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一、必修二復習提綱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課程標準和學習建議1.1描述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闡明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1.2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地位,概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軌跡,闡明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2.1闡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2.2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2.3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向,堅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知識【核心問題】1.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什么 2.中國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哪些前所未有的變化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為什么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什么 如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1.1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1.1.1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私有制(觀念、制度)、階級、國家是怎樣產生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特點為什么說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1.1.2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特點、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根源)、主要方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兩個基本條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的意義經濟危機的基本特征、直接原因、根本原因為什么社會主義終將會代替資本主義?(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1.2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1.2.1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思想來源、歷史前提(社會根源、階級基礎)空想社會主義的局限性(認識、實踐)1.2.2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理論基石: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學說(重在區分)《共產黨宣言》的地位、內容(2規律1政黨1目標)馬克思主義的特征(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人類社會發展的多樣性、統一性1.2.3社會主義從一國到多國的實踐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特點、十月革命的意義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2.1.1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近代中國國情、歷史任務、結論2.1.2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勝利法寶、性質、兩個步驟、(新中國成立)意義、理論成果2.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2.2.1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過渡時期總路線、總任務、必然性、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黨發揮的作用)2.2.2在艱辛探索中前進黨八大的貢獻(主要矛盾、主要任務)艱難探索時期的成就、意義(1結論1飛躍1肯定)第三課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3.1偉大的改革開放3.1.1改革開放的進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意義、改革開放的進程(時間軸)3.1.2改革開放的意義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3.2.1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開創、發展(四個理論的時間、主要代表、主要回答的問題、意義)3.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內容(重在結合材料進行區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地位、四者之間的關系第四課 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4.1.1新時代的科學內涵4.1.2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依據、1變2不變、黨的基本路線地位、內容(1中心2基本點)4.1.3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一以貫之”原因、做法(總+黨+人民)4.2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4.2.1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的意義、中國夢的特點4.2.2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要求(四個偉大)、統攬四個偉大(關系)4.2.3分兩步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兩步走)、要求(6堅持4機遇)青年如何做(6要求)4.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4.3.1回答時代之問的科學理論時代背景4.3.2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主要內容(10明確14堅持13方面成就)、地位、關系4.3.3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地位必修二 《經濟與社會》 課程標準和學習建議1.1理解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1.2了解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地位與作用,闡釋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明確堅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1.3闡述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的意義,辨析經濟運行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解析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2.1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解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評析經濟發展中踐行社會責任的實例。2.2了解我國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解釋個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評析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政策,列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措施2.3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經濟與社會》重要知識【核心問題】1.為什么要推進國有經濟混合所有制改革 2.如何認識民營經濟的作用 如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3.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有何意義 如何完善 4.國民收入的“大蛋糕”怎么切 應該如何保障個人收入公平 5.什么是市場機制 為什么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6.為什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8.什么是新發展格局 如何構建國內統一大市場,實現國內大循環 9.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10.如何認識我國實現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保障政策 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1.如何踐行社會責任,促進社會進步 第一單元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經濟體制第一課 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1.1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1.1.1公有制主體地位及其體現物質資料生產的重要性、構成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地位、作用我國社義初級階段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內容、地位、要求公有制經濟組成、貢獻、原因(為什么以公有制為主體)、主體地位體現、國有經濟、國有企業1.1.2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組成、為什么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地位+作用)為什么堅持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關系、意義)1.2堅持“兩個毫不動搖"1.2.1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如何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如何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1.2.2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原因(地位+作用+制度)、措施(國家角度:優化營商環境【鼓勵】;非公有制企業角度:激發企業活力【支持】;從企業家角度:促進健康成長【引導】)第二課 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1.1市場調節合理配置資源重要性、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市場機制(價格、供求、競爭)2.1.2市場體系基本市場類型、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要性、如何建設現代化市場體系(建立規則+完善機制)2.1.3市場缺陷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 (不能調、不完全調)、市場調節固有弊端(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單純依靠市場調節危害2.2更好發揮政府作用2.2.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黨的領導、有機結合、根本目標、內在要求2.2.2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經濟職能(1314)、科學的宏觀調控(含義、主要目標、主要任務、手段)、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兩只手)第二單元 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3.1貫徹新發展理念3.1.1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內涵、要求(出發點、動力點、落腳點)、意義3.1.2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原因、內容(解決的問題、重要性、要求)、關系(要求)3.2推動高質量發展3.2.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原因、“三個要求”3.2.2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內涵、特點、措施第四課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4.1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4.1.1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國民收入的分配、我國的分配制度內容、決定因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按勞分配(地位、基本內容和要求、形式)、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因按生產要素分配(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方式、意義我國的居民收入途徑(主要途徑【勞動性、財產性】、其它途徑【經營性、轉移性收入】)弘揚勞動精神重要性、要求4.1.2完善個人收入分配原因、措施(根本措施、制度保證、“兩個同步”、在初次分配方面、再分配方面、第三次分配)4.2我國的社會保障4.2.1多種多樣的社會保障為什么要建立社會保障(地位、作用【“社會減震器”穩定功能、“平衡器”調節功能、“助推器”互助功能】)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其他社會保障【社會保險與商務保險、補充性社會保障】)4.2.2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怎樣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