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2正確運用簡單判斷一、理論基礎和依據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簡單判斷。依據簡單判斷中所斷定的是事物的性質還是關系,簡單判斷分為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性質判斷是斷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又稱直言判斷。任何性質判斷都是由主項、謂項、聯項和量項組成的。主項是在判斷中表示斷定對象的概念,邏輯學上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S”來表示;謂項是在判斷中表示斷定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概念,邏輯學上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P”來表示;聯項是在判斷中起著聯系主項和謂項作用的概念,通常也被稱為判斷的“質”;量項是在主項前面表示斷定對象數量的概念。量項包括兩種,一是對主項的全部外延作出斷定,我們稱之為“全稱量項”,一是沒有對主項的全部外延作出斷定,我們稱之為“特稱量項”。在日常講話及寫作中,表示全稱量項的語詞通常有“一切”“所有”“任何”“每一”“凡”等,表示特稱量項的語詞通常有“有的”“有些”“有”“某些”等。在判斷的語言表達中,全稱量項的語言標志(如“所有”)可以省略,而特稱量項的語言標志不能省略。據此,性質判斷的邏輯結構可以表示為:所有(有的)S是(不是)P。在這一邏輯結構中,量項“所有(有的)”和聯項“是(不是)”是邏輯常項,主項S和謂項P是邏輯變項。根據邏輯常項的不同,性質判斷可以區分為不同的類型。依據性質判斷聯項的不同,可將性質判斷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兩類??隙ㄅ袛嗍菙喽▽ο缶哂心撤N性質的判斷;否定判斷是斷定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依據性質判斷量項的不同,可將性質判斷分為單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全稱判斷。單稱判斷是斷定某一個別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特稱判斷是斷定某類事物中有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有的工人不是共產黨員”;全稱判斷是斷定某類事物中的每一個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如“所有銅都是金屬”。按性質判斷質和量(即邏輯常項)的不同結合,可將性質判斷分為單稱肯定判斷(斷定某一個別事物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單稱否定判斷(斷定某一個別事物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全稱肯定判斷(斷定一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全稱否定判斷(斷定一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特稱肯定判斷(斷定一類事物中有的對象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特稱否定判斷(斷定一類事物中有的對象不具有某種性質的判斷)六種基本形式。但由于單稱判斷是對某一個別對象的斷定,就外延情況說,我們對該對象作了斷定,也就是對某一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斷定。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把單稱判斷當作一種全稱判斷來對待。這樣,性質判斷就可以歸結為四種基本形式:全稱肯定判斷,邏輯形式為“所有S是P”(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A”來表示),可縮寫為“SAP”;全稱否定判斷,邏輯形式為“所有S不是P”(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E”來表示),可縮寫為“SEP”;特稱肯定判斷,邏輯形式為“有的S是P”(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I”來表示),可縮寫為“SIP”;特稱否定判斷,邏輯形式為“有的S不是P”(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O”來表示),可縮寫為“SOP”。關系判斷是斷定事物之間關系的判斷。和性質判斷不同,關系判斷是斷定事物之間關系的判斷。而關系總存在于兩個或幾個事物之間,因此,關系判斷的對象就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也就是說,關系判斷的主項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存在于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叫兩項關系,存在于三個事物之間的關系叫三項關系。依此類推,則相應有四項關系、五項關系等。任何一個關系判斷都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即關系項、關系者項、量項。如果我們用分別表示關系者前項和關系者后項,用“R”表示關系項,那么,具有兩個關系者項的關系判斷就可用公式表示“所有(有的)aR有的(所有)b”,或簡寫為aRb。二、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2.2知道判斷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當判斷的條件;學會正確運用判斷;結合具體的判斷活動,區分判斷的不同教學提示:以“如何正確運用簡單判斷”為議題,探究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構成、邏輯結構、種類和使用規則??梢越滩闹小疤骄颗c分享”為載體,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不同類型的判斷錯誤,感知準確判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確把握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邏輯結構;可搜集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啟發學生對此進行合乎邏輯的分析和表達,避免出現各種邏輯判斷錯誤,從而培養科學思維意識。三、學情分析從思維特點來看,高二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能力,抽象思維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在課堂上,他們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能夠積極回應各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愿意通過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認知發展來看,高二學生已經學習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能夠初步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經過本模塊前面內容的學習,他們對形式邏輯所要解決的問題及基本規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進一步學習邏輯相關知識產生了較為濃厚的興趣。從具體內容來看,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介紹簡單判斷的正確運用,包括正確運用性質判斷和正確運用關系判斷。這一內容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對學生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學生在前一框題學習的基礎上,對于判斷的基礎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備了進一步探究正確運用判斷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認知,創設生活化的情境,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創造條件。四、教學目標(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1.科學精神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對比判斷的不同表達方式產生的影響,理解正確運用判斷的重要性,認識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邏輯結構和不同類型,為正確運用簡單判斷打下基礎;通過邏輯思維訓練,把握正確運用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基本要求,掌握正確運用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方法,養成邏輯思維習慣,提升科學思維能力。2.政治認同通過分析具體事例,初步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形式邏輯學的基本觀點,感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真理力量,增強政治認同;通過案例分析和情境創設,感受我國的制度優勢,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認同。3.公共參與通過對社會現象的分析,加強主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學會運用所學正確運用簡單判斷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認清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履行應盡的義務,維護合法的權利,提升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二)學科能力目標1.學習理解了解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含義、邏輯結構和種類,理解正確運用簡單判斷的價值,掌握正確運用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基本要求和規則。2.實踐應用能夠運用所學簡單判斷的知識,分析典型案例中存在的判斷錯誤,學會通過正確運用判斷來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性質及關系。3.遷移創新能夠在學習和生活實際中,自覺運用所學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知識,正確地認識和分析事物,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正確運用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運用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正確運用性質判斷需要注意: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狀況,容易造成誤解;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量”與“質”都準確無誤。正確運用關系判斷需要注意:事物之間具有多種多樣的關系,區分不同的關系性質才能做到判斷正確恰當。判斷是構成推理的基本要素,判斷真實是推理正確的前提。學會正確運用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對于實現合乎邏輯的推理至關重要。學生掌握了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正確運用,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性質和事物之間的關系,對事物形成較為全面的把握,避免日常生活中思維表達上的錯誤,形成科學思維的能力。2.教學難點:把握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的邏輯結構性質判斷一般由量項、主項(S)、聯項和謂項(P)組成,是“質”與“量”的統一。從質與量的結合上劃分,性質判斷有六種基本的判斷形式: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單稱肯定判斷、單稱否定判斷。性質判斷的邏輯結構可以表示為:所有(有的)S是(不是)P。關系判斷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三部分組成。不同關系者項的先后順序會影響關系判斷的性質。如果我們用“a”“b”分別表示關系者前項和關系者后項,用“R”表示關系項,那么,具有兩個關系者項的關系判斷的邏輯結構可以表示為:所有(有的)aR有的(所有)b。由于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都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類型的判斷的邏輯表達要求又有區別,對于學生來說比較具有挑戰性。六、教學方法1.情境教學法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就是看學生能否運用學科內容應對各種復雜社會生活情境的問題和挑戰。學科內容也只有與具體的問題情境相融合,才能體現出它的素養意義。本節課采用情境教學法,把疫情防控時期的生活情境引入課堂,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知識學習,既可以為核心素養的培育提供必需的問題情境,又可以使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起來,拉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和進行探究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從而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2.活動教學法高中思想政治課是活動型學科課程,強調學生的活動體驗是其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本節課運用活動教學法,通過一系列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實現“課程內容的活動化”,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活動中感悟知識的價值和力量,激發學生積極的活動體驗,在此基礎上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3.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實現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統一,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本節課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為直接目的,而科學思維的形成離不開有效的思維訓練。本節課的教學采用案例教學法,為學生提供內涵豐富的各種案例,指導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對案例進行探究,可以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培養學生整合知識、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七、教學流程(一)課堂導入材料一 2022年3月,國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德爾塔和奧密克戎變異株疊加流行,疫情防控面臨復雜性、艱巨性、反復性的嚴峻形勢。3月1至21日,全國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超過41000例,波及28個省份,還有大量的陽性無癥狀感染者出現。在“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指引下,全國各地積極應對,加大疫情防控力度,采取果斷措施,迅速流調溯源,快速核酸篩查,規范集中隔離,嚴格社區管控,及時區域協查,查補防控漏洞,不折不扣做到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治盡治。教師:這波疫情來勢洶洶,給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都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專家學者也努力對這波疫情作出科學研判,因為這是我們能夠正確應對的重要前提。其實,不光對疫情我們需要準確判斷,對任何事物我們都要學會正確的判斷,這樣才能正確地認識事物,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這就涉及邏輯學中如何正確運用判斷的問題。在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判斷可以分為簡單判斷和復雜判斷。今天,我們就以這次疫情為切入口,以“如何正確運用簡單判斷”為議題,來探究簡單判斷的正確使用規則,以幫助我們對事物作出正確認識,【設計意圖】疫情使每個身在其中的同學都感受頗多。如何正確認識疫情?如何正確認識疫情防控的措施?借助對疫情的判斷來學習正確運用簡單判斷的方法,既能加深學生對知識價值的理解,更能幫助學生科學理性地面對疫情,調適好疫情之下的心態,緩解可能存在的緊張焦慮。這樣的設計也可以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融合。(二)新課教學環節一:從“科學溯源 有效防控”看性質判斷-如何正確運用性質判斷?材料二 某市政府網站發布了一則通告。2022年3月13日18時57分,我市疾控中心發現1例新冠肺炎初篩陽性并經復核確認為陽性感染者。我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機制,陽性感染者已轉至定點醫院隔離治療。目前正對其密接者、次密接者進行緊急排查,開展核酸采樣檢測,并采取管控措施。若您接到流調電話,不要恐慌,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不是確診病例,請大家主動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市民A:什么是密接者、次密接者?市民B:密接者是和確診病例有過接觸的人,次密接者是密接者的密切接觸者。教師:請同學們分析情境中的哪些語句表達了判斷,是什么類型的判斷。學生活動:分析情境,自主探究。學生1:我覺得“密接者是和確診病例有過接觸的人,次密接者是密接者的密切接觸者”,這兩句表達都是性質判斷。學生2:除了那兩句之外,我覺得這句“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不是確診病例”也是屬于性質判斷。教師:這句話和那兩句看起來不太一樣,你作出這個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呢?學生2:性質判斷既可以是對事物“是什么”的判斷,也可以是對事物“不是什么”的判斷。“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不是確診病例”就是從“不是什么”的角度對密接者和次密接者作出的性質判斷,所以應該也是性質判斷。教師小結:很好!看來這位同學對性質判斷的認識還是很全面的。性質判斷就是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這種斷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所以,性質判斷又稱為直言判斷。教師:依據判斷的質,即判斷所用的斷定方式是肯定還是否定的,性質判斷可以分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接下來,請大家分別舉出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的例子。學生活動:交流分享,互相評價。學生1:肯定判斷-我是中國人;否定判斷-我不是美國人。學生2:肯定判斷-有些人是好人;否定判斷-有些人不是好人。學生3:肯定判斷-所有的金屬都是導體;否定判斷-所有的塑料都不是導體。教師: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完全正確,為你們“點贊”!相信大家現在對性質判斷的內涵已經有了更加準確的把握。接下來,請大家看一下教材第33頁第一個“探究與分享”,分析材料中引號內的語句,作為判斷的表述分別有什么問題。學生活動: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學生1:感覺“中學生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階段”是一個病句。教師追問:哪里有問題呢?學生1:“中學生”和“重要階段”不匹配,“重要階段”是指時間段,“中學生”不是一個時間段??梢愿臑椤爸袑W階段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階段”。教師:很好!看來表達判斷時不能太隨意呢。學生2:第二句話感覺怪怪的,可是說不出來哪里有問題。學生3:“植物”和“花草”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是不是不能并列?學生4:對!可以把“植物”換成“樹木”,這樣就沒有問題了。教師:同學們真棒!非常善于思考,而且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解決問題。那么最后一句話有問題嗎?學生5:我認為也有問題。因為按照它的表述,有些又長又臭的文章不應該在報上發表,而有些是可以發表的,這肯定是錯誤的呀!教師追問:那可以怎么改呢?學生5:把“有些”去掉就可以了,就是說所有又長又臭的文章都不應該在報上發表。教師小結:剛才大家基本上都是從語文的角度進行的分析。這很好,說明大家已經感受到了學科之間的相通性。那么,從邏輯學的角度我們怎么來分析這些問題呢?這就涉及性質判斷的組成問題。性質判斷一般由量項、主項、聯項和謂項組成。表示斷定對象的叫作主項(通常用大寫英文字母“S”表示),表示斷定對象性質的叫作謂項(通常用大寫英文字母“P”表示),表示主項被斷定范圍的叫作量項,起著聯結主項和謂項作用的叫作聯項。比如,在“中學階段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階段”這個性質判斷中,主項是“中學階段”,謂項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階段”,在全稱和單稱判斷中,量項通??梢允÷?,所以本句中省略了量項“所有”,聯項是“是”。性質判斷的邏輯結構可以表示為:所有(有的)S是(不是)P。教師:之前,我們已經知道,性質判斷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F在,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把上面提到的一些性質判斷嘗試用別的分類標準進行分類,看看還可以分為哪些類型。學生活動:分組合作,探究分享。小組1:我們認為,性質判斷還可以分為全稱判斷、特稱判斷和單稱判斷。比如,“所有的金屬都是導體”是一個全稱判斷,“有些人是好人”是一個特稱判斷,“我是中國人”是一個單稱判斷。小組2:我們也認為性質判斷可以分為全稱、特稱和單稱判斷,不過,不一定都是肯定判斷,否定判斷也可以。比如,“所有的塑料都不是導體”也是一個全稱判斷,“有些人不是好人”也是一個特稱判斷,“我不是美國人”也是一個單稱判斷。教師追問:你們是依據什么這么分類的呢?小組2:依據判斷的量,也就是判斷所斷定的對象的范圍。教師:大家說得都不錯。那么,兩組同學的回答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發呢?小組3:我們在分析性質判斷時,應該從“質”和“量”的結合上進行分析。教師:是的。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統一體,反映事物的性質判斷也應該是“質”與“量”的統一?,F在,請大家從質與量的結合上,給性質判斷分類吧。學生活動:閱讀教材,自主探究。教師小結:從質與量的結合角度,性質判斷有六種基本判斷形式(見表1):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單稱肯定判斷、單稱否定判斷。表1 性質判斷的基本判斷形式類型 量項 主項 聯項 謂項全稱肯定判斷 所有 為抗疫作出貢獻的人 是 好樣的全稱否定判斷 所有 謠言 不是 真的特稱肯定判斷 有些 志愿者 是 黨員特稱否定判斷 有些 小區 不是 管控區單稱肯定判斷 鐘南山 是 科學家單稱否定判斷 這個人 不是 確診者但由于單稱判斷是對某一個別對象的斷定,就外延情況說,我們對該對象作了斷定,也就是對某一概念的全部外延作了斷定。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可以把單稱判斷當作一種全稱判斷來對待。這樣,性質判斷就可以歸結為四種基本形式。(1)全稱肯定判斷,邏輯形式為:“所有S是P”(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A”來表示),可縮寫為:“(2)全稱否定判斷,邏輯形式為:“所有S不是P”(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E”來表示),可縮寫為:“SEP”;(3)特稱肯定判斷,邏輯形式為:“有的S是P”(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I”來表示),可縮寫為:“S(4)特稱否定判斷,邏輯形式為:“有的S不是P”(通常用大寫的英文字母“O”來表示),可縮寫為:“SOP”。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我們還可以梳理出正確運用性質判斷的規則-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就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狀況,容易造成誤解;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量”與“質”都準確無誤。教師:現在,請大家運用這些規則,分析教材第33頁的第二個“探究與分享”。此翁請客失敗,他的判斷出了什么問題?你能糾正他的錯誤嗎?學生活動:自主思考,交流分享。學生:此翁錯在使用性質判斷時誤用了量項,所以造成了誤解?!霸搧淼臎]來”這句判斷屬于省略了全稱量項的判斷,等于“所有該來的沒來”,為避免誤解,應改為-“有的該來的沒來?!安辉撟叩淖吡恕蓖瑯尤绱?,可改為“有的不該走的走了”。【設計意圖】本環節圍繞疫情防控這一話題繼續進行探究,目的在于既引導學生從理性客觀的角度認識疫情防控舉措,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又使學生感受到正確運用性質判斷在生活中的意義,從而更加重視相關知識的學習;本環節設置了大量的學生訓練,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活動體驗中認識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不正確使用性質判斷的情形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使學生自覺糾正自身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對性質判斷的不恰當使用,加深對正確運用性質判斷的理解,提升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科學精神。環節二:從“全員行動 共克時艱”明關系判斷-如何正確運用關系判斷?材料三 流調顯示,老林與外省新冠確診患者小濤在本市的行動軌跡有交叉,市疾控中心認定老林為次密接者,需要進行居家隔離。居家隔離期間,政府、社區組織人員負責保障老林的基本生活需求。小新是老林的鄰居,也是社區志愿者。居家隔離期間,小新給了老林很多幫助:采購物資、買藥、扔垃圾·····老林非常感謝小新的幫助,也非常感謝政府及社區的關懷。教師:請同學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以上情境中涉及哪些主體?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學生活動: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小組成員互相交流,合作探究,形成共識,分享觀點。小組1:情境中主要涉及老林、小濤、小新三方主體。其中,老林和小濤之間的關系是:老林是小濤的次密接者。老林和小新之間的關系是:老林和小新是鄰居,小新幫助了老林,老林感謝小新。小組2:我們覺得小組1的回答不全面,情境中除了老林、小濤、小新,還涉及市疾控中心、政府、社區。市疾控中心認定老林為次密接者,政府、社區組織人員負責保障老林的基本生活需求,老林感謝政府及社區的關懷。教師:通過上述探究活動,大家可以感受到,事物之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我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既要學會準確運用性質判斷,正確認識事物的性質,又要學會準確運用關系判斷,正確認識事物之間的關系。而斷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叫作關系判斷。關系判斷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三部分組成。其中,表示關系承擔者的叫作關系者項,表示關系者之間關系的叫作關系項,表示關系者項范圍的叫作量項。同時,按照關系者出現的順序又可以分別稱作第一關系者項、第二關系者項、第三關系者項······如果我們用b”分別表示關系者前項和關系者后項,用“R”表示關系項,那么,具有兩個關系者項的關系判斷就可用公式表示:所有(有的)aR有的(所有)b,或簡寫為:aRb。在運用關系判斷時,大家要明確不同關系者項之間的前后順序,這會影響到關系判斷是否準確。請同學們試著分析情境中關系判斷的邏輯結構,分別指出每一個關系判斷的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學生活動:自主訓練。教師:教材第35頁“探究與分享”中的三個語句都試圖表達判斷。(1)小明與小華是同學。(2)小明比小華歲數大。(3)小明信任小華。請同學們思考:(1)上述三個判斷中的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分別是什么?(2)將上述三個判斷中雙方的位置互換一下,原來的關系是否還能成立?學生活動:自主思考,交流分享。學生1:“小明與小華是同學”中,“小明”“小華”是關系者項,二者的位置互換原來的關系還是成立的,因為同學關系是對稱關系,小明與小華是同學,反過來,小華與小明也是同學?!巴瑢W”是關系項,量項在這一表述中是省略的。學生2:“小明比小華歲數大”中,“小明”“小華”是關系者項,但是二者的位置互換之后關系是不成立的,因為“·····比······歲數大”的關系不是對稱關系,而是反對稱關系。小明比小華歲數大,小華必然不會比小明歲數大。學生3:“小明信任小華”中,“小明”“小華”是關系者項,二者的位置互換后原來的關系不一定成立,小明信任小華,小華可能信任小明,也可能不信任小明?!靶湃巍标P系是一種非對稱關系。教師小結:同學們的分析都非常到位,對關系判斷的認識也比較全面。在實際生活中,不同事物之間具有多種多樣的關系。而關系的性質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關系是對稱性關系,關系者項的前后位置互換不影響關系的成立,但有些關系就不是對稱性關系,關系者項的前后位置互換后可能就會導致原有的關系不成立。我們要想對認識對象有全面正確的把握,就要學會正確地運用關系判斷,這樣才能厘清自己在社會關系中的角色定位,才能形成對客觀對象的正確認識,從而避免出現認知錯誤。材料四 有位老人與一個獵人是朋友。一天,獵人送給他一只野兔,老人當即將兔子做成美味,招待獵人。幾天后,有五六個人找上門來,自稱是送兔子獵人的朋友。老人便拿出剩下的兔子湯,招待了他們。沒過幾天,又來了八九個人,自稱是獵人的朋友的朋友。面對一幫無賴,老人端出一盆洗碗水讓他們喝,說:“既然是送兔子獵人的朋友的朋友,就應該喝兔子湯的湯!”教師:從傳遞性角度看,那些無賴使用的是什么關系?老人的智慧表現在哪兒?學生活動:自主思考,交流分享。學生1:那些無賴是把“朋友”這種非傳遞關系歪曲為傳遞關系。學生2:老人的智慧在于用反傳遞關系反擊無賴的非正常傳遞關系。【設計意圖】本環節設置了大量的思維訓練活動,意在使學生在思維訓練中加深對關系判斷的理解,熟練掌握關系判斷的邏輯結構,把握正確運用關系判斷需要注意的原則,感受知識的應用價值;本環節繼續以疫情防控為情境背景,引導學生在學習關系判斷的相關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清疫情防控中的各方關系,認清自身在抗擊疫情中的社會角色,激發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熱情,自覺承擔社會責任,并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同感。(三)課堂總結判斷是推理的基礎和前提。學會正確運用簡單判斷的方法對于我們進行合乎邏輯的推理至關重要。為此,我們需要了解不同類型判斷的邏輯結構和運用規則。簡單判斷分為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不同類型的判斷有不同的運用規則,只有熟練掌握各種類型的簡單判斷的正確使用規則,我們才能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對認識對象有全面準確的把握,才能正確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復雜關系,才能正確認識自身在社會關系中承擔的角色和地位,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正確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自覺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設計意圖】知識的價值在于運用,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本環節進一步指明本節課學習的目標,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意識到知識的生活實踐意義,注意知識的遷移運用,避免為學習而學習,提高運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學習與生活的自覺意識;在進行知識總結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提升自覺參與社會生活的公共參與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