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單元作業設計 3一、 單元信息 3二、 單元分析 3(一) 課標要求 3(二) 教材分析 41、 本章知識框架 42、 教學內容分析 4(三) 學情分析 5三、 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 6四、 單元作業設計思路 7五、 課時作業 7第1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 7第2節土地資源 9第3節水資源 10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 11(一)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 11(二)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 14地理單元作業設計(一)課標要求本章節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的內容,本章標題是“中國的 自然資源”,本章作業設計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指導 下,參考《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做岀。1、 學生知道什么是自然資源,能舉例說明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區 別(2011版),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中國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 和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的主要特征(2022版),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全面及中國 分區。2、 舉例說明自然資源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引導學生運用認識區域的 方法,學習中國及其內部不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特點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狀 況,旨在幫助學生認識中國遼闊的疆域、優越的地理位置,強化國家領土主權、 國土安全意識,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人們生產生活的豐富多彩,培育生態文 明意識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2022版)3、 認識開發、利用、保護自然資源的重要意義。采用觀察、描述、比較、 歸納說明、分析評價等方法,認識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思考家鄉建設與祖國 發展的關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生產生活實例,結合熱點問題,激發 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開展學具制作、地理實驗、野外考察、社 會實踐勞動,讓學生在做中學。說明:標準“沒有面面俱到地指岀各種類型的自然資源,教學中應以水、 土資源為案例,引導學生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大、人均少、時空分布不均等 特點,進一步認清我國國情,并進行保護與節約資源的教育。3本單元首先說明了資源的分類,初中階段學生首先需要知道資源分類的標 準,能夠通過比較進行資源分類,為高中階段學習資源的多種分類標準奠定基 礎;其次以我國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可再生資源)為例分析其具體分類、分 布特點、問題、具體措施及國家政策,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可再生資源的國情, 為學生以后分析可再生資源提供方法和思路,也使得學生對可再生資源有正確 的利用態度。(二)教材分析1.本章知識框架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I中國土地奚源分布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時空分布不均問題及解決方法水資源 合理利I用與保護眄生資源分類非可再生資源總量豐富基本特征W 人均不足 中國人口基數大2.教學內容分析八年級上冊課本內容本章是八年級上冊對中國自然資源的介紹,中國地大 物博,自然資源豐富。自然資源不僅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 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人類通過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與自然環境發生聯系, 所以說自然資源是聯系人類和環境的紐帶。本章內容突出了資源、環境、人類 活動的主體,通過講述自然資源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意義,以及人類對自 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解釋了自然資源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培養了 學生的人地協調觀。本章與前后的知識聯系密切,在教材中騎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作為自然環 境的一部分,自然資源的特點及分布受到自然環境其他因素如地形、氣候等的 影響。同時,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分布又影響著我國工農業的分布、經濟的發展 以及人們的生活,因此本章為經濟與文化的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章第一節“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總括介紹中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 從定義入手,介紹了自然資源與非自然資源并舉出實例,根據自然資源的基本 特征將他們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自然資源 的現狀,梳理節約和保護自然資源的行為措施,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能夠結 合資料與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資源問題,資源矛盾,簡單的分析原因并提出改 進措施,培養學生人地觀念。第二節介紹土地資源,中國雖土地廣袤,人口數量卻很龐大,而土地資源 是人類從事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基礎。本節系統的介紹了我國土地資源的種類、 數量、分布、利用、問題及預防治理方法。知識點連貫性強,與實際生活聯系 緊密。且以數據的方式呈現問題,便于運用數據分析土地資源利用中的問題,對地理探究活動充滿興趣與激情,并會用地理眼光認識和欣賞地理環境,提高 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第三節是水資源,我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水資源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分 配差異很大,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根據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問題, 有針對性的給出解決措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學習提高學生區域認知能力和 綜合思維能力。認識水資源對農業發展,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相互制約的關系。引導學生掌握區域認知方法,從區域的視角認識地理現象。 對水資源的保護更應該滲入日常生產生活中,學生可結合課本的圖文材料梳理 我們可以怎么做,綜合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本章的教學,一方面,要讓學生知道中國的自然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引發 學生愛國自豪感,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自然資源是 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非可再生資源,我們都要珍惜, 合理利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是中華民族之路更加長遠。(三)學情分析地理知識: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地理學科學習,對中國地理有了初 步的了解,并獲得了一定的地理學習方法。通過八年級上冊《中國的疆域和人 口》《中國的自然環境》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我國的疆域、行政區劃、人口、 民族、地形、氣候、河流等概況。地理方法及地理能力:學生已經初步掌握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的讀 圖方法,但是學生對于地圖剖析的能力參差不齊,不能做到全部領會圖表所說 明的核心問題;本章節后兩節與學生生活關聯性較大,對于學生地理觀察方法 及邏輯推理能力考察較多,學生現有的觀察分析方法可以進行本章節的學習。地理態度及地理情感:本章節對學生來說是了解中國概況不可缺少的篇 章。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習的必要性,因此在進行知識分析時,學生能夠積極主 動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認識中國資源的國情,對中國資 源現狀有了客觀認識之后,使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理念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 對開展地理實踐探索活動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單元學習目標 節次 節次學習目標舉例說明可再生 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 區別。 運用資料,說出 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 點,理解我國的土地利 用先狀。 運用資料說出我 國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 點及其對于社會經濟發 展的影響。 結合實例說出我 國跨流域調水的重要性 O 第一節 運用相關資料了解自然資源的含義與分 類,能夠區分常見的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 源; 通過分析我國自然資源的特征,進一步 提升閱讀和分析資料的方法; 通過分析相關自然資源不合理使用的案 例,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珍惜、合理 利用自然資源并倡導節約資源的意識。第二節 運用各種圖表資料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 構成類型和發展趨勢; 能夠在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圖 中指出幾種農業用地的幾種分布地區,理解土 地分布和地形、氣候的關系。第三節 依據相關圖文資料了解我國水資源時空 分布規律,指導我國水資源分布對經濟發展的 影響; 結合相關圖片掌握應對水資源時空分布 不均的措施,能夠在圖中指出南水北調三條線 路; 通過討論節約用水的重要性和措施,掌 握生活生產中節約用水的常用措施,培養學生 節約用水的意識。單元作業目標 節次 節次作業目標區分可再生資源 和非可再生資源; 知道中國土地資 源特征,分布,并與農 業發展建立聯系,提高 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 認知素養; 知道中國水資源 時空分布特征,及解決 辦法。 第一節 能正確區分常見的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 生資源; 知道中國資源特征及成因。第二節 知道中國土地資源特征; 能區分不同土地資源的分布位置; 能說出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并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第三節 6.知道中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水資 源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合理改善措 施。本單元作業設計,圍繞中國資源分布特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措施 的重點,在分析課標、教材、學情的基礎上制定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并將這 些目標分解、落實到3個課時教學中,再通過3個課時作業和1個單元檢 測作業加以檢測和鞏固。課時作業立足課時教學重點、難點和學習目標,以二、 三節中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的分布與開發利用、保護為基礎,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加強知識遷移能力,了解家鄉的資源狀況,為家鄉的資源利用獻計獻策。每課 時作業在7分鐘左右。在課時學習和課時作業的基礎上,緊扣單元學習和作業 目標,立足單元重點,落實核心素養,整體設計20分鐘左右的單元質量檢測作 業。第1節 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作業時間:7分鐘(原創題)下列屬于可再生資源的是( )(多選)A.溫泉 B.藏羚羊 C.核能D.風能 E.花崗巖 F.土地【評價實施主體】教師【評價標準】ABDF【作業分析】可再生資源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環使用的自 然資源,ABD均為短期內可再生資源,F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設計意圖】自然資源類型多樣,本題考查學生對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的理 解是否深刻。(原創題)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風能是最具商業潛力、最具活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風力發電具有裝 機容量增長空間大,成本低,安全、能源永不耗竭等優勢。材料二:內蒙古自治區的風能儲量為2.7億千瓦小時,其儲量占全國總儲量的 五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一位;經測算,內蒙古自治區年平均風速為3.7米/秒,可見 風力資源十分豐富。如今很多地方拔地而起的風力發電機,綿延在內蒙古大草原 上,在轉化風能為電能的同時,也給內蒙古高原增添了浪漫的風采。(1)中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主要分布在 (地理分區),尤以內 蒙古高原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內蒙古高原風能豐富的原因是 <⑵風能資源有什么優勢 (3)結合生活實際,找出身邊還有哪些清潔能源?【評價實施主體】教師【評價標準】(1) 西北地區;靠近冬季風的風源地,風力強勁。(2) 風能資源使用清潔,無有害物排放;使用成本低;分布廣泛等,言之有理 即可。(3) 略。【作業分析】通過讀圖可得風能資源集中分布于西北地區,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區 靠近冬季風風源地,冬季風風力較強勁。風力發電的優勢文字材料中提到了,再 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可得出正確答案。第三問題目比較開放,華北地區晴天較多, 可發展太陽能發電;青藏地區,空氣稀薄,太陽輻射較強,可發展太陽能發電。【設計意圖】中國的資源多種多樣,儲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較少。探索發現新 型能源,可緩解中國能源緊張的局面,也有利于改善環境質量。在分析材料,讀 圖析圖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綜合思維能力,區域認知能力,地理實踐能力。第2節 土地資源作業時間:7分鐘1.(原創題)名醫問診(1) 初識病人一一說明以上三幅漫畫表現出的“病癥”出現在哪種土地利用類 型上。(2) 診斷病情一一指出以上三幅漫畫表現出的“病癥”。(3) 出具藥方一一選擇其中一種“病癥”說明治療方法。(4) 拓展見聞一一除了以上“病癥”,你還能列舉出幾種其他“病癥” ?能不 能嘗試說明出現的地區,并給出治療方案?【評價實施主體】教師【評價標準】①為草地②為以水田為主的耕地③為林地①過度放牧、②土地污染、③亂砍濫伐①完善草地管理法規;加強地方政府監管;合理放牧;建設人工草場。②完善 土地管理法規;加強土地使用監管;污水達標排放;③完善林地管理法規;加強 地方政府監管;建設經濟林,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加強人們對森林的保護意識。(方案合理即可)比如:水土流水、土地鹽堿化、耕地上種植經濟林、坡地進行糧食作物的種植。 措施:完善土地管理法規;加強土地使用監管;宜林則林宜牧則牧;改變土地灌 溉方式等。(合理即可)【作業分析】第一題主要是結合教材中提到的我國土地資源的分類及分布進行 考察,本題為基礎題,要求全部學生都能夠掌握,為后面發現我國土地問題及提 出解決措施奠定基礎;第二題和第三題是考察學生我國的土地資源問題及措施, 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兩題為提升題,部分漫畫學生比較熟悉、可以直接 分析出問題及措施,在生活中中善于觀察的學生則能夠仔細分析漫畫,找出其體 現出的問題;第四題為拓展題,主要是體現出地理的實踐探索性。【設計意圖】我國土地資源的國情為本節課的重點。通過本次漫畫題的設計, 多角度考查學生對我國土地資源現狀的理解,使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客觀理 性的提出解決措施。第3節 水資源作業時間:7分鐘(原創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水門塘是一座中型水庫,位于六安市霍邱縣城北開發區,春秋楚國名相孫叔敖修 建。霍邱縣城是建在一條崗嶺上,而縣城北邊卻是一片洼地,十種九不收,成了 一片沼澤地,而周圍的崗地又缺少灌溉,當時流傳著"三年旱,三年淹,三年蝗 蟲飛滿天"的民謠。(1) 古時修建水門塘的主要目的( )①防洪②調節氣候③灌溉④美化環境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 “三年旱,三年淹,三年蝗蟲飛滿天”說明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 B.年際變化大 C.春秋多夏秋少 D.季節變化大(3)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水門塘融農業灌溉、旅游觀光、水產養殖 于一體,變成一座風光宜人的水門公園,成了人們休閑旅游的圣地。隨著人流 量的增多,出現了游客亂投喂、游船垃圾亂扔等不文明現象,據此請你推測水 門塘水庫可能出現的水資源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評價實施主體】教師【評價標準】(1) A (2) B (3)水污染,水資源浪費等。措施:采用噴 灌滴灌等節水灌溉;及時撈出魚料殘渣,不定時打撈水面漂浮垃圾等(言之有 理即可)【作業分析】第一題主要是考查水庫的作用,結合材料即可選出正確答案, 本題為基礎題,要求學生能夠結合材料和題目關鍵詞,注重考查學生的細節。 第二題主要考查我國水資源的特點。要求學生熟練的利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第三題題目看似開放但又給出了答題方向,重點考察我國水資源的問 題,要求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并用地理知識解 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設計意圖】學生在初中階段往往缺乏地理信息的獲取能力,因此,選取學 生熟悉的案例,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用地理視野看 問題。此外,通過實際案例加強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認識,能夠運用正確的人 地觀念審視人類自身的各項活動,讓學生成為對環境、未來有責任感的現代公 民。(一)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作業時間:20分鐘、單項選擇題 1.下列不是我國自然資源特征的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利用合理南方地區以水田為主,北方地區以旱地為主現階段,生活垃圾分類是大勢所趨。我國將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推動垃圾 減量、資源循環利用,實現永續發展,讀下列個圖,回答2-3題。圖1圖1中包含的可再生資源是()煤炭、陽光土地、森林水、天然氣報紙、鋼鐵圖1中的地球笑了,地球環境因垃圾分類變的越來越好,下列關于垃圾分類的 意義說法不正確的是()紅色垃圾分類箱表示有害物質可實現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工序繁瑣,投入資金多,效益較低可減少環境污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讀圖3: “2000年與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圖”,回答第4-5題。2.2%7.3% 15.7% 8.6% 2020 年22% 2000 年18.9%68.5% 56.8%■煤炭石油 ■ 天然氣 非化石能源圖3讀圖3可知( )2000年煤炭資源消費占比高于2020年2000年煤炭資源消費總量高于2020年2020年非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低于2000年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低于2000年通過兩圖對比可知()天然氣能源比例降低石油資源使用量變多說明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合理非化石能源比例上升,能源消費結構走向合理化讀圖完成下列各題:70安徽省各類土地面積(1)左圖中A和B的土地利用類型是 (填序號),A區域一年可收獲 次。①林地 ②耕地 ③草地 ④難利用土地 (2)區域A和B大致以 嶺一 河為分界線,這條線與我國1月 °C等溫線及年降水量 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一致。(3)根據右圖分析安徽省土地利用的特點?圖示土地利用結構對農業生產有什 么好處?(選做)7.引江濟淮工程是一項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 淮航運為主,結合灌溉補水和改善巢湖及淮 河水生態環境為主要任務的大型跨流域調水 工程。讀引江濟淮工程布局示意圖回答下列 問題。(1)引江濟淮工程自南向北分為 、 和 三 段,有效解決了皖北地區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不均問題。(2)淮河中游沿岸及淮北地區是我國人口 密度最大,耕地比例最高的區域之一,由于 長期靠超采中深層地下水維持發展,在淮北 大多城市附近形成了地下水超采漏斗區,導 致地面嚴重沉降,請你解釋該地區水資源短 缺的原因。(3)引江濟淮工程幾乎貫穿安徽南北,被稱為安徽省“南水北調”工程,請你 簡要分析該工程對安徽省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影響:在冬春季節,降水減少 ,引江濟淮工程使長江流域水 量驟減,削弱了長江 價 值,減少了長江下游通航船只 數量。影響:為淮北平原的農業發展 提供了豐富的 水源;改 善了巢湖的生態環境;減少了 淮河流域地下水的開采,緩解 了 問題。(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題 2 易 原創題 20分鐘2 選擇題 1 中 原創題3 選擇題 2 難 原創題4 選擇題 4 易 原創題5 選擇題 6 易 原創題6 (1) 綜合題 3 易 改編題(2) 綜合題 4 易(3) 綜合題 4, 5 中7 (1) 綜合題 6 易 原創題(2) 綜合題 6 中(3) 綜合題 6 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