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1課 鴉片戰爭(1840-1842年)------------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鴉片走私與林則徐禁煙
1.背景: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2.原因:英國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局面,向中國走私鴉片
3.影響: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交易入超,大量工業原材料輸出,白銀流失嚴重。導致國內商業市場困迫、局促,加劇了近代中國的貧窮與落后。
4.虎門銷煙:(1)時間:1839年6月3至25日,(2)地點:虎門海灘,(3)主要人物:林則徐。
(4)意義: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二、英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
1.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2.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獲取原材料
3.直接原因(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
4.經過: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1842年英軍到達南京,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
5.民族英雄:關天培(虎門),陳化成(吳淞)。(兩個英雄人物)
6.結果:中國戰敗,1842年8月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三、《南京條約》的簽訂
1.內容:(1)通商: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2)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1997.7.1香港回歸);(3)賠款:賠款2100萬銀元;(4)議稅: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
2.補充條約:(1)1843年中英簽訂《虎門條約》。
(2)1844年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3)附加:魏源《海國圖志》“師夷長技以制夷”。
3.鴉片戰爭的影響: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啟示:①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②實施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自身綜合實力。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一、英法發動侵華戰爭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即得的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華權益。
2.主兇:英、法;幫兇:美、俄
3.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4.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5.條約:(1)條約:英法美俄和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和《通商章程善后條約》.(2)內容: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通商港口,外國商船和艦隊可以在長江各港口自由航行;被承認鴉片交易的合法性
二、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
1.時間:1860年;軍隊:英法聯軍。
2.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發火燒毀皇家園林——圓明園
三、俄國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俄國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中俄《璦琿條約》條約是近代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條約。)
四、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農民階級)-----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一、洪秀全與金田起義
原因: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2經過:1.時間: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3.開始的標志——金田起義: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被稱為“太平軍”。
4.永安建制——永安封王——標志太平天國初步建立起政權組織。
二、定都天京(南京)
時間:1853年3月——標志著太平天國正式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
2.頒布《天朝田畝制度》(1)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有助于鼓勵廣大人民起來參加反封建斗爭。
(2)目的:太平天國想通過這個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3)評價:《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
3.北伐和西征:1853年 ——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
三、天京事變
時間1856年——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2.調整與改革:(1)目的:為了改變不利局面。
(2)措施:封洪仁玕為干王,總理朝政;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青年將領。洪仁玕寫出《資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學習,未能付諸實踐。
3.天京陷落:1864年夏——標志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
4.意義: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
5.局限性:太平天國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
第二單元 近代化早期的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第4課 洋務運動和邊疆危機(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
一、洋務運動
目的:維護清王朝的統治。
2.代表人物:中央——王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3.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4.口號:自強(前期)、求富(后期)
5. 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起,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2)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
(3)創辦民用企業:從19世紀70年代起,以“求富”為口號,興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4)建立新式海陸軍: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海軍: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評價:(1)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2)影響:促進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等的逐漸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3)進步性: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局限性:由于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沒有改變封建制度;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7.啟示:學習西方,不僅要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還要學習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二、美、日侵略臺灣
19世紀60年代,美國侵略臺灣,大敗而歸,19世紀70年代,日本侵略臺灣,勒索清政府白銀50萬兩。
三、收復新疆
1.內容: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領土,之后又收復伊犁大部分地區。
2.1884年設立新疆行省;意義:鞏固西北邊防,維護了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
中法戰爭
1.中法戰爭:1883—1885年,馬尾海戰,鎮南關大捷。清政府與法國簽訂條約,法國侵略勢力伸向中國西南地區。
2.臺灣建省:1885年,設立臺灣行省, 加強了對臺灣的治理,推動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一、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背景:日本為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的夢想。
2.時間:1894-1895年
3.主要戰役:
戰役 豐島海戰 平壤戰役 黃海大戰 遼東半島戰役 威海衛戰役
時間 1894年7月 1894年9月 1895年初
事件 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左寶貴犧牲 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與200名將士殉國 徐邦道犧牲;旅順大屠殺 丁汝昌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結果: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二、《馬關條約》的簽訂
時間:1895年;2.地點:日本馬關;3.人物: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4.影響: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條項 內容 影響
割地 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款 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
通商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設廠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三、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1.導火線——三國干涉還遼:沙俄、法國、德國。
表現:列強在中國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時局圖);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第6課 戊戌變法(領導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君主立憲制)
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
2.經過:(1)時間:1895年春。(2)經過:康有為、梁啟超等,上書光緒帝。
(3)影響: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
3.組織學會,創辦報刊。 上海的《時務報》(梁啟超)和天津的《國聞報》(嚴復)。
二、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開始標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
3.主要內容: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②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③文化教育: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④軍事: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
4.結果:失敗。戊戌政變:慈禧太后等發動政變,廢除變法詔令。譚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5.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6.變法失敗的原因:(1)客觀原因:頑固派勢力強大,維新派力量薄弱。(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充分發動群眾,只依靠沒有實權的光緒帝;變法觸動了頑固派的利益。
7.影響: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8.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
一、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
1.興起:19世紀末,山東、直隸一帶。
2.發展:京津地區。
3.口號:“扶清滅洋”
4.結果: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
5.影響: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精神,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
6.局限性:具有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則反映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義和團還帶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
二、抗擊八國聯軍(1900—1901年)-----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直接原因: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
2.爆發: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在西摩爾(英國)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
3.內容:(1)義和團在廊坊一帶阻擊敵人,八國聯軍被迫撤回天津。
(2)義和團和清軍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
(3)義和團與侵略軍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激戰,并炮轟紫竹林租界
(4)在天津保衛戰中,清軍直隸提督聶世成壯烈殉國。
4.結果:聯軍攻陷北京,中國戰敗。
三、《辛丑條約》的簽訂:1901年,11國
內容
賠款 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
政治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
軍事 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
外交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評價:《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3.影響: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近代化的探索:
4.注:其中洋務運動(學習技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學習思想文化)都主張向西方學習。中國近代化探索的進程是從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1.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提出變法自強等建議,遭到拒絕,他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3.創立興中會:(1)時間:1894年11月;(2)人物:孫中山;(3)地點:檀香山 ;(4)宗旨:振興中華;(5)口號:“驅除鞭撻,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6)性質:近代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4.廣州起義:(1)時間:1895年;(2)地點:廣州;(3)人物:孫中山:;(4)結果:失敗。
二、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1.條件: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迅速傳播,革命團體紛紛成立
2.代表作: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世鐘》等。
3.建立:1905年8月,孫中山,日本東京,中國同盟會。
4.政治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簡稱三民主義)
5.機關報:《民報》
6.性質: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7.作用:使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8.(1)內容:“民族”(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民權”(創立民國)、 “民生”(平均地權)。(2).作用: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辛亥革命(領導階級:資產階級革命派)
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起義戰役 發起人物 意義或失敗原因
萍瀏醴起義 劉道一、蔡紹南 同盟會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安慶紹興起義 徐錫麟 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廣西起義 孫中山、黃興 因彈藥缺乏,最終失敗
黃花崗起義 黃興 起義失敗后,七十二具烈士殘骸合葬于廣州黃花崗,稱作“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二、南昌起義
1.過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湖北新軍傾向革命的士兵成為起義的主要力量,一夜之間,占領武昌。第二天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國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獨立,支持革命。
2.性質: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3.進步性(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4.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也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5.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1)主觀原因:資產階級軟弱,不敢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2)客觀原因:帝國主義干涉并與袁世凱相勾結。
6.辛亥革命的教訓: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1912.1.1南京)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 時間:1912年1月1日, 地點:南京,人物:孫中山。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
2.紀年:以1912年為國民元年,改用公歷。
3.意義: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1912年2月12日 ,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1616-1636-1644-1840-1912)
2.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遷城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全國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統治)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
2.頒布: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
3.內容:①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②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④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
4.意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一、二次革命
1.導火線:“宋案”—宋教仁遇刺身亡,1912。
2.時間:1913年、領導人:孫中山、黃興。
3.孫中山等號召南方各省反袁,發動“二次革命”
4.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
二、袁世凱復辟帝制
1.準備:強迫國會選取他為正式大總統;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修改總統選取法;接受“二十一條”,以換取日本信任。
2.內容:1915年末,袁世凱稱帝,并下令以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
三、護國戰爭
1.起因: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
2.內容:1915年,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北洋軍節節敗退,不少勝負宣告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
果:1916年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絕望死去;護國戰爭結束。
四、軍閥割據
1.割據: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直系(馮國璋和曹錕);皖系(段祺瑞);奉系(張作霖);其他軍閥滇系(唐繼堯);桂系(陸榮廷)。其他各省以被軍閥控制。
3.影響: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對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第四單元 新時代的曙光(馬克思主義)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背景: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局面,先進知識分子尋求思想文化革新。
開始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
口號: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
5.主要陣地:《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
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
內容:①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②提倡民主與科學,③文學革命。
2.評價:①進步性: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②局限性: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
3.性質: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第13課 五四運動(1919.5.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一、五四運動的爆發
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2.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前發表宣言,并舉行示威游行,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要求嚴懲賣國賊。第二天,北京學生舉行總罷課。
二、五四運動的擴大
1.擴大: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得到社會各階級人士的廣泛擁護。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
2.勝利。①北洋軍閥釋放被捕的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③中國代表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三、五四運動意義:在這次運動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一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在運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誕生(1921.7)
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背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1917)。
2.傳播:1919年,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3.影響:啟發工人的階級覺悟,馬克思主義開始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壯大;
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③組織基礎:陳獨秀建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
2.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1)時間:1921年7月;(2)地點:上海——嘉興南湖游船;
(3)代表毛澤東、董必武、李達等13人
(4)主要內容: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
(5)標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
(6)意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新”在哪里:①新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②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③新的奮斗目標——實現共產主義)
4.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
意義: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三、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1.措施:設立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
2.成果: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
3.頂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4.教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
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峙
北伐戰爭
(國民革命是從1924年至1927年,國共合作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又稱“大革命”。國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的北伐戰爭。國共合作的成果是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
一、國共合作的實現
1.中共三大的召開(1923年6月):決定同國民黨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2.國民黨一大的召開(1924年1月):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大會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3.黃埔軍校建立:1924年5月,廣州黃埔,孫中山任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4.意義: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作了準備。
二、北伐勝利進軍
1.目的: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2.時間:1926年,蔣介石
3.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重要戰役:汀泗橋戰役和賀勝橋戰役;鐵軍:葉挺第四軍獨立團
4.影響: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
三、國民黨內反動集團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失敗。
2.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蔣介石建立。張學良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1928年,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指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一、南昌起義(建軍節:8.1)
1.時間、地點: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
2.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3.結果:失敗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
二、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1.八七會議:1927,漢口,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起義。10月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3.三灣改編:毛澤東,三灣,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
4.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與毛澤東。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5.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三、工農武裝割據
1.形成 :毛澤東等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發展:(1)古田會議:1929年12月福建上杭縣古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
(2)根據地擴大:到1930年,有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其中,中央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
(3)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1年冬,江西瑞金,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管理國家的初步嘗試。
四、井岡山道路: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1934.10-1936.10)
一、戰略轉移與遵義會議
1.原因: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軍事上 “左”的錯誤,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開始:1934年10月,突圍西進,開始長征。
3.遵義會議:(1)時間:1935年1月;(2)地點:貴州遵義;
(3)內容: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4)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二、過雪山草地
經過:江西瑞金出發——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繳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進入甘肅——吳起鎮會師(1935.10)——會寧會師(1936.10)
三、紅軍勝利會師陜甘
1.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志著長征勝利結束。
2.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3.長征精神: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1931.9.18-1945.8.15)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一、九一八事變(標志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
1.時間:1931年9月18日;2.地點:沈陽;
3.爆發:日本制造柳條湖
4.結果:東北三省淪陷,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5.影響: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6.抗爭:抗日義勇軍;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標志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1936年初,改編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
二、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
1.背景:1935年下半年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
2.概況: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北平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
3.意義:這場愛國救亡運動,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三、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概況: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2.中共態度和努力: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到西安參加談判。
3.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4.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爆發: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入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拒絕,日軍炮轟我軍守地,中國守軍奮起抵抗
2.民族英雄:趙登禹、佟麟閣。
3.意義: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
1.概況:(1)國共表明抗戰立場;(2)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3)1937年9月,發表國共合作宣言。
2.影響: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
三、淞滬會戰
1.爆發: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
2.抗戰英雄:姚子青、謝晉元。
3.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會戰結束。
4.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3日,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充分說明了日本的殘酷和野蠻。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國民黨)
一、臺兒莊戰役
1.時間:1938年3月;2.人物:李宗仁
3.意義: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二、武漢會戰
1.時間:1938年6-10月;2.地點:武漢(萬家嶺戰役)
3.意義: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持久階段。(策略:先勝利后撤退)
三、第三次長沙會戰
1. 第三次長沙會戰:(1)時間:1941年12月;
(2)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2.豫湘桂戰役:1944年初,日軍向正面戰場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共產黨)
一、平型關大捷 (重要戰役)
1.時間:1937年9月;2.地點:山西平型關;
3.部隊:八路軍一五師;指揮者:林彪;
4.意義: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二、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
2.發展:中共開展游擊戰爭;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成為敵后游擊戰得以長期堅持并取得最后勝利的基地。
3.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三、百團大戰
1.背景:日軍實行“囚籠政策”,依托公路、鐵路,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2.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
3.時間:1940年;4.指揮者:彭德懷;5.地點:華北;
6.主要目標: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7.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1945.8.15)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汪精衛,1940年,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國民黨于1941年1月制造了“皖南事變”。
2.中國共產黨掀起了大生產運動。
3.民族英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殉國;反掃蕩中,左權將軍犧牲。
二、中共七大
1.時間:1945年4月;地點:延安。
2.內容:(1)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2)毛澤東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
(3)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共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3.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共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反攻:中共率先發起局部反攻;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
2.勝利:①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
②結束: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著抗日戰爭結束)③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1895-1945)。
四、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1.原因:(1)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2.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人民 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第23課 內戰爆發
一、重慶談判
1.目的:蔣介石一方面為了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想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共身上;毛澤東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
2.結果:1945年10月10,國共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3政治協商會議:(1)時間:1946年1月;(2)地點:重慶
▲(3)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了一線曙光。
二、國民黨發動內戰
1.爆發標志:1946年6月,蔣介石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
2.全面進攻: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張家口,全面進攻達到最高峰。
3.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全面進攻被粉碎,開始對陜北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
三、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
1.論斷: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2.戰術:以運動戰為主要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3.反擊:粉碎國民黨軍全面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1.實施:中共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依據:1947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 制定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3.意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
1.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2.三大戰役:
(1)遼沈戰役:1948年9-11月、錦州為中心。
意義:解放東北全境。
(2)淮海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以徐州為中心。
意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3)平津戰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意義: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4)整體意義: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3.渡江戰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解放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1927.4-1949.4)。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1949-今)。
4.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
(1)國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蔣介石打內戰失去民心。
(2)中共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人民解放軍作戰英勇。
(3)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第八單元 近代經濟、社會生活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1.階段時間: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洋務運動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
2.原因特點: (1)總體比較落后,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 (2)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薄弱;(3)地區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3.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 )①外國人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的刺激;②狀元實業家張謇回鄉創辦大生紗廠,帶動了許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
4.“短暫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鼓勵發展實業;②“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5.再度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①“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 ②國民黨統治時期,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
6著名企業家:張謇(狀元實業家,大生紗廠);榮宗敬和榮德生——榮氏兄弟(紡織業和面粉業); 盧作孚;侯德榜(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近代交通事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傳入中國。
作用: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促進了商品的流通,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的變化
1.辛亥革命后,剪辮、易服、禁纏足、改禮節、改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
2.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
(三)特點:不平衡;總體上看,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1. 新式教育的發展:
(1)創辦新式學校: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創辦北洋西學堂,在上海創辦南洋公學。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
(2)廢除科舉制:1902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文,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舉考試。(隋朝隋煬帝---清朝1905)
(3)清政府還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2.近代新聞業的發展: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服》,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
3.近代出版業的發展: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還有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生活書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創辦的新華書店,成為出版發行進步書刊的重要陣地。
二、文學藝術的成就
類別 人物 代表作品 意義
文學 魯迅 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成為一篇討伐封建主義的檄文
《阿Q正傳》 批判國民性問題的經典之作
繪畫 齊白石 擅繪花鳥草蟲 畫法上工筆、寫意兼長,造詣頗深
徐悲鴻 《田橫五百士》 在中國畫技法和意境上開辟了新時代
《愚公移山》
音樂 聶耳 《義勇軍進行曲》 田漢作詞,后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畢業歌》
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 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偉大、獨立、堅強,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勇敢、頑強和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
歌劇 《白毛女》
電影 京劇 《定軍山》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
第一部無聲電影
《歌女紅牡丹》 1931年,中國自己拍攝的
第一部有聲電影
趙丹 《十字街頭》 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
也留下了許多的歷史鏡頭
周璇 《馬路天使》
《漁光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左旗| 武夷山市| 凤阳县| 资兴市| 平泉县| 灵川县| 舒城县| 金湖县| 仙桃市| 赤城县| 含山县| 长丰县| 桐乡市| 涞水县| 绥宁县| 苍南县| 当雄县| 隆回县| 嘉义县| 赤壁市| 阿拉善左旗| 黔江区| 汝城县| 芷江| 泰兴市| 武定县| 全椒县| 砀山县| 新蔡县| 淳化县| 海门市| 绥化市| 辽宁省| 文登市| 绥化市| 荣昌县| 建平县| 醴陵市| 普兰县| 南康市|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