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第五單元生命的演化知識點總結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第二章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生命的誕生1.(1)原始地球上, 釋放出大量氣體,如: 等,形成 ,隨 ,匯集成 。(2)在 中,無機物在 等作用下,形成了一些 ,如 等,隨降雨匯入原始海洋。(3)在 中,有機小分子物質相互作用,形成了復雜的 ,如原始的 等。(4) 逐漸在外表形成了 ,構成 ,一旦實現原始的 和 ,便意味著原始生命誕生了。(5)原始生命誕生的搖籃是: (6)原始生命誕生的標志是: 和(7)化學進化學說認為: (8)化學進化學說是的提出的(9)原始生命誕生的物質條件(或原料)是 (10)環境條件(或場所)是(11)能量條件是2.(1)科學家利用 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一種 )證明了: 能合成(2)原始地球上無 ( 呼吸→ 作用一 呼吸)(3)現在地球能不能形成原始生命?3.(1)右圖是美國科學家 設計的(2)A處模擬(3)B處氣體模擬的是 ,該混合氣體絕不含(4)B處產生 ,模擬的是 ,為實驗提供(5)C處發現有 生成(6)D處模擬原始地球條件下的(6)米勒實驗結果支持生命起源過程中的哪個階段?在 條件下, 的過程。生物進化的證據1(1)化石是古代生物的 或 ,所以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 證據( 的證據)(2)化石在地層中按照一定 出現,能證明生物的(3)越古老的地層,化石結構 。越晚期的地層,化石結構越 (4)最古老地層有無生物化石? 因為 (5)古老地層化石都 。晚期地層的化石 、 都有5.(1)生物進化的證據:① 證據(最直接)② 證據(同源器官,比較法)③ 證據 (細胞色素C,比較法)④胚胎學證據(比較法)7.(1)同源器官反映:①生物之間存在著 關系②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有共同的(2)同源器官的差異是 過程中,適應不同的 ,執行不同的 逐漸形成的8.分子生物學證據:細胞色素c是一種 ,由104個 組成,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存在著 ,能反應生物之間的 和生物進化歷程1.(1)植物進化總體趨勢:、 、 、(2)最早出現的植物類群是: (3)最早真正的陸生植物類群是:因為生殖、發育脫離了水)(4)最早使地球披上綠裝的是: 和(5)最早出現的動物類群是: (6)最早登陸的動物類群是:(8)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是:(7)最早陸生的脊椎動物類群是: (9)動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2.(1)你認為生物進化樹還需要完善嗎?少了 和(2)進化樹上的生物起源于(3)根據 的不同,生物分為: (5)植物有葉綠體,所以營養方式是 ,而動物是自然選擇學說1.(1)長頸鹿有高有矮存在著 ,因祖先產生了 變異是 的。(2)變異發生在環境改變 (3) 或 起到了 選擇的作用 (4)頸長的長頸鹿吃到高處的樹葉,生存下來,屬于 變異, (5)頸短的長頸鹿吃不到高處的樹葉,餓死,屬于 變異。(6)后代先有 個體存在 變了,有了選擇的 ,通過遺傳積累其特性(7)狼的進化是通過 實現的(8)自然選擇是通過 實現的2.(1)自然選擇:①結果是 :②手段或動力: ③前提: ④基礎: 。(2) 的變異為進化提供了原始材料(3)生物進化的外因是: 內因是:(4)生物通過激烈的 , ,這就是自然選擇3.(1)在 和 中,人類根據自己的 和 ,不斷選擇和培育生物 的過程叫人工選擇(2)飼養動物、栽培植物都是對野生動物長期 的過程,(3)利用生物的 ,不斷培育所需要的個體,淘汰不需要的個體,以改良生物的 ,培育優良人類的起源和進化1.(1)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長臂猿都與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統稱為 ,其中 和人親緣關系最近(2)人、類人猿都屬于 動物(3)人與黑猩猩特征的比較(屬于 證據)(4) 證據:①人和類人猿血型 ② 很相似③類人猿與人得 的疾病。說明了:a b.(5) 證據: 是人類起源于古猿最直接證據(6) 利用比較、解剖等方法,首次提出人猿同祖的理論(7) 明確提出了人和類人猿有共同祖先2.(1)森林古猿進化的外因是 ,氣候變得 ,大片的森林變成(2)森林古猿適應環境的能力有 ,因為后代有①大部分森林古猿 了②部分森林古猿仍然樹棲,進化成 ③部分森林古猿地面生活,進化成(3)人類起源于 。 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標準(4)森林古猿進化的內因是:(5) 進化成人。 進化成類人猿(現在的古猿不會再變成人)3.人類適于直立行走的特點;1. 2. 3. 4.4.(1)早期的人類發展到現代人,大致經歷了: 四個階段(3)最早直立行走(或最早的人類)的是 。不能制造工具的是(3)最早制造工具的是 (6)最早用天然火的是 。最關鍵的是(7)直立姿態與現代人相同的是 、 。最早人工取火的是 。最早制造精細石器.骨器的5.化學進化說認為:生命由 經過漫長的 演變來的6.(1)按體質特征,現代人類分四個種族: (中國人)、 、(2)不同種族有大致相同的 ,所以四個種族屬于同一個 ,即 種(3)不同種族在 上的差異,是長期 的結果八下第六單元生物與環境第一章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生態系統1.(1)生物的生存依賴于一定的 ,環境也會對生物產生各種 (2)影響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 和(3)非生物因素包括: 、 、 、 、 等(4)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有寄生、共生、捕食、互助、合作等(5)判斷甲是 ,乙是 ,丙是 ,丁是2.(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影響因素是(2)春江水暖鴨先知,影響因素是(3)菊花到了秋天才開花,影響因素是(5)柑橘在北方長不好,影響因素是 (6)雅魯藏布大峽谷,下層為熱帶雨林,中層為常綠闊葉林,上層為針葉林,影響因素是3.(1)生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都對其生活環境表現出一定的(2)生物的適應性具有 ,但適應是 ,不是(3)生物不僅 ,還能(4)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和 ,生物只有在耐受范圍內才能存活,說明生物的適應性是(5)光合作用維持碳-氧平衡,屬于生物 環境(6)蒸騰作用提高了大氣濕度屬于生物 環境(6)影響海洋植物垂直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影響陸地植物垂直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7)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枯枝落葉和動物的尸體,促進了物質循環, 屬于生物 環境生態系統的組成1.(1)生態系統= + (2)在一定地域內 與 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3)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 (4)生物圈包括了 及其2.(1)生態系統由 和 兩部分組成(2)生態系統包括 、 、 、 4種成分(3)非生物成分包括 等,它們為生物提供 、 和(4)根據獲得 和 方式的不同,生物成分又分為 、 、3.(1)生產者主要指 (2)綠色植物利用 通過 把 制造成 ,并將 轉化 成貯存在 中(3)有機物①不僅為 提供 和 ②也為生態系統中的 提供了食物來源和能量(4)太陽能只有通過 才能被固定下來,并源源不斷地輸入到生態系統中(5) 是生態系統中的基礎,是提供 和 的保證,缺少 ,生態系統將不復存在(6)沒有 ,就沒有生態系統。沒有 , 就會堆積如山,生態系統將不復存在。4.根據 ,可將 分為三類:植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雜食性動物5.(1)分解者主要是指: 、 等 的微生物(2)蚯蚓、蘑菇、禿鷲(以動物尸體為食)都是 (3)分解者將動植物遺體等含有的 分解成簡單的 (如: 、 、 ),歸還到 中,促進了6.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 關系或 關系或 的關系,形成的一種聯系,叫食物鏈7.生態系統中,有害物質如: 、 、 等重金屬和 ,可通過 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使其濃 而逐步增加,這種現象叫做8. 和 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 和 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9.食物網中的生物 、 ,某一物種的數量突發變化,會牽動整個 ,從而影響生態系統的 ,例如:在草原為了保護鹿,大量捕殺狼,鹿的數量短期內 ,長期內是能量流動1.(1)生產者固定的能量來自 (2)各級消費者體內的能量來自(3)鷹體內的能量直接來自 ,最終來自(4)鷹體內的有機物直接來自 ,(5)鷹體內的有機物最終來自(6)生態系統中的能量能否逆向流動或循環流動?(7)營養級越高,生物的數量 , 也越來越少(所以肉比菜的價格貴)2.(1)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 。生產者把 轉變成 ,輸入到生態系統的(2)當某種生物攝取食物時,從中獲取了 ,所以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通過 依次傳遞的(3)生態系統中能量的 、 、 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4)由于生物自身的 ,以及植物的 和動物的 等難以被下一個營養級的生物利用,所以能量在沿著 流動的過程中是 的(5)能量流動的特點① 、②6)一般只有 的能量流入下一個營養級(7)營養級越多,在能量流動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大多的食物鏈一般只有個 營養級,一般不超過 個營養級8)①草→兔→鷹,②草→兔→蛇→鷹,鷹獲取能量最少的食物鏈是3.(1)玉米秸稈做飼料喂牲畜,牲畜的糞便入 ,沼氣做 ,沼渣做 ,實現了對能量的 ,從而大大提高了 (2)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可以嗎?)不可以,能量不循環(3)建立人工生態系統的目的: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4)能量金字塔的每一層代表每個營養級最多獲得的能量4.南極企鵝體內檢測到了一定濃度的DDT,說明了: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物質循環,DDT沿食物鏈不斷積累5.(1)填空(2)箭頭代表:各營養級之間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向(3)為什么方框大小不一樣?a.物質和能量在傳遞過程中逐漸被消耗b.方框大小表示每個營養級所含物質和能量的不同(4)啟示:要有環保意識,減少對環境的污染6.(1)在這塊草地上,能量流動的起點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開始的(2)流經本草地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全部太陽能(3)隨營養級的升高,生物數量越來越少,說明:能量沿食物鏈逐級遞減(4)一棵大樹上有許多昆蟲和幾只小鳥,是否違背能量流動規律?沒有違背,數量少,但個體大,含有的能量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