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地理作業設計(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一、單元信息基本 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 名稱地理 八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中國的 自然環 境單 元 組 織方式 團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 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第二章第一節 地形和地勢2 第二章第二節 氣候3 第二章第三節 河流4 第二章第四節 自然災害二、 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要求,本章內容屬于 “認 識區域”中“中國—認識中國全貌—認識中國的自然環境”部分,屬于“中國地 理”的范疇,課標具體要求見表 1。表 1 “中國的自然環境”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標準 活動建議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中國地形、 氣候、河湖等的特征;簡要分析影響中國氣候 的主要因素。 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長江、黃河的特 點,舉例說明其對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3.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中國主要的自然 災害;針對某一自然災害提出合理的建議;掌 握一定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安全防護技 能。 活動建議: 引導學生采用觀察、 描述、比較、歸納、說明、分 析、評價等方法,認識中國自 然環境的特點;結合學生的生 活體驗,利用生產生活實例、 時事熱點問題等激發學生的興 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開展學具制作、地理實驗、社 會調查、野外考察、社會實踐、 勞動,以及防災避險緊急演練 等實踐活動, 讓學生在做中學。(二)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2.內在邏輯本章教材主要介紹中國的自然環境特征, 共有四節內容, 各節內容都是圍繞 自然環境這一主線展開。第一節主要講解了我國地勢呈三級階梯分布的特征,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 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脈, 理解山脈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架”作用, 總結地形多 種多樣的特點, 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樹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觀念。第二節重點講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與溫度帶、降水分布及干濕地區以 及我國的氣候類型和特點,使學生明確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第三節重點講解我國主要河湖的分布, 并能勾出內外流區的界線; 結合地形 圖理解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地形區和所屬氣候的關系以及長江、黃河的開發 與治理等知識。第四節重點講解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以及防災減災的應對措施。通過本章的學習, 旨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地形、地勢、氣候等基本特 征,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從多種地理圖中總結出這些特征, 引導他們去討論這些 特征對其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影響和人類如何去運用、利用、改造這樣的地理環 境,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內容。(三)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年級一年的地理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地理讀圖的方法, 在分析地理問題時思路也相對明確。在日常生活中對中國地理知識也具備一定的 積累, 能夠說出我國的地形、主要河流等。但是由于本部分內容較多且具有抽象 性, 因此在作業設計中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 尊重個體差異, 樹立分層遞進的 教學觀;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圖表、身邊的地理素材等來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的興 趣,在作業設計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結論以便于加深學生學習印 象增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加工與深化。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依據課標,制定的本單元學習目標如下: 1.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2.運用地形圖說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分布和特點。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4.了解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范圍以及主要的自然災害。 5.舉例說明我國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6.了解我國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長江和黃河的開發利用情況。 依據課標,制定的本單元作業目標如下:1.通過本次作業, 讓學生加深對地形、地勢、氣候與河流等自然環境因素的 理解;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析圖能力。2.通過本次作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3.通過本次作業, 培養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綜合分析問題和合作探究的 能力, 加深各種自然環境因素對生產、生活影響的理解, 增強保護環境、資源和 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識,養成關心和愛護地理環境的行為習慣。四、單元作業設計思路長期以來, 地理作業內容僅局限于地理知識范圍, 遠離學生實際生活和社會 生活。在正值“雙減”的背景下,以新課程標準為基準的教學在呼喚一種自主、 合作、探究式的作業設置和布置的系統, 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 建立 以人為本,關注人性,突出發展為特點的新型作業。本單元作業體例見下表。表 2 “中國的自然環境”單元作業體例章節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題量 地形和地勢 3 組 基礎題 1 組 活動題 1 組 探究題 1 組氣候 3 組河流 3 組自然災害 3 組題型 書面作業、實踐作業、探究作業繪圖、選擇題、填空題、綜合題、活動題、簡答題時間 15 分鐘以內 30 分鐘以內本單元作業設計的基本流程為: 明確作業目標、選取情境素材、設定問題任務、評價標準和方式設計。作業 1一、作業內容(一) .課前作業(預習)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地形和地勢時間: 6 分鐘1.我是小小搜集員。作業要求: 請同學們課前搜集我國主要地形區(四大高原、 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東南丘陵) 的相關資料, 然后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搜集 結果,最后自評、互評。2.我是小小分析員。作業要求: 請學生們通過我國地形地勢圖來分析我國地勢的 特點, 三級階梯的分界線, 每個階梯的平均海拔, 主要的地形類型, 然后同大家 分享自己的分析結果,最后大家互評。(二) .課中作業(檢測) 時間: 5 分鐘學生 PK,你問我答: 結合書本中的中國地形分布圖, 熟記我國主要山脈、四大 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東南丘陵的名稱及位置,進行 PK 游戲。游戲說明:1.提問者隨機指 5 個圖中的地形區或山脈名稱,應戰者回答。2.應戰者全對,得獎勵;反之,提問者得獎勵。(三) .課后作業(復習與鞏固)1. 如下圖所示,甲地形區是 ( ) A.青藏高原 B.柴達木盆地 C.四川盆地時間:4 分鐘D.塔里木盆地2. 下列山脈中,既是東西走向,又位于第二級階梯上的是( )A、南嶺 B、大興安嶺 C、秦嶺 D、臺灣山脈3.下圖是“我國地形地勢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1)字母 F 代表我國四大盆地中面積最大的______盆地,字母 C 代表我國四大 盆地中最濕潤的______盆地。(2)字母 D 代表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______高原;字母 A 和 B 代表的山脈是 二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它們的名稱是: A______;B______。二、時間要求:15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清晰反映我國地形與地勢的特點正確描述各大地形區的位置與特點理解地形地勢對區域生活的影響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1.課前作業設計通過小小搜集員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資料,初步了解我國主 要的地形區并培養學生搜集歸納總結資料的能力; 通過小小分析員讓學生看圖分 析出答案, 初步了解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征, 并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課前作 業主要為完成本課教學目標做準備。2.課中作業設計意在及時檢測學生的課堂掌握情況, 針對學生的反饋情況及 時調整后續課堂教學內容,采用游戲的作業方式能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 讓學 生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中掌握所學的知識點。3.課后作用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加深對我國地形、地勢、主要地形區 和重要山脈的識記并能理解我國地形地勢特征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產生的影 響, 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各種自然環境因素 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要學會動態思考問題。作業 1一、作業內容(一) .課前作業(預習)第二課時 氣候時間: 5 分鐘1.冬季我國______很大。夏季我國______。2.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從北到南,可以將我國劃分為 5 個溫度帶: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還有一個______。3.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總體趨勢是從_____________________遞減。 我國降水時間上分配也很不均勻,大多數地區降水集中在______。4.根據氣候的干濕狀況,可以將我國劃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類地區。5.我國共有五種氣候類型, 分別是:______氣候, ______氣候,______氣候,______氣候 ,______氣候 。6.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二) .課中作業(檢測) 時間: 3 分鐘1.下列盆地中,位于我國季風區的是( )A、四川盆地 B、塔里木盆地 C、準噶爾盆地 D、柴達木盆地2.以下各線大致與秦嶺—淮河一線一致的有( ) ①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②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③1000 毫米等 降水量線 ④一月份 0℃等溫線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④3.我國漠河鎮與海口市的 1 月平均溫相差近 50攝氏度,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海陸位置差異 B.東西距離遠C.地勢高低起伏大 D.南北緯度跨度廣4. 我國的水田主要分布在 ( )A.半濕潤地區 B.濕潤地區 C.半干旱地區 D.干旱地區(三) .課后作業(復習與鞏固) 時間: 6 分鐘北京某中學四個地理研學小組在寒假期間分別沿下圖四條線路, 考察沿途的自然 環境和人類活動的變化。結合書本中的中國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溫度帶、 干濕地區、氣候類型分布圖,完成填空。(1)甲小組成員在北京還穿著厚厚的羽絨服, 到了目的地上身只需穿一件襯衫, 他們的考察路線是_____;乙小組沿線路去考查我國的 “北極村”,他們的考察路 線是_____;丙小組沿線路去考查 “火洲”風情, 他們的考察路線是_____;丁小 組沿線路去考查 “世界屋脊”的雪域風光,他們的考察路線是_____。(填數字)(2)四個小組在研學途中感受到了明顯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變化。請將四 條研學線路與最可能看到的對應現象連接起來。① 植被類型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變化② 跨越了三級地勢階梯,海拔逐漸升高③ 耕地類型從旱地變為水田④ 民居墻壁越來越厚,降雪逐漸增多(3)四個小組到達目的地后, 查閱了當地多年平均氣溫和降水資料圖,分別繪 制了當地的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請將四個城市與 ABCD 四幅氣溫曲線與降 水量柱狀圖用直線連起來,并說明影響四地氣候的主要因素。吐魯番 五道梁 海口 漠河導致漠河和海口氣候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北京屬于_____區,吐魯番屬 于_____區 (填干濕地區),兩地干濕狀況差異顯著的主要影響因素是_____;北 京比五道梁緯度更_____ (高/低),夏季氣溫比五道梁更_____ (高/低),主要影 響因素是_____。二、時間要求:14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清晰呈現我國氣溫、降水的分布特征理解氣候的特征與分布地區深刻認識氣候對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影響規范對氣候圖的識別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1.課前作業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運用各類氣候圖, 初步學會閱讀等溫線、等 降水量線分布圖, 說出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能認識溫度帶、干濕地 區的劃分依據以及分布; 通過閱讀氣候類型分布圖, 說出我國的氣候類型及影響 因素。2.課中作業設計意在要求學生結合中國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季風氣候成 因示意圖進行進一步分析, 讓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及典型區域對比, 認識我國氣候 的區域差異對當地生產和生活的影響。3.課后作業設計首先意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國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 溫度帶、干濕地區、氣候類型分布圖分析出我國氣溫、降水分布差異, 進而總結 出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其次通過引導學生對我國四個典型城 市氣候及影響因素的對比, 加強對使用對比分析之法做作業的運用; 然后通過這 類作業可以讓學生了解氣候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可以加強學生對知識應用性的理解。作業 1一、作業內容(一) .課前作業(預習)第三課時 河流時間:5 分鐘合作完成:結合書本第 42-53 頁,比較長江、黃河的水文特征,完成填空。長江流域示意圖黃河流域示意圖發源地 注 入 海 洋 上 中 游 分 界 城 市 中 下 游 分 界 城 市 含沙量 ( 大 / 小) 結冰期 ( 有 / 無) 徑流量 ( 大 / 小)長江黃河(二) .課中作業(檢測) 時間: 3 分鐘1.下列有關我國河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只要是流向國外的河流就是外流河B.我國外流河分為兩大洋水系,即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 C.我國西北地區的河流大部分是內流河D.怒江、雅魯藏布江均流向國外,最后注入太平洋2.塔里木河是我國最長的內流河, 其河水補給來源和汛期出現的季節分別是( ) A.雨水, 夏季 B.冰雪融水, 夏季 C.雨水, 冬季 D.冰雪融水, 冬季 3.下列要素中與凌汛的產生關系最密切的是( )A.流速 B.流量 C.流向 D.含沙量 4.秦嶺—淮河以北和以南的河流相比,北方的河流最顯著的特點是( ) A.水量更豐富 B.含沙量更小 C.汛期更長 D.有結冰期(三) .課后作業(復習與鞏固) 時間: 5 分鐘讀“長江和黃河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的________山脈,黃河從_____省注入渤海。2.A 是______水利樞紐工程, 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 也是治黃的關鍵性工 程。3.黃河從地形區 B__________帶走大量泥沙,使下游地區成為舉世聞名的。_______4.長江和黃河均流經了我國的三級階梯, 河流落差大, 水能資源豐富, 均主要分 布在河流的__________ (填“上游”“中游”或“下游”)。5.湖泊 C__________,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二、時間要求:13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明確長江和黃河的概況掌握長江黃河各河段的特征及影響領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1.課前作業設計通過對比分析之法意在讓學生運用流域圖和相關水文資料, 認識長江和黃河的相關概況, 并能從流量、水位、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方面描 述概況。2.課中作業設計意在鞏固我國外流河、內流河的分布特征; 并引導學生從河 流與人類活動關系的角度,說明長江、黃河不同河段突出的開發或防治問題。3.課后作業設計意在引導學生運用流域圖和相關水文資料, 加強對長江、黃 河基本概況和水文特征的掌握并能認識到河流給人類的區域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也會給人類帶來災害。不同的河段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又存在明顯的差異。 人類在利用河流發展經濟的時候, 要遵循自然規律, 科學規劃, 因地制宜, 合理 開發,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贏,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觀。第四課時 自然災害作業 1一、作業內容(一) .課前作業(預習) 時間: 3 分鐘1. 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等。2. 氣象災害主要有_____ 、_____ 、_____ 、_____ 等災害。3. 地質災害主要有_____ 、_____ 、_____ 。(二) .課中作業(檢測) 時間: 5 分鐘1.探究作業要求:小組合作從以下 5 組中選取一種自然災害進行分析, 注意理清 分析思路;組長負責安排成員活動,并記錄討論結果完成下面的表格。自然災害 分布 成因A.臺風B.干旱C.洪澇D.地震E.滑坡、泥石流2.你的家鄉有哪些自然災害,舉一實例說明其對社會經濟的危害。(三) .課后作業(復習與鞏固) 時間: 6 分鐘1.列舉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成就。(1)災害預報我國運用 等技術,能夠比較精確的預報 、 等災害。 (2)災害預防為防御自然災害, 我國修建了大量的預防工程, 例如北方為防御 災害而營 造了防護林。(3)災害救援我國建設了一大批救災 ,以保證自然災害發生時, 能夠及時供應 。 當自然災害發生時,我國政府能夠及時調動救災人員,從而減輕災害損失。 2.當自然災害來臨時,我該怎么做?(1)當地震發生時, 如果你住在一樓或者平房,你該怎么辦?如果你住在高樓 上呢?(2)如果在野外遭遇泥石流,該怎樣逃生呢?(3)你周圍有哪些避災設施?該如何利用?二、時間要求:14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明確主要的自然災害與分布答題準確能掌握簡單的防災措施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1.課前作業設計意在讓學生初步認識自然災害的定義,學會區分自然災害, 并了解常見的自然災害分為地質和氣象災害兩大類以及各大類的主要分類。2.課中作業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設計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性, 培養了學生的創 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并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特點, 形成“自然災害 頻發是我國基本的地理國情之一”,旨在培養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3.課后作業設計一方面列舉了我國在防災減災方面取得的成就意在培養學 生的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將書本所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當中, 讓學生 掌握一定的防災減災能力并提升了學生遷移學習的能力,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 活中的地理問題,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課標。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作業 1.基礎性作業(5 分鐘)作業內容:下圖是我國地形、地勢示意圖,讀圖完成表 1。表 1比較項目 B 地區 C 地區 F 地區 總結(從自然 環境的影響分 析)地形區名稱附近河流名稱氣候類型河流水文特征常見的自然災害作業 2.實踐性作業(15 分鐘)作業內容: 結合本單元所學內容,請同學們簡易制作地勢三級階梯模型,并 標注我國主要的地形區、山脈和河流。作業 3.探究性作業(10 分鐘)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滁州市某中學地理興趣班 開展了對長江、黃河的研究性學習。 他們分成了四組,分別是導游組、河段組、 生態組和專家組,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每個組的探究內容。【導游組——長江的概況研究】(1) 分析地形、氣候和河流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是學習河流的一種方法。 下面是該興趣小組按此方法學習長江的記錄卡,請同步完成學習任務。【河段組——長江、黃河的開發利用】 (2)根據長江、黃河干流圖結合地形圖、氣候圖說出長江、黃河各河段的特征及主要職能, 找出長江黃河水能資源豐富的河段并分析此處水能資源豐富的原 因。【生態組——長江、黃河的問題與保護】(3)根據降水分布圖、河流水系圖、地形圖以及自己收集的資料分析長江、 黃河各河段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以實現生態保護。【專家組——長江、黃河的長遠發展】(4)根據生態組對長江、黃河生態問題(洪澇、水土流失、 “地上河”等) 的原因分析,探討如何對長江、黃河進行綜合開發和治理,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時間要求:30 分鐘(三)、評價設計評價指標 水平優秀 良好 合格規范作圖理解各自然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學會收集、挑選、歸納資料掌握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1.單元基礎性作業的設計一方面采用列表比較的方式呈現, 可以幫助我們研 究地理現象, 總結地理規律, 探究地理問題; 另一方面把整個第二章的內容進行 融合并運用到地理問題當中, 引導學生要學會用綜合的地理視角來解決地理問題, 深刻認識地形、地勢、氣候、河流等自然環境因素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形成 系統、動態、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 樹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2.單元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動手制作中更好的理解課程內容, 在作業設計中開 展動手完成作業活動, 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 空間概念, 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作業, 有利于調動學生完 成作業的積極性、主動性, 使學生在“玩”中做作業, 在做作業中“玩”,有利 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3. 單元探究作業設計從“分析問題—協作討論—設計方案—提交成果—思 維拓展—評價反思”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他們從中學會提出問題, 敢于質 疑, 積極思考, 激發了創新意識, 激發了學生做作業的興趣, 更有利于啟發學生 的思維, 將地理知識與實際任務相結合, 促使他們運用有用的地理知識, 培養他 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作業類型 對應課標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 度 完成 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綜合 1,2,3 √ √ 易 30 分 鐘內2 繪圖 1,2,3 √ √ 中3 分析 1,2,3 √ √ √ 難七、作業評價與改進作業亮點:本次單元作業有以下亮點:一是根據“雙減”的背景, 圍繞新課程標準設計作業, 知識面覆蓋廣, 涵蓋 了本單元重點內容,題目設置無重復,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開放性,以圖為主, 以文為輔,時刻貫穿地圖是學習地理的第二語言。二是設計的題目類型多樣, 既有面對全體學生的基礎題, 注重基礎知識的訓 練,也有關注學生差異的拓展題,因材施教,還有訓練學生動手畫圖的實踐題,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三是題目內容和情境的選擇大多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入手, 體現課程標準 要求,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引導學生在生活中 發現地理問題, 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 提升學生的生活品味, 增強學生的生存 才能; 引導學生從地理的視角考慮問題, 關注自然與社會, 使學生逐步形成人地 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為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公民打下根底。四是設計了開放的探究作業, 著眼學生創新意識和理論才能的培養, 地理作 業充分重視校內外作業資源的開發利用, 拓寬學習空間, 注重多樣的地理學習方 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作業不足: 一是在進行實踐性題目布置時沒有說清楚作答要求, 可能會導致 有些學生不能完整的完成作業。二是在作業的分層上做的還不夠到位, 沒有充分 按照不同層次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細致設計。改進措施: 一是在布置作業時要將作答要求說清楚, 多說幾遍; 二是在作業 的分層設計上還要更加細致, 爭取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差異; 三是題目的新穎性還 需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