居民廣泛使用的能源可能是 ( )圖 5A.沼氣 B.石油 C.太陽能 D.地熱能5.21 世紀被稱為海洋的世紀。海洋以其富饒的資源、廣袤的空間,為全球的經 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請同學們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生活實際 回答下列問題。(1) 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東方大國,既有遼闊的陸地國土,又有廣袤的海洋 國土,請談談海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2) 2021 年 4 日本政府擬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核電站上百萬噸核污染廢水,引 發世界公憤,請談談核污染廢水排放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影響。·參考答案:1. (1) 亞 歐 土耳其海峽 (2) 太平 印度 蘇伊士運河2. (1) 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2) 非洲3. (1) 印度 北冰 (2) 喜馬拉雅 印度洋4. (1) B (2) D5. (1) 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海洋資源,如水資源、漁業資源、礦產資源、 旅游資源等;提供便利的水運等。(2) 污染海水,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影響海洋漁業,危害全球海洋環 境。(二)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 解 理 解 應 用1 填空 2.1 √ 易 原創 30 分鐘2 填空 2.1 √ 易 原創3 填空 2.1 2.2 √ 中 原創4 選擇 2.2 √ 難 原創5 簡答 2.1 √ 中 原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