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6.3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6.3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三政治與法治

資源簡介

第三框題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一、理論基礎和依據本框課件下載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擴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我們要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廣泛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拓寬人民群眾反映意見和建議的渠道,著力推進基層直接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指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對農村村級、城市社區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直接行使當家作主民主權利的政策、法規、程序、規范的總稱,是伴隨新中國發展歷程而生長起來的基本政治制度。實踐證明,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我國政治制度體系中有著十分獨特的作用。第一,有利于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第二,有利于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實效性。第三,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已經形成了鮮明特色并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應當倍加珍惜并發揚光大。其中的關鍵有:一是基層群眾自治要在黨的領導下進行。二是基層群眾自治與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要直接反映人民的利益訴求。三是基層群眾自治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四是基層群眾自治的制度建設和實踐推進要循序漸進、逐步發展。
二、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2.4領悟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學提示:以“我們怎樣當家作主”為議題,探究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內容和方式。可搜集校規校紀、村規民約,討論其與國家法律的關系。可從各種媒體的報道中,從對所在社區的考察中,搜集人民依法直接參加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積極表現,討論有序參與的意義、無序參與的后果。
三、學情分析
通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相關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知識有所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學生能通過各種媒體了解基層自治等相關的新聞報道,自己的父母或鄰居可能是居委會(村委會)成員,在居住的社區中也會有居委會(村委會)開展的各種活動,等等。因此,學生對基層自治的相關知識有一定感性積累。但是,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校園里,較少參與農村或城市社區的自治活動。對基層自治組織的性質、構成、職能、運作等知識缺乏系統認識,不清楚這些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基層自治制度缺乏理論上的認知。不清楚為什么要實施基層群眾自治,基層群眾自治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有哪些重要意義。鑒于此,教學中要組織學生參與基層群眾自治的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中選取生動的生活材料,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分析基層自治制度的相關知識。
為了更好地了解學情,我們在課前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把握學生對居委會(村委會)的性質、組成、職能、作用等內容的了解程度。依據調查結果確定學生認知、思維和情感的“最近發展區”,為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四、教學目標
(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1.政治認同
通過師生講述、分享參與基層自治組織工作和活動的事例,引導學生了解和感知村委會和居委會的性質、居民自治的內容;通過調查和介紹居委會或村委會的具體工作運作模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基層自治制度的內涵,提煉、概括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含義;掌握村委會和居委會的性質、職能、基層治理模式;知道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豐富形式;理解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含義,從而使學生認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相信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促進基層群眾政治參與的好制度,有其獨特優勢,樹立制度自信。
2.科學精神
通過調查走訪居委會或村委會關于本地區重大問題的討論決定過程,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會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釋村委會或者居委會的具體工作;會區分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自治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3.法治意識
通過對村規民約制定過程中多種觀點的探究分析,明確村規民約不能與國家法律沖突;明確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有國家憲法和相關法律保障,培養學生依法有序參與基層自治活動的意識。
4.公共參與
通過學生走訪和參與基層自治組織的活動,感悟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積極、主動、有序參與豐富多彩的基層民主實踐。
(二)學科能力目標
1.學習理解
通過參與調查、探究、課堂討論學習,理解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含義;理解村委會和居委會的性質、自治的內容;知道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豐富形式;理解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含義。
2.實踐應用
通過學習,能結合具體材料說明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能用基層自治組織的性質、作用等知識分析居委會、村委會的具體作為,說明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意義和價值。
3.創新遷移
提高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析政治現象的能力,分析說明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職能和自治的內容;會用所學知識解釋和分析村委會或者居委會的各項工作;學生對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積極主動參與基層群眾自治的實踐。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內容、村委會和居委會的性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中國共產黨對農村和城市社區的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不斷加以規范和引導,使廣大基層群眾依照憲法和法律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文化事業管理,以實現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礎內容,也是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制度保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包括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城市和農村按居民居住地區設立的居民委員會或者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居民選舉。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基層政權的相互關系由法律規定。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的
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眾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
2.教學難點:基層民主實踐活動
基層群眾自治的內容包括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的前提,民主選舉是指村(居)民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員均由社區內的村(居)民通過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個人不能指定或者委派。每屆村(居)民委員會成員任期五年,任期屆滿必須進行換屆選舉。作為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基層民主協商更好地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的關鍵環節,民主決策是指涉及社區內全體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項,由村(居)民群眾遵照一定的程序進行集體討論,并按照多數人的意見作出決定。村(居)民會議、村(居)民代表會議是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民主決策的重要形式和途徑。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的根本體現,民主管理是指涉及社區內村(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不僅要由村(居)民集體討論決定,而且村(居)民委員會要充分發揚民主,認真聽取村(居)民意見,調動村(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管理。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的重要環節和保證,民主監督是指社區內的村(居)民通過村(居)務公開、民主評議村(居)民委員會并向村(居)民委員會定期報告工作等形式,對村(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或者社區內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監督,以保證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的落實。
基層群眾自治這一制度雖然距離學生生活較近,但距學生的關注點較遠,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應結合具體實例加以說明。
六、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對基層群眾自治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認同,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自身生活有一定距離。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精選案例、活動設計等,將經過加工的生活場景移入課堂,有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2.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
本節課涉及的概念性知識較多,包括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等,要幫助學生理解區分這些概念,圍繞課題厘清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離不開理論灌輸,為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體系打好基礎。要用透徹的理論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同時又要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通過具體教學情境,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和認識,在主動探究和自主發現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進而深入理解和科學建構知識,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3.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本節課教學中,既要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理論知識講透,又要引導學生參與基層群眾自治的實踐活動。在理論指導下參與農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區居民自治活動,做到依法有序政治參與;在實踐活動中理解體會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相關知識。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基
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好制度,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實現政治認
同,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落實立德樹人的學科任務。
七、教學流程
(一)課堂導入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這些制度與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相適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指的是人民群眾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伴隨新中國發展歷程而生長起來的基本政治制度。那么,生活在農村或者小區中的我們,怎樣行使自己的權利、當家作主?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從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入手,明確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引入課題,通過概括前面學習內容及理論分析引起學生注意,也為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打下良好的認識基礎。
(二)講授新課
環節一: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的機構及產生
教師:展示學生課前社會實踐活動中搜集、拍攝的圖片:某村委會大門前掛著的三塊牌子,分別是“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大峪子村黨總支”“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大峪子村村民委員會”“平谷區大華山鎮大峪子村村務監督委員會”。圍繞圖片,提出要思考的問題:
(1)這三個牌子所代表的組織分別是什么?
(2)這些組織是什么關系?
(3)村民委員會怎么產生的?
學生活動:分享自己搜集查找的資料并回答相關問題。
學生1:展示《中國共產黨章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相關內容。
《中國共產黨章程》有這樣的規定:
第三十條 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
黨的基層組織,根據工作需要和黨員人數,經上級黨組織批準,分別設立黨的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基層委員會由黨員大會或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總支部委員會和支部委員會由黨員大會選舉產生,提出委員候選人要廣泛征求黨員和群眾的意見。
第三十一條 黨的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每屆任期三年至五年。基層
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副書記選舉產生后,應報上級黨組織批準。
第三十三條 街道、鄉、鎮黨的基層委員會和村、社區黨組織,領導本地區的工作和基層社會治理,支持和保證行政組織、經濟組織和群眾自治組織充分行使職權。
第三十四條 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擔負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四條規定: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進行工作,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領導和支持村民委員會行使職權;依照憲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開展自治活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通過學習黨章和村委會組織法的相關內容,我認為“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大峪子村黨總支”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基層組織,是全村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
學生2:《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條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
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
通過查閱法律條文,我認為“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大峪子村村民委員會”是農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
學生3:《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三十二條規定,村應當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務監督機構,負責村民民主理財,監督村務公開等制度的落實,其成員由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在村民中推選產生,其中應有具備財會、管理知識的人員。村民委員會成員及其近親屬不得擔任村務監督機構成員。村務監督機構成員向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可以列席村民委員會會議。
基于法律相關規定,我認為“平谷區大華山鎮大峪子村村務監督委員會”是依法設立的村務監督機構,負責村民民主理財,監督村務公開等制度的落實,享有監督村委會的職權。
教師:通過以上幾位同學的分享,我們知道了農村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和村務監督委員會的地位及關系,它們是層級相同的村級組織。那么村民委員會是如何產生的呢?
學生4:《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這樣規定:
第十一條 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村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屆滿應當及時舉行換屆選舉。村民委員會成員可以連選連任。
第十二條 村民委員會的選舉,由村民選舉委員會主持。
村民選舉委員會由主任和委員組成,由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或者各村民小組會議推選產生。
根據這些法律條文,我們可以看出村民委員會及其成員,是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的。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換村民委員會成員。
教師總結:綜合以上同學的分享,我們知道了我國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指人民群眾
在城鄉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在居住地范圍內,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
利,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依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委員會是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能是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村民委員會成員由村民選舉產生,向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負責并報告工作。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查詢黨章和村委員會組織法相關條文,引導學生形成對基層自治、社會治理以及依法治國的理解認同,增強法治意識。
環節二:村民如何實現自治
教師:展示學生課前社會實踐活動中搜集、拍攝的圖片:某村委會大門外公告欄處張貼的“村規民約”。提出問題:
(1)誰可以制定“村規民約”?
(2)制定“村規民約”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3)村規民約的制定體現了基層民主的哪些特點?
學生1:展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相關內容:
第二十七條 村民會議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并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備案。
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
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違反前款規定的,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責令改正。
根據上述法律條文,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村規民約”是由村民會議制定的,不是由村委會制定的。“村規民約”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
學生2:根據我們以前學習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和教材中本框題的專家點評,我們知道我國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有著自己的特點,即發生領域的基層性、民主參與的直接性、管理活動的自治性。從村民會議制定“村規民約”可以分析出基層民主的這些特點,與國家層面、政府層面的民主是不同的。
教師總結:在農村基層治理實踐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是村民規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為,運用民主的辦法來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務,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辦、自己的難題自己解的有效途徑。
與國家和政府層面的政治民主相比,基層民主只存在于居民(村民)居住地區范圍內的基層社區,民主的內容都是居民(村民)居住地區范圍內社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具有基層性的特點;基層自治組織不是以行政區劃為基礎設立的,也不具有特殊的政治、經濟目的,基層民主是在居委會和村委會組織下的民主,具有民主參與的直接性和群眾性特點;基層自治組織不是國家機關的下級組織,也不是其他任何社會組織,因此,基層民主具有管理活動的自治性。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搜集材料并完成教材中“探究與分享”,既讓學生知道基層自治的途徑,又區分了基層民主與國家、政府層面的民主的不同,同時也把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與國家機關,其他社會組織區分開來,加深了學生的理解。
環節三:城市居委會的任務、自治內容和意義
教師:展示同學拍攝的圖片(某社區居民委員會)。請同學們按照村委會的學習模式,探討居委會的任務、自治內容和意義。
學生1:按照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我國城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居民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這樣規定:
第三條 居民委員會的任務
(一)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二)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的公益事業;
(三)調解民間糾紛;
(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
(五)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
(六)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第四條 居民委員會應當開展便民利民的社區服務活動,可以興辦有關的服務事業。
居民委員會管理本居民委員會的財產,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侵犯居民委員會的財產所有權。
第八條 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由本居住地區全體有選舉權的居民或者由每戶派代表選舉產生;根據居民意見,也可以由每個居民小組選舉代表二至三人選舉產生。居民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其成員可以連選連任。
由上述法律條文,我們可以概括出居委會的任務和自治內容。
學生2:我們小組向同學們所居住小區的居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同時走訪了居委會,從調查和走訪反饋的信息看,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大多數居民了解居委會的工作,支持或參與了居委會關于社區事務的討論與決定,如小區的綠化、路燈的安裝維護、文明養犬、疫情防控等。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很高。因此,我們認為,城市居民自治能調動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質和能力。
教師總結:按照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城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居委會的任務是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調解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等。自治內容是:居委會成員居民選,社區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務居民管。這大大調動了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質和能力。
【設計意圖】本環節安排學生自學為主,通過課前調查走訪等社會實踐活動,了解居委
會的工作及公眾參與度,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能力、總結概括能力。
環節四:公眾參與的基層民主實踐活動
教師:通過剛才同學們分享的村委會組織法和居委會組織法相關內容,我們知道,作為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農村的村民委員會和城市的居民委員會,按法律規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和居民選舉產生。在農村,村委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的產生采取村民直接選舉的辦法,實行無記名投票,公開計票,選舉結果當場公布。在城市,社區居委會正從過去的居民代表選舉,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選舉發展,選舉程序更加規范,給城市基層治理帶來顯著變化。這也就是基層民主實踐的第一項內容-民主選舉。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了解相關內容。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材料一 某村召開村民會議,討論集資償還為修水塔所拖欠貸款事宜,到會113人,108人贊成。由于多數村民支持集資工作,不到一星期就完成了。
-摘自教育部組織編寫:《政治與法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8頁
材料二 某小區舉辦“迎新春鄰居節”活動,居委會組織社區志愿者教居民編中國結、寫福字,大家一起熱熱鬧鬧迎新春,共創和諧社區。
-摘自教育部組織編寫:《政治與法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8頁
材料三 浙江杭州富陽區戴家墩路是一條典型的老城區道路,過去時常因停車問題“劍拔弩張”。人行道、馬路上停滿了車,看起來就像“馬路停車場”。
怎么解決群眾身邊的“煩心事”?戴家墩路所在的后周社區成立了“請你來協商·后周居民議事廳”,首個協商議題就是亂停車整治。
居民、沿路商戶、物業公司、社區民警、交警、城管、特邀政協委員等21名代表參加協商,最后各方達成一致意見:戴家墩路施劃停車位、設立禁停標志、交叉路口及停車場入口附近不劃車位······
此后,該地段路上亂停車的少了,自覺規范停車的多了。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基層迸發出無限生機。
摘自:《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大樹根深葉茂》,《新華每日電訊》,2020年7月9日
材料四 2017年以來,海口市積極探索“互聯網+”模式,在部分鄉鎮推行村務、組務微信公開試點,并通過建章立制推動“互聯網十村務公開”常態化。這些村務微信公眾號設置了村務公開板塊,并細分為財務公開、事務公開、辦事指南等多個部分。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務都需及時在微信群里公布,村民只要關注村里的微信公眾號和微信群就能了解村務事項,監督村務在陽光下運行。
為保證村務公開能落到實處,海口制定了相關規章制度,通過數據采集責任化、公開方式表格化、內容情況詳細化、依法監督制度化、告知村民及時化、點題答復明白化等進行了六個方面內容的規范,從村務公開等難點問題入手,不斷提升群眾政治參與的獲得感。
-摘自:《海口試點“互聯網十村務公開”村民可從微信公眾號了解村務事》,新華網,2017年11月23日
學習任務: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基層民主實踐活動的哪些內容?談談你是如何認識這些實踐活動的。
要求:將同學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探究一個問題,要從多維度進行解釋和論證,組長負責組織協調,記錄員做好記錄和整理,推選一名代表進行分享。時間為5分鐘。
學生活動:解讀情境,小組討論,思考回答。
小組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某村的民主協商和民主決策。關于涉及全體村民飲水問題的欠款問題,通過召開村民會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村民直接參與,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集體形成集資償還欠款的決定。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案。
小組2:材料二反映了城市社區民主管理。社區居委會開展的“迎新春鄰居節”活動,社區志愿者們教居民編中國結、寫福字,是城市社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大家一起熱熱鬧鬧迎新春。豐富了社區居民生活,促進了社區居民的團結,有利于創建和諧社區。
小組3:材料三體現了基層社區通過民主協商解決公共問題。針對社區周邊突出的停車難、亂停車問題,通過“請你來協商·后周居民議事廳”,協商解決亂停車整治問題。各方代表充分發表意見和訴求,最后達成一致,形成治理決議,解決了問題。公共事務,必須由眾人商量著辦,本著有序參與原則,合理表達意見和訴求,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案。
小組4:材料四體現了創新運用現代信息傳媒手段,有效實行基層民主監督。推行村務、組務微信公開,讓基層群眾了解基層自治組織的工作,并能對基層自治組織的工作進行評議,有效監督村委會工作,防止以權謀私,避免工作失誤。
教師總結: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擴大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廣泛而深刻的實踐。在我國農村和城市,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基層民主實踐,包括: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應該將其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程加以推進。
【設計意圖】 通過設置具體的真實情境,將生活場景移入課堂,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效銜接,有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較好地達成教學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合作、參與能力,并達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越性的認同。
(三)課堂總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伴隨新中國發展歷程而生長起來的基本政治制度。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群眾依照憲法和法律,以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為目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基礎內容,也是人民群眾直接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制度保證。彰顯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優勢和特色。
實踐證明,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在我國政治制度體系中有著十分獨特的作用。主要是:第一,有利于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第二,有利于提升基層社
會治理實效性,第三,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谷县| 涞源县| 平邑县| 静安区| 常熟市| 象州县| 兴安盟| 兴仁县| 得荣县| 潞城市| 陈巴尔虎旗| 伽师县| 库尔勒市| 太原市| 乌拉特前旗| 集贤县| 合阳县| 巴青县| 平湖市| 集贤县| 绩溪县| 绵竹市| 营口市| 抚远县| 广丰县| 来安县| 肇源县| 鄂托克前旗| 太康县| 肇源县| 高台县| 衡东县| 太和县| 中西区| 西畴县| 瓦房店市| 永兴县| 镇巴县| 灌云县| 乐平市| 临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