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地理第三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多變的天氣 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2 氣溫的變化 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第一課時)3 氣溫的分布 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第二課時)4 降水的變化 第三節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第一課時)5 降水的分布 第三節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第二課時)6 氣候的地區差異、 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第一課時)7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氣候與人類活動 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第二課時)二、課時作業5第一課時作業 多變的天氣(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作業層次和 完成時長 作業內容、難度和來源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A 組: 基礎型作業 (5 分鐘) 選一選 1. (較容易, 原創) 小林媽媽打算明天在院子里 曬棉被,小林給媽媽的建議最合理的是(B) A.查一查本地的氣候 B.了解近期天氣預報 C.觀察我國衛星云圖 D.做好防降雨的準備 2. (容易,改編) 2021 年 7 月 25 日中午,臺風 “煙花”登陸上海。此時衛星云圖上的上海地 區應呈現 (B) A.綠色 B.白色 C.藍色 D.黃色 3. (較容易, 原創) 數據顯示, 空氣質量排名靠 前的國家大多數得益于較低的人口密度、優越 的氣候條件和嚴格的空氣污染控制措施。 影響 (...)空氣質量高低的因素不包括 (D) A.風力大小的變化 B.保護森林 C.汽車尾氣的排放 D.節約用水 畫一畫 (中等,原創) 用你學過的常見天氣符號將今天 的天氣畫出來,并注明所畫符號的天氣狀況名 稱。 答案:略。 本組作業覆蓋了 本節主要知識點,重 點考查學生對本節基 礎性知識的認知。曬 棉被、臺風登陸、感 受空氣質量、觀察天 氣都是學生在生活中 熟悉的情境,通過選 擇題的作答和繪制簡 單的天氣符號的操作 過程,一方面幫助學 生回顧本節教材的主 要知識點,加深理解 和記憶,另一方面繪 圖增加了作業的趣味 性。B 組: 提升型作業 (2 分鐘) 想一想 (較容易,原創) 人們查閱天氣信息的方式多種 多樣。 圖 1.1 是小明通過手機查詢的近六天的天 氣預報截屏。據此,簡要分析下周的天氣變化, 并結合周一的天氣為小明在穿衣和出行方面提供 合理化建議。 圖 1.1 天氣預報 答案: 下周一有雨,降溫明顯, 但周二開始陰轉 多云, 氣溫有所回升。周一外出要注意防寒保 暖,帶好雨具。(言之有理即可) 將書本上的知識 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 中, 作業難度不大, 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 組織和表達能力及地 理學科的綜合思維和 實踐力,初步形成人 地協調觀。6C 組: 拓展型作業 (5 分鐘) (中等,原創) 天氣預報除了預報氣溫和陰晴雨 雪狀況, 還包括氣壓、風、濕度、能見度等氣象 要素。你可以任選其中一項氣象要素,搜集相關 資料,說說該氣象要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答案: 如“能見度” 。能見度, 是指視力正常的 人能將目標物從背景中識別出來的最大距離。能 見度對空中和地面交通會帶來影響。(言之有理 即可) 拓展課程內容, 挖掘與學生生活、社 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地 理素材, 引導學生認 識地理學習途徑的多 樣性,獲得并積累學 習經驗。作業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能在生活中區別“天氣”和“氣候”的概念知道人類行為對空氣質量高低的影響能根據圖示的常用天氣符號分析判斷天氣變化畫圖規范美觀、 書寫端正搜集地理信息,具備一定的地理實踐力第二課時作業 氣溫的變化(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第一課時)作業層次和 完成時長 作業內容、難度和來源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A 組: 基礎型作業 (2 分鐘) 選一選 (容易,改編) 實驗中學氣象興趣小組每天都模 擬氣象臺人工觀測百葉箱里的氣溫變化。據此完 成 1-3 題。 1.下列關于氣溫的敘述,正確的是(D) A.氣溫是在不斷變化的,沒有規律可循 B.氣溫變化是有規律的,一般變化不大 C.氣溫是對各種類型氣體的溫度的統稱 D.氣溫的時間變化可用氣溫曲線圖表示 2.某日,氣象小組的同學記錄的當天氣溫數據為 21℃、 14℃、 17℃、 23℃,其中 23℃的觀測 時間最接近(C) A.8 時 B.12 時 C.14 時 D.18 時 3.由上題中所給的當天記錄氣溫數據可知,該日 氣溫日較差為(C) A.4℃ B.6℃ C.9℃ D.18℃ 本組題旨在加深 對氣溫的日變化、年 變化的認識。 考查學 生對氣溫日變化特點 和人工觀測方法的了 解;第 2 題引導學生 回顧氣溫日變化的特 點,知道一天中氣溫 最高、最低出現的時 間; 第 3 題考查學生 對“氣溫日較差”概 念的認知,并會做簡 單的運算。7B 組: 提升型作業 (5 分鐘) 畫一畫 (中等,改編) 我們的家鄉——馬鞍山市是一個 四季分明的南方城市,表 2.1 所示為馬鞍山市某 年的月平均氣溫。據此,完成下列任務。 1.根據表 2.1,繪制馬鞍山市該年的氣溫年變化 曲線圖。 表 2.1 馬鞍山市某年的月平均氣溫 時間/月份123456氣溫/℃4612192426時間/月份789101112氣溫/℃31302419136答案:略 2.根據所給資料可知, 馬鞍山市的氣溫年較差是 27℃ ,年平均氣溫是 約 18℃ 。 3.根據你所繪制的圖判斷,馬鞍山市地處五帶中 的 北溫 帶,判斷的理由 7 月份氣溫最高, 1 月 份氣溫最低,冬冷夏熱,氣溫季節變化大 。 本組的三小題作 業內容,基本涵蓋了 “氣溫的變化”相關 基本概念的認知和課 標要求的繪制氣溫曲 線圖的基本技能。學 生通過這部分作業的 完成過程,有助于夯 實 對 “ 氣 溫 年 較 差”、“年平均氣 溫”概念的認知和氣 溫曲線圖的繪制、判 讀。第 3 小題的情境 設置也使學生對家鄉 的氣溫特點有了初步 認知,為后面鄉土地 理的學習做好鋪墊。C 組: 拓展型作業 (2 分鐘) (較難,原創) 我國民間有很多跟氣象有關的諺 語。下列諺語反映氣溫年變化的是(B) A.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 B.熱在三伏,冷在四九 C.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D.早蚯迎太陽,晚蚯落一場 我國民間氣象諺 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 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 累的經驗,是寶貴的 文化財富,向學生傳 承中國文化的同時, 也引導學生對跨學科 主題的探究性學習。作業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學會閱讀和繪制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知道氣溫日變化和氣溫年變化的一般規律)(繪圖規范、 線條和標注清晰美觀)對諺語的閱讀理解和對生活中常見天氣現象的關注8第三課時作業 氣溫的分布(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第二課時)作業層次和 完成時長 作業內容、難度和來源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A 組: 基礎型作業 (3 分鐘) 填一填 (容易,原創) 整理課堂筆記是學習地理重要 方法, 請你根據圖 3.1 和今天上課的內容完成 下列的學習提綱。 圖 3.1 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 ①同一條等溫線上,各地氣溫相同 ②等溫線數值越大,氣溫越 高 1.等溫線 ③等溫線越密集,氣溫差異越 大 分布圖判讀 ④等溫線閉合,若中心氣溫低,則為 低溫中心,反之則為高溫 中心 緯度影響:由 低緯 向高緯 降低 2.氣溫的分布 海陸影響:同緯度,夏季陸高海低 冬季 海高 陸 低 地形影響:海拔每升高 100 米 氣溫約降低 0.6 ℃ 本組“填一填” 的作業設計,其目的 是使學生在完成整理 提綱的過程中,對本 課時的知識點能進行 初步的梳理,一方面 考查學生對等溫線圖 的判讀規律的認知, 這是進一步學會讀圖 分析某區域氣溫分布 特點的主要手段,也 為后期認知世界氣候 的分布奠定基礎。另 一方面幫助學生在歸 納中加強對氣溫的水 平分布規律和垂直分 布規律的認知, 同時 整理提綱也有助于培 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 慣,啟發學生用提綱 歸納知識點的學習方 法。B 組: 提升型作業 (3 分鐘) 辨一辨 (中等,原創) 某地理資料中有甲乙兩幅氣溫 曲線圖 (圖 3.2) ,根據圖示信息完成下列任 務。 圖 3.2 氣溫曲線圖 1.乙圖反映的是 南 (南/北) 半球,判斷依 據南半球氣溫最低出現在 7、8 月份,最高氣 溫出現在 1、2 月份 。 本組題利用上一 個課時學過的氣溫年 變化曲線圖為載體, 首先考查學生對南北 半球氣溫年變化曲線 圖的辨識能力,通過 圖示信息的進一步判 讀, 使學生加深對同 緯度海陸氣溫時間變 化特點的認知。92.若圖 3.2 分別表示甲、乙兩區域的同緯度海 洋和陸地氣溫年變化,則圖中的虛線均表示的 是海洋 (陸地/海洋)的氣溫年變化。C 組: 拓展型作業 (1 小時) 做一做 (中等,改編) 家庭小實驗:探究海陸氣溫分 布的差異 1.材料準備: 兩個一樣大小的敞口茶杯(可以 用碗替代) ,一個放一茶杯水,一個放一茶杯 干燥的砂,兩個茶杯中各插入一支溫度計。 2.實驗步驟: 把兩個茶杯同時放在太陽底下曬 約 30 分鐘左右,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再 把兩個茶杯放入冰箱冷藏室約 3 分鐘后同時取 出,再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 3.數據記錄: 將溫度計的示數變化記錄在下表 中 (表 1) 。 表 3.1 溫度計示數記錄 實驗操作杯子里的 水溫度杯子里的 砂溫度陽光下曬 約 30 分鐘移入冷藏室 約 3 分鐘計算溫差 (℃)4.實驗結論: 水的溫度變化比砂 小 , 以此說明海洋升溫 慢 降溫也慢 ,陸地升溫 快 降溫也快 。 5.知識延伸:水的比熱容比沙子大,比熱容是 熱力學中常用的一個物理量,用來表示物質吸 熱或散熱本領。它的物理意義是單位質量的某 種物質升高(或下降) 單位溫度所吸收(或放 出) 的熱量。比熱容越大,物質的吸熱或散熱 能力越強,吸熱或散熱就越慢。比熱容越小, 吸熱快散熱也越快,比如戈壁沙漠白天熱,晚 上涼,晝夜溫差大。 海陸氣溫分布的 差異是本課時的難點 內容 , “ 家庭小實 驗”的設計意圖是讓 學有余力的學生在課 余時間通過簡單的實 驗操作, 真實體驗地 理現象產生的原因, 加深對海陸氣溫分布 的理解。在實驗操作 過程中,學生初步接 觸物理實驗內容,有 助于學生跨學科思維 的培養,并在實驗過 程中養成求真務實的 科學精神、地理實踐 力作業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掌握等溫線圖判讀的基本常識能說出世界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和主要影響因素能在氣溫變化曲線圖中指出同緯度的海陸氣溫年 變化差異在實驗過程中體現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10第四課時作業 降水的變化(第三節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第一課時)作業層次和 完成時長 作業內容、難度和來源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A 組: 基礎型作業 (5 分鐘) 畫一畫,選一選 (較容易, 改編) 一個地區,一年內各月的降 水量可能會有怎樣的變化呢?根據表 4.1 數據 完成以下問題。 1.繪制北半球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狀圖。 表 4.1 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 時間/月份123456降水量/毫米15726386082時間/月份789101112降水量/毫米1421631084927162.據圖表可知,該地降水集中在 (B) A.冬季 B.夏季 C.全年 D.無法判斷 本組題是繪圖作 業, 鍛煉學生的動手 能力, 培養學生繪圖 的 規 范 和 美 感 的 同 時, 使學生學加深對 課堂中所學的降水量 柱狀圖的認知 ,能區 別前面學過的氣溫曲 線的繪制方法。并學 會 利 用 降 水 量 柱 狀 圖,通過相應的降水 量數據的讀取和降水 量柱狀圖的觀察, 能 判斷某地年降水量在 時間上的變化。B 組: 提升型作業 (3 分鐘) 讀一讀,填一填 (較難,原創) 我市一中的小軍同學在日記中 寫道:“今天早上出門,感受到已入深秋,有 點冷,還有大霧,能見度不高。但還是可以看 利用學生熟悉的 日記形式引導學生學 會對生活中地理現象 注意觀察和體驗,增 強 學 生 的 地 理 實 踐 力 。作業考查了學生 對降水形式、降水基 本 概 念 的 認 知 和 理 解,并通過讓學生說 說降水對我們生活 、 生產的影響,幫助學生 初 步 建 立 人 地 協 調 觀。到路邊干枯的草地上覆蓋 著一層白茫茫的霜 。我 想, 這么大的霧、這么厚 的霜, 今天的降水量真不 少。今年的降水量也許比 去年更多吧。” 圖 4.1 霜1.在小軍日記中有科學性錯誤的句子下面畫橫 線“ ”。 2. 日記中“今年的降水量也許比去年更多吧” 這句話體現了降水的 C 。(單項選擇) A. 日變化 B.季節變化 C.年際變化 D.月變化 3.說一說:如果年降水量太多,可能會給當地 帶來什么不利影響? 答案:易發生洪澇災害等(言之有理即可)11C 組: 拓展型作業 (8 分鐘) (中等,原創) 二十四節氣歌 (圖 4.2) ,是為 便于記憶我國古時歷法中二十四節氣而編成的 小詩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 化的規律,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 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 化觀念。它將天文、自然節律和民俗實現了巧 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 化。 圖 4.2 二十四節氣歌 1.查一查日歷,了解二十四節氣歌中各節氣的 大致時間。 答案:略 2.舉一例在二十四節中跟降水有關的節氣,說 說該節氣對人們生產或生活的影響,及衍生的 民俗文化。 答案: 例如“谷雨”,谷雨節氣后降雨增多, 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有利于農作物的生 長。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故 有“雨前香椿嫩如絲”之說。人們把春天采 摘、食用香椿說成是“吃春”。 將地理學習與生 活生產相聯系, 從學 生 感 興 趣 的 內 容 切 入, 指導學生搜集相 關二十四節氣資料, 學生在這一自主學習 的過程中, 不僅感受 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 大精深和底蘊, 更使 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 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本組題第 2 題, 學生在舉例說說節氣 對人們生產、生活的 影響中產生對生活的 熱愛、對大自然的熱 愛, 促使學生人地協 調觀。在資料的搜集 過程中, 也是知識、 能力提升的過程。作業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學會閱讀和繪制降水量柱狀圖能根據圖表數據解決地理問題知道降水變化的年內變化和年際變化的特點能通過舉例,認識降水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初步樹立人地協調觀對二十四節氣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能力12第五課時作業 降水的分布(第三節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第二課時)作業層次和 完成時長 作業內容、難度和來源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A 組: 基礎型作業 (3 分鐘) 選一選 1. (容易,原創) 表示某區域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情況通常用 (B) A.氣候類型分布圖 B.等降水量線圖 C.等高線地形圖 D.降水量柱狀圖 (較容易,改編) 讀圖 5.1,完成第 2、3 題。圖 5.1 世界局部海陸分布圖 2.①地年降水量為 900 毫米,表示該地 (A) A.多年的平均降水量是 900 毫米 B.某一年的降水總量是 900 毫米 C.今年每月降水量之和 900 毫米 D.每年的年降水量均為 900 毫米 3.關于圖中各地年降水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D) A.①地比④地降水少 B. ②地比⑤地降水多 C. ③地比②地降水少 D.⑥地比⑦地降水多 本組題考查學生 是否知道關于“等降 水量線圖”的作用、 明確 “年降水量”的 含義。這些都是今后 在認識氣候時需要清 晰認知的概念。 然后通過世界局 部海陸分布圖引導學 生聯系已學過的世界 海陸分布相關知識, 考查學生對課堂上通 過讀圖活動已總結得 出的世界年降水量的 空 間 分 布 規 律 的 認 知,為后續學習影響 氣 候 的 因 素 做 好 鋪 墊。B 組: 提升型作業 (3 分鐘) 想一想 (中等,選編) 讀圖 5.2,說出南緯 50°附近和 北半球同緯度地帶降水量有什么差異及成因。 (年降水量) 圖 5.2 年降水量緯度分布示意圖 答案: 南緯 50°附近比北半球同緯度地帶降水 多。 主要原因是南緯 50°附近海域面積比北半 球同緯度地帶范圍廣。 為了開闊學生地 理思維, 本題利用較 為抽象的數軸來表示 不同緯度降水量的分 布狀況。學生在完成 本題的過程中,能通 過抽象的緯度數據分 析還原地表實際,逐 步建立區域認知。13C 組: 拓展型作業 (4 分鐘) (中等,原創) 閱讀材料,完成以下問題。 材料一 獨特的新疆民居—— 阿以旺 我 國新疆 的傳 統 民居 大多以土坯建筑為 主, “阿以旺”就是當地常見的新疆維吾爾族 民居 (圖 5.3) ,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結構形 式采用土木結構,平屋頂, 帶外廊多為帶有地 下室的單層或雙層拱式平頂,農家還用土胚塊 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鏤空花墻的晾房。 圖 5.3 阿以旺 住宅一般分前后院, 后院是飼養牲畜和積 肥的場地, 前院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間, 院中 引進渠水, 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 葡萄架既可 蔽日納涼, 又可為市場提供豐盛的鮮葡萄和葡 萄干,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院內有用土 塊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頂,梯下可存物, 空 間很緊湊。 材料二 圖 5.4 新疆在中國的位置 1.根據圖 5.4,說說新疆位于我國的方位。 答案:西北部 2. 由材料可知, “阿以旺”反映了當地怎樣的 降水特點,簡要分析該特點的成因。 答案:降水少。主要原因是新疆離海遠, 干旱 課標中明確指出 “結合實例,說明天 氣和氣候對人們生產 生活的影響”,本組 題引進實例材料,引 導學生首先建立地理 空間觀念, 并將區域 突出的自然環境特征 與當地生活、 經濟發 展相聯系,使學生初 步感悟到人與自然和 諧共生的關系, 建立 區域認知,加強學生 綜合思維能力的培 養。作業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掌握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空間分布規律清楚關于年降水量的相關概念能通過圖文資料說明觀察到的地理現象初步建立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14第六課時作業 氣候的地區差異、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第一課時)作業層次和 完成時長 作業內容、難度和來源 作業分析與 設計意圖A 組: 基礎型作業 (3 分鐘) 填一填 (較容易,原創) 材料一 2021 年 10 月 31 日~11 月 12 日,在西歐島國——英國的格拉斯哥舉行《聯合國氣 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二十六次會議(簡稱 COP26) ,此次會議將對全球氣候治理進程和綠色低碳可 持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材料二 圖 6.1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 圖 6.2 三種氣候類型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1.結合兩則資料可知,本次氣候變化大會的舉辦地的氣 候類型是 溫帶海洋性氣候。 2.亞洲氣候類型多樣,分布面積最廣的是 溫帶大陸性 氣 候 , 亞 洲 缺 少 溫 帶 海 洋 性 氣 候 和 熱 帶 草 原 氣候。 3.根據圖 6.2 中所給的信息,描述①氣候的特征 夏季炎 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并在圖 6.1 中用“☆”符號標 出該氣候主要分布的位置。 答案: 見圖 6.1 中“☆”標記處。 本 組 題 以 時 事 材 料 為 情 境 , 將 核 心 素 養 中 的 “ 區 域 認 知 ” 的 培 育 融 入 其 中 , 使 學 生 初 步 建立 “ 人 類 命 運 共 同 體”意識。 第 1 、 2 題 主 要 考 查 學 生 的 讀 圖 基 本 技 能 , 能 通 過 讀 圖 說出 世 界 氣 候 類 型 的 分 布 ,并 能通 過 讀圖找出 世 界 氣 候 的 地區差異。 第 3 題 考 查 學 生 提 取 題 中 的 有 用 信 息 的 基 本 技 能 。 學 生 在 學 習 了 世 界 氣 候 類 型 分 布 規 律 的 基 礎 上 , 能 結 合 氣 溫 變 化 曲 線 和 降 水 量 柱 狀 圖 說 出 其 氣 候 特 征 及 主 要 分 布 地 區。15B 組: 提升型作業 (3 分鐘) 想一想, 填一填 (中等,改編) 在地球上的多種生態系統中, “雨林” 被視為自然最佳的杰作,也常因巨大的氧氣產量而被稱 為“地球之肺”。其中溫帶雨林顯得更為特殊。全球現 存溫帶雨林約有 30 萬平方公里,最大的就是北美太平洋 海岸雨林, 占全球雨林面積一半左右。讀“北美洲氣候 類型分布”示意圖 (圖 6.3) ,完成下列問題。圖 9.3 北美洲氣候類型分布 1. 參考課本上的“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圖 6.3 中的 ⑤ 氣候區(填數碼) 最有可能分布溫帶雨林,該地 地勢崎嶇,盛行西風。 2.北美洲溫帶雨林降水豐沛,水汽主要來自太平 洋。北 美洲溫帶雨林分布南北狹長,主要影響因素是 地形 。 本 組 題 旨 在 引 導 學 生 學會通過 課 堂 所 學 的 世 界 氣 候 類 型分布 圖的 認 知 方 法 來 了解 任 意 某 區 域 的 氣 候 差 異 和 氣 候 類 型 的 分 布 , 考 查 學 生 讀 圖 能 力 , 能通過 圖示 地理 信 息 解 決 問 題 的 地 理 思 維 能力 ,初步 培 養 學 生 的 區 域 認 知 意 識。C 組: 拓展型作業 (3 分鐘) (中等,原創) 跟老師和同學們分享你曾旅游(或探親) 去過的最遠地方,說說你對那里的氣候有何感受(附上 旅游照片就更精彩啦), 并想辦法了解到所去的旅游 (探親)地屬于哪種氣候類型。 答案:略 指 導 學 生 學 會 在 生 活 中 觀 察 、 感 悟 自然 環 境 , 培 養 學 生 區 域認知 和地 理實踐力。作業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通過讀圖能找出某區域主要氣候類型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知道世界各地的氣候主要差異能利用圖示信息對區域環境進行初步判斷能注意觀察體悟自然環境,初步建立區域認知能力16第七課時作業 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氣候與人類活動(第四節 世界的氣候 第二課時)作業層次和 完成時長 作業內容、難度和來源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A 組: 基礎型作業 (3 分鐘) 選一選 (較容易,改編) 讀圖 7.1,完成第 1-2 題。 圖 7.1 某地的風向 1.圖 7.1 中, A 地年降水量比 B 地 (A) A.多 B.少 C.差不多 D.無法判斷 2.造成 A、B 兩地降水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為 (C) A.海陸位置 B.緯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人類活動 填一填 (中等,選編) 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亞馬孫地區擁 有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區,但人類大規模開發使 熱帶雨林遭受破壞,甚至影響全球的氣候等自然 環境。將下列選項的字母序號填在圖 7.2 中適合 的方框內。 A.海平面上升 B.溫室效應加劇 C.兩極冰川融化 D.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BAC) 圖 7.2 過度砍伐熱帶雨林的后果 通過實例考查學 生對區域氣候差異性 的認識和對影響氣候 的主要因素的理解。 通過思維導圖的 作業題呈現形式,使 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 程中,進一步加深對 氣候和人類活動關系 的認知。讓學生明白 人類的不當活動對氣 候 等 自 然 環 境 的 破 壞,導致被破壞的自 然環境,包括變暖的 氣候,又會反作用于 人類,對人類生存產 生危機,以此培養學 生人地協調觀。17B 組: 提升型作業 (3 分鐘) 選一選 (中等,改編) 阿特拉斯山脈位于非洲的西北部 (圖 7.3) ,主峰海拔 4165 米。阿特拉斯山區自 然風光獨特, 山頂終年積雪,西北地區氣候宜 人,花木繁茂,風景如畫,有“北非花園”的美 稱。 據圖完成 1-2 題。 圖 7.3 阿特拉斯山脈的分布 1.阿特拉斯山脈山頂終年積雪的主要原因 (B) A.緯度高 B.海拔高 C.離海近 D.多寒潮 2.關于圖示的非洲區域說法正確的是 (A) A.阿特拉斯山脈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 B.北部瀕臨印度洋,東南部沙漠廣布 C.熱帶草原面積廣闊,旅游資源豐富 D.多為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本題組是對本節內容 的綜合性考查,將讀 圖、材料結合在一 起,學生通過結合圖 文材料來判斷氣候類 型及位置等自然環境 特點。進一步加強學 生從材料中提取有效 信息的能力,讓學生 學會對知識點進行歸 納、遷移,最終能夠 做到綜合應用。C 組: 拓展型作業 (3 分鐘) (較難, 原創) 黃山(圖 7.4) 位于安徽省南 部,有“天下第一奇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之稱,暑期到黃山旅游既能觀賞到美景,又可避 暑。據此完成下列各題。 圖 7.4 黃山 1.黃山主峰蓮花峰的海拔 1860 多米,山腳下的 湯口鎮海拔約 300 米,蓮花峰頂的氣溫比山腳下 的湯口鎮 低 (高/低) 約 9 ℃。 2.搜集資料,查一查我國還有哪些避暑勝地? 簡要說明一處避暑勝地夏季涼爽的原因。 答案:略 以我們安徽人熟 知的黃山為例,考查 學生對影響氣候因素 的認識,作為鄉土地 理激發學生熱愛家鄉 的情愫。 本組題為了開拓 學生視野,安排了一 道實踐題,增強學生 地理實踐力和區域認 知水平,提升學生地 理素養。作業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理解并能說明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正確的人地觀對家鄉的地理事物有一定的認知具有一定的地理實踐力18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一、單項選擇 1.天氣變化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 根據下列天氣預報信息,適宜戶外晾曬衣物,且風力 符號表示正確的是(B) A.周六 B.周日 C.周一 D.周二 全球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已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碳中和”是 把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處理,實現“排放”等于“吸收”。 據此完成 2-3 題。 2.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主要危害是(D) A.海水污染加劇,魚類大量死亡 B.地震、火山爆發的頻率高 C.太陽輻射增強,危及人類健康 D.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 3.下列屬于“碳中和”措施的是(C) ①盡量使用一次性筷子 ②多乘私家車,少坐公交車 ③使用太陽能燈具照明 ④大力植樹造林 ⑤垃圾回收利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地理課上同學們分小組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小玲這一組根據老師給出的氣象數 據,分別繪制了甲乙丙丁四地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見下圖) 。據此完成 4-6 題。 4.丙地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所反映的氣候特征, 描述最準確的是 (D) A.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夏季涼爽濕潤,冬季溫和多雨 C.夏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干燥 D.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5.甲乙丙丁四地中,跟我們居住的馬鞍山市氣候特征最接近的一地是 (A) A.甲 B.乙 C.丙 D.丁 6.媽媽幫小玲在網上搜集與甲、乙、丙、丁四地氣候對應的景觀圖片, 結果小玲發現只 有一張可以用,這張圖片是(C) ① ② ③ ④ A.① B. ② C. ③ D. ④19二、綜合題 7.最近有多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影視劇播映,觀眾們無不為中國志愿軍戰士頑強的毅 力和保家衛國的英雄氣概所震撼、感動, 朝鮮位于朝鮮半島北部,其寒冷的冬季也給觀 眾留下深刻印象。 讀朝鮮半島 1 月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分布圖 (圖 1)和朝鮮半島地形圖(圖 2) ,完成下面問題。圖 2圖 1(1)朝鮮半島冬季南北溫差約在 20℃ 以上,產生該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緯 度因素 。 (2)由圖可判斷,朝鮮半島中部氣溫比同緯度的沿海地區 低 ,造成此差異的 原因是受 海陸位置和地形 因素的共同影響。 (3)朝鮮半島各地年降水量分布明顯不均勻,大致是東南多 ,西北 少 ;東部 沿海 多 ,西部沿海 少 (填寫“多”或“少”)。試推斷形成這種降水量分布規律的 主要原因。 答案: 朝鮮半島地處太平洋西北部, 其東南部受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影響最大,降水 最多;朝鮮半島東部沿海處于迎風坡,降水多,西部沿海處于背風坡,降水少。 8.中國古詩詞博大精深,既有抒情優美的文字,更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請你分別寫 出一句跟天氣相關的和一句跟氣候相關的詩句。 答案: 例如, 昨夜風疏雨驟(《如夢令》,李清照) ——天氣; 黃梅時節家家雨(《約 客》,趙師秀) —— 氣候(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題 1、2 √ 較容易 原創 20 分鐘2 選擇題 6 √ 較容易 改編3 選擇題 6 √ 容易 改編4 選擇題 3 √ 較容易 原創5 選擇題 5 √ 中等 原創6 選擇題 7 √ 中等 原創7 (1) 填空題 3、6 √ 容易 改編7 (2) 填空題 3、6 √ 中等 原創7 (3) 填空題、 簡答題 4、6 √ 較難 原創8 簡答題 1 √ 中等 原創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