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生物學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生物和生物圈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 第一課時 生物的特征2 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 第一課時 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3 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 第二課時 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4 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一節 第一課時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5 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一節 第二課時 探究:光影響鼠婦的分布6 第一單元第二章第二節 第一課時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7 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二節 第二課時 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8 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三節 第一課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本單元包含《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的兩個主題--“科學探究”和“生物與環境”。科學探究1、理解科學探究在教學中,教學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重要概念:科學探究是人們獲取科學知識、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解決科學問題常常需要作出假設。科學探究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等多種途徑來獲得事實和證據。設置對照實驗,控制單一變量,增加重復次數等是提高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重要途徑。科學探究既需要觀察和實驗,又需要對證據、數據等進行分析和判斷。科學探究需要利用多種方式呈現證據、數據,如采用文字、圖表等方式表述結果,需要與他人交流和合作。 2、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具體內容和基本要求如下:科學探究能力 基本要求提出問題 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實際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 的問題。作出假設 應用已有的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 假設的可檢驗性。制訂計劃 擬訂探究計劃。 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選出對照實驗。實施計劃 進行觀察、實驗。收集證據、數據。 嘗試評價證據、數據的可靠性。得出結論 描述現象。 分析和判斷證據、數據。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寫出探究報告。 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生物與環境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一個生態系統包括一定區域的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依據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不同作用, 一般可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 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然后通過食物鏈(網)傳給消費者、分解者,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具體內容和活動建議如下:1、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具體內容 活動要求舉例說出水、溫度、空氣、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 向學生提供某些生物的區域分布資料,討論溫度、水、空氣、光等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 通過室外觀察和室內實驗, 探究影響鼠婦 (或蚯蚓等)分布的環境因素。舉例說明生物和生物之間 在學校生物園或附近的小池塘、農田等環有密切的聯系。 境中調查生物之間的關系。2、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具體內容 活動要求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態系統資料。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 物網。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 食物鏈不斷積累。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是有限的。 收集和交流超過調節能力而使生態系 統受到破壞的實例。3、生物圈是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具體內容 活動要求闡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討論和分析生物圈中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食物鏈和食物網以及組 成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情況。確立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調查、收集生物圈的相關資料,模擬召開“國際保護生物圈”研討會,結合本地實際討論 如何保護生物圈。(二)教材分析 1、知識框架2、內容內在邏輯分析本單元共分兩章。第一章“認識生物”,讓學生通過觀察和調查, 了解生物有哪些區別于非生物的特征,知道什么是生物,身邊有哪些生物,這些生物都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探究等活動,了解生物的生存離不開一定的環境, 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在一定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構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地球上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它們之間也是緊密聯系的,因此地球上所有的生態系統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就是生物圈;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保護生物圈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由此可見,在整套教材中,本單元從學習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引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按照生物―― 生物與環境―― 生態系統——生物圈的思路,讓學生初步建構生物圈的概念,便于后續單元內容的學習。(三)學情分析從學生的認知水平, 從宏觀而不是微觀的角度來開始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從熟悉的生物現象入手進行探究,學生概括了解什么生物, 什么是生物圈,生物圈的狀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1、通過對生物和非生物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和概括。2、通過“調查周邊環境中的生物”,學會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通過調查活動培養科學探究精神。 3、舉例說出生物能夠適應和影響環境。4、嘗試設計并進行對照實驗,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說出對照實驗的設計要點。在實驗過程中,做到認真觀察、如實記錄;取放動物時動作輕柔。5、通過具體實例和現象加強對生態系統的概念及組成的進一步理解。6、結合生活實例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能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7、通過收集、處理圖文資料,運用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闡明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學會識別各種生態系統的類型及特點。8、初步形成愛護生物的情感、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和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1、分析課標要求、教學內容和學情;2、制訂單元學習和作業目標;3、作業設計基本流程:明確作業目標、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任務、設計評價標準和方式。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作業內容一、基礎作業(必做題)古詩或成語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將下列詩句或成語描寫哪一種生物現象(將對應的數字填在表格空白處)(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早秋驚葉落,飄零似客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①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征②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③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④生物能生長和繁殖⑤生物能呼吸⑥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一滴池塘水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許多物體,有的是生物,有的是非生物。在顯微鏡下你能根據哪些特征判斷看到的物體是否是生物?乘坐地鐵出行時都要經過 X 光安檢,工作人員如何判斷行李中是否攜帶生物?二、實踐活動(必做題)將大蒜(或其他生物如黃豆、綠豆等)剝皮后,尖端朝上泡在清水中,觀察記錄它的生長情況。時間要求:15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一、基礎作業(1)②,④,③,①,⑥,⑤。(2)在顯微鏡下判斷物體是生物主要是①是否有細胞結構;②能否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等生物特征做出判斷。(3)看所攜帶的物體中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二、實踐活動:本單元內容結束時,大家分享自己種植的大蒜(或其他的生物)和觀察記錄。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本課時是學生進入中學第一節生物課,從作業中讓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中處處蘊含了生物學知識,學有所用,同時也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理解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實踐作業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生命的現象,通過記錄學了深入去觀察,為學習生物學奠定基礎。第二課時作業內容基礎作業(必做題)某班在調查校園植物種類,4 個調查小組分別調查了校園的 4 個區域,各組統計植物種類如下表。該校園植物種類是()A.(取大值)10 種 B.(求和)36 種C. 10 種≤校園植物≤36 種 D.(求平均值)9 種植物種類(種)A 組 10B 組 9C 組 8D 組 9下列調查屬于抽樣調查的是( ) A.對新入學的七年級新生進行視力檢查對某工廠某一批次生產的口罩進行質量檢測對學校教師進行一年一度的身體檢查疫情期間對師生體溫實施晨午檢下面是一張調查表,據表回答問題。時間 2021 年 9 月 13 日 地點 校園 天氣 晴調查人 小王A C 水綿、浮萍、睡蓮D 桃樹、樟樹、桂花樹、楊樹、柳樹、茶樹、雞爪槭、萬年青、小葉女貞B E 草金魚、水蚤、田螺、泥鰍F 蚯蚓、鼠婦、黃鼠狼、野貓G 鴿子、蜻蜓、蒼蠅、灰喜鵲、八哥①寫出 A~G 代表的生物種類:A. ;B. ;C. ;D. ;E. ;F. ;G.②A 和B 的分類依據是 ;E~G 的分類依據是 。時間要求:1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1)C(2)B(3)①A.植物;B.動物;C.水生植物;D.陸生植物;E.水生動物;F.陸生動物;G.空中飛的動物。②形態結構特征 生活環境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本課時主要的內容是調查的方法和生物的分類,而調查方法中抽樣調查學生不熟悉,作業來加深理解。生物的分類為下一課時實踐調查活動提前熟知。第三課時作業內容實踐活動(任選其一完成)校園生物調查時,有沒有你不認識的生物?在教師的幫助下查找資料,設法認識它們。調查我們學校附近天堂湖公園的水生植物,設計一個調查表,了解該公園有哪些水生植物。并嘗試對這些水生植物進行分類。時間要求:30 分鐘評價設計:根據調查時記錄下來的特征在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可以邀請老師一起參與),也可以借助專門的 APP 去拍照識別。自形組織 6-8 人一組,提前設計好調查表。注意安全。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根據學生的意愿去選擇,目的都是讓學生認識我們身邊的生物,進一步了解生物為下一章學習做準備。作業第(2)題還能讓學生認識我們本地的水生植物,并且種類繁多。第四課時1.作業內容基礎作業(必做題)陶淵明詩云: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此詩體現了雜草與豆苗的( )A. 合作關系 B. 競爭關系C. 寄生關系 D. 捕食關系經過我們國家人民的幾十年努力,在 21 世紀初,毛烏素沙漠的 6000萬畝沙漠,終于長出了綠色的植物。這體現了( )A. 生物影響環境 B. 環境影響生物C. 生物適應環境 D. 環境適應生物水蜘蛛又叫銀蜘蛛,生活在水下用蛛絲和植物材料營造的喇叭形巢內,巢內充滿了由體毛帶入水中的氣泡,以捕食水面的小動物為生。這體現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 )A.生物能適應環境 B.生物能影響環境C.環境能影響生物 D.環境能適應生物 2.時間要求:1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1)B(2)A(3)A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自然界中有關的生物現象用已學的知識來解釋。第五課時作業內容一、基礎作業(必做題)取 AB 兩個塑料水槽,其中 A 水槽里裝進 1000 毫升室溫(25℃左右)清水,B 水槽里倒入 1000 毫升左右 36~38℃的清水,在兩只水槽中各放入 5 條鮮活的泥鰍,觀察兩個水槽中泥鰍的活潑情況。該實驗探究的是( )氣溫對泥鰍生活的影響水溫對泥鰍生活的影響水分對泥鰍生活的影響氧氣對泥鰍生活的影響二、實踐活動(必做題)還有哪些因素對鼠婦(或其它生物)的生活有影響?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問題,在課外再嘗試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時間要求:15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一、基礎作業 B二、實踐活動 利用我們課堂上探究的鼠婦(或其他生物)在課外繼續探究其他因素對它的影響,注意控制變量,設計對照組。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作業一讓學生學會找變量。作業二培養學生獨立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再一次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加深理解并學會控制實驗變量,學會設計對照實驗,進一步理解生物與環境的密切關系。第六課時作業內容一、基礎作業(必做題)下面可以看做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A. 一塊農田 B.一片小麥 C.一群大雁 D.一堆蘑菇到南極考察的科學工作者,為了保護環境,除了必須把塑料以及金屬類廢棄物帶離南極外,還必須把人的尿液、糞便帶離南極,這是因為南極( )分解者很少沒有消費者缺乏必要的治污設備溫度太低下列關于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生態系統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組成絕大多數動物屬于消費者,原因是它們不能自已制造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細菌和真菌能夠分解動植物遺體中的無機物,因此屬于分解者陽光、空氣和水與生態系統有密切的關系,但不屬于生態系統組成二、拓展作業(選做題)某校生物實踐活動小組的同學們在對某個生態系統調查后,根據所學生物學知識繪制了右圖所示的生態系統結構示意圖。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生態系統都是由 和非生物環境組成的。圖中甲包括空氣、溫度、土壤、 和 等非生物因素。圖中的生產者可通過 作用制造有機物,為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的生活提供 和 。圖中的乙是 ,它能夠分解動植物的尸體,使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物變為 返回無機環境中,供綠色植物再利用。時間要求:10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一、基礎作業(1)A (2)A (3)B二、拓展作業 (1)生物 水分 陽光光合 物質 能量分解者 無機物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基礎作業是針對全體同學,盡量結合實際,加深理解生態系統及組成。拓展作業是針對學有余力的或有興趣的同學,通過識圖來作答。識圖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生態系統的各部分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第七課時作業內容一、基礎作業(必做題)(1)某生態系統中甲、乙、丙、丁 4 種生物之間存在著捕食關系,經檢測這 4 種生物體殘留某種有機農藥的情況如下表所示,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鏈構成是( )生物體 甲 乙 丙 丁有機農藥濃度 0.05 7 0.51 68丁 → 丙 → 乙 → 甲甲 → 丙 → 乙 → 丁丁 → 乙 → 丙 → 甲甲 → 乙 → 丙 → 丁(2)下列對圖 1-2-12 所示某校園生態系統部分結構的描述,正確的是( )圖 1-2-12A.圖中有 3 條食物鏈 B.食物鏈為光 植物 蟲 鳥 C.箭頭表示物質和能量是可以循環的 D.綠色植物屬于生產者下列各項中,能保持相對穩定且維持時間最長的生態球是(注:B 放在暗處, D 放在黑暗處)( )(4)下列哪種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最強( ) A,呼倫貝爾大草原 B.青海湖C.人工蔬菜大棚 D.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二、拓展作業(選做題)閱讀短文,回答問題。2019 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北京舉行??偯娣e約 60 公頃的自然生態展示區,是在原來的媯水河森林公園基礎上改造提升而建成的。原來森林公園內林地生態系統相對單一,造成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不足。設計師們對這里的生態系統進行了修復。在原來樹林的基礎上補植了上萬株喬木和灌木,給鳥類、昆蟲等提供了棲息繁殖地。除此之外,展示區內還有一個總面積約為 5 公頃的濕地。在濕地內,種植了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通過濕地內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將園區上游媯水河和再生水廠的自來水進行凈化,清水流入園區內唯一的人工湖——媯汭湖。世園會使用再生水作為唯一景觀用水,利用食藻蟲吞食藻類,水生植物合成植物蛋白,魚、蝦、螺、貝等水生動物又通過攝食,把植物蛋白轉化為動物蛋白。最后水體中的魚、蝦、螺及貝等動物可被捕撈上岸成為綠色水產品。這樣進入水體的營養物質就被轉移上岸,達到水體凈化的目的。資料中提到的媯汭湖,可以看作是一個 。原來的森林公園內生態系統相對單一,設計師補植了上萬株喬木和灌木,這樣做是因為生態系統的結構越復雜,其自動調節能力越 ,但生態系統的調節 能力 具有 。 這 個例 子體現 了生物 與環 境的關 系是。請你在資料中找出其中一條食物鏈: 。資料中提到的水體凈化中,營養物質是通過 轉移到魚、蝦、螺、貝體內的。樹木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菟赖臉淠咀罱K會腐敗消失,這一過程離不開 。時間要求:15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一、基礎作業(1)B (2)D(3)C(4)D二、拓展作業(1)生態系統強 一定的限度 生物能影響環境黑藻→食藻蟲→魚食物鏈生產者 分解者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基礎作業針對全體同學,分析表格和識圖,應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拓展作業針對學有余力或有興趣的同學, 資料是前沿的科學,拓寬學生的視野。分析資料,從資料中獲取信息,結合已學的知識作答。第八課時作業內容一、基礎作業(必做題)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個家,這個家就是( )A. 大氣圈 B. 水圈C. 巖石圈 D. 生物圈從太空遙望地球,地球美麗圖案中的藍色、綠色和白色部分分別是( ) A.水圈、巖石圈、大氣圈 B.水圈、大氣圈、巖石圈C.巖石圈、水圈、大氣圈 D.大氣圈、巖石圈、水圈下列關于生物圈保護的敘述,正確的是( )為了更好地保護生物圈,必須禁止開發和利用一切野生資源生物圈是我們生活的唯一家園,必須科學合理地開發和利用生物資源生物圈有一定調節能力,人類的活動能加速生物圈的物質循環,起更好的保護作用生物圈Ⅱ號的實驗說明人類有能力建造一個適宜人類生活的新生物圈“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描述的生態系統是( )。 A.森林生態系統 B.淡水生態系統C.草原生態系統 D.農田生態系統“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下列甲~丁四項事實中,支持這一觀點的共有( )。甲:20 世紀 70 年代,在南極的企鵝等動物體內檢測到 DDT乙:大氣在不停地有規律地環流丙:蒲公英的果實隨風飄散丁:紅嘴鷗每年從西伯利亞遷徙到昆明越冬 A.一項 B.兩項 C.三項 D.四項二、拓展作業(選做題)我們身邊有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例如:①池州市市區——城市生態系統;②農村耕田——農田生態系統;③牯牛降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④平天湖——淡水生態系統;⑤學校邊濕地生態公園——濕地生態系統。請回答下列問題:上述生態系統中,自我調節能力最強的是 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肺”之稱的是 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的是 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為:水稻→蝗蟲→青蛙→蛇,若該生態系統存在有毒物質,則該食物鏈中,有毒物質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城市生態系統和農田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較 。因為在這些生態系統中,人類起主導作用,生物種類較 。時間要求:15 分鐘評價設計:參考答案:一、基礎作業(1)D (2)D (3) B (4)C (5)C二、拓展作業 (1)森林 森林 濕地蛇弱 少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基礎作業針對全體同學,圍繞本課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的范圍,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不同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內容而設計。拓展作業結合本地生態系統的種類,讓學生關注本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1、請把下列生命現象的序號填在反映的生物特征的橫線上。①大棚蔬菜需要施肥灌溉 ②蠶卵孵化成蠶寶寶,長大又產卵 ③藍鯨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浮到水面上換氣④麻雀育雛期吃掉大量害蟲 ⑤狗看見有人檢石頭會逃跑 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⑦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⑧人喝多了水尿多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_ 。生物能進行呼吸:_ 。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2、在“調查公園內的生物”活動中,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 A.甲發現了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覺得惡心,就沒有記錄B.乙發現幾株未見過的小花,將它們拔起來,準備帶回學校問老師 C.丙的調查記錄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學記錄中都沒有,便將它刪去D.丁撥開草叢,一只蚱蜢跳了出來蹦到公園柵欄外,于是將它記錄下來 3、下列有關生物與環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沙漠上到處是不毛之地,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現綠洲,這說明水分對植物的分布有影響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在影響和改變著環境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態因素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只有陽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同學們上次在天堂湖公園里調查到了鳳眼蓮、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還觀察到了鷺、黑水雞等多種野生禽鳥在此棲息。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上述植物和動物就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鳳眼蓮、蘆葦、菖蒲等綠色植物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 C.鷺、黑水雞在湖中捕食,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D.濕地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其自動調節能力就越強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下列有關科學探究的方法敘述不正確的是() A.作出假設需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來進行,是對所探究問題的一種可能的解釋 B.實驗測得的數據往往存在誤差,需設置重復組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響C.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要首先明確調查目的和調查結果 D.對照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對比實驗結果,找到想要研究的因素對實驗的影響據新華社消息,我國自行建立的第一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綜合密閉實驗系統——“月宮一號”完成實驗任務,3 位實驗人員經過 105 天的科學實驗于 2014 年 5 月 20 日成功出艙。“月宮一號”由 1 個綜合艙和 2 個植物艙組成,總面積 160 平方米,總體積 500 立方米?!霸聦m一號”是能與地球媲美的“微型生物圈”??蓪崿F航天員在遠離地球的太空長期生活的目標。“月宮一號”之所以可稱為“微型生物圈”,是因為它具備了構成生物圈的基本 要素, 即 它包含了 的底 部、 的大 部和的表面。“月宮一號”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是由生物部分和 部分組成。生態系統都具有 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成分的復雜程度有關系?!霸聦m一號”總體積 500 立方米,實驗人員僅生活了 105 天,說明這個生物圈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是 。“ 月宮一號” 的這種能力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 能力較強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5)為了保護生態系統,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該等。如果你翻開庭院中的朽木、腐葉、爛草等,常常會在下面看到一些鼠婦,俗稱潮蟲。它們經常在殘枝敗葉堆里生活,在腐殖質少的地方很少看到,這是為什么呢 對此同學們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在實驗裝置中央放人 10 只從野外抓的鼠婦,靜置 3 分鐘后,每分鐘統計一次 A 和 B 兩種環境中鼠婦的數量。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同學們探究的問題是 (2)該實驗的變量是腐殖質,除了此條件不同外,實驗中其他條件均相同,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統 計 并 計 算 各 組 數 據 的 平 均 值 , 這 樣 可 以若實驗結果是分布在A 處鼠婦數目的平均值是 8 只,B 處鼠婦數目的平均值是 2 只,則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5)實驗結束后,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鼠婦 分享第一課時布置的種植的大蒜(或其他生物如黃豆、綠豆等)及觀察記錄,并在班級交流與展示。(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對應單元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1 √ 易 創編 30 分鐘2 2 √ 易 選編3 3 √ 易 選編4 2、5、6 √ 易 創編5 2、4 √ 易 選編6 5、6、7、8 √ 難 選編7 4 √ 較難 選編8 1 √ 難 原創(三)評價設計參考答案或提示:1.(1)①④(2 )⑧ (3)③ (4)⑤ (5)②⑥ (6)⑦(1)2.D 3.D 4.A 5.C 6.(1) 大氣圈 水圈 巖石圈非生物 自動調節 有一定限度的森林生態系統生物圈愛護環境,積極進行垃圾分類,不殘殺其他動物 7.(1)腐殖質會影響鼠婦的分布嗎(2)變量單一,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3)減少實驗誤差(4)腐殖質會影響鼠婦的分布,鼠婦喜歡腐隨質豐富的環境 (5)放回自然環境中(或放歸原處)8.互評出種植較好的實物和觀察記錄觀察的仔細,記錄的較詳細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